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目录摘要 (VI)引言 (VII)一、《边城》的“湘西世界” (8)(一)生活状态与人文 (8)(二)爱情 (8)(三)人物 (9)(四)自然 (10)二、《边城》的人物分析 (11)(一)翠翠 (11)1、纯情少女 (11)2、正直朴素的自然儿女 (12)(二)翠翠与湘西的人景交融 (12)(三)翠翠原始淳朴的生命形态 (13)1、原始的生活方式 (13)2、纯真热烈的爱情 (13)3、单纯又复杂的人性特点 (14)三、总结 (14)《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般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她善良、美好、单纯又坚毅。
翠翠是边城长大的翠翠,湘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她。
因此,笔者从湘西入手试图详细深入的解读翠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湘西翠翠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类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高峰。
小说中展现了田园式的理想生活形态与原始淳朴的人性,尤其是主人公翠翠完美诠释了作者所有作品追求和歌颂的人性美,他自己也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单纯美好的爱情,兄弟间和谐身后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悲剧而浪漫的结局也表达了他们命运不能自己掌握的悲悯。
本文主要通过湘西的成体环境,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一、《边城》的“湘西世界”(一)生活状态与人文凌宇在《沈从文传》中说过“在更多的时间里,湘西只是戏剧舞台外的看客。
湘西历史上发生的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所形成的合力,规定着湘西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基本走向。
”“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状态,这里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
”“这些时代延续的规矩,已经成了山民们约定俗称的习惯。
”湘西世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与外界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交通不便有了摆渡为生的翠翠祖孙,这里的生活方式和宗法习惯还保留着过去的原始风貌,这种格格不入的冲突和对比,这样一个世界的构建背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是作者重造民族的愿望,人性是构建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名人其事及运用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摊送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在《边城》中描绘了原始朴实而又具有生命张力的茶峒,而沈从文的性格也与那座小镇一脉相承。
他淡泊悠然,却又不失志士仁人的气度。
他既热爱自然山川的幽静深邃,也不惧领受尘世生活的凄风苦雨。
他爱独处沉思时光与大千世界,也爱融入普罗大众找寻生命的共鸣。
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
”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
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
《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
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了张兆和的爱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事迹写作范例】1.适用主题:坚守道德与纯洁人性、独特个性气质验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姓名:张少祺学号:201001654546学习中心:运城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郭敏二〇一二年一月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张少祺日期:2012.1.19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摘要沈从文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而作为自然女性的湘西女子形象是别具一格的,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其人性的善良和淳朴,其生命的朴实和纯真闪烁着别样的光辉。
本文从湘西女子的性格、生命力、爱情、命运以及作者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论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女子形象塑造的特点。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女性形象自然美生命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引言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从无知识文化的乡村少女到受过教育的新式女性,都具有人性美感和生命美感。
学者们一般把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女性和都市女性。
在自然女性这一系列形象中,湘西女子的勇敢、纯净、美丽令人赞美钦佩。
一旦面向湘西世界,作者的笔下总有一种诗意的柔情,他怀着无限的柔情和爱心构建了一个美好而又理想的湘西世界,湘西女子是这一田园牧歌世界中的灵魂。
湘西女子无论从外表到心灵,从感情到意志,都闪耀着爱、善、美的光辉,展现了特有的人性美、自然美。
这种健康、完善的人性正是他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论沈从文的《边城》[论文提纲]: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我就从结构方式、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一、独特的艺术结构1.1在情节的构筑上,《边城》运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1.2围绕翠翠的爱情这一主线,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其间穿插着另外两条线索1.3小说对主人公的命运安排方面同样采用了圆形循环的结构模式。
1.4从艺术特质角度来看,小说《边城》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结合二、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2.1借写景美衬托人美2.2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3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2.4借景物取名三、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3.1人物形象分析3.2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3.2.1亲人的和睦相处3.2.2邻里的和气相待3.2.3和谐的人生方式四、湘西世界的意义和价植[论文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我就从结构方式、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翠翠,湘西世界[论文正文]:《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摘要:《边城》原本是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在小说中企盼的是“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他将人生当作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人性美在原始状态下能够得以保存,他试图用爱和美来美化人性,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
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沈从文用极美的文笔写下了一个极大的悲哀,翠翠的爱情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经消失。
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才映衬了《边城》的真实。
理想的不可实现性决定了悲剧意识的必然存在性。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以各种形式在。
生活总会有不幸与矛盾,生命其实如此真实又如此无奈。
生活过,幸福过,惆怅过,悲伤过,才是完整的人生,才让人懂得珍惜,学会记忆美好。
