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实施新课程应有的十大教育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说要相信、尊重、依靠、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应有的基础,不仅要学得好还要活得好,活得积极健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

一、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良知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还都不够成熟,但具有自尊、自信是他们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需要教育者用爱的教育力量艺术地唤醒他们的这种天性。

特级教师丁榕曾处理过一起偷笔事件,在她发现失窃的笔在某学生书包时没有声张,而是课后特别送给他一支笔,说:“我知道你需要笔”。结果,这个学生承认了错误,将笔还给了同学。30年后,这个已成为一个部门经理的当年的小学生,找到了丁老师,当着自己已上初中的孩子的面,向丁老师“扑通”一声跪下,并对孩子说:“你也跪下!没有丁老师就没有爸爸的今天,也就没有你!”丁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在于:相信宽容可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良知。

在我班就发生过类似事件。以下是我班一名同学纪录下的《班级小偷事件》:临近复习之时我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于巾迪同学的钱包丢了,内有四元钱,是她的午饭钱,同学们相互猜疑。有的同学要求翻书包,我不同意翻,因为我在法制教育读本里看到了,搜查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我见状前去阻拦并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让同学们都闭上眼睛,看钱能不能出现。有的同学认为没用,我对她说:“每个小孩生下来时都是善良的,如果他还有良心的话,钱包一定会出现的。”老师觉得办法不错,跟同学们商量了一下,让同学们闭眼后数100个数,然后走出教室,同学们都趴在了桌上,1、2、3……渐渐同学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了,数着数着,我在心里默默地想,我是多么希望那个人能把钱包扔出来,如果不扔,我想,他这一辈子心里都会有愧的,因为他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数到82的时候,有纸翻动的声音,同学们继续数,数到了100,老师走了进来,果然钱包出现在过道上。于巾迪拿回钱包回座时,我看到她无比高兴,感动的泪水也快从眼眶里流了出来。老师看到后笑得比往常开心的多,并激动地说:“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能诚心改过的人!”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也跟我们的心情一样特别开心。这是集体的力量感化了他。我说心里话佩服那个人,因为他很有勇气,虽然他犯了一次错误,但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过,你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既然改了,还是我们的好伙伴,我想同学们一定既往不咎的。

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虽然很焦急,但认为与其大发雷霆数落一顿,还不如用爱的感召力来唤醒那人的良知。“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我何不宽容,给他一次机会呢。我又把在走廊等待时巧遇校长,校长也让再给那人一次机会的话转给学生们。“多好的校长啊!给那人又一次机会,那人也一定会被感动的。”就此事件,我又让同学们回顾了所学格言警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并告诉“如释重负”是什么意思,并希望以往丢失的物品也会很快回来。课下,马庆宇丢失的钢笔就找回来了。今天我很高兴,教育教学中要多琢磨,多探究,多一份爱心,要相信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心能筑造一切!

二、唤醒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爱心发挥了正向的影响,可以唤醒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老师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我班后转入的一名男同学最近很贪玩,去过游戏厅,迷上了电子游戏,成绩下降很快,为此我批评了他,并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对他触动很大。他在日记中记叙道:我以前对老师印象不好,认为老师都很爱打人,可转入三校后,我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赵老师和蔼可亲,难理解的问题她都能化简单有趣,让我们听懂,有时还讲个小笑话让我们开心一笑,放松一下,解除疲劳,好继续听课。下课和我们一起玩耍、谈心,就像朋友。我爱听老师讲课,我爱老师,今后我要改正缺点。我在批语中写了很多话,同他探讨好的学习方法,鼓励他振作起来,一定会赶上集体的步伐。“一句老师也爱”你让他深深感动,他在学习、纪律上都有转变。

