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周郑交质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阅读答案与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24.79 KB
- 文档页数:4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鲁惠公的元配夫人叫孟子孟子死后续娶了声子生下隐公宋武公生有仲子仲子一生下来就有文字在她手上说当鲁国夫人所以仲子也嫁给我们鲁君做正室生下桓公鲁惠公就去世了所以隐公立桓公为太子而自己辅佐朝政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因为他只是代理国政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由于邾仪父还没有受周朝正式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因为尊重他隐公摄政而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会盟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春秋没有记载因为不是奉隐公的命令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起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脚先头后出生的这是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且很讨厌他姜氏很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继位为郑国国君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地形势险峻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听您的命令姜氏又改请求封京城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为京城太叔祭仲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先前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会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会得到满足不如早作打算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得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然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取其祸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扩大到廪延地方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势力一大将会争得民心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却会崩溃太叔整治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说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反叛太叔太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进攻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地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意不说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困难于是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颖城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以后又后悔起来颍考叔当时在颍谷做边疆护卫长官听到这件事就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贸赐给他食物在吃的时候他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原因他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已尝过了就是没有尝过您的肉汤请求让我带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咳我却没有颍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对他说明了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见到泉水在隧道里面相见那还有谁说不对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意见庄公进了隧道赋诗说在大隧中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也赋诗说走出大隧外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和好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君子说颖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大并且影响到庄公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给他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秋季七月周平王派遣宰晅来赠送鲁惠公和仲子的吊丧礼品惠公已经下葬这是晚了而仲子还没有死所以春秋直书宰晅的名字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安葬诸侯都来参加葬礼诸侯五个月后下葬同盟的诸侯参加葬礼大夫三个月后下葬官位相同的来参加葬礼士一个月以后下葬亲戚前来参加葬礼向死者赠送东西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预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于礼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灾亦不书