也正是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阐释了生活中坎坷,不幸的必然,我们不必去抱怨,因为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人性美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3)正文 (4)一、《边城》的作家及故事简介: (4)二、《边城》中的风景美: (4)三、《边城》中的民俗美: (5)四、《边城》中的人性美: (7)(一)爱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7)(二)亲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8)(三)乡邻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9)五、《边城》中的悲剧美: (10)(一)、悲剧美的表现 (10)(二)、悲剧美的成因 (11)(三)、悲剧美的表现方法 (12)结论: (13)引言:《边城》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的著名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
沈从文选择自己的家乡湖南西部小镇凤凰城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虚构了一个充满湘西特色,美好纯真却又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
如果仅仅从故事的角度讲,沈从文无意追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悬念,也没有可以营造惊心动魄的故事氛围,更没有概念化的图解人物,他只是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叙事结构,用散文化的情节,表现小镇里两个青年人之间纯真朦胧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爱情悲剧。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作者:钱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6期摘要: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
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湘西“乡下人” 审美价值沈从文的作品涉及的生活内容极为广阔,而最成功的是反映湘西人民的生活、表现湘西民风习俗的作品。
本文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为对象,着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意蕴。
沈从文用独特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有个性的“乡下人”形象,如黄牛负重般的农民、淳朴善良的兵士、终生在水上漂泊的船工水手、有情有义的娼妓等,他们是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所谓作品中的“乡下人”指的就是这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保守、顽固,不懂诡计,认死理,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淳朴。
沈从文就是在用“乡下人”的标准来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沈从文在写“乡下人”时站在湘西“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湘西“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乡下人”。
一、以水为生的男人沈从文笔下的男人基本上都与水有关,如水手、船夫、船总等。
水手是沈从文笔下较丰富的一类人物。
年轻水手们聪慧、好学、肯吃苦。
中年水手“雄强”、富于活力,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不畏强暴,充满爱心,生命的真谛被诠释得熠熠生辉,如柏子。
老年水手中有的恬淡自守,丰富的水手经历已经把他们变成了一本书,如《边城》中的老爷爷、《长河》中的老水手满满;有的迫于生计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抗争。
水手们的道德层次各不相同,有高尚者,有龌龊者,也有市侩者。
《边城》里70岁的老船夫忠实勤恳,撑船摆渡,五十年如一日。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出于责任,不离渡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舟还得乘黑赶回家乡”。
过渡人心中不安,掷一把铜钱到船板上,老船夫必然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的热诚和负责,得到过渡者的由衷感激,但他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平常得很。
浅谈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观作者:陆娴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人性和谐自然的精神世界。
他通过湘西世界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遥远而令人心向神往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与人性不相违背的人性形式。
对生命形态的把握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对人生形式和人性的最好诠释,构筑了具有东方神韵的心灵的世外桃源——湘西。
从此,在工业文明冲刷的世界的时代里,湘西世界就成为了我们净化心灵和抵抗工业文明侵蚀的一片天地。
关键词:生命形态;人生形式;自然美;人性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24—02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地位举足轻重的高产文学大家,沈从文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作为一个从“边地军人”蜕变为“都市文人”的作家,这种经历在现代文坛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这种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也给了他强大的灵感来源。
他善于用温情的笔触来构建其独特的“心与梦的世界”,并以此著称。
沈从文对于这个“心与梦的世界”——湘西世界有着很深的眷恋与牵系,而这种强烈的情愫来自于自小的乡村生活、都市的现实挤压和文坛上的政治斗争与流派分歧的影响,以致于沈从文逐步地将这个世界当成了抵抗甚至改造都市文明的寄托和理想。
在沈老先生一生的小说创作中,他的城市小说几乎占了一半,但是无疑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他湘西题材的小说,佳作颇多。
在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边陲的秀丽风光——清澈见底的小河,翠绿连天的高山,在急流险滩中飞驰的木船,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是那样的牵人心魄,动人情怀。
这些风景明净而壮美,而生活在这片世外桃源的人们也有着水一样透明的心灵,山一样的憨厚的性情。
因为湘西世界的人性是自然的,只有将这种自然的人性的灵魂寄放在这山明水秀的湘西,不管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还是自由健康的生命,他们才得以舒展和诠释。
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文明、夹杂着丑陋和优美的湘西,反映了沈从文描写湘西的道德标准和对湘西人群的价值取向,寄托着他自己的爱恨和理想。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一、 原始健全的人性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飞扬着灵气的圣地,持存着未受现代文明熏染的真诚、朴实、自然、强悍的人生形式。
虚伪、懦弱绝对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要笑就笑,要哭就哭。
这里的人生不是由理性支配的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生命活动,而是作为肉体的、有感性、有欲望、有自然生命力的人的个体存在方式与状态,就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在原始、野性中充满了生命的顽强活力,寄寓了沈从文对健康、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人是沈从文小说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三三》中的三三,《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阿黑小史》中的阿黑;后者如《边城》中的老水手等。
在湘西山明水秀中,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
女孩子浪漫如花,清纯如水,他们的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的纤尘,诚实无邪,聪明伶俐,是人类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爷爷忠厚善良,慈爱可亲,生活的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
