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纪宗教对丹培拉绘画的影响_戴清泉
- 格式:pdf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6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在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主题选择、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予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题材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宗教文化的信仰体系、宗教领袖、圣经故事等都成为了绘画表现方式的重要来源。
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元素被广泛运用在绘画表现方式中,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于西方艺术中的壁画和祭坛画等艺术品的表现方式,宗教文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让艺术家们得以将其作品呈现给信仰的群众。
其次,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主题的选择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绘画艺术中,宗教主题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信仰,更是表达人类文明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情感和存在的探索。
从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壁画到现代西方艺术的基督教、佛教等题材,宗教主题一直贯穿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中。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也是充满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最后,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信仰和教义,必然带来了某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塑造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风格。
在西方艺术中,宗教文化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启迪了许多艺术家,例如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基督教主题作品皆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华丽而庄重,充满精神力量。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文化也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佛教画的创作手法非常受到推崇,例如书法和画法的融合等方面,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使得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一、基督教和宗教艺术基督教是西方比较典型的宗教,教义强调个人信仰,其中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宗教信仰。
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出现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如圣经中的圣母子像、救世主受难像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传承带来了大量宗教艺术作品。
教堂壁画、窗户玻璃、雕塑等表现手法不断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这个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基督教教义和法则。
教堂内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等,极具美感。
基督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重要素材。
圣经中很多故事和情节都出现在绘画作品当中,如《最后的晚餐》这幅著名的基督教画作,讲述了耶稣和门徒的晚餐,艺术家们通过画面传达罪与救赎的主题,具备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佛教和绘画艺术佛教作为东方的典型宗教,对绘画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流传到中国后,佛教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涉及佛经、佛陀教诲和佛教史传等内容,成为绘画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佛教绘画也呈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中国大量的岩石佛像和印度佛教壁画都是很好的例子。
岩石佛像一般由石雕工匠在山岩上刻制而成,它们的姿态生动,神采奕奕,给人以较为宏伟的视觉体验。
印度佛教壁画非常细致精美,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意蕴。
伊斯兰教强调《古兰经》的普及和宣传,因此伊斯兰教绘画以书法装饰为主,并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这些装饰作品有些是基于几何图案,有些是基于植物形象和动物形象。
伊斯兰教绘画的表现手法逐渐扩展开来,除了书法装饰,还出现了彩色装饰与图案设计,很早就将视觉艺术和物质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伊斯兰教建筑也是宗教艺术中的重要一角,如阿拉伯邮局和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等建筑物就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特点。
结论绘画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各大宗教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再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传说,反映出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宗教绘画艺术的学习,人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宗教的文化底蕴。
论宗教在西方美术史中的角色与影响关键词:宗教美术角色影响美术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宗教活动属于社会生活的内容,宗教与美术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宗教对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宗教与美术浑然一体。
