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世界三⼤宗教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如何看待宗教信仰与命运崇拜查坤荣著第六章世界三⼤宗教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三⼤宗教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世界纵观世界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三⼤宗教,都各有其特点。
同时,三⼤宗教对⼈类社会,都各⾃作出过有益的贡献或产⽣过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三⼤宗教给⼈类社会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作⽤和消极影响。
下⾯就三⼤宗教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作⼀简要⽐较:1、三⼤宗教的共同点宗教都是⼀种⼈的精神上信仰,不分⼈种、地区、肤⾊、年龄、语⾔、⽂话等等⽅⾯的差异,都有⼀种“普世”的价值观。
这是他们最⼤的共同点。
其余是:(1)相信⼈间之外的天堂和地狱存在基督教,是以信仰“上帝”(或称神、天主、上主,名⽈:耶和华)创造并管理世界的⼀种宗教。
伊斯兰教,是以顺从和信仰宇宙独⼀的最⾼主宰“安拉”及其意志,并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的⼀种宗教。
佛教,是以信仰“佛陀”并以⾃觉、觉他(使众⽣觉悟)、觉⾏圆满等三项齐全为修⾏的最⾼果位的⼀种宗教。
其“上帝”、“安拉”、“佛陀”都是超出⼈间之外的各教派所崇拜的对像,都居住在“天堂”(佛教称为“极乐世界”),都具有超凡的“智慧” 和“能⼒”。
都强调因果观念,有前⽣和后世之说:好⼈可升“天堂”,坏⼈必下“地狱”。
升⼊“天堂”,可享受永远的幸福;下“地狱”就会遭受永久的痛苦与折磨。
故尔,三⼤⼤宗教都具有使⼈产⽣⼼存敬畏的感觉。
(2)给予⼈的⼼理感应和作⽤基本是⼀致的应该说,宗教⼼理是最复杂、最令⼈迷惑,也是最不好说明的⼀种⼼理现象。
如果说宗教情感还带有某种⾃发的形式,那么宗教⼼理则是⼀种⾃觉的宗教⾏为⽽产⽣的体验,它类似某种⼼理条件反射。
⽽宗教⼼理与宗教情感,三⼤宗教在形式上有其相似性。
⽐如⾄上感、万能感、神圣感、神秘感、皈依感、忏悔感、新⽣感等等,都是⼈的⼼理感觉,都是⼀种交感性的互渗性的感觉。
⽽这些⼼理感觉,都由三⼤⼤宗教通过不同诱导的⽅式或途径所形成。
三⼤宗教为了让⼈能真实地体验到宗教这种⼼理,都各⾃创造了宗教物象、宗教礼仪、宗教艺术、宗教⾳乐等等,以营造其各⾃宗教的独特氛围。
三大宗教的发展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
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
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1. 东汉时期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
“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
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
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
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我们首先来看佛教。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王子所创立。
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在印度共传道40年,于公元前483年左右圆寂,享年80岁,他的第子积极传教,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
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孔雀帝国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时代,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阿育王崇信和提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还在首都组织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为最后定型的佛教经典奠定了基础。
此后,佛教在印度本土进入全盛时期,并开始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遭到了全面的溃灭。
但佛教在亚洲国家却广为流传。
南传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藏传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蒙、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
汉明帝时,因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蔡愔等十八人,西去求经,到大月氏国,便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迎归洛阳,安置在白马寺,并译出《四十二章经》,藏于兰台石室,是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经译传阶段。
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2)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
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刨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
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
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
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图像学研究的三个层次最具影响的研究者•最有影响的研究者是E帕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称图像志分析;•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称为图像学分析即象征意义。
扬维米尔《称金的妇女》窗前读信的少女挤奶女工•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
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题材取自圣经故事。
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
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
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
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中国画中的文人画•院体画和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两大形势。
宗教---------天人合一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对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并一向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中国---佛教两汉时,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第一座佛教名寺,就是坐落于洛阳的白马寺。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历代名僧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1918年8月19日出家后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晚号晚晴老人。
他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
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