在这个世界里,不论是家境殷实的富人,还是精明的商人,都未受到商业文化的渲染,均待人以诚;不论是农人还是水手,都仁厚朴实;即便是娼妓,也依然保留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
作家对这些人物饱含感情,在回避现实生活中民生与社会窘境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健康、善良、淳厚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二、 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自小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中,沈从文对这一片美丽的景色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小说中,他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湘西绮丽动人的风光,这是一种虽被外来文明侵蚀但仍保存着古老原始状态的自然,镌刻着宁静、质朴与美丽,弥漫着古朴、幽静和祥和的情调,令人心动、痴迷。
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弯弯的山路,有往来的船只,有吊脚楼支撑的小镇,还有色彩鲜艳的桃花杏花,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这样秀美淳朴的大自然陶冶着湘西人民,是他们完美人性的外在表现。
草木、小虫、飞鸟都被赋予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深深的爱与美的情意,充满了山乡远古的生态气息。
茶峒的小溪,沅水中的深潭,清澈透明,鱼儿嬉游,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
浅谈沈从文与他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人性和谐自然的精神世界。
他通过湘西世界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遥远而令人心向神往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与人性不相违背的人性形式。
对生命形态的把握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对人生形式和人性的最好诠释,从而使得朴实的湘西大自然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
构筑了具有东方神韵的心灵的世外桃源——湘西。
从此,在工业文明冲刷的世界的时代里,湘西世界就成为了我们净化心灵和抵抗工业文明侵蚀的一片天地。
关键词:生命形态人生形式自然美人性美对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的描绘是沈从文构建湘西世界自然纯朴的人性的核心基础。
湘西人们在湘西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所特有的这种纯朴人性里,他们心中信仰的始终是自然——顺其自然的自然,而不是什么习俗道德或是社会法律。
沈从文不厌其烦的描写湘西大自然的风景,而且这种风景不是明净就是壮美,其目的其实也是在于用湘西瑰丽的大自然风貌衬托湘西人们水一样透明的心灵,山一样的憨厚的性情。
因为湘西世界的人性是自然的,只有将这种自然的人性的灵魂寄放在这山明水秀的湘西,不管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还是自由健康的生命,他们才得以舒展和诠释。
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文明、夹杂着丑陋和优美的湘西,反映了沈从文描写湘西的道德标准和对湘西人群的价值取向,寄托着他自己的爱恨和理想。
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了沈从文神秘的湘西世界的人性理想,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
一、健全朴实的生命形态沈从文是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完成了他描绘的生命形态的基本类型,对充沛旺盛、热烈鲜活的生命的尊重和向往。
“人的生命会忽然泯灭,而纯挚无私的友情却长远坚固永在,且无疑能持久延续,能发展壮大”.在这里,人是自然健全的人,他们顺应自然。
对每一件事情,他们爱恨分明,从来没有摸棱两可的现象。
就像《龙朱》、《虎雏》的主人公。
同时他们也活得胆大包天、痛快淋漓,从来不拘束自己行为。
如《说故事人的故事》里女山大王。
他们哭则大哭,无所顾忌。
论文题目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姓名孙娟娟学号041061135学校潍坊电大诸城分校指导教师王红霞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5月15日论文答辩日期答辩主持人学位申请级别2006年5月15日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诸城市程戈庄初中南校孙娟娟【正文内容】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是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集有《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著名小说集《虎雏》《八骏图》,长篇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阿黑小史》。
湘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的湘西,是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历史上,这里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中的《桃源与沅州》中提到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在这里。
此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文明开化程度比较低。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80多部,可以说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景象万千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人。
他的独特形象首先来自于他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历史上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正是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与众多现代作家迥然相异的身世背景,并且拥有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感悟,并由此而形成了他日后文学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情感内蕴和持久的精神特质。
同时,他的独特经历也造成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性,1917年8月,沈从文以预备兵的名义入伍。
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沈从文随军辗转流徙于湖南、四川、贵州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国乡村世界的野蛮与残酷,破败凋敝和中国农民困顿悲惨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对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地同情。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独特,展现出湘西世界的朴实与自然。
本文将探讨《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以及言语特点,并阐述人物之间的关系。
《边城》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傩送的年轻人,他勇敢、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具备湘西人的淳朴与真诚,对待自己的感情认真负责。
当傩送爱上船家女翠翠时,他并没有因为门户之见而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在面对哥哥的死以及种种家族纷争后,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寻找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地方。
翠翠是船家的女儿,她美丽、纯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自幼便失去了父母,但却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品质。
翠翠与傩送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但由于家族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边城》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傩送与翠翠虽然相爱,但因家族纷争而无法在一起。
傩送的哥哥天保因爱慕翠翠不成而离家出走,最终在水中溺亡。