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美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原始美术还不是为着纯粹审美的目的,而是为着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进行活动。
这种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常常体现在图腾崇拜或巫术活动中。
原始宗教与原始美术浑然一体,并不意味着美术为宗教所产生。
这是因为美术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不等于全部社会生活。
在美术起源中产生作用的各种非根本因素中,宗教的作用居于突出的地位。
在古希腊时期,宗教的起源、崇拜对象、宗教仪式具有多样性,其在三大民族融合中就混杂了多种成分。
最能体现希腊宗教特色的活动场所是宗教圣地、神庙、祭坛、神托所和竖立在神庙中的神像。
希腊人把圣地往往选在能显露神的气息的地方,如风景优美的奇峰异石,郁郁葱葱的林地,还有某种树林作为象征世代延续的特殊标志。
其实圣地也是由远古时期的自然场所逐渐发展到文明时期的人造建筑物——神庙。
一些重要的人格化神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神庙,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神庙。
神托所是为神灵发布谕言与占卦及祭祀活动的场所,祭司直接以神灵附身,道出神谕或占卦,然后作解释。
神话与这些场所有密切联系,公共宗教活动以庆典的形式集中在节日进行,并通过城邦历法进一步固定下来。
某些有代表性的节日具有全民性,如泛雅典娜节、奥林匹克比赛等,年复一年的庆典和活动增强了希腊宗教的统一性,调节着古希腊社会生活的节奏。
神话、宗教本身带有一些永恒性的问题,通过美术形式将其传给后代。
在神话、宗教观念的影响下,美术家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塑造了以表现神灵世界为题材的大量生动的美术形象,特别是建筑与雕塑美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今世人惊叹不已,难以忘怀。
浅谈坦培拉绘画技法的由来与发展作者:刘洪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9期摘要:坦培拉经常被人们称之为丹配垃或者蛋彩画,它原本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混合调和。
在绘画中它的具体含义是指油和水经过调和成为相溶的乳液,这种乳液调进色粉可制成用于绘画的颜料。
随着西方绘画历史的发展,坦培拉的含义也在不断变迁。
十五世纪之前,坦培拉泛指当时几乎所有的绘画媒介材料,但是随着油画的逐渐流行,它所指的范围逐渐缩小,他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明确的变化。
本文旨在加深对西方油画技法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西方油画先驱的敬仰之意。
关键词:坦培拉;蛋彩画;油画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185-01一、坦培拉的内涵与外延坦培拉是英文Tempera的音译,也经常被人们称之为丹配垃或者蛋彩画。
在绘画中坦培拉的具体含义是指油和水经过调和成为相溶的乳液,这种乳液调进色粉可制成用于绘画的颜料。
随着西方绘画历史的发展,坦培拉的含义也在不断变迁。
在十五世纪之前,坦培拉泛指当时几乎所有的绘画媒介材料,但是随着油画的逐渐流行,它所指的范围逐渐缩小,在今天坦培拉特指以蛋黄或者酪素调制成的乳液为媒介剂所形成的绘画技法,所以,坦培拉也被称之为酪素坦培拉或鸡蛋坦培拉。
鸡蛋坦培拉的具体制作方法是用水与蛋黄或者油脂和蛋黄乳化成乳液,然后加入色粉混合研磨,制作成颜料再进行绘画,这种材料能很好地黏附到一切画底上,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得不溶于水,极少会受到外界湿气和温度的影响。
而且颜色干燥后的亚光清新的效果让许多人所喜爱。
还有其它的坦培拉方法也具有很独特的魅力,如酪素配合油媒介,蛋黄配合树胶,蛋清配合亚麻油或罂粟油等等,宽泛地讲,这些技法都可称之为“坦培拉”。
二、坦培拉绘画技法的由来按艺术文献的描述,坦培拉绘画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中,那时的岩画中经常绘有狩猎或动物的场景,而颜料色系简单,局限于红棕色和黑色,绘制过程中用动物的胶、血和油脂相混合充当黏合剂使用。
浅谈坦培拉绘画的发展与创新坦培拉绘画是一种在画布上以织锦的方式描绘图像的绘画技艺,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至今仍在发展和创新中。
在绘画发展过程中,坦培拉绘画经历了从创始人坦培拉创作的黄金时期到现代艺术家的创新阶段。
坦培拉绘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意大利。
当时,坦培拉绘画是一种通过在画布上绘制多层半透明颜料来创造逼真效果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创造者是佛罗伦萨的雅各布·百加留,坦培拉绘画成为他的特有技艺,其风格独特,引起了画坛的广泛关注。
在坦培拉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绘制底色。
传统上,底色是白色,但在现代绘画中,艺术家们开始使用其他颜色或图案来增加画面的复杂性和视觉冲击力。
这些新的底色选择为坦培拉绘画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表现手法。
坦培拉绘画还引入了对光线和阴影的研究和表现。
通过在绘画中运用透明颜料和多层次的上色技巧,艺术家们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光线的变化和物体的立体感。
这种技巧使得坦培拉绘画在艺术家和观众中迅速赢得了认可和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坦培拉绘画开始被视为一种过时的艺术形式,不再受到主流艺术界的重视。
直到20世纪中叶,坦培拉绘画才重新出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并逐渐获得了现代艺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在现代艺术中,坦培拉绘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手法。
艺术家们开始将坦培拉绘画与其他媒介和技术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和体验。
一些艺术家将坦培拉绘画与摄影或数字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科技感的作品。
一些艺术家还在传统的坦培拉绘画中添加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创新元素,使作品更具独特性和个性化。
坦培拉绘画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超越了传统的画布和颜料的限制,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变革。
