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玉关调理手法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11.87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养生最佳实践中医养生的五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实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念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调节情绪等多种方式,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在中医养生的实践中,有五大基本原则被广泛遵循和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基本原则,并探讨其在中医养生最佳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顺应自然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首要原则。
在饮食方面,中医建议根据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材,如夏季多食用清凉的食物,冬季则偏向温热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注重起居调节,建议根据自然的昼夜变化,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
顺应自然不仅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节律,还可以增强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平衡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事物的相对和对立两面。
中医养生强调阴阳的平衡,认为身体健康与阴阳的协调密切相关。
在饮食方面,中医建议食物的阴阳属性应平衡摄入,避免偏食导致阴阳失衡。
同时,中医还提倡情绪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欢乐或忧愁对身体的影响。
平衡阴阳可以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促进健康的体内环境。
三、调适心态中医强调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负面的情绪和心态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中医养生注重调适心态。
在压力和困扰面前,人们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挑战。
中医提倡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来舒缓压力和调节情绪,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状态。
调适心态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四、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舒展肌肉、活跃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还推崇一些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通过修炼内功,调和阴阳,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适度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合理饮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食物的药膳属性,强调合理搭配、适当进补。
推拿秘技,推开“九把锁”经络疏通,气血流畅一推天门定心中,五腑六脏即可通;二推筋锁分阴阳,推法急救保安康;三推心筋能开关,金秋落井转湾凡;四推井兰要精通,左血右气不宜凶;五推大成并气门,后紧大成如神灵;六推后成紧背心,班兰八卦要分明;七推将台气不止,咳嗽劳伤要谨防;八推还魂左右边,即时吐血能回生;九推曲尺凤砖尖,牵牛进栏手不能;十推脉筋寸尺关,两手受伤转推盘;十一推进三关虎口通,中指放箭眼活用;十二推帅良复手生,采掇归位立位全;十三推五腑掇还原,闭关开声急救全;十四推背心要开招,转婆晒日针刺劳;十五肚角有八层,腹痛呕粪掇还原;十六上马到盆弦,肚角丹田转回生;十七下马痢尿症,小便来血急救人;十八腿风吊肾边,膀胱坐马定乾坤;十九了然雷手多,老损急痛自息和;二十弯子反卦边,推法鬼眼有奇工;二十一推在弯弯子,脏腑活血此一关;二十二推下了然,外有三里定端然;二十三推鞋带穴,老龙放针急为仙;二十四推勾子清,全身推挪复回生。
人体九把锁第一、二把锁为:青龙锁--------位于肩颈交接的斜方肌处,左右各一把,民间也有称为“井锁”或“肩筋。
” 开启青龙锁的方法:患者坐卧皆可,医者站立患者背后,两足分开,取站立式[患者坐或卧均可]。
操作时四指微屈,与大拇指相对,用食指第一、二节指内侧缘与大拇指内侧缘捏住患者肩筋的斜方肌,根据患者承受力度,用力拧动即可。
用力要由轻到重,不能突然用力,动作须缓和,只要具有一定的指力,能恰到好处的用劲,瞬间的挤压拧动,即可打开此锁。
对儿童着力一定要轻柔。
第三、四把锁为:返魂锁-------位于腋窝处,左右各一把。
此锁有前中后三关,前为腋窝的前壁肌{胸大肌},中为腋窝与臂连接处{相当于肱二头肌的上段,包括通过腋窝的神经组织],后为腋窝的后壁肌{背阔肌}。
民间医生把返魂锁三关从前至后依次定为大定,返魂,后亭,也有称前为总筋,中为痹筋{拿此筋壁有麻痹感},后为背筋;开启返魂锁的方法:术者侧向患者,取马步或丁字步,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部,使患者手臂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的腋前、腋后、腋中分别用手法开锁,先开总筋,再开背筋,最后开痹筋。
中医体质养生调理原则中医体质养生调理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遵循中医养生原则,可以有效调整人体体质,增强抵抗能力,维持身心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体质养生调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阴阳调理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和平衡与阴阳之间的调和关系息息相关。
阴阳是相对的,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
1. 阳气不足的调理:阳气不足的人往往感到乏力、寒冷。
可通过合理饮食,多补充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辣椒等;适量运动也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
2. 阴虚阳亢的调理:阴虚阳亢的人容易烦躁、口渴、失眠等。
