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谣言检测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0.58 KB
- 文档页数:4
社交媒体中虚假新闻检测方法与算法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信息传播问题。
虚假新闻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误导公众、煽动仇恨、扰乱社会秩序等。
因此,研究如何在社交媒体中检测和鉴别虚假新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虚假新闻的检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大量的信息过滤和判断。
在社交媒体中,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很快,因此需要快速而有效地检测和应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主要的虚假新闻检测方法和算法。
首先,基于内容的方法是最常见也最早被采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新闻内容的语言和逻辑结构来判断其真实性。
常见的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
例如,可以通过对新闻文本的词频、情感倾向和逻辑矛盾等特征进行分析,以判断新闻的可信度。
然而,这种方法常常受限于语言和语境的复杂性,无法完全准确地检测虚假新闻。
其次,基于用户的方法是一种相对新兴的虚假新闻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和关系来判断新闻的真实性。
通过研究用户的社交网络、评论行为和分享行为,可以得出一些关于新闻可信度的推测。
例如,如果某篇新闻被很多可信度较高的用户转发和评论,那么它很可能是真实的。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用户个体差异和用户行为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另外,基于网络结构的方法也是在虚假新闻检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新闻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来判断其真实性。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新闻的传播速度、传播规模和传播路径等指标,来估计新闻的可信度。
如果某篇新闻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且影响力很大,那么它很可能是虚假的。
然而,这种方法也可能受到网络噪声和恶意操纵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此外,还有一些混合方法和算法被提出来应对虚假新闻的检测问题。
这些方法往往结合了内容、用户和网络结构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可以将内容分析与用户行为分析相结合,通过构建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来进行虚假新闻检测。
基于性别视角的社交媒体用户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研究作者:宗乾进黄子风沈洪洲来源:《现代情报》2017年第07期[摘要]研究男性与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中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性,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谣言消解措施。
以新浪微博中已被证实为谣言的微博内容为数据源。
采用列联卡方检验(chi-squaredtest)检验了男性和女性用户在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同时通过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kt Allocation)对男女用户生成和举报的谣言内容进行了主题分类。
结合列联卡方检验结果和主题分类结果,对社交媒体男女用户在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造谣(传谣)行为方面,女性用户中造谣(传谣)的比率显著高于男性用户;举报谣言行为方面,男性用户中举报谣言的比率显著高于女性用户(x2=169.426,P[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用户;性别差异;男性;女性;行为差异;谣言;造谣传谣;举报谣言;谣言消除谣言,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谣言产生的速度和传播的覆盖面均得以大幅提升,对社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消解社交媒体谣言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治理的热点议题。
社交媒体谣言消解的过程中,大体上有监管者(政府、社交媒体运营商)、谣言制造者、谣言举报者三大参与主体。
过往关注的焦点在于监管者如何采用政策来抑制谣言的制造和传播。
然而,谣言消解中的另外两个参与主体一一谣言制造者、谣言举报者,同样重要。
对社交媒体用户制造谣言和举报谣言的行为进行分析,有利于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谣言治理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研究社交媒体男性与女性用户在谣言制造和谣言举报行为上的差异,进而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有益于网络谣言的消解。
1文献回顾社交媒体谣言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
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重点集中于社交媒体中谣言的传播、技术层面的谣言自动侦测、谣言消解策略等。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谣言的具体情况,我们做了一项网络谣言调查。
本文将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对网络谣言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定义。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各种方式散播的,缺乏真实依据、产生恐慌和误导公众的信息。
网络谣言常常以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断章取义的手法进行传播,往往给大众带来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进行了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网络谣言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其中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主要渠道。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建立假账号或利用舆论导向的方式散播谣言,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规模。
调查还揭示了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还可能导致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怀疑和困惑。
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扩散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针对网络谣言的调查,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监管体系,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其次,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严惩散播谣言者,形成对网络谣言的有效震慑。
最后,提倡理性思考,增强公众的辨别能力,减少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和转发。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显示了网络谣言的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提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建议和措施。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有效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清朗的网络空间共同奋斗!。
作者: 昂娟;水淼
作者机构: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34-13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微博 谣言 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
摘要:自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网络谣言的首发地,以新浪微博"六小龄童节目被毙"谣言为例,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采用SPSS分析微博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三个因子:谣言初始转发动机、谣言裂变传播因素和谣言终止传播行为,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网络谣言治理对策。
面向微博平台的谣言识别技术
陈蕾;邹仪
【期刊名称】《科技与创新》
【年(卷),期】2022()8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微博作为中国的重要社交平台,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进行信息交互的主要阵地,在享受它带来便利的同时,谣言亦在其中滋生蔓延,给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带来了一定影响。
因此,如何快速识别微博平台中的谣言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介绍并比较了现有的人工识别和自动识别2大类谣言识别方法,分析了基于用户特征、内容特征和传播特征的机器学习识别方法的异同及研究,并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谣言识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各种谣言识别方法进行小结。
【总页数】4页(P156-159)
【作者】陈蕾;邹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9
【相关文献】
1.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谣言传播现象r——以微博谣言传播为例
2.突发性公众事件中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生成动因r——以"芦山地震"微博谣言为例
3.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谣言传播现象——以微博谣言传播为例
4.基于LDA和随机森林的微博谣言识
别研究——以2016年雾霾谣言为例5.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短视频谣言研究——基于微博辟谣平台的谣言样本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博中的谣言传播与辟谣机制探析摘要:“微博控”越来越多,微博时代已经到来,这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同时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杂糅的生态环境里,各种信息共存,真真假假很难分辨。
微博本身既带来谣言同时又作为辟谣工具在发挥作用。
本文通过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和辟谣机制。
关键词:微博谣言辟谣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微博用户成井喷式增长。
基于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微博迅速流行起来。
随处可见的“微博控”们造就了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速而广泛。
然而,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微博的出现为谣言提供了温床。
如今,在微博阵地上,造谣与辟谣的“战争”已经打响。
一、微博中的谣言传播种类通过搜集整理近几年的资料,可以大致得出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恶搞名人型;商业策划型;捣乱取乐型;制造恐慌型;传统媒体缺位型。
二、微博谣言传播的原因分析谣言为何“偏爱”于微博?微博又为何能成为其加速器和温床?(一)微博具有“自媒体”和“人人都是媒体”的特征,使得谣言传播四处渗透,大为方便同时,微博也改写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模式。
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中,情况则不一样。
如果普通大众需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某种信息,需要通过多重监督和控制。
很多微博网站为了吸引人流,并没有实行“实名制”,进一步降低了普通公众进入的门槛,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接入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博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及传播能力得到提高,使得信息流通更快、更自由。
但这些因素也同时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二)微博具备免费、开放性特征如果仅仅只是传播速度快、广度宽两项特点,谣言传播并不如此可怕。
正是由于微博自身不断培育了众多传播人群,成裂变乘方倍数增长。
使用微博免费,人人可用,随处可用。
同时微博信息限定于140个字符以内,便于手机用户转发,帮助人们度过许多碎片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