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方式和技巧,使坦培拉绘画具有了更广泛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艺术观念的不断变化,坦培拉绘画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将继续为艺术界带来惊喜和创新。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宗教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绘画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因此,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它在绘画艺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从早期的画像到中世纪的宗教画,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基督教文化一直在西方绘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中国绘画中,基督教文化对国画的影响较小,但在近现代的油画中有着明显的影响。
犹太教古典时期的神学思想、哲学和文化发展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一些神话、历史、传说和形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旧约》中的精神和形象,在移民美国的犹太人艺术家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而在中国绘画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犹太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佛教文化对中西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中,佛教文化已经被融入了中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传统之中,如佛教绘画、佛教造像、佛教文化等。
而在西方绘画中,佛教雕塑的造型风格也被运用到了绘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二、宗教文化在不同地区绘画艺术表现上的差异1. 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由于文化和地域的不同,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宗教文化的表现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方绘画注重的是自然的雅致和灵气的把握,着重表现“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而西方绘画则重视人的内心感受,表现深刻的人物情感。
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审美特点。
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绘画艺术的表现风格和形式上。
如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绘画中偏重概念和肉体,比较启发人们的思考;佛教文化的影响则蕴含着更为深奥的哲学意义,体现在东方佛教绘画中更为明显。
三、结论宗教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宗教文化下,绘画艺术的表现风格和审美特点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浅谈坦培拉绘画的发展与创新坦培拉绘画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用半透明的颜料与胶粘在画布上创作的绘画技法。
这种绘画形式从诞生之初就备受推崇,赢得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喜爱,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绘画技法之一。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坦培拉绘画不断创新,从单纯的技术手法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其发展历程也映射出了人类艺术的历史演变。
坦培拉绘画最初发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并在16世纪和17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如拉斐尔(Raphael)、威尼斯的家族贝里尼(the Bellini family)和卡拉瓦乔(Caravaggio)等人都发挥了坦培拉绘画的技法,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在这个时期,坦培拉绘画的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为平面作品增加透明度、深度和层次感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坦培拉绘画的技法不断发展,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在18世纪和19世纪,坦培拉绘画被艺术家们用于戏剧舞台上,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舞台效果为主的坦培拉绘画,比如基普帕尼(Giuseppe Pietro Bagetti)的绘画,这种绘画形式适用于大型舞台布景的制作。
同时,坦培拉绘画也在肖像、静物、风景和宗教绘画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比如,莫里斯(Maurice Dupont)在20世纪中期开创了一种现代的坦培拉绘画方式,以纸条和漆粉代替传统的画布和颜料,成为坦培拉绘画的一大创新。
随着艺术风格的变迁,当前坦培拉绘画也在不断发展。
在当代艺术中,坦培拉绘画正在构建一种更具体现代感和思想性的画面形态。
艺术家们正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进行创作,在技术手法与表现手法的逐步融合中,不断探索出全新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
比如,美国艺术家艾伦·瑞本(Ellen Rixford)的作品就将坦培拉绘画与现代的装置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在发展的过程中,坦培拉绘画的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更新和艺术形式上的变化,还包括对于艺术教育和传承的探讨。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且广泛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宗教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宗教主题是绘画艺术中最常见和重要的题材之一。
无论是东方的佛教绘画,还是西方的基督教绘画,宗教题材常常被艺术家们用来表达和传达宗教信仰和教义。
宗教绘画作品通常通过描绘圣经故事、神职人员、宗教仪式等内容来表达宗教的美学和思想。
这些作品不仅传达了宗教内涵,也展示了宗教人物的形象和特质。
