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音乐史
- 格式:ppt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14
九年级湖南音乐知识点湖南音乐知识点是九年级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湖南音乐知识点,可以让学生了解湖南音乐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相关的艺术家和作品等。
本文将围绕湖南音乐知识点展开论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湖南音乐的发展历程湖南音乐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古代的湖南音乐以丝竹乐为主,受到宫廷音乐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0世纪初,湖南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音乐风格。
二、湖南音乐的特点湖南音乐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浓厚的地方风情:湖南音乐深受湖南地方文化的熏陶,音乐中融入了湖湘民俗音乐的元素。
它能够通过音乐表达湖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2. 悠扬的旋律:湖南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著称,旋律流畅动听,情感丰富。
湖南音乐旋律优美动人,使人产生共鸣。
3. 复杂的节奏:湖南音乐的节奏复杂多样,富有变化。
节奏的变化给湖南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4. 手法独特:湖南音乐中使用了一些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手法,比如利用丝竹乐器演奏出丰富多变的音色效果。
这些手法给湖南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力。
三、湖南音乐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湖南音乐艺术家为湖南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下是几位湖南音乐的代表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1. 萧友梅:湖南知名女高音歌唱家,擅长演唱湖南民歌。
代表作品有《湘江夜行船》等。
2. 饶曙光:湖南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融合了湖南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代表作品有《画船调》等。
3. 刘天华:湖南著名琵琶演奏家,他的琵琶演奏技巧高超,代表作品有《湖南组曲》等。
四、湖南音乐的现状与发展湖南音乐在湖南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湖南音乐已经成为湖南地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音乐学校和艺术团体致力于湖南音乐的传承与推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同时,湖南音乐也在不断与其他地方音乐进行交流与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综述作者:阳赛玉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在湖南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文化对于这一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就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在探索湖南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只要从音乐文化内涵入手,就能够了解和认识湖南当地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特点。
本文从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入手,对于该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和分析,从多个角度,不同分类中探索湖南民间文化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保证在对于民歌、戏曲、说唱等三个类型的民间音乐文化探索,在了解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湖南这片灵山秀水中所孕育出的音乐艺术和情怀。
【关键词】湖南;民间音乐;传承发展一、湖南民间音乐文化概述在湖南这片艺术土地智商,湖湘文化的孕育丰富了中华历史文化,湖湘文化成为了历史遗留的瑰宝,而受到文化的影响,民间音乐文化而较为多样化,所以本文以湖南民间文化为例,重点分析湖南音乐艺术的发展。
在探索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前,我们需要对于湖南这一省份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基本的概述。
从音乐分类上来看,湖南民间地区音乐文化主要分为三大基本类型,民歌、戏曲和说唱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继承了湖南历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将区域性文化和风俗融入到了民间音乐之中,使湖南音乐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现状。
首先,湖南民歌是湖南地区民间文化最为宝贵的财富,其题材较为广泛,旋律优美动听,以其独特的风格与艺术旋律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音乐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湖南民歌之中,当地的语言成为了民歌的主要语言形式,语调与语言之间进行了紧密的相连,旋律上面也配合当地的艺术模式。
其次,在湖南,戏曲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湖南花鼓戏,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湖南的代表性音乐文化,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在湖南境内,花鼓戏也分为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所以本文在对于湖南民间戏曲音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需要从艺术风格、取材特点以及音乐曲调这些方面对于花鼓戏进行分类和概述,保证读者对于湖南民间花鼓戏的认识能够基于区域性分类的前提下进行。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反映湖南民俗风情的经典曲目。
这首歌叙述了一个关于放风筝的故事,歌词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情。
湖南民歌一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放风筝》作为湖南民歌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故事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南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湖南人民心灵世界的窗口。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湖南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领着人们走进湖南的音乐世界。