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上篇艺术总论1、19世纪末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他们应该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
康拉德*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2、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哲学与艺术这两座精神高峰之间的桥梁便是美学。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看法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1、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2、“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念和情感愿望。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巡回展览画派”: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苏里科夫,列维坦等)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旅游宗教文化复习:宗教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心理需要,一种了解、把握世界的方式。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东北亚和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伊斯兰教:在中国称回教、清真教---主要流传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
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其教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欧美。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1、“万物有灵”观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物”的神灵化。
认为“人死为鬼,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物不神,无鬼不灵”。
2、灵魂不灭与鬼神观念原始人认为人的“形”灭了之后,其灵魂还在另一世界过着与生前大致一样的生活。
3、对至上神---帝、天的崇拜原始宗教从殷商奴隶社会起演化成“人为的宗教”,出现了统一的全能的至上神。
•原始宗教•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不畏生死。
宗教是指有一定教义、教规,有一定仪式和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宗教不同于迷信。
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1、宗教的概念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你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个吗?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世界三大宗教资料,希望对你有用!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世界三大宗教之一:____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世界三大宗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早期__只有一个教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分化出多个教派,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__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由于翻译的问题,中国内的基督__基督新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二:佛教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参考佛诞);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之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__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
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
世界三大宗教习俗和禁忌一、 __及其习俗忌讳1. __教派简介__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总称。
主要教派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小的教派。
"基督"是希腊文的音译。
论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性的主动。
这个主动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以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人超脱物质的束缚而对知识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灵性。
对个人的关照形成人个体行为的动力,而对可预见到的人类最长远的利益的关照就形成了人类的神性。
人类的文化却千差万别,而人类的灵性和神性是一致的。
固执于某知识体系而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就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区域,当神性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壤的时候,这里就会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体系。
由于科学以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必要条件,所以科学是没有文化与宗教隔阂的。
哲学的存在条件则宽松得多,其涉及的领域也就广泛得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一自然的认识分歧。
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缩写,是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执行者,是人类神性的衍生物。
不同宗教间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扬宗教的手段只能是沟通与理解,而非征服与对抗。
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灵性是浑一的,所以说科学无国界,哲学家们常相见恨晚。
明于神性而志者为圣,乐于灵性而超者为仙。
神性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目的,灵性的衍生物--知识构建了人类意识赖以站立与行走的基础。
源于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广泛的一致性;因为自然的无穷和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宗教文化与治世策略的分别。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个体系,同属亚伯拉罕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还有中国的儒道教。
三大教系中,人们对儒道教的认识最为模糊。
儒道教是中国的主体宗教,他的存在形式异于另外两个宗教体系,而他作为宗教的事实却是与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确定性。
哲学认识和人类神性这两个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
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专注于哲学认识方面,而儒家思想专注于神性方面。
中国的文化统治阶层在哲学方面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面皈依孔子。
儒道教是一个独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观历史事实。
