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01课程背景与目标Chapter冷战时期背景介绍冷战的起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双方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冷战的表现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如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太空竞赛、文化输出等。
冷战的影响冷战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的两极分化,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课程目标及要求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重点难点02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Chapter冷战起源及双方阵营形成冷战起源双方阵营形成典型事件剖析: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冷战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全球分裂冷战导致全球分裂为两大阵营,严重阻碍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军备竞赛美苏双方为争夺军事优势,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局部热战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通过代理人在世界各地发动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抗,导致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不信任和误解加深。
03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Chapter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引导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冷战的相关问题。
鼓励学生提问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合作探究成果展示01020304利用多媒体资源互动环节设计制作课件及时反馈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04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Chapter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辩论会场景01020304角色分配场景设置辩论议题辩论流程分组讨论,探讨冷战时期各国策略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代表一个国家或阵营。
探讨各国在冷战时期的策略选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
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外论之窗#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陶文钊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对冷战史的重新研究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国际冷战史项目,邀请美国、原苏联、欧洲、中国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前往研究,并分别在美国、俄国、意大利、香港、北京举行了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部分档案开放了,这对搞清许多重要历史问题提供了方便。
但档案的解密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根据这些解密的档案,历史学家们仍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美国学者以往对冷战起源大体有这样三种解释:传统的说法是,冷战之所以不可避免,是由于共产主义的扩张与专制制度、斯大林的革命狂热和领土欲望结合在一起,使西方震惊,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
¹修正学派的解释是,冷战的爆发该由美国负责。
美国决策者担心,苏联与共产党国家会使它们的国家与世界经济体系相隔绝,冷战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发生的。
º后修正学派综合考察了战后国际体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认为西欧国家担心新的专制主义的庞然大物,要求美国把它们从东方的掠夺者手中解救出来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苏联是/独裁与恐怖的帝国0,而美国是/被邀请的帝国0。
»¹º»斯帕尼尔和加迪斯是这一派的代表,如见约翰#斯帕尼尔: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外交政策6(John Spani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Ò,7th ed.),纽约1977年版;诺曼#格里勃讷:5冷战外交:美国外交政策,1945)19756(Norman Graebner,Cold War Diplomacy: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45-1975),纽约1977年版;约翰#加迪斯:5遏制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评析6(John Gaddis,Strategy of Containment:A Cri tical Ap 2prai 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纽约1982年版;加迪斯:5后修正学派对冷战的论述6,5外交史6(Gaddis,/The Emerging Post-Revi sioinist Thesi s on 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 0,Diplomatic History),1983年第7期,第171_190页。
《冷战的起源与美苏对抗》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战略博弈悄然展开,那就是著名的冷战。
冷战并非一场直接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较量,主要由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主导。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又是怎样的力量使得美苏两国在世界舞台上展开长达数十年的对抗呢?
背景与起源
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随着盟军和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世界分为了两个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价值观,而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制度。
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体制差异、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地缘政治利益的角逐,成为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美苏对抗的表现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政治上,两国相互拉拢盟友,发动意识形态宣传战;军事上,军备竞赛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生产;经济上,进行了长期的技术、经济和贸易竞争。
双方在世界各地的代理战争更是频繁,如韩战、越战等,成为冷战的一大特点。
结局与启示
冷战终结于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但其影响却长久延续。
冷战的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巨大,强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需要理性思考与务实合作。
只有通过对话与协商,才能避免类似冷战的悲剧再次上演。
冷战的起源与美苏对抗,不仅是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产物,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唯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下以及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冷战的发生源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巨大冲突,美苏对抗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以史为鉴鉴,致力于构建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格局。
