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故进行反转,从而达到以诗文解构宗教主题的目的。
画幅最下方,一位提鱼篮的妇人形象被寥寥几笔勾画而出。
妇人面目清秀,衣着不似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装,又与普通妇人不同,宽袍大袖十分飘逸,透出不落凡俗之气。
人物的领带、腰饰、绦带使用重墨勾提,并不重视具体的细节刻画,而是通过简练的线条、笔墨的浓淡,在人物形体转折的关键部位书法着笔,将提鱼篮妇人款款走来
的形态表现得生动轻盈。
徐渭的题款位于画
卷右上部:“泼剌泼剌,婀娜婀娜。
金刚法
华,一棍打破。
瞒得马郎,瞒不得我。
天
池。
”题诗中的“马郎”一词出自鱼篮观音
的“马郎妇”典故,确证了画中鱼篮观音的
身份。
亦有学者曾提议将此图改名为《鱼篮
观音》[4],但由于《提鱼观音图》一名源自
徐渭文集中《提鱼观音图赞》一文,因此有
保留的价值。
鱼篮观音与马郎妇之说由来已
久,故事中的主角原是纵淫女子,原型来自
密教中的锁骨观音[5],宋时经多次改写,卖
鱼女形象接受了儒家思想改造。
《全宋诗》
中记载了多首以“渔妇观音”“马郎妇”为
主题的诗文。
[6]鱼篮观音的美好形象逐渐在
各种作品中被保留并固定下来。
元释觉岸
图1 徐渭 莲舟观音图纸本水墨 116cm×29.2cm 中国美术馆藏图2 徐渭 渡海观音图
纸本水墨 102.6cm×26.4cm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图3 徐渭 提鱼观音图
纸本水墨 116cm×25.8cm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选择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题材丰富多样。
在传统绘画中,题材的选择对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中国文化的内涵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选择,并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艺术及哲学观念。
一、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
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的壮丽和以人为本的主题,力求通过表现山川、河流、植被等自然元素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山水画中,绘画家追求恰到好处的平衡和谐,通过墨色的运用,展现出中国人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二、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另一个重要的题材选择。
花鸟画以描绘花草鸟兽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花鸟画着重于形象的刻画,注重对花卉、鸟类的细腻描绘和饱满的色彩运用,传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赞美。
三、人物画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以描绘人物形象为题材,人物画通常描绘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民间故事等。
人物画追求形体的比例和神态的表达,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和内心情感。
人物画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与社会价值观,并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
四、历史典故中国传统绘画中,历史典故也是常见的题材选择之一。
历史典故以重大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为题材,通过绘画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解读。
历史典故画强调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再现,通过画面中的细节和符号来传达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五、佛教题材佛教题材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寺庙壁画和佛像绘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佛教题材的绘画通常描绘佛陀、菩萨、罗汉等,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技法,表达对佛教信仰和修行的理解与敬仰。
佛教题材的绘画具有宗教性和审美性的双重价值,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总结: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选择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物、自然、历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
这些题材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绘画的特点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弗洛伦萨,随后延展至欧洲各国。
这场文化运动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学术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情感。
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的绘画技术的发展以意大利为中心,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弗洛伦萨、米兰、那不勒斯、罗马、威尼斯,人们曾按地域把当时的画家分为各个画派。
在意大利地区之外,文艺复兴的绘画思潮也感染了北方的德国和尼德兰等地,乃至整个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代表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最为突出,这三人被称为是文艺复兴三杰。
其中达芬奇的绘画以《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为瞩目;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则以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为代表,作品中屋顶的正中的部分即为“创世纪”重要的各个场面;拉斐尔的绘画代表作包括《西斯廷圣母》、《圣体争辩》以及《雅典学院》。
从这三位的代表作中可以看到,文艺复兴这场文化运动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把宗教人物由天国拉回人间,使神充满了人性化。
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绘画时高超的技巧就成了关键。
达芬奇的宗教画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他本人即为一位博学的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绘画、建筑、数学、生理学等各个方面。
他热爱科学,持有进步美学观点。
他笔下的圣母端庄典雅,是生活中的少妇形象,婴儿也是人间天真活泼的孩子。
其著名画作《施洗者圣约翰》中的人物形象看起来诙谐有趣且袒胸露肩,神色调皮富有韵味,与以往的宗教画作大不相同。
他使用了一种被称为“薄雾法”的方法,以柔和细腻的明暗过渡塑造出可触可感的人物和环境,这些精准的细节始终从属于整体的生动效果,使科学知识与艺术呈现形式获得了深刻统一。
在钻研与领悟古人成就时,米开朗基罗受古代雕塑的启示,也仔细钻研了人体的构造,不断加强自己在人体结构和运动领域的理解,这使他成为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艺术家之一。
佛兰德斯画派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佛兰德斯画派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佛兰德斯画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3.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与评价4.与其他画派的区分和联系正文佛兰德斯画派,是 16-18 世纪尼德兰南部(今比利时及法国一小部)美术的通称,原为尼德兰美术的一部分。
1579 年荷兰独立后,即称佛兰德斯美术。
该画派带有民主性倾向,又保留着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