1.2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湖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
在湖南地区,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民间情感和文化传统。
湖南民歌的传承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代代口传的方式,湖南民歌《放风筝》等经典曲目一直流传至今,触动人们的心灵。
这些民歌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正文2.1 歌曲中展现的湖南文化特色湖南民歌《放风筝》作为湖南省的地方民歌,深刻展现了湖南的独特文化特色。
这首歌曲以轻快欢快的曲调展现着湖南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勤劳朴实。
在歌词中,歌颂了湖南美丽的风景和勤劳的农民,体现了湖南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特有的方言和口语,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地方特色。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传统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让整首歌曲显得更加浓厚的湖南风情。
通过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歌曲展现出了湖南文化的魅力和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了湖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
通过这首歌曲,可以深刻领略到湖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常德高腔研究常德市是中国湖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湘江下游,素有“世界风景名城”之誉。
此外,它还有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那便是常德高腔。
常德高腔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伴随着长沙腔、衡阳腔、岳阳腔、湘西腔等一起被誉为湖湘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是一种特殊的湖南民间音乐形式。
常德高腔的历史悠久,据传说最早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常德柳江江畔,被认为是渔家妇女们的伴奏歌曲形式。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从民间传统音乐转化为具有表演性质的艺术形式。
而在20世纪50年代,常德市区外的岳塘区漳江乡和华塘镇,成为了一些常德高腔的大本营。
时至今日,常德高腔已经演化出多种版本,如小梁高腔、张氏高腔、叶氏高腔等,其中以芙蓉江叶氏高腔最为著名。
常德高腔有着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从曲调和唱腔上看,常德高腔具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
其曲调古朴、悠扬,具有民间歌曲的轻快和悲壮。
而唱腔则自然、大气、慷慨,颇有湖南佬的气概。
其次,从歌词创作风格来看,常德高腔的歌词多属于民间故事或诗歌,具有贴近人民生活、娓娓道来的感觉,歌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最后,从演唱方式来看,常德高腔强调声音的高低升降,采用吐字舌音等技巧进行演唱,让人听后感到非常神韵和美妙。
常德高腔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在地区的历史、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常德曾经是古楚文化中心,自古就有丰富的文学、音乐遗产,音乐传统的发展与往昔人文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
另外,常德高腔艺术家之间的互相扶持,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极大地促进了常德高腔的传承。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常德高腔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年轻人对于常德高腔缺乏兴趣,未来的传承面临不少压力。
其次,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也在阻碍常德高腔的发展。
最后,常德高腔的风格独特,一些非湖南人士或初次接触会产生难于适应的情况,这一点也限制了常德高腔的推广。
湖南隆回花瑶山歌民间音乐文化研究作者:董珊惠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4期摘要:在我国湖南省境内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族群,这里的人们一路山风一路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生活,用歌声讲述生活,这个民族就是“花瑶”。
花瑶山民沿袭着从古至今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民风,他们演绎着独特的东方文化。
花瑶山歌体现出山民的生活劳作,折射出花瑶民族的往昔与今朝,探索花瑶山歌的艺术魅力,挖掘其内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珍惜民族音乐的瑰宝,让花瑶山歌得以世代传承。
关键词:花瑶山歌;民间音乐文化;形式;特征;音乐传承一、花瑶山歌概述(一)花瑶地理环境及分布区域在我国湖南省境内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族群,这里的人们一路山风一路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生活,用歌声讲述生活,这个民族就是“花瑶”。
隆回花瑶聚居区平均海波1400米,这里群峦叠嶂,属于高寒山区,最高海拔可达1780米,风景独特各异,令人流连忘返。
当地盛产稻谷、薯类、中药材等,森林面积覆盖率达到42%,野生动物三十多种,野生中药材百余种。
花瑶山民祖祖辈辈与古树相依,远离城市的喧嚣,保存着浓厚的民族特有的特色。
花瑶在隆回县西北边陲,自明朝以来就居住于此,共有12个行政村,现有人口一万三千多人,其中六千余人为瑶族人,占地种面积92.29平方公里。
(二)花瑶山歌的历史渊源查阅史料,对于花瑶山歌的起源,史册上并没有详实的记载,因此也无法获得起源的时间。
但值得我们肯定的是,花瑶山歌的历史渊源与其特殊的是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传隆回花瑶祖居江西吉安,在元末明初年间,当时受到朝廷的追杀,迫不得已逃到深山老林中,过着以狩猎耕种为生的生活,在血与泪的历史战争中,花瑶人民只能将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融进这山歌中。
二、花瑶山歌的基本形式(一)旋法形态划分按照旋法形态划分包含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抒情型的花瑶山歌,曲调舒缓悠长,多以散板为主,演唱时速度较慢,具有典型的抒咏性节奏,音乐形象激扬。
二是急唱型的花瑶山歌,曲调多一字一音,节奏相对自由,演唱时常作炫技的即兴创作,节奏十分密集,速度较快,音乐形象多风趣、热烈。
湘西民歌发展历程湘西民歌,是指中国湖南省湘西地区的民间歌曲。
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湘西民歌作为湘西人民生活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湘西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楚汉之争。