我班还有一名脾气特别倔强的小男孩,遇事好较劲不服软,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急躁发脾气。四年级暑期前的数学考试成绩刚刚及格。为此我非常心急,我决定在暑期去家访。那天出门时天有些阴,但我毅然走出了家门。在他们家我同他的母亲谈了很久,他的母亲说孩孒脾气倔,为此没少挨打,而我认为打并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关键还是说服,并列举了一些事例,我又同孩孒进行了长谈,从发脾气影响身体健康,遇事急躁于事于己都不利……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国家时天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我从头到脚都淋湿了,但我的内心非常高兴。开学后,我还像以往那样在他急躁时安慰他,批评的同时不刺伤他的心,多理解多包容,这个男孩在转变,遇事时冷静多了,在日记中写道:我有一身倔脾气,可是我的脑袋控制我,不听不行。但是我有一位好老师,是她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我对您的感激之情,连我的妈妈都很尊敬您,您那崇高的敬业精神更让她敬佩。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您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老师,我想对您说:“谢谢!”这大概也是全班同学想对您说的话,谢谢您,我亲爱的老师。我读后感慨万千,批道:“你们的成长就是我的快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育者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从教学中我总结出,如果教育者对学生冷酷无情、武断专横,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冷酷。这些正好表明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心灵才能赢得心灵。

三、唤醒学生的善心和爱心

爱是人类美好的情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休眠的火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用爱心才能奖其唤醒,爱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归宿,是手段和方法,是技巧和策略。

爱心助贫困,真情洒校园已成为我校师生自觉的行为。当我把大队辅导员郭老师为贫困生捐助衣物的倡议告诉学生时,他们很快捐献了18件衣裤、帽子等物品。一次我班邵玉石发高烧还带病坚持上学,同学们得知他因家庭贫困,父亲最近又大病一场,他感冒都没钱治病,于是大家自发为他捐学习用品、捐钱共计50多元。邵玉石很感动,病好后学习劲头更足了,还被推选为数学组长。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事迹层出不穷,我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学校这个大集体的爱心救助行为感染了学生,所以才有了这颗颗火热的心。

孩子就像装了一半水的瓶子,是只看到那“一半是空的”,还是又能看到“另一半是满的”。反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也应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来自教育者期待的变化,会对学生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教育者只有以爱育爱,再施以各种教育唤醒手段和方法,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得到教师关爱的学生感受到周围世界温暖,因而爱生活爱集体爱学习,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教育------心灵的唤醒

教育------心灵的唤醒 教育------心灵的唤醒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那么,教师就不要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审查他们,甚至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

有的信。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 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唤醒,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要知道学生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再加上赏识教育,再说一句关爱的话,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我们编写这本《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各位***** 大家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可谓是千罗万象,各说其词。然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从理论上看,教育的本质已经非常明确。从广义上说,教育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单丛学校教育来说,本人认为并不是单纯的传递文化知识、经验,更多的是要让爱教育者在社会、品德、思想、身心等方面得到发展。以下是我对教育本质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几天之后,母亲让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

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二、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幸福 记得有一天,与学校领导一起面试要调入我校的新老师,校长说:“每个人的即兴谈话都是——谈谈你的教育理想。”这个谈话题目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绪。是啊,从教这么多年,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来这世界一遭,我要留下些什么?当听完面试老师的谈话,又和领导们交谈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突然间豁然开朗: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 作为老师,让班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时光,并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也是一样。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只有我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

浅谈家庭教育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家庭教育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 广泛关注。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已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父母绞尽脑汁弹尽竭虑终不能如愿,有的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明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 人格的塑造有多么的重要了。自从孩子哇哇坠地来到人世,睁眼面对的首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孔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初涉人世的孩子本身是无质的区分的,他们清亮的眸子里看到的只是一个纯净无邪的世界。随着一天天的成长,受父母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影响,越来越显示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体性差异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 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因为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就大相径庭了。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生怕有一点点的差错和闪失,也有的父母因为和孩子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辈总用“隔辈亲,奶奶孙子无大小”的话阻拦大人管教孩子,为了省事,也为了免惹爷爷奶奶不高兴,便对孩子放任自由和管理,凡事顺着孩子,任其作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浪就是养成了自以为是、听不进相反意见,自负而飞扬跋扈的恶习。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生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 的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里可见一斑了。作为一个家庭,孩子是个体的,但相对于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又都是属于群体的,父母的责任不只是为了繁衍生息,把他们拉大成人就尽到义务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成才,最终能在滚滚的社会洪流中经得起风浪的拚打,成为中流砥柱。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父母,已经非常的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 育了。他们想充分调动孩子大脑的每一个细胞,从小培养孩子成为天才:二三岁便让他们学唐诗、练英语、学习画画,练习舞蹈。。。”这也成为他们在别人面前炫耀孩子资质的本钱。他们从小教育孩子要听话、懂事、有礼貌、要懂得谦让、要与人为善,要好好学习,要。。。。。总之要求都是很合理的啦!一方面他们在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却犯着类似的错误:要求孩子听话却从不去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要求孩子懂事自己却“不讲理没商量”;要求孩子谦让与人为善,自己却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脏话满口,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没有耐心讲解和探询,甚至不懂装懂唐塞忽弄孩子,或让孩子问个大张嘴而羞恼成怒。曾见过一个很可笑的场面:某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参加生日派对,她给孩子拣这挑那,唯恐孩子吃亏,看的出来那孩子很霸气,凡事都得让着他,不然就不依不饶的,朋友的孩子比她的孩子稍大点,那朋友就总是说“让着点,你是哥哥,要爱护小弟弟。。。。”可以想象不同的两种态度,反映出来的状况肯定天壤之别。后来也是

