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15
卫生经济学考研题目及答案1. 简述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2. 论述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描述卫生经济评价中的成本效益分析(CBA)和成本效用分析(CUA)的区别与联系。
4. 讨论卫生政策制定中的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5. 分析医疗保险制度对卫生资源分配和个人健康行为的影响。
6. 阐述卫生经济中的道德困境及其解决方案。
7. 讨论卫生经济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案例。
8. 论述如何通过经济激励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9. 描述卫生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10. 论述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1. 卫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健康和医疗保健领域资源配置、生产和消费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包括健康资源的分配、医疗保健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健康政策的经济影响等。
2. 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包括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原则指导政策制定者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与资源的有限性。
3. 成本效益分析(CBA)关注投入与产出的货币价值比较,而成本效用分析(CUA)则将健康结果量化为效用单位,如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
两者都是评估医疗干预经济价值的工具,但CUA更侧重于健康结果的量化。
4. 卫生政策的经济因素,如医疗补贴、税收优惠等,可以影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5. 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分担个人医疗风险,降低了医疗服务的直接成本,但也可能引起道德风险,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
6. 卫生经济中的道德困境,如资源有限性与健康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透明的决策过程等方法来解决。
7. 在公共卫生领域,卫生经济学可以帮助评估预防措施的成本效益,如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
8. 经济激励机制,如按绩效付费,可以激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9. 在发展中国家,卫生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足等,但同时也有通过创新和政策改革来提高卫生系统效率的机遇。
卫生经济学课程摘要:1.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定义与重要性2.卫生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3.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实际应用4.我国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正文:一、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定义与重要性卫生经济学课程,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卫生领域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卫生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等方面的问题,以期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
在当前全球卫生资源紧缺、卫生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卫生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二、卫生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卫生经济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卫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基本经济学理论在卫生领域的应用。
2.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卫生资源下,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3.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探讨影响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卫生服务的均衡发展。
4.卫生政策与制度:分析卫生政策与制度的经济效应,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三、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实际应用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2.帮助卫生机构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3.为公众提供卫生经济学知识,提高其对卫生服务的认识和需求。
四、我国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卫生经济学课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卫生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已将卫生经济学课程纳入教学和培训体系。
展望未来,我国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将更加完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课程内容将更加贴近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3.课程教学手段将更加现代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课程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
总之,卫生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研究卫生领域经济问题的学科,对于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经济学名词解释:1、卫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向卫生行业分配,以及卫生行业内的资源如何配置的学科。
2、卫生总费用(TEH):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3、卫生服务需求:指卫生服务的消费者(患者)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或一定时期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
4、效益外在性(外部性):指行为实施人没有完全享有行为的效应,为正的外部性(如:预防接种);或没有完全承担行为的不良后果,为负的外部性(如:吸烟、滥用抗生素)。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诱导需求: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又是病人的顾问(代理人),当医生滥用这种双重角色的作用,创造出病人有充分信息时不会发生的需求,这称为医生的诱导需求,或称为供给者诱导的需求。
7、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8、疾病经济负担:又称为疾病费用、疾病成本,是指由于发病、伤残以及过早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消耗的总和。
9、灾难性卫生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家庭的自付医药费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严重的经济风险和生活水平下降,进而陷入破产、贫困。
10、卫生筹资:是指为购买卫生服务而进行的资金筹集活动。
简答题:1、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2、效益外在性影响市场调节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3、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限;4、市场调节带来的不公平问题;5、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6、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卫生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1、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的假设;2、充分竞争市场的假设;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4、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的假设;5、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假设;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的假设。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卫生部门和卫生服务领域的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即卫生生产力和卫生生产关系,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的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卫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也是分析和评价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制定卫生政策和解决政策的工具之一。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家庭企业和市场,研究的内容包括投入、产出、供给、价格、行为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政府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中各相关总量及其变化规律等。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卫生资源的开发,2.研究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合理分配,3研究卫生资源的最优使用4.卫生服务产出的评价,5.研究健康保障制度,6研究卫生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辩证唯物辩证法是卫生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卫生服务要求是指居民希望获得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卫生服务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需求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去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的数量,主教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水平,是依据人们的实际的健康水平和和理想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客观需要。
卫生服务利用:实际发生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需要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服务需要的前提,当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装全部转化为卫生服务需求,且所有的需求都是满足居民合理的健康需要,这时候达到卫生服务需求是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而得到满足,同时有没有资源浪费的状态,但现实中这种存在着几种状态造成造成有限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部分卫生服务需求需要的胃得到满足同时又没有资源浪费的状态,但现实中存在几种状态,造成有限卫生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及部分卫生服务需求未得到满足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次性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卫生服务的替代品获得的难易程度,2.卫生服务的费用水平在消费者收入或总预算支出中的比3.卫生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必要性,4卫生服务持续时间长短、病程的迁延性。
一、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二、卫生经济研究的的对象和任务:1.研究卫生资源的开发2.研究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合理分配3.研究卫生资源的最优使用4.卫生服务产出评价5.研究健康保障制度6.研究卫生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三、新医改四梁八柱四、卫生服务需要的定义:指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消费者个体或医学专业人员分析判断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以及获得卫生服务的数量。
即:个人觉察到的需要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由医学专家判定的需要五、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有购买能力的愿望)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患者)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
实现需求的两个必要条件:1)消费者的购买愿望;2)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六、卫生服务利用的定义指实际发生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可以直接反应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应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1)门诊服务利用指标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七、卫生服务需求、需要及利用的关系: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服务需求的前提。
当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全部转换成卫生服务需求,且所有的需求都是满足居民合理的健康需要,这时达到卫生服务需要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而得到满足,同时又没有资源浪费的状态。
八、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6)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九、弹性及需求弹性:例:某种卫生服务产品的价格为50,需求量为500,其价格弹性等于2,当产品的价格下降10%时,供方的总收入是多少?若其价格弹性等于0.5,当这个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供方的总收入是多少?解:原收入=50*500=25000若弹性=2,价格下降10%,需求增加20%总收入=45*600=27000若弹性=0.5,价格下降10%,需求增加5%总收入=45*525=236251、某种卫生服务产品X,X的价格为50,需求量为500,其互补品Y价格150,X 对于其互补的产品Y的价格弹性等于1.2,当这个互补产品Y的价格下降10%时,会对产品X的供方的总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分析:通常互补品Y的生产为相同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