1、冷战的起源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战略目标上,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领导世界的意识膨胀,从十月革命以后,也有了反共意识,认为苏联是他成为世界霸主的重要障碍。
而二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经济,所以加强了对西部地带的控制。
美国认为苏联有无限向外扩张的趋势,从而发生了极大的矛盾。
地理位置上,战后,苏联一方面想要控制波兰来巩固自己的防御,一方面又想通过波兰施加对西欧的影响,美国同样也想对西欧扩大影响,同时,对于伊朗和土耳其的石油的争夺让美苏关系紧张。
意识形态上,由于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北约”和“华约”。
军事上,二战后两国不断进行军备竞赛,军事和经济实力不相上下,美苏两国均拥有大量核武器,迫于和平的舆论压力,两国只好在非军事方面进行对抗。
2、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打败德、日法西斯,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
③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④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进步性:主要是由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超级大国——资本主义的美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共同达成的,和平共处便实际成为它们指导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并第一次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
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局限性:首先,作为大同盟“三巨头”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
冷战论文苏联论文:浅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苏由热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冷战时的对手,这一转变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造成的。
它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又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
冷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冷战;美国;苏联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以美苏对抗为核心。
开始于1947年3月,一直到雅尔塔体系的终结才告一段落。
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给美苏两国及其他许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局势带来重大影响,它阻止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往来与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有人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冷战的起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
苏联、美国等对冷战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为冷战形成提供了土壤冷战深深根植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
意识形态的对立为冷战形成提供了土壤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日益显露出来。
罗斯福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突出反映在对东欧的政策上。
表面上他主张在东欧实行民族自决,让当地人民选择自己的政府,实际上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使该地区非共产主义化,削弱社会主义的影响。
在杜鲁门统治时期,美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表现的更加明显,反苏、反共和推进美国社会制度的思想不仅溢于言表,并在具体政策中表现出来。
一方面努力抢占地盘,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如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类似美国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联合英、法、荷等资本主义国家,压制和消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及其它左翼力量,以各种方式支持当地保守势力,比如在中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消灭共产党,在西欧努力以经济援助稳定当地政局,避免西欧共产党夺取政权。
不难看出,美国在这场冷战中,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因素,与苏联的争夺成了意识形态地盘的争夺。
冷战的起源与全球对抗的格局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的种种纷争与对抗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其中,冷战的产生与全球对抗的格局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背景与起源
冷战的源起可追溯至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地缘战略的明显对立。
这一时期,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阵营,东方阵营以苏联为首,西方阵营则由美国领导,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较量。
核武竞赛与全球影响
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发展与军备竞赛成为了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主要竞争点。
核武器的威胁使得世界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冷战局势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战争与冲突也常常被视为两大超级大国间的代理战争。
全球对抗的格局
冷战时期全球对抗的格局影响深远,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有所体现,同时也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
全球各国在这一时期被迫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做出选择,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和联盟体系,全球政治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冷战的起源与全球对抗的格局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与走势。
通过对冷战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时也应当从中汲取教训,致力于构建更为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
冷战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唯有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
《冷战的起源与美苏对峙》
冷战,这段曾经让整个世界胆战心惊的历史时期,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这场“冷战”虽然没有直接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影响深远,久久无法消散。
背景与起源
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盟军和苏联之间在欧洲的分歧。
在战后的雅尔塔会议上,盟军三国领袖——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战后世界格局进行了协商,但是各方的利益分歧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使得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美苏对峙
冷战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和苏联,两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意识形态分歧的超级大国。
两国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展开角力,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局势变化。
从柏林围墙的建立到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之间的对抗一触即发,世界陷入了极度的紧张局势。
结局与启示