心灵的唤醒

心灵的唤醒 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陶行知语) --------题记 友谊之初体验 2010年九月,我刚来到这个学校,我对当时刚接的三年级二班充满了新鲜感,对班上的学生充满了新鲜感,学生亦然。一个晚自习,孩子们在写字、看书,我在埋头写计划,这时,胡斌登上了我的人生舞台,他走上来杵在讲桌前,用一双黑仁少白仁多、不太有神的的眼睛看着我,目光里充满了淡定从容,仿佛要看穿我似的,我心里有些发毛。 我问他:“你有什么事吗?” “你晓得地震吗?”他单刀直入,稳重的偏了一下脑袋,有一点“二级干部”的模样。从语调上可以感觉到他还是有些不自信,有一种试探的口气。 我被他问得一愣一愣的。“嗯,知道。” “你知道死了多少人吧?” “不知道,我没统计过。”我饶有兴趣的说。 “那还是我跟吴定蓉的时候,妈呀,教室都只顾…啊……动,我在写字,王浩骅他们在睡午觉,吴定蓉也在讲台上睡觉……最后我们都没命的跑出去了……我从电视上看到那死的人都是山山子……造孽得很……” “吴定蓉是谁?”我忍不住打断了激动的他,插了一句。 “我原来的老师,你都认不得。” 我怕他瞧不起我,连忙说“认得认得。” 后来我们聊了很多,很愉快。我觉得这个学校的孩子水平就是高。这娃一定是个学习的好苗苗。我把它当成了我的朋友。 风雨兼程 然而,后来很长一段日子里,我的这位朋友令我痛苦万分。他一上课就睡觉,哪怕是坐在第一排也是如此。要是我忘了提醒,他能整