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八月纪国人讨伐夷国夷国没有前来报告所以春秋不记载发现蜚盘虫没有造成灾害春秋也不加记载惠公的晚年在黄地打败了宋国隐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讲和九月和宋人在宿国结盟两国开始通好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冬十月十四日改葬惠公隐公不敢以丧主的身份到场哭泣所以春秋不记载惠公死的时候正好遇上和宋国打仗太子又年幼葬礼不完备所以改葬卫桓公来鲁国参加葬礼没有见到隐公春秋也不加记载郑国共叔段叛乱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人替他攻打郑国占取廪延郑国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南部边境同时又请求邾国出兵帮助邾子派人暗地里和公子豫商量公子豫请求出兵援救隐公不肯公子豫就自己走了和邾国郑国在翼地会盟春秋不记载因为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新建南门春秋不记载也由于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十二月祭伯来并不是奉了周王的命令众父去世隐公没有参加以衣衾加于死者之身的小敛所以春秋不记载死亡的日子隐公二年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夏五月莒人入向无骇帅师入极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郑人伐卫隐公二年春天隐公跟戎人在潜这个地方相会夏天五月莒国军队侵入向国鲁卿无骇率领军队进驻极国秋天八月庚辰这一天隐公跟戎人在唐地结盟九月纪卿裂蠕来鲁国迎娶伯姬冬天八月鲁女伯姬嫁到了纪国纪国子帛跟莒君在密地结盟十二月十五日鲁国夫人仲子逝世郑军攻打卫国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二年春天隐公与戎人在潜地相会是为继承惠公建立的友好关系戎人请求结盟隐公推辞了莒君从向国娶了向姜向姜不安心在莒国生活就回到了向国夏天莒国军挺进向国抢回了姜氏司空无骇进驻极国费淬父趁机灭亡了极国戎人请求结盟秋天鲁国跟戎人在唐结盟再一次重温与戎人的友好关系九月纪国裂蠕来迎娶隐公的女儿这是卿来替国君迎娶冬天纪国子帛和莒君在密地结盟这是为了缓解鲁国和莒国间的不合郑军攻打卫国是为了讨伐公孙滑的叛乱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鲁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二月初一日发生日食三月十二日周天子平王逝世夏天四月二十四日君氏逝世秋天武氏的儿子来鲁国征求助丧财物八月十五日宋穆公逝世冬天十二月齐侯郑伯在石门结盟同月二十日安葬宋穆公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鲁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因为讣告说是庚戌日所以春秋就记载为十二日夏天君氏逝世君氏就是隐公的母亲声子声子死后没有讣告诸侯安葬后没有到祖庙返哭又没有把神主放在婆婆的神主旁边所以不能叫薨没有称她夫人所以不记载葬事也不标称姓氏但由于她是隐公的生母尊称她为君氏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郑武公和郑庄公是周平王的执政卿士周平王想同时委政给西虢公郑庄公因此怨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这样的事所以周朝和郑国互相以人质做抵押周平王的儿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太子忽到周朝做人质周平王逝世后周人想将政权委任西虢公夏历四月郑国派祭足率领军队割取了王畿小国温的麦子秋天又收取成周的谷子周郑由此相互怨恨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君子说信任不是发自内心用人做抵押也没有益行为明智宽厚用礼来约束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如果有明显的诚信即使是涧溪小沟或沼泽池塘中生产的苹蘩蕴藻之类的野菜即使是筐笛铸釜这些平常器皿所装的积水都可以拿来进献给鬼神和王公何况君子缔结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呢只要按照礼义来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诗经中的国风有采蘩采苹二诗大雅有行苇洞酌二诗都是用来表彰忠信的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武氏的儿子来征求助丧的财物是因为周平王尚未下葬宋穆公得病召来大司马孔父把殇公嘱托给他穆公说先君不立他的儿子与夷却立我为君我不敢忘记这种德行如果我托您的福能够保全尸首而死先君见到我若问起与夷我将用什么话来回答呢希望您辅助他以统治国家如此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悔恨了孔父回答说群臣希望辅助您的儿子冯即位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贤让我主持国家我如果抛弃先君的恩德而不把君位让给他的儿子那就是败坏先君的德举怎么能算贤发扬先君善德的事能不加紧实行吗您还是不要败坏先君的功德吧于是让公子冯出居到郑国八月十五日宋穆公逝世宋殇公与夷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君子说宋宣公可说是了解人了立穆公为君自己的儿子也享受到好处这是依据道义来命令的啊商颂说商授命都合乎道义所以得到许多福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冬齐国和郑国在石门会盟这是为了巩固在卢地结盟的友好关系郑伯的车倒在济水里卫庄公从齐国娶了夫人就是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儿子所以卫国人替她创作了硕人这首诗卫庄公又从陈国娶夫人叫厉妫生了孝伯但孝伯死得早厉妫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桓公当做自己的儿子卫国的公子州吁是国君宠妾所生的儿子州吁依仗宠爱喜好摆弄刀枪卫庄公对他不加禁戒庄姜因此而怨恨卫大夫石碚劝诫庄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孩子就用道义教育他不要让他陷入邪恶骄横奢移淫乱放纵是产生邪恶的温床这四种坏品行的形成又是因为恩宠太过的缘故如果您要立州吁为太子就赶快确定他的地位如果还拖延不决就会成为祸患的台阶受到恩宠却不骄横骄横惯了却甘愿地位下降地位下降了却不怨恨心里怨恨却能在行为上加以克