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生物第一轮细致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试题(单,双项选择题+非选择大题,含解析)(1)
- 格式:doc
- 大小:292.60 KB
- 文档页数:7
第1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0·湖北高三开学考试)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蚜虫的密度C.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样方面积应该取1 m2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解析] 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来计算种群密度,A正确;跳蝻、蚜虫的密度调查用样方法,B错误;因樟树植株较大,选择的样方面积应适当增大,C错误;在对样方计数时除样方内的个体外,还包括顶点和相邻两边边线上的个体,D错误。
故选A。
2.(2019·广西南宁三中高三月考)下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图中a点和b点的山羊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D.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出生率/死亡率>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死亡率,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C错误;b~c时间段内,该种群经历了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等于1和小于1三个时间段,即年龄组成经历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错误。
3.(2019·湖北高考模拟)在分析某野生生物种群年龄结构时,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 (丙)三个年龄层,统计各年龄层成员数量所占比例。
当年龄结构处于下列哪项时,预示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B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甲=乙=丙[解析] 当甲>乙>丙时,幼年个体较多,种群为增长型,该种群不需要加强保护,A错误;当丙>乙>甲时,老龄个体较多,种群为衰退型,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B正确;当乙>甲>丙时,成年个体较多,种群为增长型,该种群不需要加强保护,C错误;当甲=乙=丙时,各年龄个体数量相当,种群为稳定型,该种群不需要加强保护,D错误;故选B。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1·湖南岳阳月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瓢虫在树干上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研究年龄组成时,通常把所有个体分为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段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2021·河北保定摸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合理的是( )A.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若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调查结果会偏高C.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D.自然状态下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刺猬的生命活动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B .同一种群的K 值稳定不变C .捕捞后大黄鱼种群维持在K 2有利于种群恢复 D .改善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 .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使植被被破坏,其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6.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2023·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统考二模)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
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2、(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产生的捕食风险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的间接的、非致命性的影响,称非致命性影响。
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影响的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这属于天敌对鸟的非致命性影响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一般小于致命性影响C.朱鹮繁殖期的惊飞距离显著短于非繁殖期,可能是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3、(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4、(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即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梯级练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长春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是种群形成集群分布的原因之一B.用样方法调查油松的种群密度应选择1 m×1 m的样方C.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D.增大某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可以提高它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A。
集群分布指的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是集群分布形成的原因之一,A正确;油松属于乔木,应该选择100 m2的样方,B错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其出生率,不能降低其死亡率,C 错误;环境容纳量决定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增大某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不能提高它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必将增加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选D。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错误,D正确;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受气候、食物等因素影响而不增加,C错误。
3.(2021·九江模拟)水蚤是一种体型微小的水生动物。
如图是某水域中水蚤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水蚤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B.b时期水蚤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时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当水蚤种群数量稳定在K1时,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若d时期种群出生率升高,则种群数量可大幅度超过K【解析】选C。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练习一、选择题1.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所有农业害虫的种群密度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调查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该方法一定会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增加昆虫的死亡率D.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效率高且无污染2.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用抽样调查法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C.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用样方法D.调查蚯蚓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B.标记个体不易重捕会增大种群密度调查值C.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D.种群呈“J”型增长是不受资源限制的结果4.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C.用标志重捕法统计某种鱼数量时,由于标记物容易被鱼吞食会使统计结果偏大D.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5.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图1 图2图3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B.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C.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6.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7.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8.下列关于种群“S”型数量增长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数量达到K/2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值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值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9.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10.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二、非选择题11.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课时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C.用标志重捕法统计某种角数量时,由丁标记物容易被鱼卷食会使统计结果偏大D.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渔业生产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到达K值后开始捕捞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当种群数量超过K/2 后会出现环境阻力,导致增长速率下降3.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6 只/公顷B.77 只/公顷C.83 只/公顷D.88 只/公顷4.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B.密度制约因素可以调节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效果C.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5.下列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先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造成统计结果偏高B.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1.6×106个C.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D.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酵母菌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会保持稳定6.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
课时训练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D.种群特征包括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蚜虫、跳蝻由于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它们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种群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外,还具有遗传特征,即每个种群都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答案:A2.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J”型和“S”型曲线都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J”型所示增长取决于种群的内在因素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解析:“J”型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A项正确;“J”型所示增长取决于种群的生殖潜力等内在因素,B项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项错误;“S”型曲线受环境阻力的影响,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则环境阻力减小,可使K值提高,D项正确。
答案:C3.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 1.5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解析:A项说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说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C项不属于种群的范围;D 项说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答案:C4.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种群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样方法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体积相对较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限时集训(三十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2.(2013·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2013·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5.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6.(2013·聊城模拟)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A.a B.bC.c D.d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K值是固定的8.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专练8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持续下降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2.如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和b点时,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⑤、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②为性别比例,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C.③为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D.④为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5.[2023·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增长的个体数表示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定采用标记重捕法C.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D.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7.“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学案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2.(2013·湛江一模)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
答案:A
3.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没有迁出和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⑤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解析: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C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S ”型曲
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维持在K
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率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最大 答案:B
5.下列有关“S ”型曲线的变化与事实不符合的叙述是( )
A .x 轴为时间、y 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 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 值将改变
B .x 轴为氧气分压,y 轴为水稻根细胞对Si 的吸收速率,在c 点时,中耕松土,K 值将改变
C .x 轴为光照强度,y 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 点提高CO 2的浓度,K 值将改变
D .x 轴为时间,y 轴为生态系统中群落有机物的量,在c 点时,改变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K 值将改变
答案:B
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是()
①“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采用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中酵母菌的数量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都用到HCl和酒精,它们的作用不完全相同③“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都必须用高倍显微镜④“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只有还原性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⑤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若用低倍镜观察可以调粗准焦螺旋,若用高倍镜观察只能调细准焦螺旋
A.①③B.①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7.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c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
解析: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cm2太小。
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
土壤动物中的蜈蚣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B
8.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解析: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第1~5年间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在第10~20年间不断减少,至第20年时,种群数量才维持稳定,故种群数量在第10年时达到最大。
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
答案:C
二、双项选择题
9.如下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CD
10. (2013·惠州三模)对下图所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图①表示用高倍镜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
B.若图②是用低倍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
C.若图③表示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D.若图④是利用2 m×2 m的样方调查双子叶植物车前草的种群密度(圆圈表示个体),则该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为2.5株/m2
答案:AD
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解析: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AD
三、非选择题
12.(2013·广雅中学检测)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
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
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解析: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
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
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图甲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
答案:(1)样方法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宜③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a×(1+m)n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③D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
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温度/℃15 25 15 25
第三步:用小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并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同学的操作合理,按照他的操作后记录的数据却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①、②、③和④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的结果。
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营养物质的量温度
(3)计数时统计的酵母菌既有活的也有已经死亡的(4)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