出鼾声来,桌子上,书上会有口水。这一点也不夸张。我想,凡是带过他的老师都可以给我作证。他走路不紧不慢,洗碗用一位同事开玩笑的话说,能用俩小时,能用一吨水。说法有些夸张,但足以反映他的动作缓慢。这还不说,甲流横行期间这小胡斌可给我讨了大麻烦,每一个星期天到校时还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发烧,一烧至少都在37°5以上,按规定应该回家流观,没办法,只好通知家长来接。连续三四个礼拜都是如此。我就觉得很奇怪。 又一个星期天,我早早在来到学校,堵住了送他到校的妈妈,让他妈妈等到下自习了再走,说也奇怪,他没事。妈妈刚走了半个小时,他从宿舍来找我,一脸的沮丧,衣领竖着,遮住了半拉脸,声音低低的说:“我又发烧了。”看着他忏悔的模样,我能说什么呢。我把他揽在怀说“别怕”,没想到这孩子流泪了,我也没有问是因为害怕回家呢,还是因为我的举动使他流泪。我用指尖帮他拭去泪水,柔声对他说“勇敢点,不哭,乖。”他听话的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活像一只委屈了很久的小斑鸠,然后使劲的点点头点点头。连泪珠儿都甩到了我怀中。 为了高清他发烧的原因,我只好又把刚走到半路的他妈妈召了回来。他那可怜的妈妈,一见孩子就泪流满面,说:“娃,你到底是咋回事嘛,引你到医院看,医生也说没事,你到底让我咋办嘛。”我也是有孩子的人,看到这一幕,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让他妈妈领着他到门卫室暖暖的火炉旁,我们谈了很长时间的心,了解到这孩子住在高家坝的大山里,从小吃羊奶长大,体温本来就高,记忆力不行,为此在他们那儿上过三个一年级,也就是说,当年和他上学的同学已经上六年级了,他十二岁了,看他矮矮的个子和那张娃娃脸我真不敢相信。那一晚,我违反了规定,没有让他回家。那次谈心对我触动很大,我得好好关注这个孩子,了解他,关心他。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这孩子又开始反胃,经常这样,而且我刚去上语文课课,他就说反胃。课后我带他去看病,医生说没事。他一到家里也没有范围的现象。 可以到学里就又开始反胃。我实在是没辙了。 我问:“你到底怎么回事嘛?” 他沮丧的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一上数学课就反胃。” “那上语文呢。” “不。”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学生如果出现人格障碍,小而言之,对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利;大而言之,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悲剧。 对学生的教育,不外乎两个方面:做人和学习。而做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以德为先,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如果没有其良好的品德,高智商和强健的体魄往往会成为犯罪的帮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一般的犯罪。例如,近几年来的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高智商犯罪案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其犯罪人员大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所以说,人格教育对学生来说其意义是何等的重要,我曾听到有几位老人在闲谈时,谈到教育子女时说:“我们对子女要求并不高,不求对社会有多大贡献,只要不危害社会就行。”其实,这就是对人格重要性最简单、最朴实的看法。 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首先就是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健康的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项特殊而急迫的任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国际间的竞争主要突出在国民素质的竞争,其本质上是要求学校的教育,培养现代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还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具有更高的人格素养,即“授业的本质是通过其学历的形成过程去积极谋求人格的形成”。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格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中才会有稳固的基础,才会立于不败之地。2008年的“5?12”大地震震垮了房屋,震碎了人们的心灵,但在电视画面上有一显著的镜头,有一学校的校训:“人情、人性、人格、人才”始终屹立着。这充分地说明必须先塑造人格,在人格塑造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从当今社会发生的诸多学生问题中我发现,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一定影响。当今社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让子女吃好、穿好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学生王某上课经常迟到、不爱学习、说话也比较粗鲁,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经常不完成。有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他说:“学习有什么用呢?我的父母说,你们当老师的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块钱,他挖煤炭一个月的工资都有四五千!”我当时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有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父母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我想在这样的父母的教育下,其孩子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啊!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2.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的了惊人的成就,物质文明丰富了,但精神文明的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丢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颓废思潮开始在家长、老师、学生之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些学生接触新事物但并不知道如何去甄别,如在网上接触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一些低俗的东西,颓废的文化、黄色的网站迷住了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网络游戏让不谙世事的孩子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毕竟他们只是孩子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看到这种现象,不禁感叹:校园多年的教育抵不上社会这个“大染缸”几天的“染色”。 3.学校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也是一个误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统领着学校,升学率和高分数成了各学校的追求目标也成了考核老师的尺度。学校和老师追逐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德育及音体美等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课程却成了课程表上的装饰之物,大都被所谓的主课挤占殆尽。许多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形成,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理疾病愈发严重,考试失利者为逃避现实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事件屡有发生。不良的教育方法成了学生人格健全的绊脚石。 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诸多因素。而学生人格发展教育则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以做人的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实现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即自

