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7
湘西世界名词解释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分,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娄底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世界名词解释700字如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南省的西北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湘西地处于湖南省的西南边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中国特色旅游风景区。
湘西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土家族和苗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苗族也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舞蹈。
湘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
张家界市是湘西地区最出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以其奇特的山峰和峡谷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怀化市以其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而吸引着游客。
怀化市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方,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许多革命遗址和红色纪念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学习和领略中国革命的历史。
娄底市位于湘西地区的中部,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
虽然娄底市没有像张家界市那样的自然景观,但是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
娄底市是中国著名的瓷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瓷器制作历史和独特的陶器文化。
湘西地区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的民间艺术和民族节日是湖南省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是湘西地区文化的瑰宝,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总之,湘西是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成为中国特色旅游风景区。
无论是欣赏壮丽的山峰,还是领略独特的民族文化,湘西都可以给人们带来难忘的旅行体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20世纪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以其对湘西风情的独特描写而闻名于世。
沈从文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但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对湘西世界的深刻描写。
他生长在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这使得他对湘西的民风民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现。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聚焦着湖南西部特有的山水风情和民族文化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川河流、百态人情、神秘宗教、鲜明风土人情等元素皆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他的作品以水、土地、气候等自然环境为背景,以湘西人的生活、信仰、风俗为主题,塑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湘西山水画卷。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彷徨》、《湘西子弟》等作品,无不在叙述湘西的风情事故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在《边城》中,他以凤凰古城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特殊的边境小镇,展现了湘西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
小说中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建筑景观和淳朴的人情,将湘西独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彷徨》是沈从文的另一部代表作,其中描述了湘西的乡土生活和农民的艰辛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挚深刻,让人对湘西的山水与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湘西子弟》中,沈从文更多地描述了湘西的学子,在外求学的艰辛和在湘西的生活境遇,真实地刻画了湘西人的朴实、淳朴和坚韧的性格。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和深情之情,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中。
他曾多次前往湘西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保护和振兴工作。
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湘西文化田野调查,并将调查所得成果写入了《湘西日记》等著作中。
在对湘西文化的研究上,沈从文的著作不仅融合了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当地传统文化的考证和传承。
他对湘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庙会节庆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让人们对湘西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学天赋,将湘西的丰富多彩表现得鲜活生动,为湘西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光彩。
漫话湘西世界地质公园胡经国一、概述及基本信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Xiangxi UNESCO Global Geopark),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岩溶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地带;其面积为2710平方千米。
2020年,该公园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该公园基本信息如下:中文名: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外文名:Xiangxi UNESCO Global Geopark公园位置: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位置:云贵岩溶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地带公园面积:2710平方千米公园级别:世界地质公园公园特色:地质多样性;以“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和蔚为壮观的“高原切割型台地-峡谷群”等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世界级地质遗迹:“排碧阶金钉子”、“古丈阶金钉子”;“古丈红石林”、“德夯大峡谷”所属网络:APGN(亚太地质公园)二、特色地质遗迹该公园拥有多样性地质遗迹。