宗教的崇拜对象和符号对绘画艺术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佛教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像被用来供奉和礼拜,并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之一。
佛教教义中的美学理念,如空灵、超脱、悟性等,都体现在了绘画作品中。
而在西方艺术中,基督教的象征和符号也是非常常见的。
十字架、圣经和圣母玛利亚等符号常常被用来传达宗教的信息和理念。
宗教文化也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技法和形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画的运用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绘画技法。
这种技法通常用于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并注重于墨色的表现和笔墨的运用。
这种绘画形式与佛教教义中的超脱世俗、追求清净的思想相契合,并被广大艺术家们所喜爱和追求。
而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基督教绘画中,常常采用透视法、光影效果等技法来呈现虚构的空间和人物形象。
这些技法强调了视觉的逼真和形象的真实性。
宗教文化还影响了艺术教育和艺术评价的标准。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思想和气质的表达,强调内涵和意境的传递。
这与佛教的超脱思想和禅宗的境界观念相一致。
在西方艺术中,尤其是基督教绘画中,技术的熟练和形象的逼真被视为艺术品质的重要标准。
这种标准与基督教信仰中强调的真实性和延伸到艺术的追求相吻合。
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技法和形式的发展,还表现在艺术教育和评价的标准中。
宗教文化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同时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宗教思想和美学的享受。
浅谈坦培拉绘画的发展与创新作为坦培拉绘画的爱好者,我对这项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创新感到十分兴奋。
坦培拉绘画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绘画技巧,其独特的效果和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培拉绘画也在持续发展和创新中不断展现出新的魅力。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坦培拉绘画。
坦培拉绘画又称蛋彩画,它是一种使用多层油彩颜料绘制在蛋清和油蛋黄涂层上的绘画技术。
这种特殊的绘画技巧赋予作品独特的质感和光泽,并且可以保持颜色长久不褪色。
由于坦培拉绘画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相对独特,因此创作出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神秘和精致的感觉。
在坦培拉绘画的发展历程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其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等都曾尝试过坦培拉绘画技术,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叹的成就。
他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坦培拉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更是对后来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坦培拉绘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当代艺术领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传统的坦培拉绘画技法与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创作出更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他们常常会运用到数字化技术、影像处理软件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坦培拉绘画的特色和魅力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
一些艺术家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依托于坦培拉绘画独特的材料和工艺,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他们将坦培拉绘画与当代社会、文化和生活相结合,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传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传统坦培拉绘画的精髓,又具有独特的当代艺术气息,成为当今艺术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中,宗教文化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宗教题材的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形式上的不同,更是承载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就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进行探讨。
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作品是最为常见和典型的,耶稣受难、圣母子、圣经故事等都成为了西方绘画中的重要题材。
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绘画构图、色彩运用、人物造型等方面都能看到宗教题材作品的特殊意蕴。
而在中国绘画中,佛教题材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唐代的佛教壁画、宋元的佛教造像、明清的宫廷佛教绘画等都展现了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
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价值观影响宗教文化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还影响了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
从西方艺术史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艺术中,艺术家通过作品诠释基督宗教的教义和道德,通过宗教题材作品表现人类对神圣和至善的追求。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升天》等作品都展现了基督教精神的崇高和谦卑。