制这样的人实在太少而且低贱的人妨害高贵的人年小的侵辱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时间短的取代时间长的势力小的凌驾势力大的淫乱的败坏道义的这就是所谓的六逆’——六种悖理的行为君侯仁义臣子奉行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爱抚弟辈恭敬这是所谓的六顺’——六种合理的行为抛弃合理的而去仿效悖理的这是招致祸患的原因做人家君侯的人希望务必除去祸患而您却招它来这恐怕不行吧卫庄公不听石硝的儿子石厚跟州吁交好石碚禁止他们往来没有成功卫桓公即位以后石硝怕牵连自己就告老退休了隐公四年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鲁隐公四年春天周历二月莒菖国军队攻伐杞国夺取了杞国的牟娄城三月十六日卫国州吁杀了他们的国君完夏天鲁隐公和宋殇公在卫国的清地临时会见宋公陈侯及蔡国卫国的大夫率领各自的军队一起攻伐郑国秋天鲁公子翚率领鲁军会同宋公陈侯及蔡卫大夫一起再次攻伐郑国九月卫国人在濮地杀死了州吁冬天十二月卫国人立晋为新君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鲁隐公四年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隐公和宋殇公筹备会见打算重温宿地结盟的友好还未到预定日期卫国人来通报国内叛乱夏天隐公与宋殇公在清地临时会见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想要送他回国等到卫国州吁自立为君打算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仇并向诸侯国讨好以便安定卫国的人民因此州吁派人告诉宋国说君侯若愿攻打郑国以消除君侯的祸害就请您作为主人敝邑发兵与陈蔡两国军队从属于您这是我们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当时陈蔡两国正与卫国友好所以宋公陈侯蔡人卫人联合攻打郑国包围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隐公问众仲道卫国的州吁会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未曾听过用动乱的用动乱来安定百姓就好像要整理乱丝却把它弄得更纷乱了一样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残忍依仗武力就没人拥护安于残忍就无人亲近大众背叛亲信离去难以成功啊武力这东西就像火一样不收敛的话就会焚烧自己的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残暴地使用他的民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施行美德却想要凭借战乱来取得成功一定不能免去祸患了秋天诸侯再次攻打郑国宋殇公派人来鲁国请求出兵援助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让他带兵跟诸侯会战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终于带兵而去所以春秋上记载说翚帅师这是表示憎恶他诸侯联军打败了郑国的步兵掠取了那里的谷子才回来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州吁没有能够安定卫国民众石厚向父亲石碚请教稳固州吁君位的办法石硝说朝见天王就能取得合法地位石厚问怎样才能朝见天王呢石硝说陈桓公正得到天王宠爱而陈国卫国正相友好如果先朝见陈君让陈君替卫国请求一定能够办到石厚陪着州吁到了陈国石碚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狭小我年纪又老了不能干什么了就是这两个人杀了我们的国君斗胆请你们趁机对付他们陈国人捉住了州吁和石厚就请卫人自来陈国讨伐他们九月卫国派右宰官丑来到陈国在濮地处决了州吁石硝也派他的宰臣孺羊肩到陈国杀死了石厚君子说石硝是个真正的臣子啊痛恨州吁把自己的儿子石厚也牵连进去所谓大义灭亲’恐怕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卫人从邢国接回公子晋冬天十二月卫宣公即位春秋上记载卫人立晋是因为立晋为君反映了众人的意愿隐公五年五年春公矢鱼于棠夏四月葬卫桓公秋卫师入郕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邾人郑人伐宋螟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郑围长葛五年春天鲁隐公到棠地让人演示捕鱼夏天四月卫国安葬卫桓公秋天卫国军队侵人郧国九月为仲子的宫室落成举行祭典首次表演六佾乐舞邾国郑国联合攻打宋国螟害成灾冬天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子彄逝世宋军攻打郑国围困郑邑长葛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五年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地去观赏渔人捕鱼臧僖伯劝道大凡物质不能用来演习祭祀或军事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那君王就不取用君王是要把人民纳人轨’物’的人演习大事来端正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来显示礼仪叫做物国君的举动不合轨’不合物’就叫做乱政多次施行乱政’就是国家衰败的原因所以春天蒐猎夏天苗猎秋天弥猎冬天狩猎都是在农闲时候来演习武事三年才进行一次大的军事演习回到国都的时候要整顿军队祭告家庙宴请臣下犒赏随从数点收获的实物使纹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清楚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威仪如果鸟兽的肉不能摆上宗庙的祭器它们的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不能用到礼器和武器上那国君就不应射杀它们这是古代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泽的出产一般器物的材料那是下等人的事情是臣下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应该涉及的隐公说我是打算到那里去巡视边地啊于是隐公去到棠地让人演示捕鱼以加观赏臧僖伯推说有病没有跟去春秋记载公矢鱼于棠是因为这次行动不符合礼而且暗示棠是远离国都的地方。
《周郑交质》古文赏析-古文观止《周郑交质》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周郑交质》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周王室自平王东迁以后,日渐衰微,再也无法控制诸侯国,以致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