其中,以“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排碧阶金钉子”和“古丈阶金钉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以及蔚为壮观的“高原切割型台地-峡谷群”等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事件”、“古冰川气候事件”和“古生物遗迹”等诸多典型地质遗迹;完整记录了“扬子地台”演化历史以及“云贵高原边缘切割-破碎-解体的过程”。
下面简介该公园3种特色地质遗迹:1、“金钉子”“金钉子”,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
⑴、“排碧阶金钉子”“排碧阶金钉子”,位于湖南省花垣县排碧乡,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2003年2月批准的“全球寒武系首枚金钉子”。
“排碧阶地层剖面”全长约为1.7千米。
它确定了“寒武系芙蓉统地层的底部界线”。
“排碧地区”处于武陵山中段。
“排碧阶地层”形成于寒武纪中晚期;在沉积的一套碳酸盐地层中含有“分异度”较高的过渡性“三叶虫动物群”。
⑵、“古丈阶金钉子”“古丈阶金钉子”,位于古丈县罗依溪镇酉水河西岸,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2008年批准的“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单位”,是“寒武系的第七个阶”——“古丈阶”地层(隶属于暂未定名的“第三统”地层),距今大约5.03亿年。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边城》中塑造的边疆女子和《湘西世界》中塑造的湘西人物形象都深受读者喜爱和反思。
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运用了二元平衡的手法,用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展现出湘西的独特风情,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湘西的文化和生活。
一、人物形象的二元平衡沈从文在《湘西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类人物高大威武,另一类人物则柔弱纤弱。
前者展现出的是湘西人民勇敢坚毅、草木皆兵的精神,后者则展现出了湘西人民坚毅而温柔的特质。
这里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的二元性,是沈从文对湘西人民生命力与柔情的创作表现。
高大威武的人物形象:不同于身材矮小的南方腔调,沈从文描绘的湘西男子身材高大、气宇不凡,仿佛他们都有一股属于湘西人独有的精神,究竟是生活中的孜孜不倦的劳作,还是茫茫苦难中的刻苦磨砺,在这几代人的身上被总结为尊严与荣誉的象征。
柔弱纤弱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沈从文给我们呈现了湘西女子的形象,女子不同于男子的英勇豪迈,却有着柔弱可爱的特质,她们无论站在树林里、河畔边还是空旷的草地上,都像是一朵洁白的麻花线,或者是一棵底土芽,缓慢而不失坚强。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中的一块摇篮,他在使用二元平衡手法塑造湘西世界的时候,用不同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了湘西的不同面貌。
一类景物雄奇而壮美,另一类景物则柔美而娇嫩。
这里所展现的景物形象的二元性,是沈从文对湘西地区景色的表现。
雄奇而壮美的景物形象:湘西是有一群山峦屹立不倒,沙石险峻的气势磅礴的秀美山川。
例如“黑水城彩序长饯元帅,田家三旬夜会营盘”,“雪满云台霞满山,红冠巨蕲见秋寒”,这类景致,展现出湘西壮美的山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许正是这些景致,激励了湘西人的顽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柔美而娇嫩的景物形象:另一方面,沈从文对湘西的描绘,也包含了很多温婉柔美的景致,例如“笋舞龙蛇,莲花切石,藏在清河里的怪鱼,红彤彤的石梁,都是湘西世界中充满生机和美好的美景。
浅析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不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主题丰富,其中以他构建的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之间的差异。
一、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创的一个文学世界。
湘西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这里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方言语言都成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素材。
他用自己敏锐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世界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湘西人的崇高情操与独特风貌。
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展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思考与反思。
他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湘西世界里的山川奇观、草木芳香、人们的善良与朴实,以及这些元素所蕴含的深邃哲理。
但是,湘西世界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因素,例如迷信、传统封建礼教等等。
沈从文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揭示和探讨。
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挑战。
二、都市世界相比于湘西世界,都市世界是沈从文另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领域。
他用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刻画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都市世界里,他抛弃了湘西世界所具有的地域色彩与社会背景,而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化进程。
沈从文的都市世界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另一个是他后来在香港的创作。
在这两个时期,他都通过作品带领读者了解不同的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深度揭示了城市中所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都市世界中,沈从文把握了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城市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心灵呈现出一个个在城市中迷失的人们的孤独、苦闷和无助。
三、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的不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是沈从文两个不同的艺术创作领域,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风格的不同。