冷战最终在苏联解体的时候画上了句号,但是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冷战的起源和美苏对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之争的可怕一面,也让我们意识到战争带来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和平与合作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只有通过对话和谈判,才能避免冷战那样可怕的历史重演。
冷战的起源和美苏对峙,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非常黑暗的一页,也让我们意识到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平与繁荣的世界。
历史总是会给我们上一堂深刻的课,冷战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与合作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唯一选择。
让我们珍惜和平,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浅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
战后的美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人,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领导者的地位。
战后的苏联虽然在经济实力上远不如美国,但其陆军数量具世界首位,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它通过帮助和支持当地共产党在东欧国家与亚洲某些国家建立的政权以及借助亚非拉地区反帝、反殖民力量等等,也成为世界上另一个力量中心。
使世界形成两极格局。
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下,双方相互敌视和斗争,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走向了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所代表的两大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分野和对立,是冷战得以发生的另一个必要的基础。
美国谋求建立政治上贯彻自决原则、经济上实行门户开放的自由国际主义战后秩序。
苏联则确信,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大国是战争的根源,并认为他们总是企图扼杀共产主义苏联,因而不断的支持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企图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而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两国由于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两国间很难形成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难以实现彼此间的合作,“安全困境”的在所难免。
美苏国家利益相悖,正是因为当时美苏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才促使冷战的出现在国防政治格局中,每个国家所追求的最高利益首先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安全当一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时,它对安全利益的考虑往往会突破自身疆界的限制,进而把国际政治格局纳入其安全利益的范围之中美苏在制定各自的全球战略目标时,归根到底是依据他们各自的国家利益。
高中历史: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论“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
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做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史学界: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
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
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
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
示例一:观点: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试论国家利益与冷战的起源2012级历史本科班魏小栋内容提要: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昔日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新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和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在战后战略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国际新环境美国苏联英国战后战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外交政策史学界开始对冷战的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与冷战的爆发同时开始的。
美苏两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开始的都较早,但是俄国的史学家们一直到苏联解体以后利用大量新解密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文献,对冷战的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新的观点: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那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和冷战的起源》,这一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冷战由美国挑起,它应负全责”的观点——几乎在冷战时期占据着苏联史学界冷战史的统治地位。
西方对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以美英两国为代表。
史学界根据时间和观点的不同将冷战研究学派划为四个派别,即正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非极化派。
1总的来看,他们的观点与苏联冷战史学派的观点相较,即有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起初:美苏都将冷战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对方。
后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美苏对冷战的爆发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西方在整个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发展性,即:将责任归咎于对方——归咎于己——双方都负有责任——第三方对冷战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
这不仅仅体现了研究的深入性,同时也为其他各国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
本文作者将综合各方面的主要观点对冷战起源进行探讨。
一战后世界的新局面欧洲是二战的主要战场。
欧洲人民以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战后的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她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难以恢复的损失。
上海大学2010~2011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小论文课程名称: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课程编号: 21103708论文题目:冷战的起源:学术综述与对国际体系建构的思考研究生姓名: 范广寅学号: ********论文评语:成绩: 任课教师:评阅日期:冷战的起源——学术综述与对国际体系建构的思考范广寅专业:世界史学号:10720290【摘要】二战中,苏联与美英作为同盟国,并肩作战,抗击法西斯,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在二战结束后,双方却逐渐走上了敌对的道路,并且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冷战,是什么让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的?冷战的起源是什么?这一直是困扰国际关系史学者的重要命题。
本文中笔者在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以后从国际体系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冷战起源问题,并且认为冷战并不应该将责任归咎于美苏两国,而是因为雅尔塔体系的过于理想化。