可通过养阴补液的食物,如花旗参、银耳等,来调理阴虚。
二、五行调理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互关联,相生相克关系明显。
根据不同体质,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1. 金调理:金属对应肺,肺主气。
人体体质偏弱的,可以通过呼吸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来增强肺功能。
2. 木调理:木属肝,肝主疏泄。
如果肝气郁结,可以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来疏泄肝气。
3. 水调理:水属肾,肾主藏精。
肾虚的人可以进行一些有助于活血养肾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
4. 火调理:火属心,心主神志。
心情烦躁的人可以通过冥想、放松心情的方式来调理心火。
5. 土调理:土属脾胃,脾胃主化生。
脾胃虚弱的人可以进行一些调理脾胃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
三、药食同源调理原则中医学中,许多药物的药性与食物的性味相似,因此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
1. 体质虚弱者:可以适量食用滋补的食物,如燕窝、人参等。
2. 体质过于火旺者:可以食用一些清热降火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
3. 体质寒凉者:可以食用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生姜、肉类等。
四、养生保健原则中医强调全面调理,主张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来保持身心的健康。
1. 作息规律: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合理饮食:均衡膳食,适量摄取各类营养物质,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养生的五个黄金法则中医养生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华宝藏,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身心健康的平衡。
在中医学中,有五个黄金法则被普遍认为是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关键。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五个黄金法则。
法则一:食疗养生"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
中医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合的食物。
虚寒体质的人可以多吃温热食物,如生姜、辣椒等;而实热体质的人则应该多吃清凉的食物,如黄瓜、冬瓜等。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尽量避免生冷和油腻的食物。
此外,定时定量进食,细嚼慢咽也是中医强调的重要原则。
法则二: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中医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改善身体机能。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选择的运动方式也应该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此外,中医还强调运动的时机和节制,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运动。
法则三: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为重要。
负面情绪会干扰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之一。
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呢?中医建议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可以通过参与喜欢的活动、与亲友交流、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培养正向的情绪态度,如乐观、积极、宽容等也是中医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
法则四:调息养生中医强调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养身心。
深呼吸可以增加氧气的吸入,促进血液循环。
丹田呼吸是中医调息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慢慢、平稳地呼吸,使气息从胸腹部到达丹田部位。
这种调息方法可以平息焦虑,舒缓压力,提高身体的能量。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早晨醒来、晚间入睡前或者工作休息间隙进行调息练习,使自己的整体状态得到恢复。
法则五:调节五行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五行理论则是中医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
中医养生的五大原则中医养生是古老而深奥的中华传统医学体系之一,其核心理念在于平衡身体的阴阳,并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促进器官功能,达到保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遵循着一系列的原则,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五大原则。
1. 调整饮食习惯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
正确的饮食习惯能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并促进气血运行。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合理,多样均衡”,即应摄入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大豆等多种食物,避免过度依赖某种食物。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饮食的节制,提倡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对于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人来说,应适当减少其摄入,以保护胃肠道的健康。
