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孔阳】孔子的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蒋孔阳新实践美学思想的形成历程及其最终定型作者:祁志祥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蒋孔阳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学大讨论中初露头角,八九十年代发生重大影响的美学家。
他的实践美学思想有一个形成、演变、定型的历程。
形成阶段以1957年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专著、发表的《简论美》论文为代表,核心观点为“美是一种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论美和美的创造》论集是其美学思想承前启后的转换、过渡阶段;定型阶段以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为标志,核心观点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一以贯之的联系。
在新时期的实践美学论著中,蒋孔阳的《美学新论》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系统、理论价值更高。
它为传统的实践美学向现代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新变提供了思想依据。
〔关键词〕蒋孔阳;实践美学;美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学新论〔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6-0122-07〔作者简介〕祁志祥,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1701。
新时期个人撰写的实践美学论著,以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周来祥的《论美是和谐》和蒋孔阳的《美学新论》为代表。
比较而言,李泽厚的《美学四讲》逻辑严密而内容单薄;周来祥的《论美是和谐》属于论文汇编,系统性不够;而蒋孔阳的《美学新论》尽管某些表述尚待进一步推敲,但总体看来,它比李泽厚的更加丰富,比周来祥的更为系统,是理论价值更高的新实践美学原理专著。
蒋孔阳的新实践美学思想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八十年代后最终定型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因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者以1957年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为代表,核心观点是“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劳动、实践创造的;后者以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为标志,核心观点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孔子的美学思想来源:孔孟之乡作者:蒋孔阳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
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
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
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
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
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
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
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
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
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
20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作者:孙书敏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第7期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
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
[关键词]蒋孔阳;美学大讨论;实践;美学[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7)07-0091-07孙书敏,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蒋孔阳参加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发表多篇文章,均有一定的影响,有两篇被收入由《文艺报》编辑部主编、总结当时美学讨论的《美学问题讨论集》:一文为发表于《学术月刊》1957年第4期,后收入《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的《简论美》;另一文是发表于《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后被收入《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五集的《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两篇文章与《文学的基本知识》第十章,一起构成蒋孔阳早期的美学思想。
在内容上《简论美》与《文学的基本知识》的第十章基本观点一致,差别不大,只是修改了个别论证细节,代表着蒋孔阳初期的美学思想。
此外,蒋孔阳撰写了《关于〈简论美〉的补充意见》发表于《学术月刊》1957年第6期,通过强调美的精神性、情感性,补充了他对美的社会性的看法。
一蒋孔阳早期美学思想从美是什么的问题起步,着手探究主观和客观,美和美感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人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
蒋孔阳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美统一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中。
这是蒋孔阳回答时代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此构成了蒋孔阳早期的实践美学思想,也基本奠定了其20世纪80年代美学思想的基础。
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功绩
王坤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8)001
【摘要】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以贯穿始终的历史感为特征的美学思想方法;以开放的体系为特征的美学理论;以重视特点及其根源为特征的比较美学思想.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历史功绩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抓住当代美学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在精辟的解答中预示出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王坤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6
【相关文献】
1.论蒋孔阳的音乐美学思想 [J], 陆扬
2.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特点 [J], 邱紫华
3.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的学术价值 [J], 李子群
4.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的学术价值 [J], 李子群