湘西世界以自然和生命为主题,比较具有叙事性与丰富的意象,另一方面,都市世界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都市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冲突,更为现代且注重观念化。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一、 原始健全的人性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飞扬着灵气的圣地,持存着未受现代文明熏染的真诚、朴实、自然、强悍的人生形式。
虚伪、懦弱绝对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要笑就笑,要哭就哭。
这里的人生不是由理性支配的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生命活动,而是作为肉体的、有感性、有欲望、有自然生命力的人的个体存在方式与状态,就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在原始、野性中充满了生命的顽强活力,寄寓了沈从文对健康、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人是沈从文小说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三三》中的三三,《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阿黑小史》中的阿黑;后者如《边城》中的老水手等。
在湘西山明水秀中,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
女孩子浪漫如花,清纯如水,他们的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的纤尘,诚实无邪,聪明伶俐,是人类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爷爷忠厚善良,慈爱可亲,生活的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
在这个世界里,不论是家境殷实的富人,还是精明的商人,都未受到商业文化的渲染,均待人以诚;不论是农人还是水手,都仁厚朴实;即便是娼妓,也依然保留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
作家对这些人物饱含感情,在回避现实生活中民生与社会窘境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健康、善良、淳厚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二、 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自小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中,沈从文对这一片美丽的景色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小说中,他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湘西绮丽动人的风光,这是一种虽被外来文明侵蚀但仍保存着古老原始状态的自然,镌刻着宁静、质朴与美丽,弥漫着古朴、幽静和祥和的情调,令人心动、痴迷。
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弯弯的山路,有往来的船只,有吊脚楼支撑的小镇,还有色彩鲜艳的桃花杏花,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这样秀美淳朴的大自然陶冶着湘西人民,是他们完美人性的外在表现。
草木、小虫、飞鸟都被赋予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深深的爱与美的情意,充满了山乡远古的生态气息。
茶峒的小溪,沅水中的深潭,清澈透明,鱼儿嬉游,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
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
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
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
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
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
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
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
与对沈从文文学创作中“湘西世界”的生活构成进行分析不同,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中赵园的《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不仅将“湘西世界”予以特别抽取,将其视为一种文学现象,而且对其“湘西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认为“湘西世界”呈现出三个层面的意义与价值:一是“展示着健全的生命形态的湘西”,二是“体现着文化批判倾向的湘西”,三是“包含着重建民族的愿望的湘西”。
论述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念与较为完整的层次体系,但这只是对其可能价值的一种静态分析与共时性审视,对其可能的负面因子与其演变的具体进程缺乏应有的把握。
随后,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进行论述的文章不计其数,或说其中的人性人情之美,或说其中的风俗民情之美,或叙述其中的自然风光之美,但从其所达到的深度与所涉及的层面来看,都无法超越上述两者所进行的建构。
与对沈从文进行整体的共时态把握不同,王晓明把沈从文文体的变化与其创作心态进行了一种历时性把握,认为文体的变化源自创作主体心态的变化。
与之相应,“湘西世界”也呈现出一种变化的状态。
并认为以1935年为界,前期以散文笔调歌咏纯朴的湘西风情,后期牧歌情调则被现实阴影所代替。
文章极富新意,但却并未将湘西世界作为考察的重心,虽然提到,但湘西世界只是文体的辅证而已,难于游离其应有的主旨作纵深的分析。
1990年代以来,人们对“湘西世界”的关注在前一时期研究的整体框架内不断填充和丰富。
具体来看,有四种不同的走向:一是从主体的创作心理出发去分析湘西在沈从文创作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
杨洪承在《民族品格的重造与审美品格的追求——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指出,湘西世界是沈从文以“被动式、逆向型思维方式”对自然人性的爱,同时也是以“防御性心理机制”表达了他对现代都市扭曲人性的憎。
罗成琰也认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实际上是其对抗都市而建立的一个平衡自卑心理的世界,在将自己作为“乡下人”的心理劣势转化为一种精神道德与文化心理的优势。
二是从文学史意义上去认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对中国形象塑造所具有的意义。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刘洪涛的论文《〈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在该文中,刘洪涛认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不仅巩固和深化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抒情模式,而且继鲁迅的《阿Q正传》后,重新塑造了中国形象。
三是从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出发,去分析与认识湘西世界的独特性所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洪涛的《沈从文小说新论》,刘洪涛在著作中认为,沈从文对自我苗族族属的公开,是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在借助苗族资源。