养成定时进餐、细嚼慢咽的习惯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调节作息规律中医养生强调“养生须守时”,即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对于促进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的作息规律能够帮助调节生物钟,使人的生理节律得到平衡。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阴阳运行有明显的节律性。
养生应依据具体情况遵循合适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好起居饮食、工作学习与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生的关键。
3. 保持情绪稳定中医养生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悲伤等可导致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脏腑功能。
因此,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可以通过心理调适、适当的运动、社交交往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排解负面情绪,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4. 规律运动锻炼中医养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调养五脏六腑、促进血液循环。
根据个人情况选取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坚持每天进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保持心肺功能和肌肉骨骼健康。
5. 合理调节居住环境中医养生十分重视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合理的居住环境能够提供舒适的气温、湿度以及空气质量,有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按摩养生拨动指关节舒缓手指僵硬中医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和调理穴位,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舒缓身心疲惫、缓解各种身体不适的效果。
指关节是人体活动频率较高的关节之一,经常使用手指,特别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人,常常会出现手指僵硬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按摩方法,用以拨动指关节、舒缓手指僵硬。
一、指间按摩法指间按摩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按摩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手指僵硬的问题。
具体操作如下:1. 双手掌心对着,手指自然分开。
将双手手指放在一起,相应的手指对相应的手指,大拇指尤其要对准。
2. 轻轻地用一个手指推按另一个手指。
从指根开始,向指尖方向轻柔地推按。
注意控制力度,不要用力过猛。
3. 逐个按摩每个指关节,一直到每个手指的末端。
可以按摩5-10分钟。
通过指间按摩法,可以刺激指关节周围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缓解手指的僵硬感。
二、迎香穴按摩法迎香穴是位于手指尖端的穴位,按摩该穴位有助于舒缓手指的僵硬。
按摩方法如下:1. 用左手的大拇指找到右手中指尖端的迎香穴,位于指甲根部凹陷处。
2. 用左手的大拇指轻轻按压右手中指尖端的迎香穴,力度适中。
3. 慢慢旋转按摩迎香穴,每次按摩约1-2分钟。
4. 然后换手,用右手按摩左手中指尖端的迎香穴。
通过迎香穴按摩法,可以刺激迎香穴周围的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手指的僵硬不适。
三、十指相互揉捏法十指相互揉捏法是一种简单又方便的按摩方法,可以刺激手指关节周围的经络和穴位,帮助舒缓手指的僵硬感。
操作步骤如下:1. 将十个手指自然分开,保持放松的状态。
2. 用两手同时握拳,然后相互交叉交换握拳的手指。
3. 交叉握拳后,将手指相互揉捏,类似于搓洗的动作。
4. 每次揉捏持续约1-2分钟。
通过十指相互揉捏法,可以促进手指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手指的僵硬和不适感。
综上所述,中医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养生方法,对于舒缓手指的僵硬非常有效。
指间按摩法、迎香穴按摩法和十指相互揉捏法都是可以尝试的按摩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按摩方式。
中医养生美容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美容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美容是一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美容方法,它注重从内而外调整身体机能,达到美容养生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养生美容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规律人体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养生美容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如遵循四季变化、日夜交替等。
在春天和秋天要注意保持肝脏、肺部和皮肤的平衡;夏天要多喝水、清热解毒;冬天要注意保暖、补益肾气等。
二、平衡阴阳五行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了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如果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因此,中医养生美容强调平衡阴阳五行,通过饮食调理和药膳食疗等方法来达到平衡。
三、重视情志调节情志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医养生美容重视情志调节。
情志不良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如忧郁、抑郁等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中医养生美容强调保持心态平衡,通过各种方法如音乐疗法、气功等来达到情志调节。
四、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美容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性,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达到美容养生的效果。