5.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寻找存在论的根基——蒋孔阳美学思想新论探之二 [J], 朱立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邹华
作者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66-75页
主题词: 蒋孔阳;美学;典型;艺术;形象
摘要: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属于中国现代美学的认知再现论体系。
对于有着抒情写意传统的中国美学来说,这个体系是它所陌生的,但是对于现代美学来说,这一体系的出现又是不可避免的。
在古代美学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的矛盾交错中,中国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至今仍处在初始的阶段。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中国美学在现代条件下创立一个可以与意境对等的典型范畴,从而使社会生活真正进入审美的视野,作出了艰苦的努力。
他的美学思想,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显示出中国现代美学的运行轨迹,是应当珍惜和扩展的理论成果。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总结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家孔子对美学问题作出的有关美学的主张和观点。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要点,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他认为,美不仅存在于外在的事物和形象中,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内心感受。
孔子注重人的个体感受和情感的发挥,强调美的体验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而非仅仅在于外在的形象。
其次,孔子提出了“道德之美”的观点。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与道德的紧密关联。
孔子倡导人们用道德来衡量事物的美丑,认为只有具备了道德的内涵和价值的事物,才能被归为美。
第三,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体现了他对“和谐”的追求。
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并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基础。
第四,孔子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感受。
孔子提倡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美的情操和修养,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美的态度和修养。
第五,孔子关注了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具有启发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功能。
孔子提倡人们尊重艺术,借助于艺术来传达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之成为一种对美的追求。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自然美的价值。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美,人们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
综上所述,孔子的美学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点。
首先,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其次,美与道德有紧密的联系;第三,和谐是美的基础。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和艺术的作用以及自然美的重要性。
这些要点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美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第一篇: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美学思想的定义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第二篇: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欢迎阅读!摘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
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
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
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一、孔子论美(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
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
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
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
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
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
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引言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美学思想中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他认为,所有的审美行为都是一种主体的行为,而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行为的本质特征。
因此,研究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审美行为和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进而推动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一、蒋孔阳美学思想中的人的主体性蒋孔阳认为,人类的审美行为是一种主体的行为,这种主体性是通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是以主体的方式去接触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并且所有的审美判断都是基于主体的立场和标准进行的。
因此,主体性是美学思想中的本质特征,它是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例子证明1. “人的内在感受是决定审美评价的关键因素。
”在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审美评价是基于人的内在感受而产生的,而这种感受是一种主体的情感体验。
例如,同样是一幅画作,不同人的审美评价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人在欣赏画作时产生了不同的内在感受。
这种感受是主体的,并且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等因素来决定的。
2. “审美行为是一种主体的情感和认知结合的过程。
”蒋孔阳认为,审美行为既包括情感体验,也包括认知分析,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
例如,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人的情感体验和对作品的认知分析是相互交织的,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是欣赏的基础,而对作品认知的分析则是审美评价的重要依据。
3. “人类创造艺术作品是一种主体的创造行为。