这给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船家爷爷与傩送父子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他们互相尊重、理解,却又暗中较劲。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故事增色不少,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真实与多彩。
《边城》的主题探讨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淳朴与真诚,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的描绘,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性。
虽然主人公和翠翠的爱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但在面对家族纷争和现实压力时,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
《边城》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生动地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以及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沈从文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让我们感受到湘西淳朴与自然的魅力。
00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00——以《边城》为例00摘要00《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00目录00一、引言 (100)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00)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00)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00)五、结论 (700)参考文献 (800)一、引言00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00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孙娟娟内容摘要:沈从文的主要的文学贡献是他用小说和散文构筑起的特异的“湘西世界”中,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把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充满了生命力的理想之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沈从文成为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湘西世界的歌哭者。
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点世外桃源的情味,却也不乏世俗的污染。
湘西人物形象主要介绍两种:善良淳朴;不乏野性。
本文着重描写湘西世界中人物的特点,以湘西下层为主,以都市上层为辅,从正反两个方面描绘了湘西人民所表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形式——现实的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在文学上的独特性取决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随军辗转流徙于湖南、四川、贵州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国乡村世界的野蛮与残酷,破败凋敝和中国农民困顿悲惨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对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地同情。
这段生活成为他日后进行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乡下人”的现实人生与都市人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在欣赏和赞美湘西山民纯朴善良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城市人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沦丧。
由于对社会政治的疏离,对都市人生的厌倦和对现实人生的困惑,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完美人生的形式的再造上。
关键字: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人物人生形式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是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集有《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著名小说集《虎雏》《八骏图》,长篇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阿黑小史》。
湘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的湘西,是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历史上,这里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中的《桃源与沅州》中提到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在这里。
此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文明开化程度比较低。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80多部,可以说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景象万千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人。
他的独特形象首先来自于他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历史上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正是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与众多现代作家迥然相异的身世背景,并且拥有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感悟,并由此而形成了他日后文学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情感内蕴和持久的精神特质。
同时,他的独特经历也造成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性,1917年8月,沈从文以预备兵的名义入伍。
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沈从文随军辗转流徙于湖南、四川、贵州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国乡村世界的野蛮与残酷,破败凋敝和中国农民困顿悲惨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对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地同情。
这段生活成为他日后进行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激荡奇异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淳朴善良却也不乏野性十足的湘西人,而在湘西这个世界中,湘西的人们又以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两种人生形式,这便构成了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一角。
下面我们从人物形象及其人生形式进行论述:(一)善良淳朴却也不乏野性的湘西人沈从文一生都在歌哭着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悲欢离合,哀怨忧愁,并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和关照(因为他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沈从文一生都在自命为“乡下人”,他一直认为自己实在是个乡下人,这样说也毫无贬义,乡下人有根深蒂固的乡巴佬情怀和性情,他们保守也顽固,爱土地,不甚懂诡诈却也不缺少机警(1)。
他笔下的湘西人就是这样的淳朴善良,是原生态的“乡下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包含的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农民、士兵、渔民、猎户、船夫、官吏、乡绅、商人、妓女、水手,但凡湘西所有,悉入笔底,他们中有善良淳朴的乡民,却也不乏野性的男性,同时也有两种性格兼有的妓女。
作者热情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体现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最能体现沈从文善良淳朴这一价值取向的应算是他的长篇小说《边城》中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