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强皮肤弹性和抵抗力;多喝水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毒素;适量摄入蛋白质可以促进皮肤修复等。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有效的中医养生美容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舒缓身心压力,缓解疲劳和紧张感。
例如,面部按摩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部皮肤松弛问题;足底按摩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缓解腰酸背痛等。
六、草药美容草药美容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美容方法,它通过使用天然的草药来达到美容养生的效果。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例如,黄芪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当归可以调节女性内分泌等。
使用草药美容需要注意剂量和配伍,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七、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气功调理对于中医养生美容也有着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会养命的五个基本准则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方法和准则。
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有五个基本准则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进而达到养命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会详细介绍这五个基本准则。
一、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的基础准则。
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如果能够顺应自然,生活方式就会更加健康。
黄帝内经中指出:“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皆贵顺其性。
” 意思是说,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够达到健康的状态。
比如,春季阳气开始生发,应该及时补充阳气,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夏季炎热,要适当调整饮食,增加清凉的食材,多喝水,避免中暑。
秋季气温宜人,应该注意保护肺部和皮肤,多吃一些滋养的食物。
冬季寒冷,应该多加穿衣,注意保暖,增加身体免疫力。
总而言之,顺应自然,使身体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能够保持健康。
二、调养心态心态对养生保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
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同时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黄帝内经中强调:“精神内守,神气自得;气血和调,病安从来。
”意思是说,只有保持心静,调节好心态,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多进行自我调理,如适当的运动、音乐疗法、瑜伽等方法,缓解心理压力,使心态平衡。
同时要摆脱消极的情绪,如抑郁、烦躁等,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
三、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黄帝内经认为:“饥食、劳倦、思虑过度,此三者均伤人,非药神难救。
”意思是说长期饥饿、疲劳和过度思虑会导致身体损伤,这是药物所不能治愈的。
所以平时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饮食习惯,保证人体的补充和需求。
合理饮食的具体方法包括:1.均衡膳食,包括各种食物类别的摄入,如主食、蔬菜、水果等,每种类别的食物在摄入时应该保持均衡。
按摩的小知识点
按摩要坚持八字原则:持久、柔和、均匀、有力。
持久:即操作持续一定的时间;
柔和:即操作时既要有明显的得气感,又要自觉舒适轻快;
均匀:即操作要有一定的节律性,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有力:即操作要有一定的渗透力,并根据部位和病情调整力度大小。
按压穴道时,要用指腹、整只手臂施力、按到骨头般使力!
想要达到健康效果,按压穴道时可别用指尖或指甲。
刺激穴位的三个步骤:
1. 按压时应用指腹;
2. 是以整只手臂的力气来按穴道,而不是只有一根手指头;
3. 并非轻轻按压皮肤、表面的肌肉,而是以要按到骨头似的力道来按压穴道。
穴位按摩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中医按摩穴位的原则是实证时(多表现为舌苔发黄、舌苔较厚、便秘)应该顺时针按摩,是为了泻,虚证时(多表现为舌苔淡、舌苔薄、易腹泻)应该逆时针方向按摩,是为补。
(1)按摩方向应同肌肉走向一致:沿肌肉生长方向,轻缓地,有韵律地耐心进行,皱纹同肌肉走向是呈直角的,手与皱纹呈直角运动,也就是顺着肌肉的走向。
如果皱纹是横向的,就竖着按摩;皱纹是纵向的,就横着按摩。
(2)按摩使用的手指:按摩时以中指和无名指在皮肤上轻轻画圈,轻到再轻就无法触摸的程度,手指移动要有韵律感,切忌过分摩擦表皮。
注意事项:
1.按摩需要有专业的指导。
特别是有心脏病、肿瘤、骨质疏松等疾病时,应当先咨询医生。
2.皮肤破损、外伤或软组织损伤时,应避免患处按摩。
3.女性月经或怀孕期间,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按摩。
4.过饱或过饥、情绪不稳时,不宜按摩。
推拿的治疗原则主要有7个,强则松之、寒则温之、瘀则祛之、肿则消之、失则调之、凝则动之、塞则通之。
1、强则松之:“强”是指筋强;“松”是指放松。
损伤导致的肌肉痉挛,采用放松类手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2、寒则温之:“寒”是指受寒或者虚证表现为寒者;“温”是指温通、温热,多种伤科疾病与受寒受凉或者阳气不足有关,同时寒邪可以加重损伤,治疗时应该采用温通类手法,以帮助温散寒邪、补虚助阳。
3、瘀则祛之:“瘀”是指瘀血,“祛”是指祛瘀。
瘀血是损伤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采用活血祛瘀的手法。
4、肿则消之:“肿”是指肿胀,“消”指消肿。
肿胀是损伤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采用消肿的手法。
5、失则调之:“失”是指脏腑功能失调,“调”是指调节。
脏腑功能失调,治疗时应选用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手法。