在那个时代,湖南是楚国的根据地,楚国的文化艺术对湖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史书记载,楚国的山人曾从楚国带来了大量的民歌和戏曲艺术,为湘西地区的民间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湘西地区风靡的是大地葬文化,这种文化特色也影响了湘西民歌的发展。
大地葬是一种追溯到古代的葬礼形式,人们常常在山脚下的田地中进行葬礼,为逝者唱歌祈福,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到了宋代,湘西地区的民歌开始有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宋代湘西地区多为山区,人们常年与自然环境相依相存。
他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神灵的崇拜,表现在民歌中更加丰富和深沉。
同时,湘西地区的民歌还对宋代文人境地的思考和表现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明清时期,湘西民歌开始发展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湘西地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的音乐和语言习俗深深影响了湘西民歌的演唱风格。
土家族和苗族的歌舞,独具一格的乐器和独特的节奏感,为湘西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世纪初,湘西民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发展。
湖南作曲家杨洪基在探索湘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湘西民歌的现代版。
这些新创作以其流行的旋律和新颖的编曲,迅速走红全国,并引起外界对湖南民歌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湘西民歌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的湘西民歌不仅有传统的吟唱风格,还有流行的流行风格,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湘西民歌的发展历程,就像一条婉转动人的河流,奔腾不息。
总之,湘西民歌作为湘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通过漫长的时光流转,湘西民歌不断发展和演变,衍生出各种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形式。
省试湘灵鼓瑟湖南省试湘灵鼓瑟是湖南省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湘灵鼓瑟是湖南省传统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南的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湘灵鼓瑟起源于湖南省湘西地区,起初仅为农民和山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灵鼓瑟逐渐发展为湖南省的代表性音乐形式之一,成为湖南省独特的音乐表演艺术。
湘灵鼓瑟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而闻名。
演奏湘灵鼓瑟的乐器是一种特制的乌木制琴,其外观古朴典雅,制作精细。
湘灵鼓瑟有着独特的音阶和音色,能够表达出深情厚意的湖南民歌和民间故事。
在湘灵鼓瑟表演中,演奏者通常用指弹的方式演奏乐器,以鼓动琴弦产生浑厚悠长的音色。
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还会借助鼓点、弦音等技巧,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琴声的起伏、变化,演奏者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故事。
湘灵鼓瑟的演奏通常有一个固定的曲目,每个曲目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这些曲目多为湖南省的民歌和民间传说,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音乐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观众们在欣赏湘灵鼓瑟表演的过程中,常常被乐曲所唤起的情感所感动,流连忘返。
湘灵鼓瑟不仅在湖南省内受到热爱音乐的人们的喜爱,也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现如今,湘灵鼓瑟已经成为湖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湖南省每年都会举办湘灵鼓瑟音乐会和相关的音乐活动,以推广湖南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
湘灵鼓瑟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湖南省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湘灵鼓瑟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湖南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同时,对湘灵鼓瑟的传承和推广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湖南省的音乐文化遗产,促进湖南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湘灵鼓瑟是湖南省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已经成为湖南省的代表性音乐形式之一。
通过湘灵鼓瑟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湖南民族音乐的深情厚意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湖南省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九年级上册湖南音乐知识点湖南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地区的独特音乐艺术形式。
在九年级上册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湖南音乐的知识点,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九年级上册涉及的湖南音乐知识。
一、湖南古代音乐湖南古代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九年级上册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湖南古代音乐的知识。
1. 表演形式:湖南古代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种形式。
宫廷音乐是指在皇宫中演奏的音乐,它通常是以宴会、祭祀等活动为场合,采用器乐和声乐相结合的方式演奏。
民间音乐则是指湖南地方百姓自发形成的音乐形式,常用民间乐器如古筝、琵琶等演奏。
2. 代表作品:湖南古代音乐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平湖秋月》。
这首曲子由六部乐章组成,旋律优美动听,表达了湖南百姓对平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 音乐特点:湖南古代音乐的特点是以悠扬的旋律为主,富有磅礴的气势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使用的音阶和调式多样化,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二、湖南民间音乐湖南民间音乐是湖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韵味。
在九年级上册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将了解到一些湖南民间音乐的知识。