而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文化更是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通过绘画作品表现了人们对心灵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对于艺术家来说,宗教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塑造了他们的绘画理念和审美观念,艺术家们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表现以及对人性、道德的关注都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宗教文化的影响帮助艺术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精神世界,创作出了更具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技术和表现形式影响除了在题材和意境上对绘画艺术产生影响外,宗教文化还在技术和表现形式上对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作品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运用,表现出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灵氛围。
谈丹培拉绘画实践及其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深展摘要:丹培拉绘画是一种古老的圣画像绘画艺术,以丹培拉绘画技法存在的艺术在古代欧洲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丹培拉也称蛋彩画,在中世纪时期,丹培拉绘画艺术是圣画像的主要绘画方式,非常精到成熟,自文艺复兴之后丹培拉逐渐没落,但如今,许多的艺术家和观画者仍旧被丹培拉艺术独有的魅力所震撼,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更是把丹培拉与油画相结合,并把与丹培拉相关的乳剂性材料运用到综合材料绘画中。
关键词:探索;求新;丹培拉;当代中国;精神深展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61-02 一、坦培拉绘画材料概述史料记载古希腊罗马时期,丹培拉当时主要作为绘画媒介用于墓室壁画和装饰。
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丹培拉的材质魅力达到了顶峰。
笔触的流畅、柔和、丰富,得益于丹培拉含水质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也更有加种偶然的魅力。
不仅能做最完美的塑造和精致的刻画,还能做最柔和单薄的透明罩染。
这些材质的特色,最有助于艺术的完美表现。
自公元15世纪以后,亚麻布的出现使丹培拉绘画渐渐地没落。
亚麻布比木板更为轻便、更易于操作,亚麻布需要比较软的底层。
艺术家尝试了多种媒介,试图把干燥剂、蛋黄和树脂混在一起从而制成各种画底,用来避免画底出现“吸油”漏油“的问题并且易于修改[1]。
随后油画的产生便使丹培拉绘画艺术近乎淡出了画坛。
虽然如此,但并没有影响到众多艺术家和观众对丹培拉绘画艺术独特魅力的追求。
国外现当代的画家勃克林,巴尔蒂斯、怀斯等为数众多,虽然画家们的画风迥异,但他们都被丹培拉作品的特殊材质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
用心品味之间,无论是造型、色彩、材质,还是它们的完美结合,都体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是其他画中所不及。
二、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单一性向多重性探索与求新 1.画面的融合与求新传统丹培的制作程序比较复杂,制作过程中从初期的材料选择、乳液调配、画底制作、工具运用到后期画面的完成都显得井井有条,由于受中世纪宗教美术的影响,这种绘画方式从一开始表露出宗教艺术的庄重与严谨性的特征,材质的运用与画面的表达也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受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影响,丹培拉绘画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40界丹培拉绘画在当代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运用要程琪(山西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摘 要:丹培拉绘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在整个绘画的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出现展示了当时人类的智慧。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绘画领域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不断借鉴各种传统绘画予以增加本身的内涵,正是靠着这种进步,人类的艺术才得以不断延续。
关键词:丹培拉 ;综合材料;绘画;运用一、丹培拉绘画简介1、发展历史。
追溯艺术创作的发展历史,丹培拉绘画最早可以在古代希腊甚至古埃及时期找到身影,当时的画家开创性地将蛋黄加入到颜料中充分搅拌,并进行作画,可以说是丹培拉绘画的雏形。
等到了罗马特别是拜占庭帝国时代丹培拉绘画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主流的画种。
到了文艺复兴前期,乔托等众多画家对丹培拉绘画技法进行了创新和完善,使得丹培拉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等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丹培拉绘画达到了顶峰。
这种情况持续到16世油画逐新普及了整个改洲 并取代了丹培拉绘画的地位虽然油画成为当时的主流创作形式,但丹培拉绘画并未完全消失在厉史长河,一方面,丹培拉技巧融入其他绘画技巧中,另一方面,作为创作圣像画的主要技法在俄罗斯等地区的民间得以保留与传承。
2、重要特征。
丹培拉绘画大多采取蛋黄、全蛋或者其他类似胶类做乳化剂,然后打入适量的亚麻仁油或树脂油,并进行充分的震荡、搅拌、混合,使其成为不分解的水乳交融的乳浊液,这种液体与色粉加水稀释描绘于画面之上,数秒钟后就能变千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结膜、变硬,并且既不会再被水溶解,也可以长久保留色彩的鲜艳。
此外,丹培拉材料在加水稀释过程中水多则可以绘画的通透轻盈流畅,水少则可以绘画的饱满沉稳厚重。
但是,丹培拉绘画的短板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其准备过程比较繁杂,既要消耗大量精力去准备材料,又要精心配制乳浊液,因此,想要在户外作业难度比较大,其次,丹培拉多层罩染的间接绘画方法也让很多画家敬而远之,需要画家在绘画前做大量的构思和设计,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间题难以修改。
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第一篇: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宗教给美术家提供思想、内容,甚至宗教变革也在促使着西方美术史的革新。
总之,双方互为表里。
但需注意,在中世纪,美术的存在意义就是为宗教服务。
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已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