6、凝则动之:“凝”是指筋凝、筋结,“动”指帮助肢体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
如果筋凝、筋结功能受限,治疗时可以采用助动类手法,以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7、塞则通之:“塞”指经络闭塞,“通”是指疏通。
如果经络闭塞,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会痛,治疗时应采用疏通经络的手法止痛。
懂得这5条中医治病原则,你就能找到治病的“窍门” 导读:许多医生一辈子按教科书来开方,效果平平常常,认为中医就这么回事,给病人解释时,就一句话:中药起效慢,慢慢来。事实上中药起效并不慢,慢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病机,凭感觉下药,所以就慢了。辨明病机的过程就如同穿过一个原始森林,需要我们细心地辨析,才能走出去,如果走不出这一段路,就会迷失在中医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谈不上到达目的地了。 今天,就先带大家了解最为基础的“五脏病机”——
第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肢、身体其他部位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就是“脑血管痉挛”,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唇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这些情况你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是否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肠蠕动亢进与肝也有关系?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西医学所说的肠蠕动过快,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肠蠕动亢进,也是动的一种,也是风的表现形式。 2.呃逆证:呃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采用活血、扩张脑血管治疗。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的药物?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 内生之寒,即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内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人人体。看看前面讲的葛根汤证就明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气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另一个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这种病人不少,但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 病人常常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诸寒收引”,言筒意赅地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诵,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第三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王冰注:“膹,谓膹满。”《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云:“诸气膹郁痿肺金。”注:“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 《内经知要》卷下云:“膹者,喘急上逆;郁者,痞塞不通,肺主气,气有余者,本经自伏之火,气不足者,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极易淆误,所当精辨。” 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 因为肺主宣发、主肃降,五脏六腑之气上逆,依赖于肺的开与合、宣与降才能得到调节,如果肺气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肺之敛降对峙,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故出现“郁”。 “诸气”并非仅仅指肺气,应该指各脏腑之逆气!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时对郁积在胸中的气,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法——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 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肿满指浮肿胀满之意。 湿有内外之分: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湿;久食生冷,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成内湿。脾主运化,主四肢,如果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滞留于四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所致。 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如“病机十九条”中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就不属于湿。 对此条可以这样理解: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邪为水,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的肿满虽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易想到。 比如:腹型肥胖的患者(俗称“啤酒肚”),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吃减肥药!没有想到中医的辨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 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的又该如何呢?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痰湿引起的肝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 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现了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很重要的…… 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 还有“痒”,不是属于“风”吗?