【关键词】冷战的起源;雅尔塔体系;国际体系。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苏联与美英作为同盟国,并肩作战,抗击法西斯,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在二战结束后,双方却逐渐走上了敌对的道路,并且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冷战,是什么让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的?冷战的起源是什么?这一直是困扰国际关系史学者的重要命题。
在二战结束前夕,特别是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景越来越明朗,战后如何重建国际新秩序成为了摆在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等同盟国领导人面前的重要难题,三巨头都一致认为,世界舞台上消失了四个大国,即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世界新秩序必然在美国、苏联和英国的主导下形成。
在经历了破坏性巨大的战争之后,各国的厌战情绪都已经达到了顶点,因此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表示不愿意再出现任何形式的战争,并且愿意与对方一同建设战后新世界的稳定局面。
其中,斯大林为表示诚意,解散了共产国际,并命令各国的共产党支部放下武器,与政府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由这一举动,我认为,斯大林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领导人,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而罗斯福也对苏联做出了很大程度的妥协和让步,以寻求与苏联共同治理国际新秩序。
学术观点:关于“冷战”的起源材料的不断发现,国内外史学界又重新掀起一股空前的“冷战史学”热,出版了一批相关著作。
①美国史学界冷战前,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作出的“勇敢反应”。
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战后苏联的行为是“矛盾”“防御”的,其能力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放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亚非拉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苏联向世界扩张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②中国史学界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认为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战争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逻辑延伸。
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
有争议的是如何评价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战后初期的对外政策也有错误,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冷战”结束后,中国史学界对“冷战”起源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主要有三种解释:·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认为,二战结束时,美国急需开展全球扩张。
但受到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和广大亚非人民的反对,美苏同盟因此瓦解,“冷战”产生。
·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中认为美国为了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是导致“冷战”的主要原因。
·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摩擦和抗争,以及美苏不同战略之间的碰撞。
除了以上三种解释外,也有学者强调英国在“冷战”形成中的主动作用。
认为英国早在1946年上半年就形成了联美反苏的“冷战”政策。
冷战的起源首先我解释一下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上提到的。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学术界的争论、第二部分是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以及第三部分是中国学者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争论这一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刘金质的《冷战史》以及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还有美国雷蒙德。
加特霍夫的《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英国约翰。
W。
梅森的《冷战1945-1991》,以及在知网上拉的一些文章。
在讨论冷战的起源,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传统派:对冷战的起源的解释一开始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完全吻合,故称为传统派。
持传统立场和观点的许多人就是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如杜鲁门、赫尔、贝尔纳斯、凯南等等。
传统学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
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
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个人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
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保障自由世界的安全。
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又有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
苏联号召和推动革命、摧毁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斯大林的专制制度强加于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日益扩张的政治意志,毫无顾忌地扩张革命。
因此,传统派认为美国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
在美国,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
特别是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把这一主张发挥到极致。
美国传统学派围绕具体问题又分成三个支派:一是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者谴责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明确认识到苏联的威胁,并采取果断行动制止苏联的扩张,他们在共产主义威胁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没有有效的制止苏联的扩张。
二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为美国冷战政策辩护、喝彩,他们否认罗斯福出卖美国的利益,歌颂杜鲁门主义是抑制苏联的扩张和最终战胜孤立主义的一个大胆的开端认为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采取的坚决而制定政策恰到好处,符合美国的最高利益。
三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者同样把冷战的根源归因于苏联的扩张,特别把斯大林在东欧违反雅尔塔协定的行为看作是冷战的重要起因。
但传统派一致指责苏联开始了冷战。
他们认为,苏联在东欧的行动破坏了战士同盟所达成的一切协议和谅解,苏联随时进攻西欧,把共产主义强加于整个欧洲。
他们断定,由于苏维埃制度和苏联所奉行的马列主义固有的扩张性,加上沙皇俄国的侵略传统,导致冷战的不可避免性。
小施莱辛格认为,俄罗斯帝国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驱使苏联谋求同西方的对抗和获取对世界的统治权。
传统派认为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扩张和进攻性,破坏了战时协议。
处理东欧问题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他们断定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明显背弃了欧洲解放宣言对自由选举的承诺。
因此美国需要作出必要的反应。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原苏联档案的解密,美国的许多报刊及学术刊物反复论证,美国关于冷战起源的传统观点是正确的。
传统观点死灰复燃。
支持传统观点的学者们确信,苏联决策者不知道自我约束,无节制地进行扩张,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需要不加考虑,他们是冷酷、野蛮与专制的。
修正派: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术界一些持修正主义观点的人对传统主义提出了挑战。
修正学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传统学派的说法。