本文从“信”“礼”的角度来叙事论事;周、郑靠人质来维持关系,谈不上“信”,上下之间的“礼”也破坏了。
在文中,作者把周、郑称为“二国”,就暗含讥讽之意。
文中描写了周平王的虚辞掩饰与郑国的强横,反映了那个时代诸侯之间互相提防戒备和弱肉强食的政治面貌。
【原文】《周郑交质》出处:《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
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③。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④。
王子狐为质于郑⑤,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⑥。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⑦。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⑧;秋,又取成周之禾⑨。
周郑交恶⑩。
君子曰:“信不由中⑾,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⑿,要之以礼⒀,虽无有质,谁能间之⒁?茍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⒂,蘋蘩蕴藻之菜⒃,筐筥锜釜之器⒄,潢污行潦之水⒅,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⒆,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⒇;《雅》有《行苇》、《泂酌》(21),昭忠信也。
”【注释】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郑武公、庄公父子相继以诸候身份兼掌周王写实权。
2、王贰于虢:周平王担心郑庄公权力过大,想分一部分权力给西虢公,以削弱郑庄公的实权。
贰:两属,贰心。
虢:指西虢公,也仕于周王朝。
3、郑伯:郑庄公。
怨:怨恨。
4、交质:交换人质。
古时为互相约束,共守承诺,互相以人为抵押品,叫做“交质”。
充当“质”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
5、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
6、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也称太子忽,后来即位,即郑昭公。
7、畀(bì):给与。
8、祭(zhài债)足:即前篇中的祭仲,郑国大夫。
帅:率领。
温:周地名,。
【步步为“赢”】语文版九下第七单元学习评价及答案一、积累整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倏.忽(shū) 浑沌.(dùn) 纪渻.子(shěnɡ) 恃.气(shì)陟.(zhì)罚臧.(cánɡ)否B.相.天子(xiànɡ) 吐哺.(bǔ) 睿.智(ruì) 桀.(jié) 纣.(zhòu)欤.(yú) 二十有.一年(yòu)C.疲弊.(bì) 珍羞.(xiū) 驽钝..(núdùn) 裨.补(bì) 阙.漏(quē) 行.阵和睦(xínɡ)D.强聒.(ɡuó) 怨谤.(bànɡ) 危难.(nán) 壬.人(rén) 不恤.国事(xù)夙.夜忧叹(sù)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相同的一项是( )A.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南海之帝为.倏B.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又相.天子C.陟罚臧否.不问可否.,不问曲直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3.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南海之帝为.倏(为:叫、叫做) 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B.北海之.帝为忽(之:的) 辍耕之.垄上(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夫.贵为天子(夫:发语词,不译)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夫:成年男子)、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缘故)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所以)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海之.帝为忽(的) 辍耕之.垄上(去,往)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 简拔..以遗陛下(选拔)C.臣本布衣..(平民) 悉以咨.之(询问)D.尝.试凿之(曾经) 日.凿一窍(太阳)5.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此独无有,尝试凿之B.成王封伯禽于鲁C.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6.下列对《出师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
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
郑国都。
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周郑交质的读书笔记周郑交质的读后感800字今天我在古文观止上读到了一篇题名为《周郑交质》的古文。
原文为: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意是说:郑国武公、庄公担任周平王的卿士。
平王对虢公比较信任,打算把权力分一部分给虢公,于是郑庄公埋怨平王。
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啊因此,周和郑就交换人质。
平王的太子狐就住在郑国作人质,庄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质。
平王死后,王室的人想把权力全部交给虢公。
四月,郑国祭足领兵强收了王室所管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禾。
从此周郑就互相怀疑猜疑了。