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 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密切!“心主血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无论是“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瘀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温经散寒治疗寒性收引所致的疼痛是否相惇? 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 “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映,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常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 对于久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气血(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 再看看《内经》原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这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治疗不好的痤疮了! 我们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我经常给病人解释: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附 疑难杂症,多取奇经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除了阴阳跷与阴阳维外,任、督、冲、带的腧穴并不发于四肢。金元窦汉卿氏得 “少室隐者”传书 ,提出“八脉交会穴”,这是定在四肢的八个常用穴 。其主要意义在于:八个腧穴通过所属经脉上会于八脉,而不同于其他数经相交的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实际是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其名称和通会关系如下: 后溪→手太阳→督脉 列缺→手太阴→任脉 外关→手少阳→阳维 内关→手厥阴→阴维 申脉→足太阳→阳跷 照海→足少阴→阴跷 临泣→足少阳→带脉 公孙→足太阴→冲脉 如果阳维脉病则取外关 ,阴维脉病取内关, 阳晓脉病取申脉,阴晓脉病取照海,带脉病取足临泣穴 ,冲脉病取公孙穴,任脉病取列缺 ,督脉病取后溪穴 。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共能治二百一十三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能治二百三十四症 。以每穴所治的病证来看,至少涉及内 、外、妇、儿、骨 、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 、急救等方面 。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许多疾病 ,主要机理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 。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时 ,根据针灸临床的辨证规律和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特殊关系 , 一般以脏腑 、经络辨证为基础 ,以奇经八脉为特点。单纯性内脏疾患可用脏腑辨证;如属多经合病 ,症情复杂 ,以一脏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 ,则可多用奇经八脉辨证。 对一些疑难杂症顽症,从奇经八脉论治可以独辟蹊径 。 现代临床应用八穴除了配伍应用外 ,单取八穴亦可取得佳效 。如内关穴,广泛地运用在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涉及到呼吸 、消化、循环 、神经等系统 。其功能之多 、主治范围之广 ,非一般穴位所及 。 由于奇经八脉的特殊作用,因此,从奇经八脉辨治疾病 ,可以执简驭繁,提纲契领抓住主要矛盾 。如窦氏的八脉交会穴 ,每穴各通一条正经和一条奇经 ,两穴相配 ,可疏通四经经气 ,因此治疗范围极大,达到穴少效宏的目的。 除任督二脉的腧穴所主治范围外,其他六条脉 ,则可选择其同各
推拿手法的基本配伍五行,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来划分和说明宇宙万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的。
它比阴阳对万物的分析和认识更为精细、深入。
从某个角度来说,阴阳是宏观地认识人宇宙、利用宇宙的工具,而五行则是微观地分析世界、掌握世界的方法。
五行是以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在不断运动状态中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就其功能作用而言,具有与五行相类似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例如,心主血脉,主神明,其性向上,与火相类;肝主筋,藏魂,主条达,其性升发,与木相似;脾主肌肉,主意,宣五谷味,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性敦厚,与土相同;肺主气,主魄,主宣发,主皮毛,其性肃降,与金相仿;肾主藏精、主骨,主二便,主志,其性润下,与水一般。
按摩的手法依其操作的部分深浅、力的渗透程度、运动的方向大体上可分为推、拿、按、摩、弹、拨、捏、抖、点、揉等几种基本手法。
揉、摩操作的部位在皮毛,力度轻浅,多作环行,影响于肺,故其性属金。
推、抖操作的部位在经脉,力度略浅,多作直行和散闪,影响于心,故其推属火。
拿、捏操作的部分在肌肉,力度在中,多为横向相对用力或兼以向上提位,对脾起作用,故其性属土。
弹、拨操作在筋,力度略深,多为左右拨动,影响于肝,故其性属木。
点、按操作在骨,力度很深,多是垂直向下,影响于肾,故其性属水。
凡与此手法相类的演化手法皆可依此划分之。
临床按摩时并非使用单一的手法,而是几种手法配合使用。
在其相互配合时,往往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配伍。
相生关系的配伍规律是:摩、揉之后施以后、按者为金生水。
因为摩、揉活跃了皮部的气血,再以点、按可引皮部气血深入于骨,温补骨髓,补阳、活血、散瘀,故为金生水。
点、按之后予以弹、拨者为水生木。
点、按可以激发骨髓中的阳气,适时地弹、拨经筋,能引阳气达于经筋,使经筋的功能得到补益,具有祛风、镇痛、补虚的功效,故为水生木。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小儿推拿是中医的重要分支,它是一种治疗儿童疾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则是小儿推拿的基础,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关键要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小儿推拿。