代表人物有勃鲁盖尔、鲁本斯、凡·戴克等,对欧洲美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佛兰德斯画派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是早期尼德兰(或低地国家)画派,以坎平与扬 - 范-艾克为代表,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但保持荷兰与弗兰德尔自由风格的文艺复兴画派。
弗兰德斯画派以复杂的宗教场景记录画和人物肖像为主,发展了绘画的自然表现力与错觉艺术手法。
在佛兰德斯画派中,不得不提的代表人物有勃鲁盖尔、鲁本斯、凡·戴克等。
勃鲁盖尔是佛兰德斯著名的风景画家和静物画家,他的作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充满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
鲁本斯则是佛兰德斯画派中的重要代表,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斯最杰出的画家,作品以宗教、神话、历史和肖像题材为主,画风独具一格,富有生命力。
凡·戴克则是 17 世纪佛兰德斯画派的代表,他的画作以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著称。
佛兰德斯画派对欧洲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巴洛克时代,它的影响力更加显著。
巴洛克艺术是指 16 世纪中叶以来,意大利艺术中的样式主义,它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风格,而佛兰德斯画派则在此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佛兰德斯画派的画家,从题材和风格方面,对古典主义绘画进行了较大突破,在油画和版画中运用了幽默风趣和虚构遐想的手法,对后世的漫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佛兰德斯画派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绘画流派,它的产生和发展对欧洲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案例宗教与艺术是两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领域。
宗教可以是艺术的主题,也可以是艺术的灵感源泉;而艺术则可以通过表现宗教的信仰、仪式和精神内涵,传达宗教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十个以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案例。
1. 拜占庭艺术:拜占庭艺术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宗教艺术,以基督教为主题,表现了教会的信仰和宗教仪式。
拜占庭艺术的特点是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性,常常使用金色和宝石来表现神圣的形象。
2. 古埃及壁画:古埃及壁画是古埃及宗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它描绘了埃及的神祗、法老的权力和生活场景。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以符号的形式表现,传达了宗教的神秘感和仪式感。
3. 佛教艺术:佛教艺术以佛教教义和佛陀的形象为主题,通过雕塑、壁画和建筑等形式表现。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以及追求解脱和慈悲的精神。
4. 印度古代神庙建筑:印度古代神庙建筑是印度教宗教艺术的代表,它将宗教仪式和建筑融为一体。
这些神庙以多层的塔楼和精美的雕刻闻名,展示了印度教的神圣和庄严。
5.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是基督教艺术的重要流派,它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基督教的教义和故事。
这些画作以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绘画技巧为特点,体现了宗教的情感和艺术的精湛。
6. 日本的神社和寺庙建筑:日本的神社和寺庙建筑是日本宗教艺术的代表,它们以木结构、层叠屋顶和精美的雕刻为特点。
这些建筑展示了日本神道和佛教的信仰和仪式,体现了宗教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7. 印第安神话画:印第安神话画是美洲土著文化中的宗教艺术形式,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了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
这些画作以鲜艳的颜色和图案为特点,展示了印第安人对自然界和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8. 伊斯兰建筑: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教宗教艺术的代表,它以清真寺和陵墓为主要形式。
伊斯兰建筑注重几何形态和装饰图案,体现了对真主的崇拜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9. 西藏唐卡画:西藏唐卡画是藏传佛教宗教艺术的重要形式,它是用颜料在绢或纸上绘制的卷轴画。
祭坛画的名词解释祭坛画,又称为祭坛壁画,是一种在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绘画作品。
它通常用于装饰祭坛或供奉神灵之处,起到增加庄严感和寓意的作用。
祭坛画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都有出现,它们以各自特有的样式、主题和技法来表达对神圣的崇敬和抒发信仰之情。
一、源起与发展祭坛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祭坛画被广泛使用。
这些文明都有着深厚的神秘主义信仰,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其对人类生活的指导。
祭坛画便成为了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和一种表达虔诚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个文化的交流,祭坛画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艺术,并在不同地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在罗马天主教教堂中,祭坛画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绘制了基督教主题和圣人故事,作为信徒们参与宗教仪式的重要环节。
二、风格与特点祭坛画的风格多种多样,每个文化、时代和宗教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然而,可以将祭坛画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寓意丰富:祭坛画往往通过符号和寓意来传达信息。
图像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深层含义,如特定的颜色、图案和人物形象等。
这种象征性使得祭坛画在叙事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
2. 精细技巧:为了使祭坛画更具艺术性和装饰效果,艺术家们通常运用细致的绘画技巧。
他们使用各种颜料和工具来表现出细节和层次感,营造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3. 宗教主题:祭坛画的主题几乎都与宗教有关。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其他信仰体系,祭坛画都以描绘神圣的故事、聖人和神灵等为主要内容。
这些作品帮助信徒们理解宗教教义和向信仰的对象表达崇拜之情。
4. 神圣氛围:祭坛画的绘制和展示通常要在神圣场所进行,如教堂、庙宇等。
这样的环境为作品注入了庄严和神圣的气氛,使人们更易陷入虔诚的情绪并对神灵表达敬畏之情。
三、意义与价值祭坛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形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祭坛画为信徒们提供了一种视觉的宗教体验。
当人们进入神圣场所时,他们可以透过祭坛画与虔诚地参与到宗教仪式之中,增强对宗教教义的理解与接受。
摘要唐卡(Thang-ga)是藏文音译,指的是用极其艳丽和相撞的颜色绘制出用于随身携带或者在宗教场所悬挂供奉的宗教画。
“唐”字的含义很多,在藏地解释为“平坦”“清楚”等意思。
其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以宗教题材为主。