修正派引入了经济压力和原子压力,认定美国要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战后美国的独特地位必然通过军事力量来确立其统治,这是冷战的根本原因。
美国迫使苏联卷入冲突。
战后美国拥有对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明显优势,美国对苏联充满了确立的意图。
美国在两国关系中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两极结构,苏联要比美国虚弱得多,美国因战争而得到加强,且拥有原子弹,而苏联没有。
而且,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斯大林的外交行为相当温和。
从实力角度来看,史学家们认为,至少是美国决定了冷战的发展进程,因为它比苏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去影响冷战的发展。
在修正主义学者中又有温和派和激进派之分。
温和派认为冷战的产生主要是杜鲁门改变了罗斯福同苏联合作的路线。
杜鲁门振幅对苏联推行侵略性的强硬政策。
因此,杜鲁门及其周围的人要对冷战的产生负责。
激进派认为美国的制度是冷战起源的根本原因。
战后美国要求建立以他主导的新的世界秩序。
苏联坚决拒绝这种霸权,美国则把苏联看做是自己的新的敌人。
修正派认为美国翘起了冷战,这是美国具有侵略的传统和企业资本主义,出于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杜鲁门政府改变了原有的合作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
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主要是因为它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从政治上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者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
从经济制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
美国需要扩大在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美国反对任何革命变革,竭力支持各国的保守派。
威廉斯姆认为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杜鲁门政府要求全世界,包括中欧地区对美国的商品和投资开放市场,自由获取美国所需的原料,对美国的经济渗透提供方便。
另外,美国违背战时协议否定苏联在东欧的合法利益。
根据美苏战士达成的协议,苏联在东欧有特殊的利益。
当苏联在该地区履行协议,美国则试图干涉,这就必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和冲突。
另外,盖.阿尔佩罗为此在《原子外交》一书中认为冷战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推行原子外交的结果。
他认为罗斯福向斯大林隐瞒了原子弹的实情,美国却和英国共享有关原子弹的情报。
这样加深了斯大林对美英联合起来对付苏联的怀疑与担忧。
而杜鲁门的上台是冷战起因中的一个极大事件。
杜鲁门政府误解了苏联的政策,否定了苏联的合法利益,拒绝了苏联的合理要求,对苏联采取了极为粗暴的态度。
杜鲁门政府的言论和行为形成了对苏联明显的威胁:突然取消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拒绝苏联根据已达成的谅解从美英法的占领区获取赔偿,不理睬苏联的贷款要求。
美国援助和支持土耳其的右翼,在伊朗问题上对苏联施加压力,试图在苏联周围建立反共反苏政权,千方百计阻止苏联建立缓冲地带确保国家安全的努力。
所有这一切为苏联对抗西方建立了合法基础。
后修正学派: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后修正学派对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的观点进行整合,提出问题不在于追究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分析导致冷战的真正原因。
后修正学派认为不能凭感情用事或带着偏见来研究冷战的起因。
他们吸收了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有用的论点,采取自认为公正的态度来阐释冷战。
按他们的说法,东西方紧张、美苏冷战是各自行为方式和国内政治、领导人的品行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欧的政治真空和大量军事力量的存在使之成为战后外交关注的中心和超级大国冲突的焦点。
战后初期美苏领导人都推行教条主义政策,对冷战的成因要从双方寻找。
概括后修正学派的看法,冷战是由于:第一,苏联战后的行动破坏了战时同盟所达成的谅解;斯大林的扩张主义,特别是加速建立东欧势力范围以及在南部的推进是美苏对立的主要原因;第二,美国决策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采取了不当的措施。
但大多数后修正派人士认为,美国对苏政策不完全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苏联扩张意图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美国利用经济达到政治和安全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美国积极介入欧洲和中东固然带有帝国扩张的目的,但这些都是应该地区有关国家的请求采取的行动,具有明显的防御性。
还有一些后修正学者认为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都是错误的,因为冷战是不可避免的,是两极权力平衡的必然结果,没有人应该对冷战的起源负责。
再加上战后欧洲国家的脆弱所形成的权力真空,美国和苏联都争相进人这一权力真空,结果必然导致冲突。
闭后修正学派综合考察了战后国际体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认为西欧国家担心新的专制主义的庞然大物,要求美国把它们从东方的掠夺者手中解救出来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苏联是“独裁与恐怖的帝国”,而美国是“被邀请的帝国”。
川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
该学派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二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其中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苏联时期,关于冷战及其起源由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作了统一的解释。
苏联认为,对待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
美国进行冷战的目的在于断送大战的积极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
冷战的主要特征是:加紧军备竞赛,建立包围苏联的军事基地,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进步力量进行破坏活动,进行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宣传,准备战争和加剧战争气氛。
冷战的实质是试图阻止世界的革命进程,反应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特别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苏联一直把美国的外交、特别是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称为冷战。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苏联学术界开始比较认真思考冷战及其起源问题。
苏联对冷战的起源有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看法,认为冷战之所以产生是苏美关系互动的结果。
因此,美国和苏联对冷战的产生和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甚至认为苏联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苏联科学院院士康斯坦丁。
普列沙科夫称“布尔什维克主义天生具有对抗和扩张的特性,这也是冷战的实质,更何况战争改变了斯大林,使他的思想偏离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而倾向于帝国主义。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学术界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冷战及其起源。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纳林斯基认为,随着轴心国的失败和国通目标的消失,大国同盟的崩溃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因战后国际舞台上大国所发挥的作用的深远变化而导致的力量重新组合以及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分歧,在盟国分裂和产生东西方对抗时代起了主要作用。
前苏联驻美大使啊。
多勃雷宁则强调美国长期以来轻视和否定苏联的地缘政治利益特别是苏联基于地理安全的长期国家利益。
中国学者的观点我国学者研究冷战起源问题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
尽管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存在失误,但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