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冲刺语文通用版复习(冲刺练习):古典诗歌鉴赏——单诗精练 单诗精练一
- 格式:docx
- 大小:203.05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练习诗歌鉴赏四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洪炎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
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
③若为:怎能。
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
⑤大手:大手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单诗精练一阙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诗人善于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
请结合诗歌颔联对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出了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以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些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诗人在溪水旁边、柳树掩映、阳光映照的幽雅清寂的书斋中惬意悠闲、怡然自乐、甘于淡泊的畅适之情。
2.请概括颈联包含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闲门向山路”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深柳读书堂”流露了诗人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1.诗中“读书堂”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他幽居深山,不与世人交往,“门闲”也是“心闲”。
②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他隐居深山仍潜心读书,他的读书堂柳阴深深,环境幽雅。
③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他的住处花围水绕,门向山路而设,随时可以走进自然的怀抱。
2.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诗人闲居之处乃幽静闲逸之所在,与上文中的深山密柳相照应。
绿柳掩映着白日的光辉,滤成月色般的清辉幽幽,使日光少了一分耀目,多了一分平和。
单诗精练三寄韩潮州愈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
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我怎能不驰书慰问?此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具体描写韩愈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答案D解析D项为作者想象的美好景象,借此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并非实指。
2.贾岛好苦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本诗颈联用词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悬”“浸”二字,俯仰结合,“悬”字写出驿路像是悬挂在峰峦之上,“浸”字写出海潮浸到城根,地低潮湿,用这两字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道路之险阻及在遭贬之地的凄苦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关切之情。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的一番牵挂,已经陪同韩愈乘坐的兰舟,一直流到岭南潮水的尽头。
B.颔联,以“篇章”代指韩愈的《左迁》一诗,“华岳”即华山,在这里代指长安。
C.颈联,“悬”“浸”二字富于形象,写驿路蜿蜒,如同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
D.尾联,“一夕”即“一旦”,“瘴烟”即“瘴气”,“浪西楼”即韩愈在潮州的寓所。
答案C解析“浸”字写出了潮州城地低潮湿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主要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②担忧挂念韩愈的深沉的关切心情;③希望洗清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的美好祝愿。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练习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
待储光羲不至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那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登雨花台魏禧①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剪伐到园陵③?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峰。
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
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激愤的责问,接着说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陵墓也难逃厄运。
B.颈联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
C.颈联中的“旧”字写出了前朝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
D.尾联下句写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他仿佛听到了从江上传来的猎猎风声。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①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指叶衡,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借山写人,破题点明写作的缘由。
群山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想同高雅之人交流,暗示出词人以高人自勉,渴望挥戈跃马驰骋疆场。
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出无限的怅惘。
无数青山被烟雨遮断,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
叶衡主战,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的希望落空。
C.下阕前两句借白发直接点出愁,可见词人心中报国无门的愤懑已难以控制。
单诗精练三幽居初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张开,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动态。
C.诗中写放翁心中的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似。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B解析“颔联”“是近处静景”“颈联”“是远处动态”判断错误。
颔联中“鹭鸟有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是动态之景,颈联写的是静止的竹和花,是静景。
2.全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要点题目关键词是“全诗”“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
读诗指导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
圈点标画出前三联写幽居初夏之景的句子中诗人选取的意象,如“湖山”“槐柳”“野径”“下鹭”“鸣蛙”“箨龙”“头番笋”等,思考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和题目之“幽”有怎样的关联;圈出最后一联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如“叹息”“谁共”等,思考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和题目之“幽”之间的联系。
答题指导解答此类题目,要紧扣每联诗歌内容思考归纳,概括总结。
首联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地正是我的家,在那槐柳树阴下,有一条幽静的村野小路可以到达,可见居所的环境之幽。
颔联上句明写所见,白鹭悠然,安详不惊,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使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句暗写所闻,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以有声衬无声,表达出了幽静深远的意境。
颈联依然是对幽居之地的环境描写。
尾联叹息志士空老,往日旧交零落殆尽,午时梦回茶前,无人共话当年,在长叹声中寄托出幽情。
2019高考语文之冲刺训练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一)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冬歌》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古代诗歌阅读(一)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
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明末清初卢世榷《杜诗胥抄》中说:“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
”请你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比物连类“的。
(2)杜甫诗歌艺术成就极高,尤其是七律,千锤百炼,可为典则。
请结合二三两联说说诗歌的艺术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已是霜凝更雨湿”表明是在降霜、下雨时分,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婉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紧承首联,具体展示了早春景象,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
C.“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穷日日”与“遍村村”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寻春的执着和发现新春之难。
D.“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两句呼应题目,写诗人振作起来,等待朋友斯远新诗寄到,让自己一洗昏沉之态。
(2)有人评价“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简要分析。
答:雨后赠斯远赵蕃①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①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
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
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
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
默写时要注意:(1)“ 一字不差”。
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
2•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古典诗歌鉴赏——单诗精练
单诗精练一谒文山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红色的帷帐在寒风里飘动,旨在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
B.颔联概括了文山欲“黄冠”度余生而不得后慷慨就义、终未能挽救国家败亡的事实。
C.诗人接连引用神话故事,意在表现文山死后英灵未消,赞扬了他志不可夺的坚强毅力。
D.诗歌运用浪漫手法,回顾了文山生平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于文无据,应该是表现“丞相英灵迥未消”。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起来,表现其高尚节操;
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碧血”句:虽然文天祥欲求道士生活而不得,但是一片丹心能让他远远地看到收复朝廷的希望。
C.“精卫”句:含蓄地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答案B
解析无法看到希望。
2.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你认
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两者的抒情方式相同,都是借助某个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属于间接抒情。
②《谒文山祠》尾联借“西湖树”朝南生长之景,暗示了文天祥顾念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
③文天祥诗借“磁针石”“指南”的特性,暗示了自己心系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
(如回答抒情方式不同,自圆其说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