1300多年前唐卡出现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唐卡艺术作为宗教艺术文化中的一株奇葩,是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
唐卡,既具备强烈的民族特征,又有审美价值,是虔诚的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2006年“藏族唐卡”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唐卡与堆绣、彩塑、铜雕等一起列入“热贡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键词:藏族唐卡宗教文化绘画形式热贡艺术ABSTRACThangka (Thang - ga) is a Tibetan transliteration, refers to the collided with extremely bright and color map is used to carry or suspension in religious places of worship religious painting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tang" many, interpreted as "flat" in the land of hidden meaning such as the "clear". Its content is rich and colorful, them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religious subjects. Thangka sontzen gampo appeared in the tubo dynasty period more than 1300 years ago, thangka art as a spectacle of religious art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Tibetan culture and art. Thangka, already have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pious Tibetan nation Thangka is a kind of unique Tibetan culture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painting art form, "Tibetan thangkas" 2006 approval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in the first batch of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 2009 thangka with barbola, painted sculpture, bronze series on "regong art" by UNESCO in "huma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ative work list".目录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己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 至美的境界。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在作画时应遵守的基本法则。
丽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 还是中国画中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宗教对绘画的影响。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其特有的两面性, 凡事都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审视。
绘画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云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
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
一、宗教对中国绘画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
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再创作,谓之"会意"。
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
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掸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画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 尤其是佛教文化。
自东汉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竟充满了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
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西方的油画艺术与欧洲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我查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研究. 以下主要讨论“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这两个概念.
在西方艺术史上,宗教艺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中世纪,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为宗教办事的.所以,要辨析所谓“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之间的异同,首先就要确立两者的概念.假设仅仅根据绘画的内容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异同是很困难的,由于不管是“宗教绘画”还是“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它们描绘的都是宗教内容.假设圣经中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自基督教产生以来就不停被艺术家反复绘制,而圣母、圣子等宗教人物二千年来更是以不一样的方式体现了绘画中.就绘画的形式演变来看,从早期基督教地下墓穴画到中世纪镶嵌画、彩色玻璃画,到后来的湿壁画、油画,这些形式的不一样也只能阐明绘画材质的演变.所以,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进行概念的界定只能从绘画以外的原因中去寻找,即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原因.
首先,就西方的宗教艺术来说,主要便是指基督教艺术.基督教的产生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而兴起的.当时的罗马处在全面的分崩离析之中,道德滑落,信仰缺失,而基督教趁势占据了人们的信仰真空,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艺术也就从阴冷的墓穴进入到巍峨的教堂中,成为中世纪统治人民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可是,本是追求美的艺术在中世纪“‘美’因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属性,成为形而上的本真追求,而与形而下的艺术活动基本上分道扬镳.”就那时的绘画来说,它的目的为有一个,那便是诠释宗教,甚至成为宗教的图解,而绘画的一切表现方式都是服从和办事于这一目的.所以,站在社会功能的角度,可以把从基督教产生到中世纪这一长达上千年时期的绘画称作“宗教绘画”.为有当西方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绘画的社会功能才逐渐改变.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人自身的价值可以肯定,绘画再也不但是单纯地诠释圣经描绘宗教了,艺术家们往往借助宗教题材表现他们相比人类、相比世界的认识.圣母穿上了时下的衣服,耶稣也变成了道德崇高的人.“人充实地发现了自身的创造力,世俗才气及其实现,以及与此相应的人的欲望和情感所以得到毫不不清楚的肯定和称赞.”这样一来,咱们也就可以把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绘画称作“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事实上,绘画的宗教功能被人文主义思潮稀释后,题材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涌现了大批以神话、寓言为题材的绘画,人物画也非常流行.