”在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人类创造艺术作品的行为也是一种主体的行为。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是以主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且通过作品来影响和感染观众的内在感受。
因此,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基于主体的立场和体验来理解和评价的。
4. “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在主体的共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
”蒋孔阳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在主体的共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由艺术家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由观众个人独立决定的。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蒋孔阳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美学研究的。
在当时的美学大讨论中,他写了几篇文章,但没有介入任何一派。
正是由于这种超然态度,使他没有陷入各派所未能避免也难以避免的片面性之中。
蒋孔阳认真观察各派围绕美的本质问题所展开的讨论,仔细地分析他们的得失,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最初的美学,写出了《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1959)、《建国以来我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1979)、《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1979)等文章。
与此同时,蒋孔阳为了回答面对的各种美学问题,悉心研究了德国古典美学,并于1980年出版了(德国古典美学)一书。
德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使他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西方美学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局限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表述的与美学有关的命题。
据此,他为自己的美学找到并确立了两个基本的出发点:一个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美学的对象化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一个是马克思在扬弃了德国古典美学所谓“美的王国”之后提出的美学革命化和审美教育社会功能的思想。
进人90年代以后,蒋孔阳开始围绕美学对象、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典型、审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先后发表了《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1980)、《美和美的创造》(1980)、《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生活与美》(1981)、《美与美的东西》(1983)、《美与品》(1983)、《美学研究的对象》(1983)、《旅游与自然美》(1984)、《谈谈审美教育》(1984)、《对近年来我国美学研究工作的一些想法》(1984)等。
1992年,蒋孔阳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他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著作《美学新论》。
在这部著作中,蒋孔阳明白地表达了将美学研究返回到审美现象的意向。
蒋孔阳“生成—创造”性思维对其美学的影响
蒋孔阳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著名的雕塑家,他更善于使用“生成—创造”性思维,把
自然、历史、传统和文化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雕塑美学,使他打破了过
去传统雕塑的审美界限,对当今的雕塑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蒋孔阳采用“生成—创造”性思维的理念的发挥了他的想象力,使他的雕塑具有很强
的自我表现力。
他认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创造,他是基于这种创造性思维造出一切
雕塑作品。
他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来表达普世性的精神感受或观念,他的雕塑以大胆而富有
叙事性的方式把自然、历史、传统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把视觉形象升华为抽象的审美伦理。
蒋孔阳的雕塑充满了超现实感,这也正是他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他把新与旧,现实与超
现实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雕塑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他的雕塑作品透视出自然界
中的多原色,将抽象的叙事对象进行组织并放大,令人们感受到艺术家生动而思索的思考模式。
此外,蒋孔阳还充分发挥自然艺术和雕塑技巧的优势,从而达到自然、实用和现实的效果。
他的作品多以抽象的形式表现,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以现实为灵感对象的结果。
他的
雕塑有良好的空间体系,能够透视出自然界中的多种可能性,让观众可以从实用性和美学性
角度欣赏这些作品。
蒋孔阳创造性思维的倡导,对当今中国雕塑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把“生成—创造”性
思维与工艺结合,创造出众多新颖和有趣的雕塑,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雕塑美学,使雕塑技巧
不断发展,特别是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的效果,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走向更高的境界。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学思想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思想中的代表性思想之一,具有独特的鲜明特色。
本文将对蒋孔阳美学思想进行深度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其在现代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一、蒋孔阳美学思想简介蒋孔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是中国哲学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委员。
他曾从事过数学、哲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多个学术领域均有突出表现,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其他美学思想有所不同,蒋孔阳认为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只在人类的感性认识中才得以存在。
他强调了美学与人类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认为美学与道德、伦理等有密切联系,美学的意义在于阐明人类价值。
二、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1. 美学立足于人文本体。
蒋孔阳认为,美学是人文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人文本体的一种关注和审视。
2. 美学具有实践性。
蒋孔阳认为,美学思想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作用。