1. 音乐类型:湖南民间音乐包括湖湘民歌、花鼓戏、马头琴等多种类型。
湖湘民歌富有激昂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常用于表达湖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花鼓戏是湖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极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马头琴是湖南少数民族土家族的民间乐器,其特殊的音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 表演形式:湖南民间音乐通常以集体演奏和合唱为主,演奏者通常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配合舞蹈和动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3. 音乐特点:湖南民间音乐热情豪放,节奏明快,富有活力。
特别是湖湘民歌,旋律优美且多变,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三、湖南现代音乐除了传统音乐形式,湖南还有着丰富多样的现代音乐形式。
在九年级上册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将了解到湖南现代音乐的一些知识。
一·上古时期舜帝与韶乐1,舜帝是中华民族史祖五帝之一。
《汉书·古令人表》对舜帝的标准称谓是:“帝舜是虞乐”。
舜是孝德的化身,一生“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四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景仰称颂。
舜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
舜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湖南九疑山。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闻舜已死,赶至洞庭湖君山,便南望痛哭,随后投湖殉节,化为湘祀女神。
湖南是舜帝南巡的主要区域,其主要路线是围绕湘江流域进行的,并留下了很多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
韶山是舜帝南巡的主要地区,韶山因舜在此奏《韶乐》化解一场恶战而得名。
2,韶乐(已失传)第三曲《有凤来仪》。
反映舜帝南巡,征服南方三苗。
途径韶山,看到这里风光绮丽,山清水秀,觉心旷神怡。
于是命侍从在此安营扎寨,演奏起和成韶乐,优美动听的音乐引来了凤凰,霎时百鸟和鸣,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后来在与苗民交战时,舜帝用过人胆识和撼人气魄,以空灵婉转的韶乐征服了苗蛮,化干戈为玉帛。
当舞台上死一般沉寂时,一束追光照亮了舞台一角,一位云中仙女吹着排箫,清新动人。
清脆的钟、磬奏响了,随着音乐的韵律,沉睡的山民苏醒了,伴着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血雨腥风的战场变成了歌舞升平,民族团结的摇篮,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韶”乃虞舜时乐名。
《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
”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
(《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354)《辞海》据此诠释韶山:“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山有八景,风景优美。
虞舜,远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
舜继位之后,为造福人类,开拓疆土,辞别爱侣,甘冒苦辛,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
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侍从们为舜帝载歌载舞,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蹈,山崖翕然,山鸣谷应,声震林木,凤凰闻乐展翅,嘤嘤和鸣。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剧,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是湖南民间音乐的统称,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通常以歌唱、器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
湖南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湖南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湖南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包括山歌、花鼓戏、木偶戏、竹马戏、赶山会、踩歌场等形式。
山歌是湖南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湖南传统音乐还包括舞蹈和器乐等形式,这些形式在表达情感和展示文化内涵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为湖南传统音乐增添了丰富的魅力。
湖南传统音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保护湖南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现代音乐来获得娱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了解逐渐淡化,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场所逐渐减少,艺人流失,传统文化环境受到破坏,传统音乐的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还面临着资金、人才和机构等方面的不足。
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但目前相关情况还比较薄弱。
传统音乐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机构支持,但相关人才和机构也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传承和保护的需要。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岳阳楼歌舞:岳阳楼歌舞起源于唐代,文艺复兴时期演变为现在的形式,表现了湖南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
2.桑植船歌:桑植船歌是一种流传至今的地方民间音乐,它以生动形象的民间故事,表达着桑植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习俗。
3.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是南方的一种戏曲,它以“说唱、演奏、舞蹈、杂技”为主要表演形式,展现了湖南人民的豪情和热情。
4.桂阳瑶族芦笙:桂阳瑶族芦笙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代表了湖南瑶族人民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特色。