翠翠是作者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她是作者的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共同孕育的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
翠翠的出生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
她来到人世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小相依为命。
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皆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水晶。
自然既抚养她又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结晶,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育教化的女儿,在她的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来的。
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她对傩送的爱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她对爱情的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他邀翠翠到他家等爷爷,翠翠误认为他要她去到由女人唱歌的小楼上去。
心中觉得受了侮辱,就轻声骂他:“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2)傩送不但不怪她,还打发家里伙计举着火把把她送回家。
这件事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在一个少女的心里朦朦胧胧的萌发、生发。
第二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悟。
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与爷爷又进城看龙船,她人长大了,傩送一直在她心里隐现、鼓荡。
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清浪滩”,她恍惚如梦的问爷爷的船“是不是正在下清滩”(3),表示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苏醒。
唯其心属傩送,在摆渡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己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很自负的拉着那条绳缆,既不轻浮又不撒野,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矜持和自尊。
第三阶段是翠翠对爱情执着追求的阶段,她爱上傩送之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天宝也爱上了她。
她对天宝的托媒求亲,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心里老想着送鸭子的傩送。
早将天宝求亲的事“忘掉”了。
傩送上山为她唱歌传情,她虽然在梦中不知歌的内容,但她在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
然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
爷爷溘然长逝使她在一夜之间长达成人,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倒下,并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住不好”,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出了翠翠性格中的坚强的一面。
翠翠的天真、乖巧、纯洁美丽、善解人意有着自然界的灵气,活泼机灵和善良和诚实的性情,是作者审美理想的化身和象征。
老船夫也是善良的化身,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为过往的人摆渡。
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慷慨大方,善待乡亲,有时遇到熟人,常请到家中喝酒,有时在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喝个够。
(二)湘西世界中所展现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所创作的湘西系列,从作品到理论把乡村世界形式的美丽和与之相对的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结合,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理论。
湘西所代表的健康完美的人生,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4)。
这正是他的作品所要负载的主要内容。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在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一种是现实的人生形式,即实然;另一种是理想的人生形式,即应然。
沈从文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柏子》、《萧萧》、《丈夫》、《会明》、《灯》、《贵生》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系列。
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20年代初至30年代湘西山民的苦乐人生,塑造了柏子、萧萧、丈夫、贵生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柏子》写卖身于船老板的水手柏子与吊脚楼妓女之间的粗野而又不乏真诚的爱,作者所欣赏的是柏子强悍粗野的性格和生命的欢愉。
作品所要展现的是柏子那种既充满生命气息又麻木蒙昧的生命形态,是作者现实的人生形式的体现。
在《萧萧》一文中,主人公萧萧12岁做童养媳,嫁给一个不到3岁的丈夫,过了门,她喊他做弟弟,她每天应做的事情就是抱着弟弟到村前柳树下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
后来糊里糊涂地委身于花狗,使她面临“沉潭”或“发卖”的命运。
“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有读过“子曰”,不晓得礼教比萧萧的命运更宝贵,就决定“发卖”去远方,可远处没人来买,而后萧萧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发卖”也免了,这样“萧萧”依然是往日的萧萧。
这里描述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然而作者还进而描写萧萧还是跟她的小丈夫圆房,那时儿子已10岁。
12岁时又忙着给他娶个大6岁的媳妇,这才是更可悲的。
受害者对自己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她又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
《贵生》中的人们信奉的是“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人生哲学,贵生最终一把火烧掉了杂货铺和自己那苦心经营装载他的全部希望与依托的家而逃亡,也只是一种原始复仇情绪的冲动而已。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其性格是各不相同的:柏子的热情、放肆并带有几分狡猾;萧萧的天真、幼稚、单纯;贵生的老实、憨厚、自重等等,但他们性格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救活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与蛮悍粗野,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关注的不是人物形象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古今相同,不分彼此”的变与不变中的山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是那些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普通人坚韧顽强的“求生”努力(5),是他们世世代代相承的命运与人生形式。
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其中浸透着作者30年人生旅途中体验到的人生哀乐。
可以说这些人物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又是作者某种生活感悟的体现。
沈从文曾经强调说,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那种未经现代城市文化——这主要指近代商业文化“污染”过的状态,在这里即使商业往来也濡染着那一种朴厚的人情(6)而沈从文除了执着于湘西世界的叙述外,还以乡下人的眼光关注着商业化的城市,而且自觉的批判着“现代文明”。
事实上,这些描写在沈从文作品中只是作为他歌颂“湘西世界”的一个反面的衬托和补充而存在的,正是通过对都市的虚伪、丑陋、缺乏活力的“上流社会”种种反人性,反价值,反道义的无情揭露和嘲讽,更加肯定或美化了他的湘西世界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