3. 美学与伦理、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蒋孔阳认为,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阐明人类价值,美学与伦理、道德紧密关联。
4. 美学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
蒋孔阳认为,美学思想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既包含了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
5. 美学具有启迪性。
蒋孔阳认为,美学思想可以启迪我们的童心,引导人们更好地热爱生活,追寻精神追求。
三、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应用1. 美学与文化研究蒋孔阳曾经在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蒋孔阳运用美学思想来审视文化现象,提出了“美学化、文化化”和“文化美学化”等概念,推动了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2. 美学与环境保护蒋孔阳认为,美学思想可以启迪人们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
他提出了“绿色美学”和“生态美学”等概念,强调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蒋孔阳“生成—创造”性思维对其美学的影响蒋孔阳是现代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学者,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推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尤其是对当代艺术的贡献备受推崇。
在蒋孔阳看来,生成和创造是现代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丰富了其美学内涵。
首先,生成和创造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创新、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需要具备技术、素材等方面的能力,更需要具有创新、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将其转化成实际的创作出来。
生成和创造是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方法,对于艺术创作创造出了不同寻常的想象和表现方式。
艺术家通过独特的生成和创造手段,让观众们领略到了不同以往的艺术体验。
而在蒋孔阳看来,生成的概念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把握无限的可能性,同时敏锐的创造力则有利于将可能性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
其次,生成和创造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各种叙事、图像、声音、互动等多种元素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观点。
生成和创造恰恰是现代艺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生成和创造,艺术家们用极其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了对于世界的看法。
而观众则需要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领略、感受到这些艺术之美。
在蒋孔阳看来,有了生成和创造这两个概念的加持,观众们则可以更加深入的感悟到艺术创作背后的世界观、人文精神等内涵。
最后,生成和创造还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中,生成、创造的概念越来越受到艺术家和学者们的重视,正迅速地成为现代艺术发展的主新方向、重要品质和法则之一。
蒋孔阳认为:生成和创造的概念将会为当代艺术带来新的气息和灵感,从而推动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和创造的概念将会更加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在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生成和创造的概念是目前艺术界内最具备前瞻性、影响力和普遍性的概念之一。
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观众来说,生成和创造都是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它们为当今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美学领域。
【蒋孔阳】孔子的美学思想(编者按:本篇讲演据录音整理而成,蒋先生生前未曾审阅过。
蒋孔阳先生是中国当代享有盛名的美学大家。
他毕生致力于美学、文艺学的研究和建设,在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及中西比较美学领域都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杰出贡献。
他提出的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在国内自成一家,代表着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新学派与新水平。
蒋先生的学术创获生前曾多次受到国家与人民的表彰,他虚怀若谷的学术品格与勇于探索、善于独创的治学精神更为广大学者所敬佩。
在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发表这篇他在1991年山东曲阜孔子国际文化节上的学术演讲,以缅怀他的学术贡献。
)我今天不谈孔子的其他思想,专门讲孔子的美学思想。
我们要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先要了解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
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
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
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
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
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
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
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
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
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
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
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
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
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
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
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
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
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
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
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升起来了,演奏起来了”;他演奏《yǒu@①里操》,一遍遍地演奏,直到最后,从音乐中想象出文王的样子及性格;他对音乐非常陶醉,用音乐来使他的生活变得快乐;他会弹琴,会鼓瑟,会唱歌;他向别人学唱歌,一遍遍地请别人唱,直到他完全弄懂。