而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还是中国会中国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宗教对绘画的影响。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特有的两面性,凡事都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审视。
回话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芸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
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
宗教对中国的绘画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
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在创作,谓之“会意”。
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
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禅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佛教文化。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经充满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
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
受了禅学思想的影响,在唐代形成了对诗画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
认为诗是有意境的画;画是有意境的诗。
到了宋代已经发展到了“诗不入禅意必浅。
画无禅意必俗”,的地步。
论中世纪基督教绘画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摘要:中世纪是指文艺复兴之前,从古罗马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完结到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在此期间基督教产生了,它成为统治者治国的精神支柱,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宗教色彩充斥了整个中世纪的艺术。
中世纪基督教绘画受到古希和腊罗马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同时融入了不同的宗教观念,绘画方式和手法不断的加强。
现实主义与写实相结合,基督教绘画是信仰与艺术的结合,创造了千年的发展与辉煌,它的影响力强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独特的艺术景观。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绘画文艺复兴欧洲中世纪通常始于公元476年,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各民族迁徙和融合以影响彼此的竞争时代,不同意识的形态和文化,宗教摩擦以及碰撞竞争的时代。
中世纪绘画是艺术转型的长期过程,中世纪绘画以基督教绘画为主,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发展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世纪绘画像中国的敦煌壁画一样,都是以形象化的手法来解释。
在西方的艺术之中,基督这个形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正如《旧约》中所提到的,人的形象就是神的形象,它跨越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整个辉煌时期,直接进入人们的记忆常识中的中世纪。
基督的形象就是一切的形象,所有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基督的存在,这样的存在使其他的神从欧洲大陆中退出。
虽然基督的形象是基于人的形象,但是他高于人的形象并且不再遵循透视原则,它失去了传统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立的艺术风格,一切的事物都是都呈现对立的情况。
于是人们说灰暗的中世纪,恰恰是那些无生机的,单线的,没有质感的形象,明暗对比弱化,简单的色块与线条等都是基督的形象。
如果人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基督绘画也是关于表达人们自己的绘画,那他们也无法理解文艺复兴的荣耀所在。
很多人对中世纪绘画的情况报以消极的态度,认为这是绘画历史的停滞,但是停滞几十年是有可能的,可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千年,说明人们的艺术需求就是这样的。
由于这一时期的美学的局限性,中世纪的艺术形式并不是很丰富,主要包括马赛克、微缩画、镶嵌画、湿壁画等。
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工艺美术也就开始产生了。
分布在世界各地,上下百万年,人们创造的难以数计的工艺美术作品。
当然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在诸多环境,民族等因素中,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下面我们拿中世纪的工艺美术作为代表,谈一下宗教因素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
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
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
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后,在向西欧扩张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
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美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美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美术。
拜占庭工艺美术: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后,罗马帝国即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至395年狄奥多西皇帝把帝国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各掌东西部分时,帝国正式分裂。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因未受列蛮族的侵扰,政治经济都比较稳定,国家繁荣,其疆域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及意大利北部的一部分。
这些领土大部分为古希腊文化发达的地区,古代艺术的传统影响相当广泛。
东罗马帝国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同罗马教会不同之处是,东正教将皇权和宗教偶像集于皇帝一身,教会隶属于国家,皇帝既是国家的主宰,又是上帝意志的代表。
拜占庭艺术在王权的支持下带有较多的世俗特点,显得比较宏伟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