外国美术史复习资料(重点)一、填空题1、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2、古埃及雕刻程式在(古王国)时期就已形成,此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3、希腊神庙建筑的两种基本柱式是(多利亚)式和(爱奥尼亚)式。
4、创造人体比例为1:7的希腊雕刻家是波留克列特斯),其理论具体体现在他的雕刻《荷矛者》中。
5、古罗马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荷矛者)。
6、罗马式教堂是以巴西里卡式演变过来的,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它也有封建城堡的特点。
7、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是乔托,其代表作有壁画《逃往埃及》等。
8、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9、欧洲第一个喜欢画农民生活的画家是尼德兰(国)的勃鲁盖尔。
10、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创造的一种新的肖像画团体肖像画,其代表画家是哈尔斯和伦勃朗。
11、西班牙十七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宫廷肖像,一类是亲友肖像,一类是下层人民肖像。
12、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主要代表画家是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13、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作品《马拉之死》,表达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
14、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其发出的第一声怒吼是他的作品《但丁之舟》,而他在一八二四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西阿岛的屠杀》则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15、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将是卢梭,而另一位画家杜比尼,则被誉为“画水的贝多芬”。
16、漫画《高康大》的作者是法国画家杜米埃。
17、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强调结构美的塞尚强调线条美的凡高和装饰强调美的高更18、十九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画派是巡回画派,其组织者和思想领袖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而代表着一画派现实主义艺术最高成就的则是画家列宾。
1、世界最著名的两处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是法国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
2、古埃及金字塔经历了一个从长方形石墓到梯形金字塔,最后到方锥形金字塔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课程名称: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主讲教师:娄宇学号 2011211736 姓名陈爱梅成绩: ____浅谈基督教建筑摘要: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教堂建筑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可分为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有圣菲索亚教堂、圣马可教堂等,罗马式有比萨大教堂等,哥特式有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夏特尔大教堂等,风格各异,但都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自己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字:基督教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基督教,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容忽略的地位。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早期,政权与神权的结合非常明显,政治家们往往通过宗教来统治人民,可宗教深刻复杂的教义要怎样才能让知识水平不高的人民理解呢?通过艺术,比如建筑、图像、雕塑等等。
在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立了很多很多非常著名的教堂。
基督教美术可以分为早期基督教美术(2-5世纪)、拜占庭美术(5-15世纪)、罗马式美术(10-12世纪)、哥特式美术(12-15世纪)。
早期基督教在教堂建筑、玻璃画、镶嵌画、圣像画及圣像雕刻等方面成就显赫。
尤其是关于《圣经》的圣像画以及圣像雕刻,出现很多作品,至今无人可超越。
在建筑方面有圣玛丽亚大教堂、圣康斯坦察教堂等。
圆顶教堂——圣玛丽亚大教堂是一个主教大教堂。
这个著名的历史性纪念物成为了古老的里加镇的象征。
圣玛丽亚大教堂位于欧洲的拉脱维亚,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几次被重建,因此建筑包含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
艾伯特主教于1211年开始修建新的大教堂和修道院,1270年第一期建筑工程结束。
圆顶教堂的尖顶一度是这个城市中最高的尖顶,高140米。
1776年重建之后,尖塔被改建后,高90米。
圆顶教堂的著名的管风琴制于1884年,至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有 6717管子。
拜占庭式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
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通识课程
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为本课的开设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我们对此展开问卷调查,请同学们根据真实意愿填写。
任课老师:院系:学号:姓名:
时间: 2015 年 6__ 月 16__ 日
1 、你的专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选择该门课程的依据是什么:(可多选)E
A 、个人兴趣爱好
B 、学分高低
C 、科目期末考形式
D 、离所在宿舍远近
E 、同学推荐
F 、其他 __________
3 、对老师的讲课你更注重:A
A 、知识广度
B 、课堂气氛
C 、审美能力的培养
D 、其他
4 、你多依赖哪种途径获取相关课程知识:(可多选)C
A 、课程博客
B 、课堂听课
C 、阅读相关书籍
D 、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
E 、相关影片
F 、其他 __________
5 、你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 C
A 、传统面授课堂
B 、网络平台学习
C 、两者结合
D 、其它 __________
6 、你更倾向于哪种公选课考核方式:E
A 、闭卷考
B 、开卷考
C 、看课堂表现
D 、论文形式
E 、写心得小结
F 、其它 ________
7 、你更喜欢哪种绘画: A,很喜欢古典绘画表现的意境
A 、古典绘画
B 、现代绘画请简要写出理由
8 、你之前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吗?B
A 、从未接触过
B 、有一点了解
C 、非常了解
9 、你认为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是怎样的: C
A 、无意义的
B 、畸形怪状的
C 、有价值的
D 、一般般不怎么关注
10 、你对传统的态度是怎样的? C
A 、传统无法逾越的
B 、腐旧的不适合时代的
C 、仍然具有魅力
11 、你上完该课后的收获怎样: B
A 、收获很多
B 、有点收获
C 、一无所获
12 、课程感言或对该课程的评价(建议、意见)
课堂的互动可以再多一点,课程内容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一点,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