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地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当今教育形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已然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了许多本该重视的东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落实“育人”的教育本质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字:教育本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实质、内核”,历史上,众多教育学者和专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说明,教育旨在“育人”,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育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光是要培养“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全人格、崇高道德、肩负历史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传授某一项技术,而更应当是传承一种素养,传播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也具有时代性。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的本质理念应该着力于:反省人的存在,挖掘人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建设先进的文明。 一、当今教育现状分析及回归育人本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育人本质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学校这一场所来进行,并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恰当的教育模式为先导。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被边缘化……这些现象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层出不穷。下面我将具体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应试教育依然扎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挥之不去 由于“高考”、“中考”这些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中后两项的贯彻实施稍显不足。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且已颇有成效,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依然屹立不倒。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课堂依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也往往是比较单一,只以考试论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比较扎实,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素养方面的要求。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 有个人小时候成绩很差,初中差点没考上,高一留级,高二退学被迫读军校,后来他却成功地把卡内基培训引进到台湾,成为中文卡内基培训的创办人。这个人就是黑幼龙。不只是黑幼龙自己,他培养的4个孩子也一样有传奇色彩。 老大黑立言从小不用父母操心,出于对卡内基的兴趣,在耶鲁大学读完MBA后最终选择继承父亲衣钵;老二黑立国当年考过零分,在商场偷拿手套被抓,经历转变之后,成为美国当地一家医院院长;老三黑立琍小学五年级开始化妆,情感早熟,大学一毕业便与交往多年的男友完婚,放弃美国名校研究所,只为尽早过自己喜欢的家庭主妇生活;老四黑立行兴趣独特,追求完美,曾为圆明星梦奋斗,最终投身设计行业。最终4个孩子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旁人眼中也算小有成就、令人艳羡,让人不禁想去探寻父母教养他们的秘诀。 如今黑幼龙年过耳顺,他十分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教养子女的心得。他说:“教育子女就像养花。父母要沉住气等待子女成长,顺其自然,不要阻碍孩子的发展。”“慢养”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教育的重点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而不是让孩子“成龙成凤”。其实,没有哪个父母不期望孩子超越自己,可如果“望子成龙”的目标——比如考入名校,选择热门专业——刚好不是孩子所喜爱的话,父母能不能退到后面,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并真心为他的决定而高兴?近日,笔者就子女教育的相关问题对黑幼龙进行了专访。 成绩不是衡量爱的标准 【父母可以强迫孩子学习,但是除非孩子自己愿意学,否则所有的努

力都徒劳无功。】 黑幼龙不介意儿子童年很差的学习成绩,也从来不把自己对人生的期待强加在他们身上,而是让孩子能有机会犯错、反省,然后找到自己的路。黑幼龙不那么看重学习成绩,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我不太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当然,我希望分数高一点儿,但我不会因为分数低就觉得孩子没有希望了,觉得他坏。因为我当年成绩也不好,但现在也还不错,我很快乐,家庭幸福,同时也是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这与我在学校的成绩无关。” 黑幼龙的二儿子黑立国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时,经常调皮闯祸。比如,把牛奶倒进除草机的油箱,想知道牛奶能不能代替汽油;拿着火柴,试图点燃路边车子的油箱。最严重的一次是他在商场偷拿了一双手套被抓。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因为好奇,同学也会在商场拿小东西,但都没有被发现,所以他也想试试。从小爱玩,心思都不在学习上,所以黑立国成绩一直很差,但偏偏又很好强、好胜,脾气也不太好。 黑幼龙说:“在超市偷手套被抓,这在中国家庭看来是非常令人羞耻的事。当时,妻子坚持立国没有偷,她愿意把手套的钱付了,但是工作人员不肯,争执到最后还是签了一份文件才得以离开。妻子在车上情绪爆发,流泪哭喊,但没有发泄到孩子身上。即使发生了这种事,我跟妻子也不认为他是坏孩子。他只是因为一时好奇做错事。父母要问清事实真相,更要做孩子的靠山,要让他知道,父母会支持他,即使他犯错,只要改过,父母对他的爱永远都不会减少!” 黑立国人生的转折点是从加入摔跤队开始的。摔跤队里大多是黑人,学习成绩都很差。教练跟队员说,学校规定,参加摔跤队平均成绩至少要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共鸣与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是周国平在《开卷未必有益》一文中的一个观点,我第一次读到它时,有“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之感,我想,这就是心灵被唤醒的体验。真正的阅读,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 凑巧的是,我在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的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外缘与心灵相似,是唤醒得以发生的根本条件。当外缘与心灵相似时,这时产生的体验是澄明、愉悦或者兴奋,当外缘与心灵的真实相背时,产生的体验则是拒绝和抗争,甚至厌恶。 所以,我们很难教给别人任何东西,我们只能为他人提供一种恰当的善缘,让别人借此去发现一些东西。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过程,而是一种内外呼应。它先是点燃,而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心领神会。中国禅宗里,有很多这样的教育案例,啐啄同时、拈花微笑等,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把! 人心如镜,具有“光明能见”的特性。其实一切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的环境中人心就变恶。我认为,人心对外界的事物具有一种物理上的反射作用。当我们给他人带来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时,他人也会报之以风雨、黑暗和悲观。同样的,人为什么冷漠?“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都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显然,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学得快乐,那么你就应该用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来唤醒;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体验到美感,那么你就应该用阅读