所以孔子这样一个人,就是音乐的一生,快乐的一生,充满了乐观精神的一生。
孔子以快乐的生活态度对待人生,以快乐的态度著述、工作。
他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知、好、乐”这三者当中,他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快乐的人生境界”。
我觉得孔子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感觉不到快乐,那么这个人他一定发现不了丰富的生活规律;一个人如果在工作和学习当中感觉不到快乐,而是愁眉苦脸,这个人一定工作得不好,学习得不好,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创造发明都是在兴高采烈,喜气昂扬,大脑兴奋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孔子这个人是在快乐当中创造发明,把书著好,把生活过好,这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整个的出发点。
他的美学思想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他能到处感到快乐,到处感到美,以快乐的态度去发现美,又用审美的态度去寻找快乐。
我们认为这种审美的态度和快乐的思想,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最大的特点。
受了孔子的影响,我们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当时寻找“孔颜乐趣”,就是寻找孔子和颜回的乐趣,寻找他们为什么那么快快乐乐。
这是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很高的一个追求。
由于寻找“孔颜乐趣”,他们能够做到安贫乐道。
陶渊明的诗也是因为受了儒家的影响。
西方的美学,从柏拉图开始,就追究什么是美。
中国的美学,不是谈美不美,而是谈乐不乐,快乐不快乐。
从孔子开始,以后的荀子、庄子等都追求乐不乐的问题。
再一个是追究快乐,他的快乐不是我们所说的相对论,他的快乐是一种真知灼见。
所以我觉得中西的一个差距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艺术,这就是快乐、乐趣;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行为规范,就是我们的行为职业当中所遵守的“礼”。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是把“礼”和“乐”两者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礼乐思想”。
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就是“礼乐思想”。
这种“礼乐思想”最早提出,最早把它系统化,就是孔子的功劳。
在孔子以前,“礼”和“乐”都受到重视,但是这两者还是分开来讲的,谈礼光谈礼,谈乐光谈乐,两者分开。
到了孔子之后,把“礼”和“乐”这两者统一起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成为“礼乐思想”。
孔子在《论语》当中,不断地提到“礼乐”,“闻之于礼乐,节之于礼乐”等等。
“礼乐思想”是孔子开始提出的。
我们要谈孔子的美学思想就要从他快乐的人生态度看到他的“礼乐思想”。
他的美学思想就是以“礼乐”为中心讲出来的,涵盖着文学艺术。
作为“礼乐”,我们简单地讲,就是简明化的这种“礼乐”。
古时候音乐包括歌、舞、乐,作为文学艺术都包括在乐里,这种文学艺术和典礼结合在一起,成为典礼化了的音乐。
典礼化的音乐,就是在致谢、答礼的时候由音乐和舞蹈多次来进行伴奏。
古时候国家大事经常是通过祭祀来进行,通过举行大典来进行。
在进行的时候,要创造一种庄重、肃穆、威严的气氛,这种气氛由音乐来造成。
我们今天上午祭孔会场的气氛就挺庄严。
不同的音乐演奏有不同的气氛,在古时候举行祭典的时候,不同的祭典有不同音乐的演奏,不同音乐的演奏就有不同的气氛。
另外一方面,古时候举行一些大的活动的时候,它要有一个节奏和程序,这个节奏和程序由音乐来指挥,所以古时候任何一个序幕都是伴随着音乐来进行。
例如接送尊者,尊者来了,进门的时候,要奏什么样的音乐,要唱什么样的歌,都有规定。
然后升阶的时候,还有规定,奏什么样的音乐,用什么样的节奏。
上第一道菜要奏什么音乐,要唱什么歌也有规定。
古时候人的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是和礼乐联系起来的,由礼乐规定了秩序,它就容易坚持。
礼和乐是相互统一的,离开了礼,音乐就没保证;离开了音乐,礼就空了,也就没法继续。
所以礼和乐相互统一,相互平衡,然后就形成了社会的有序。
正因为古时候讲究礼乐和礼乐的思想,也就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孔子不仅对音乐很喜欢,而且对礼也很有兴趣。
今天我们到孔庙去参观的时候,《圣迹图》里边也表明了孔子从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学礼,他小时候和一般小孩玩耍的时候,就“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从小对礼和音乐都很爱好,长大后,他对礼乐有了更深的研究。
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围绕礼乐到处奔波,他要推行周代的礼乐思想,以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
他的这种礼乐思想内容很多,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下面我准备对孔子的礼乐思想和它对后世的影响简单地谈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知道礼这个东西在生活当中,对国家的大事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礼实际上就是国家的大事。
把礼乐结合在一起,就是说我们的文学艺术,我们的音乐要为国家大事服务。
国家的大事是政治生命,因此以礼乐为中心的礼乐思想就强调文学艺术要为政治伦理思想服务,强调文学艺术具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强调文学要经世致用,要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等,这些都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表现。
我在最近坚持这种表现人类感情的看法。
但是毛主席和孔子他们坚持的不仅是感情,他们更重视和国家政治伦理相结合的政教风化,也就是和政治分不开的,并不单纯表现主观感情。
中国古代的先哲把它归纳为这种表现术,和西方的再现术和模仿术相对立起来,我觉得不完全正确。
中国的先哲要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这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要言之有物,要和教育和政治风化结合起来,这种理论我们应当说并没有什么错,而且在中国美学思想当中应该是属于优秀的传统。
但问题是,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为现实服务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僵化;这种为政教风化服务越来越偏激,越来越违反人性,把人的一切归结到狭隘的政治当中,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直到后来只知道做官,只知道为政治,对于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歪曲的解释。
比如,《诗经》里面的《关雎》、《卷耳》明显的是单纯的爱情诗,但是在孔子的“礼乐思想”全面化的解释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们对于孔子的礼乐思想要从它的来源上看,要肯定它的优秀的传统方面。
另外,对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带来的糟粕我们要否定,不能因为他是大圣人就加以原谅。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具体分析,符合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的,我们就要加以吸收;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的,我们就加以抛弃。
孔子的礼乐思想由于强调国家大事,要以国家的规范为规范,所以它就要求文学艺术要有一定的标准。
孔子一生都是为了树立这个标准,在文学艺术方面他表现为一个是删诗,一个是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