君子说:“诚意不是发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没有用。
能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如果确有诚意,那么,山溪、池沼、沙洲旁的野草,大苹、白蒿、聚藻之类的野菜,方筐、圆筥、鼎、釜等简陋器皿,停滞的死水,路旁的积水,都可进献鬼神,也可奉献王公。
何况君子订立两国的信约,遵礼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这四篇诗都是表彰忠信的呢。
整篇文字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信”和“礼”对王孙贵族的统治地位,与天子的权威的重要性。
当中“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是此文章的的中心。
古道热肠可贵,但面对社会的分崩解析,“信”和“礼”的约束岂不是太弱了吗望采纳求《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注意是读书笔记,不是读后感)郑伯克段于鄢左传1、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二年【经】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夏五月,莒人入向。
无骇帅师入极。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郑人伐卫。
【解】夏五月,莒人入向。
也就是说,只是进入,不占有这个地方,如果占有,则称为灭无骇帅师入极这个入也是同理了公及戎盟于唐唐属鲁地纪裂繻来逆女纪:国名;女,未嫁曰女;逆:就是迎接的意思,这里是娶媳妇,不过不是为自己娶的,下面传文会解释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伯姬:排行+姓,鲁国姬姓嫡长曰伯,庶长曰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这个子氏指的就是鲁桓公的母亲,鲁惠公的夫人,仲子。
左传隐公元年,有天王命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当时称之为失礼的另一个原因是:豫凶事,也就是说,人家没死,你就送了陪葬品来了,这不是诅咒人家么?由本年的经文可知,仲子是本年才死的,明显的,周平王去年摆了个大乌龙了诸侯及其夫人死了,周天子一般来说都要送陪葬的何谓賵?车马曰賵,财物曰赙【传】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
戎请盟,公辞。
这里明确点出鲁隐公会戎的目的,就是要修鲁惠公时的旧好。
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鲁隐公辞掉了戎请盟的要求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
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莒,蛮夷小国,子爵,娶了向国的女子,向姜不安莒而归。
向姜:典型的国号+姓,由此可知,向国的国姓是姜向姜不安居于莒,跑回娘家去了。
于是夏天的时候,莒人就入侵向国,把向姜带回去了。
丈夫不休,妇人不能擅自回国的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司空:氏,无骇,人名这是先秦对男子称谓的一种记载氏+名费庈父胜之费,读BI,去声戎请盟。
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这个时候,鲁隐公终于和戎结盟了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卿为君逆也说明了三点一,是大臣为国君迎接小君;二,裂繻的地位是卿;三,纪是小国(相对于鲁来说),所以按照礼制,应该派卿来迎接,一般国君不亲自出境迎接夫人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史记》之郑世家第十二【说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
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
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
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
但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郑世家》向人们介绍了这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子产对于郑国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子产知识渊博,以礼治政,仁义爱人,善于辞令。
他在为郑国卿之时,使郑国免于失败。
当子驷弑杀公并“欲自立为君”时,公子子孔又派尉止去杀子驷而“欲自立”,这时,子产说:“子驷为不可,诛之,今之效之,是乱无时息也。
”从而制止了即将发生的无休止的内乱,安定了郑国。
郑君“封子产以六邑”,子产反复谦让,只“受其三邑”。
在郑“执政者侈”的环境中,子产的行为能可贵的。
因此,当诸公子争宠相杀,又欲杀子产时,有的公子不得不进谏说:“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可见,是子产保存了郑国。
子产多次随从郑出使晋、楚大国,并郑君会见各国诸侯,搞好外交,使郑国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顺利发展。
子产曾谓韩宣子曰:“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当郑国发生火灾,郑君“欲禳之”时,子产建议:“不如修德。
”因而当子产去世后,“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
”子产的言行赢得了百姓由衷的崇敬。
《左传》还记载了子产最著名的主张,即“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建议子产“毁乡校”,但子产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恶以防凶。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周郑交质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文言文《周郑交质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
士》阅读答案与翻译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