唤醒教育

唤醒教育心得体会 丁钰凡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他觉得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孩子的兴趣,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广大学校、家长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采用的教育态度,采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著名的基层教学老师杨聪,摒弃了面对“问题学生”采取忽视、监管、批评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实践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重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和学校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他用以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与情况,一个个小故事《蒲公英的约定》《我的“雕虫小技”》《我让学生哭了》《小敏的课外书》……一个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叩击心灵,引发思考。让我深受感动。在为我们这些身处基础教育前线的教师们道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为“问题学生”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孩子回归最本真的情怀,解放孩子思想。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于问题生的思想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辞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的希望。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秋炉乡校陈武斗(2008-11-15) 每年我们都会从各资料上看到发生在国各地几则学生因各种各样原因自杀的消息,深深感到我们教师肩上的责任。其实我们作为教师,因为一个人不管在任何时候自身知识结构固然重要,但健全人格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特别是青少年,积极促进平衡、协调而统一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着手。 一是优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一个人从上幼儿园始起直至大学毕业一般都要接近二十年,也就是说在校园里接受各方面教育最重要的黄金时间,优化校园环境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国家对教育支持强度的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硬件建设的经费相对宽裕。如何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增加珍爱生命的内容?这往往还是学校考虑不多却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唯有钢筋水泥的冷冰冰的校园环境,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到温馨呢?我们曾经看到过许多小学、中学和大学,既有建筑豪华的校园,也有建筑简陋的校园,但让我们产生心灵深处震撼的并不多。对我印象深刻的是尽管有的学校校园美丽无比,但只一味抓教学质量,甚至片面追求所谓的升学率,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才出现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

有严重的人缺陷,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和轻易对待自身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与之相反有的学校虽然建筑简陋,可它们朴实的教育教学风格能使学生健康成长、简洁的校训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我想凡是站在这样简单的校训面前,每一天走进校园的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想一想今天应该怎么度过才不辜负这个亲爱的校园。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学校,加上融合着时代精神的办学理念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必然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必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恩”意识,必然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是构建亲情化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亲情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塑造学生人格中具有巨大的同化力、约束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让学校拥有家的温馨与亲情,这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追求。记得我到过的一所学校,有一个“三元同心”的说法。“三元”包括三个三,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一个“三”指三合一的组织结构,即学校、班级、小组;第二个“三”指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第三个“三”指学生成长的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同心”管理指以学生为圆心,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全方位改革学生素质评价,宗旨是三维同构:规范行为、调动情感、激发欲望;方法是两个结合:自然化与情境化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形式有:喜报、成长档案、素质评价手册;操作程序分两个条块:班级评