但后来,这种民族身份意识逐渐被国家认同感所取消。
向成国的《追寻历史与回归自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则对沈从文与湘西社会与文化的种种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周仁政的《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则从文化人类学出发,探讨了湘西巫楚文化与沈从文文学视野中的“自然”、“神”、“人”的关系。
四是从其散文创作来看其笔下的湘西世界。
对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早在1930年代,刘西渭就曾论述其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与散文《湘西》、《湘行散记》中的湘西的不同形态与景观,认为作者在此处“人在里面活着,他不隐瞒,好坏全有份,湘西像一个人”,其创作动机在于“透破乡土的囿见,促成民主的精神的团结”。
新时期以来,于永祥《一轴色彩斑驳的湘西历史生活画卷——萍沈从文描写湘西社会生活散文的思想倾向》(《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王继志《论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湘西〉》(《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都是较早力图从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对沈从文散文中的湘西世界进行认识和把握。
但却很少讲散文中的湘西与小说中的湘西进行相应的比较,更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呈现的复杂原因进行应有的分析。
可以说,湘西不仅是沈从文生命的起点,而且是其文化精神与审美心理构成的源头;不仅是其文学世界得以建构的依托,而且是其自然人性赖以建基的根本;不仅是其文学创作意义与价值得以生发的根本场域,而且是重塑中国社会与民族根性的希望与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与把握,不仅是理解沈从文文学世界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与根本契机,而且是了解整个现代文学发展的复杂多元与丰富多样的重要组成。
但综观近六十年的沈从文研究,人们虽多关注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特殊性与丰富性,但人们很少将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放置于作家创作的整个流变中进行具体把握,也很少对其不同时期的具体形态进行应有的甄别;不仅没有对湘西世界的生成情境进行细致的分析,也对湘西世界在主体生存境遇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缺乏相应的阐释;不仅对湘西世界的凸显、消隐与解构缺少深入的理解,也对湘西世界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复杂与多元的内在根由缺少实质性的认识。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名文学巨匠,生长在湘西边陲的他尤其擅长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一度被称作是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人物。
“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的教育。
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他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冻,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1]乡下的生活及人生经验的储蓄,成为他笔下湘西作品的素材源泉。
沈从文的作品数量繁多,文章取材广,写作手法多种多样,但是他最执著于追求和表现的就是他那种纯真且带有湘西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构筑他理想的人生形态。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和谐而统一的完美诠释。
中篇小说《边城》要数其湘西作品的代表之篇章,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也是作者描写湘西世界的重要著作,湘西的美丽、神秘、霸蛮及湘西的风土人情被沈从文用笔挥洒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自然美、人性美、神秘与霸蛮、风土人情一、湘西的美丽提及湘西的美丽,首先如诗如画的风景美是不能不说的。
《边城》里的“茶峒”小城,就是一座人间仙境般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茶峒,地方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弯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
”[3]弯弯小路静静地躺在青山绿水之间,往来船只或游行在清澈见底的小溪上或停泊在溪水的码头边上,吊脚楼屹立在山与水的边上。
这美如墙上画的山山水水实在是不可多得呀!纯朴湘西人生活的环境绝对可以跟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媲美。
湘西《边城》中的“茶峒”美丽如画,但《长河》里吕家坪的美景也可以说是不逊色于“茶峒”,长河里的吕家坪也是依山傍水,那里除了青山绿水外,尤其值得一提是那里的橘林美景,橘子树一般相对来说不是很高,终年绿叶葱翠,仲夏开小而白的花,香飘四溢,到了深秋初冬的时候,黄澄澄的桔子挂在树上格外引人注目,远望过去但见一片明亮。
每当采摘的时候,码头边及橘园旁的官道上随处可见橘子堆积如山,看得路人眼馋嘴馋,陌生人路过,吃几个都是不要钱的,吕家坪的橘林美景堪称湘西的又一道美丽风景线。
人性美和人情美在沈从文的《边城》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
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
[4]翠翠是边城中最为集中体现出美的代表人物,她是《边城》中美与爱的化身,她没有双亲,与爷爷相依为命,在青山绿水间以摆渡为生,整日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伴,她如花般灿烂、如水般清纯,自然朴素是她的外表美,而她的美更重要体现在心灵美,翠翠丝豪未被社会俗气所污染,心地纯朴善良。
文中描叙她在爱情方面,不自卑不撒娇也不轻浮,她爱傩送完全是出于纯情,而并非看上船总的家势,表现出对爱情的自尊与自重。
虽然天保也托媒求亲,但她婉然拒绝,因为她心里装着傩送,表明了她爱得坚定爱得执着。
最后爷爷走了,爱情也受挫了,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她并不气馁,不像她父母那般选择向命运妥协,而是坚强地接过爷爷手中的工作任务,坚守摆渡的岗位,她一方面继续爷爷的工作来为过渡的乡亲们免费服务,一方面在河边等待自己苦恋着的傩送回来。
翠翠相信希望,相信未来,表明了她是一个柔中有刚的坚强女子。
文章在表现翠翠美的同时也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一面。
翠翠不仅外表美丽,且心地善良,温婉中还带着一种坚韧的美!《边城》翠翠这一形象倾注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
除了翠翠之外,《边城》中的老船夫爷爷、船总、傩送兄弟等人物也都是美与善的化身,以此强化了《边城》一文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印证了湘西边城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
沈从文的作品除了《边城》里的翠翠,还有夭夭、三三、萧萧、阿黑等等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