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③。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④。
王子狐为质于郑⑤,郑公子
忽为质于周⑥。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⑦。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⑧;秋,又取成周之禾⑨。
周郑交恶⑩。
君子曰:“信不由中⑾,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⑿,要之以礼⒀,虽无有质,谁能间之⒁?茍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⒂,蘋蘩蕴藻之菜⒃,筐筥锜釜之器⒄,潢污行潦之水⒅,可荐
于鬼神,可羞于王公⒆,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
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⒇;《雅》有《行苇》、《泂酌》(21),昭忠信也。
”
【注释】
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郑武公、庄公父子相继以
诸候身份兼掌周王写实权。
2、王贰于虢:周平王担心郑庄公权力过大,想分一部
分权力给西虢公,以削弱郑庄公的实权。
贰:两属,贰心。
虢:指西虢公,也仕于周王朝。
3、郑伯:郑庄公。
怨:怨恨。
4、交质:交换人质。
古时为互相约束,共守承诺,互
相以人为抵押品,叫做“交质”。
充当“质”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
5、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
6、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也称太子忽,后来即位,
即郑昭公。
7、畀(bì):给与。
8、祭(zhài债)足:即前篇中的祭仲,郑国大夫。
帅:
率领。
温:周地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9、成周:周地名,指周首都洛阳一带。
禾:粮食作物。
10、交恶(wù):互相憎恶仇视。
11、中:内心。
12、明:坦诚,开诚布公。
恕:恕道,宽容待人。
13、要(yāo):约束
14、间(jiàn):离间
15、沼:小池。
沚:水中小洲。
毛:草
16、蘋:浮萍。
蘩,白蒿。
蕴藻:水草。
17、筥(jǔ):圆形的竹器。
方形的竹器叫“筐”,圆形的叫“筥”。
锜(qí):有足的镬。
釜:无足的镬。
):流动
18、潢污:不流动的水,死水。
行潦(háng lǎo
的水,活水。
19、羞:意同“荐”,都是进献的意思。
20、《风》:指《诗经·国风》
21、《雅》:指《诗经·大雅》
【译文】
郑国武公、庄公担任周平王的卿士。
平王对虢公比较信
任,打算把权力分一部分给虢公,于是郑庄公埋怨平王。
平
王说:“没有这回事啊!”因此,周和郑就交换人质。
平王的
太子狐就住在郑国作人质,庄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质。
平王死后,王室的人想把权力全部交给虢公。
四月,郑
国祭足领兵强收了王室所管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
成周的禾。
从此周郑就互相怀疑猜疑了。
君子说:“诚意不是发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没有用。
能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
能离间他们呢?如果确有诚意,那么,山溪、池沼、沙洲旁
的野草,大苹、白蒿、聚藻之类的野菜,方筐、圆筥、鼎、
釜等简陋器皿,停滞的死水,路旁的积水,都可进献鬼神,
也可奉献王公。
何况君子订立两国的信约,遵礼行事,又哪
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这四篇诗都是表彰忠信的呢。
”
【简析】
本文前两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
和它的同姓诸侯国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
日渐衰微
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
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
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
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
尤其值得玩
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
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
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
那么,这一外交手段是
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记述则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历史否定。
历史的辩证法雄辩地证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也
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
分配。
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
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
总动向。
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
至于此
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
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的过程中,诚信原则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
【讲解】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渐衰,控制不了诸侯国,以
致发生了与郑国交换人质的事件。
本篇从“信”“礼”二字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