一、金针徐插——“金针徐插”这句话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开篇,它表明了小儿推拿的首要原则——缓慢、温和、轻柔。
小儿推拿的操作必须要温柔,不能过于用力,否则会对儿童造成伤害,而金针徐插则是最好的比喻。
二、拨轻撩重——“拨轻撩重”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二句话,它强调了小儿推拿中的重要技巧——轻拨、重撩。
轻拨是指在小儿的身体上轻轻地拍打、揉搓,以刺激皮肤、经络;而重撩则是通过运用指、掌、肘等部位的力量,来施加按摩、推拿和拍打等手法。
拨轻撩重需要根据病情、病因、体质和年龄等因素灵活掌握。
三、慢揉轻推——“慢揉轻推”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三句话,这表明了小儿推拿所具有的独特特点——缓慢、柔和。
小儿的筋骨健脆,经络活泼,小儿推拿的操作必须要非常温和,避免过度的按摩、推拿或者是揉捏等技术。
四、对称调和——“对称调和”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四句话,这是因为小儿推拿的治疗效果与对称调和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该注意对称性,例如在进行推拿、揉捏或拍打等手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左右对称,保持按压力量平衡,而对称性的好处则在于可以平衡全身的气血、阴阳、筋骨、经络等各项因素,并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五、先手后足——“先手后足”是小儿推拿三字经的第五句话,它反映了小儿推拿中先手后足的操作顺序。
一般来说,先给儿童进行手部推拿,随后再在足部进行推拿,这是因为手脚是小儿身体的重要器官,通过手部和足部的推拿,不仅可以保持手足的灵活度,还可以通过经络的调节,来起到治疗的作用。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表明了小儿推拿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它是小儿推拿的基础,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实现正确的小儿推拿。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该始终牵扯到以上五句话的操作要点。
想要推拿功夫硬,必须做到这几点手法的种类很多,没艺术史的内容与形式不同,其技术要领也不相同,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从各种手法中抽象出来的适用于知道所有手法的基本准则。
《灵原·经水》早就提出了:审、切、循、扪、按,深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其“因适”的观点主要是指手法要适合病情,要恰到好处,《圣济总录》的“曰按曰摩,适所用也”,也是指手法要适合病情,要依据病人的感觉和耐受程度,而不纯粹依据牛顿力学定律来规范和要求手法。
《石室秘录·摩治法》提出的“不可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
最难之事,总以中和为主”的要求,也是对手法的基本要求。
现代对推拿手法基本要求的认识,有一个形成过程。
1960年,上海推拿学校编写的《推拿学》提出了“柔软、深透、持久、有力”;1961年,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推拿学讲义》改为“柔和、深透、持久、有力”;至1975年,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全国中医院校协编教材《推拿学》确定为“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并被1985年的五版教材《推拿学》所沿用,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目前,学术界结合手法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手法的作用原理、运动轨迹和机体对各类手法的应答方式和速率,分别归纳和总结出了作用于软组织和作用于骨关节手法的基本要求。
一、软组织手法的基本要求(一)持久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间断、不变形、不乏力,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能够积累到临界点,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二)有力有力,即有力量,而这种力量不是蛮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含有技巧的适度的力。
无论何种手法总是以力为基础的。
(三)均匀均匀,是指手法操作的力量、频率和幅度都必须保持均衡。
力量不可忽强忽弱,频率不宜时快时慢,幅度不要时大时小,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而又有节奏。
机体对于某种手法刺激做出应答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一种手法本身不均匀,变化太快,则机体的应答也不断变化就达不到手法期望获得的效应。
金锁玉关调理手法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在风水调理实战中,风水师必须要注意灵活性和实用性结合。
千人一方、千家一方式的机械手法是最忌讳的。
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不同职业和身份,我们采取灵活性的手法去处理,
一、城市与农村差异要考虑:比如,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城市家庭或企业,我们要依据环境来选择适当的手法进行调理,而对于相对条件差些的农村,我们可以采用相对经济、便于选取调理物品的手法进行处理。
二、经济条件要考虑:一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或企业,则要量力而行,依据现实条件选取比较适宜而福主又有能力做到的为合适。
城市里可以采用泰山石或比较昂贵的化煞物品,而农村则选取比较经济的为宜,比如,种树、一串辣椒便可以达到补阳的效果,而城市里居住楼房则不适宜。
三、地区差异要考虑:在南方和北方,环境、气候、经济有很大差异,南北方人的观念也有不同。
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北方适用南方不一定适用,南方适用的到北方,北方人则不一定喜欢用。
四、职业和身份也要考虑:一个老板、一个干部和一个农村家庭显然不可以用一样的手法才处理。
五、装修风格也要考虑:一个古典装修风格的房子要采取与其风格相对接近的手法,才用起来比较搭,否则,会显得不美观、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