5.长沙火车头:长沙火车头是一种著名的手工艺品,它以手工打造的精细做工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成为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6.宁乡红糖酥:宁乡红糖酥是一种地方特色食品,其在制作时需要讲究手艺和传统工艺,因此也成为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7.衡阳虎骨酒:衡阳虎骨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草药酒,它以其独特的制法和较高的保健效果而闻名,也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8.门头沟妙音:门头沟妙音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它以典雅悠扬的音乐风格和原始的表演方式,成为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9.汝城梨花戏:汝城梨花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它以形象生动、历史典故为主题,展现了湖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情感体验。
10.澧县汉服:澧县汉服是一种传统的汉族服饰,其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后,代表了湖南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哲学体系和审美意识。
140◆ 吴珏(长沙)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摘要:湖南花鼓戏是具有非常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的地方戏剧,它诞生于“三湘四水”的湖南,广泛流传于当地城乡之间,当地人民对湖南花鼓戏表现出深厚的感情。
湖南花鼓戏同时融合了地花鼓、花灯、采茶灯等多种民间歌舞,同时又可以根据流传地区的差异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共六个种类。
此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利用现有资料剖析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历史,重点关注唱词、曲调唱腔、音乐结构的变化,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花鼓戏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强调科学策划、精耕细作、传承弘扬,期待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 音乐历史 发展创新一、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历史湖南花鼓戏在形成、完善和确立的进程中历经了一百余年的岁月洗礼,带来湖南人民及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财富,众多研究者围绕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也为我们全面探究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提供了准确的参考。
谭真明先生的研究指出,湖南花鼓戏的前身是地花鼓,地花鼓的曲调、表演特点、表演内容与花鼓戏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随着湖南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湖南花鼓戏逐渐形成完善的表演体系。
光绪年间湖南地区就出现了“灯戏”,花灯和地花鼓等歌舞演唱形式开始得到民众的喜爱,湖南花鼓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走场牌子、劳动山歌、戏曲音乐等等元素,由简单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为拥有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随后又逐渐吸收了湘剧、花灯戏、苗剧等湖南地方剧中的表演、唱腔、伴奏等等,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花鼓戏。
自1736至1820期间,湖南花鼓戏的雏形对子花鼓主要以一对花鼓演员为主要表演者,劳动人民为了消除疲劳而在田间山间哼唱,民间艺人采集他们演唱的内容并进行艺术加工,将歌舞乐有效整合后形成桃花烟雨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 / 5理论研讨141了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主要题材以男女爱情和人民劳动为主,演员表演时乐队中会有锣、鼓、大筒、唢呐等近十种乐器配合演奏。
湖南民歌简介
简介
湖南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的伴随着历史”(田汉语)。
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总是牢牢的扎根于三湘四水河畔的泥土之中,像一朵朵山野之花,千姿百态的装点着那些“泥脚杆”们朴实平静的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
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
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
《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
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特点
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
有浑园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代表人物
张也、宋祖英、陈思思为代表的湖南民歌代表浏阳河、刘海砍樵、洗菜心、四季花儿开乡里妹子进城来、马桑树儿、搭灯台嘀个调儿、挑担茶叶上北京比古、调龙泉调、一根竹竿容易弯、果果还有很多,每首歌背后都有着十分感人的美丽故事。
近代湖南民间音乐分期与史学思考曾娜妮湖南文理学院摘要:近代流行于湖南民间的“巫教”是带有混合性质的,与正统儒、释、道教有差异的民间信仰,也被称作“师教”,在当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其民俗与音乐非常有特点;经过历史的流变,洞庭湖流域的花鼓戏、傩戏、阳戏、灯戏、端公戏里都有“巫”的元素,水路即戏路,“巫乐”以水的贸易通道为载体,在湖南民间形成了独立的音 乐文化圏;1919至1949年间,湖南各地的民俗演绎经历了酬神小戏、游神演剧、地方戏剧的演进过程,与各地民间歌舞进一步合流,形成乡村民俗与国家正祀的转换关系,完成乡村地区的民俗传统作为国家正统礼制的 转化,表达了民间大众力图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参与大传统的愿望。
关键词:巫教湖南音乐普查报告民间音乐史学史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014-03一、早期:流行于湖南民间的“巫”与音乐有关20世纪早期湖南地区的“巫教”仪式、仪程与音声,“中国音乐研究所采访队”在《湖南音乐普查报 告》中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其中有关音乐的内容记载如下:各地巫教的音乐,都与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和地 方戏等有关,所以,各地之间也是互有差异的。
例如,新 晃的唱腔,以《呵呵腔》一个曲调为主;桃源的唱腔,有 《平调》《慈悲调》《飞傩调》《安化调》等四曲;南县应教 在打醮中所用唱腔,有山歌、小调、《花鼓戏调》《游船调》等;邵阳的唱腔,有《九州腔》《笑和尚》《半口郎君》《飞 云板》《阴皮安川》《衡山牌子》《梳头牌子》《起程牌子》 等几十曲;而江华的“梧州师公”,则又有《正一枝花》《反一枝花》《小乐音》《四合子》《观音扫殿》《狮子过坳》等笛吹曲牌,《大开门》《大摆队》等唢呐曲牌,好多器乐曲牌与花鼓戏相同。
上述曲调或曲牌,多数在洞庭湖区还有保留,如《半 口郎君》《牌子》等作为“师公”做法时的重要唱述内容,在湖南地区的常德、益阳、岳阳民间都有传承,并已经 被纳入了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