其次,西方社会自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经历了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过程.蛮族入侵的时代,是各个民族冲突对抗的时代,直到十世纪前后才开始了艰难地融合.这一时期基督教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整合了欧洲的社会意识,促使西方文明走向统一,其内在核心便是宗教性.“宗教绘画”无非是宗教性在绘画中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是绝对的、纯粹的.而随着西方文明的统一,欧洲的政治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形成,宗教性原因开始减弱,世俗性原因慢慢浮出水面.“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便是宗教绘画中表现出的世俗趣味.所谓“世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层意思,一为“流俗”;一为“非宗教的”.也便是说,绘画中出现了人文主义的、非宗教性的审美趣味.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宗教绘画”和“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并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一方面,从“宗教绘画”发展到“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在西方绘画史上是一个渐变的整个过程,宗教性和世俗性往往互为混杂.即便如米开朗琪罗这样的文艺复兴盛期时的大家一生也都在为教堂办事,他的绘画除了称赞人类的英雄主义情结外,还刻上了深深的宗教情结.比如,在《末日审判》中,咱们不光可以看到塑造得如同阿波罗一样健美的耶稣形象,并且还能够看到表现了宗教原罪的、被画成人皮的画家自画像.其他方面,不单基督教,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成绩也不停在影响着西方艺术.就“宗教绘画”来说,原因是技法方面的影响.假设,人物衣纹的处理方法明显是受古希腊艺术的影响.“正是在希腊发现了表达‘心灵的活动’的艺术,并且不管中世纪艺术家对这一目标的理解有多大的差别,没有那份遗产,基督教就绝不大概应用图画来为
本身办事.”对“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的影响则更多是精神层面的.
下面对“宗教绘画”和“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总结.
第一,“宗教绘画”基本上处于欧洲政治、经济极为落后的时期,整个社会受到宗教的桎梏,人们的思想被宗教束缚,其绘画变成宗教的图解,画家不大会表现宗教以外的内容,所以,“宗教绘画”在内容上表现出强烈的神性色彩.画家变更各种绘画本领去表现神性,即便应用人的形象也是程式化的、没有本性的人,而“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则是十四五世纪以来经济繁荣、市民社会长足发展的结果.人们发现,生活的富足是靠人类本身的创造而非完全由上帝恩赐,加之古希腊的艺术开始被关注,对人的称赞代替了对上帝的称赞,神性被人性置换,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了,但也要看到,既然世俗权力在不停增长,但神权仍然具有决定性影响,那时的公共绘画仍然是为宗教办事的,所以画家们常常借宗教题材表现人性.耶稣不再作为神表现,他有着一切人类的痛苦;圣母与圣子不再呆板、木讷,就像表现普天下所有温馨的母子关系一样被表现.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从神性到人性的变化正是“宗教绘画”和“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在绘画内容上最大的区别.
第二,当画家从表现神性变化为表现人性时,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宗教绘画”时代,画家要表现的上帝是无所不可以、至高无上的,显然,这样的神在实际生活中是找不到的,唯有对宗教的所谓神秘体验才气获得.无疑,这样的绘画是想象的绘画,越远离真实世界就越能表现神性,一切生机勃勃的对象在画家面前都失去了魅力,对宗教无止境的追求才是绘画的最高目的.到了“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时代,对人性的刻画开始摆在了画家面前,怎么样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怎么样让人处在更真实的场景中成为画家们探索的目标,而这一切为有在客观对象面前才气找到,画家的眼睛终于回到实际面前.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画家为有追求对世界更真实的反映才气发展出这些学科.因此,“宗教绘画”和“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在绘画技法上也产生了质的不一样,前者要画出想象的世界,所以,画家们倾心于抽象的线条、象征性的色彩和繁复的构成;后者是画出对象的世界,这就产生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第三,以上两点是“宗教绘画”和“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之间各自不一样的特点,但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宗教思想大概说信仰——在西方原因是指基督教——是推动西方文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古希腊文明对西方的影响不一样,它带给西方的“以弃绝尘世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无限的超感性的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开拓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使无限的精神(实体)具体化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所以,自基督教产生以来,西方绘画就不停存在一个超验传统,即便画家们应用宗教题材表达宗教以外的思想,相比无限精神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如前文所述的米开朗琪罗.甚至到后来,人们即使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绘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时,许多作品仍然充满着宗教体验.比如19世纪法国实际主义画家米勒和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
总之,经过对“宗教绘画”和“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的研究,西方绘画实际上是在对宗教精神的维护和反叛中可以发展的,这一宗教特质相比整个西方艺术来说已经成为一笔无法抹杀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