读《教育就是唤醒》心得体会

读《教育就是唤醒》心得体会 近期我阅读了彭兴顺教授的《教育就是唤醒》,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从根本上说:教育就是要唤醒人民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 全书分别讲述了: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 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 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通读下来,我认为不光是唤醒教师,同时还要唤醒家长。我作为 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读了这本书受益良多。 一、唤醒教师 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 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 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作为教师,唤醒是教育的手段。面对学生我们要有更多的信 任和期待,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 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尤其是面对一些后进 生时,教师更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 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时,唤醒也是教育的艺术。面对学生,教师要有一双赏识 的眼睛,这样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 时时、事事贴近学生,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 出来。 二、唤醒家长 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 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 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确立人生目标,因为选择什么样 的目标,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孩子朝着某个目标奋斗时,还需要我们家长的全力支持、配合,而不是冷嘲热讽、指手画脚 的旁观。告诉孩子:当一个人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追求梦想,无 论做什么,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都能把人生的每一个乐章奏得 响亮,这就是成功。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 的基点正是责任感。重视和加强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学会 负责,对国家发展、个人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责任感是支 持孩子人生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是高素质 人格的保证和动力,是一个人将来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 重要品质。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 刻的,而且是终身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利用寒假,认真拜读了彭兴顺老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彭老师分八讲分别从如何唤醒教师、如何唤醒家长、如何唤醒孩子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做了具体的讲解。本文着重要谈的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之辩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多数人热衷于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就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 一段时期以来,我始终在思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要想做好教育,必须首先要从宏观上弄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要达到什么样的终极目标,学校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惟其如此,教育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教育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想家,对此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和“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出现,篆字表意更接近现代。甲骨文时期,=(爻,算筹)﹢(子)﹢(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发展到篆文时期,“爻”代表《易经》等传统文化典籍,“教”意为施教者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者传授传统的文化典籍。篆文的=(头朝下出生的婴儿,象征先天具有叛逆性)﹢(肉),表示生子并养育。《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不难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现代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中西亦有着显著差异。“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传递知识、文化、生命意义)之辩,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就是唤醒等等,似乎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教育本质并不是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不是非此即彼。因为教育是人为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从各自生存处境出发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总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的需要。这样看来,教育本身无时不在变化发展中,教育本质是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本质,并不是“一”而是“多”。 那么,当前应该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有必要搞清“达到什么目的”和“培养什么人”两个问题。要明确“教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引言 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明星。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以为三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作用。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卫生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和程度。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及其构成 人格也称作个性(personality),词源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人格(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个性表现也是千差万别。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和认识。 1、气质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提到气质,就和风度、气度联系起来。在评价某某人的言谈举止时,都会自然地用到“气质”。其实,这里所评价的气质,准确地说,应该是气度。从心理学上谈气质,更多的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上。气质的生理基础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在人的人格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它能使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是构成人格的重要部分,由于人的气质类型不同,其行为表现的特点就会有差异,甚至是明显的差异。 关于气质类型的学说,最有影响力的是“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分别产生于心脏、脑、肝和胃,以每个人所占优势的体液为主导,构成的四种气质类型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每种气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实施创新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走进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全方位的推动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独立人格,也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具有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素质教育的裨是全面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对被教育者全方面负责,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构成人的诸多要素中,人格是第一要素。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懈地更新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远离了野蛮。人格,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造就高度文明的人;而高度文明人的重要标志就是要有较高的人格素质,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和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了人格的不同层次。因此,人格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之本。 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建构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人格失落是当前我国学生中一个应当重视的现象。改革开放半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校园,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人格“低落”、“缺失”、“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这是很令人忧虑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从更广的视野来思考人格教育的价值,它还具有推动、升华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学校人格教育,正是着眼于对青少年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和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因而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本世纪20年代以来,“人格”已成为西方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人格教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新朝流。 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 新加坡历来重视智商指数教育而著称于世。但近年来学生自杀现象频繁。据对自杀未遂者调查显示,因学校原因而企图自杀者占多数。为此96年吴作栋总理呼呈全民,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教育。他要求要新加坡建立一个关心他人,思想崇高的社会。 美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把品格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教育大计。克林顿总统在他的第一任期内的教育计划中就提出:“要培养有责任感的一代。”并把品格教育作为教育重要一环。 德国最近出版的《德国教育面临挑战》一书告诉我们:“德国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是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一个人格教育问题,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也兴趣了“人格”研究热。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如心理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人类文化学家等,都对人格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出版了许多论述人格问题的专著和研究报告,也相应地形成了众多观点各异、学派纷呈的人格理论或人格范型。近些年来,我国人格研究已不再局限在道德人格的层面上,已逐渐深入到人格的深层,开始在文化和民族特性意义上探索人格内涵、分析人格构成、考察人格现象、规范人格行为。从某种角度,只有从传统文化的高度,才能揭示出人格的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