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赏析专题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15
一号诗巷的诗词写作十六讲是一个关于诗词写作的系列课程,以下是每一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格律诗的押韵与平仄
1. 押韵:讲解了押韵的基本规则,如押韵的字必须在同一韵部,韵脚要响亮等。
2. 平仄:介绍了平仄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如何运用平仄来构造诗的节奏和旋律。
第二讲:诗的词牌与格律
1. 词牌:解释了词牌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词牌。
2. 格律:详细介绍了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如字数、句数、对仗等。
第三讲:诗的意象与意境
1. 意象:阐述了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和如何运用意象来营造诗的氛围。
2. 意境:讲解了意境的构成和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的运用来创造诗的意境。
第四讲:诗的起承转合与章法
1. 起承转合:分析了起承转合在诗中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起承转合来构建诗的框架。
2. 章法:介绍了诗的章法要求,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第五讲至第十六讲则分别针对诗词写作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诗词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主题选择等。
每一讲都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诗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总的来说,一号诗巷的诗词写作十六讲是一套全面而系统的诗词写作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诗词写作的基本规则和技巧,提升诗词写作的水平。
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主讲老师:周文龙格律诗的三要素上一章我们讲授了古典诗词的诗韵和四声。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诗是韵文,写诗必须押韵和如何押韵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古代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四声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讲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关于格律诗(这里主要指近体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格律诗和古诗有四个主要区别:第一,句子的数量是固定的。
有四首绝句,八个节奏和十多个节奏。
第二,押韵严格。
一般要求用平调押韵,很少用平调押韵。
第三,注意平坦和狭窄。
有一些规则要求诗歌有明确的句子,句子有明确的单词,单词有明确的声音。
第四,它需要对抗。
特别是,在八个句子节律中间的两个对联一般必须用对偶。
第一节关于平仄一、平仄与诗韵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也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
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经讲过,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就其声调而言,都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
平声就是声音平直,仄声就是声音倾侧不平的意思。
在古代平水韵里,人们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为仄声。
今天,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大约1800个左右的入声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即所谓的“入派三声”。
因此,阴平声、阳平声归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人们利用平仄两种声调,在诗词句中相互交错,从而使声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讲诗词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讲平仄。
传统格律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被人们称为国粹、国宝,这种讲究平仄声韵的艺术特点,恐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者八句,也不能叫绝句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律诗讲究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格律诗基础讲座.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
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
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
格律诗基础讲座(手记稿)格律诗基础讲座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也称今体诗。
其实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的,比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近体诗了,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
近体诗,是诗歌众多体裁中的一种,是自唐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和来历,今天不做深入探讨,我们今天重点是要认识和学习近体诗的一些主要特点,以期今后更好的欣赏它和写作它。
今天重点说两个方面,音韵,和格律格式。
用时大约一个小时多一点,请各位给予耐心和包容。
近体诗的几个特点: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
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
所有的近体诗,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以不押韵的。
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
4,在律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
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
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
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我们以后有专门课程讲授。
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学习近体诗,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工具,就是《平水韵》。
因为近体诗里的平仄认定是不以汉语拼音为准的,每个字的平仄认定,都是以旧韵为准。
《平水韵》就是这样一种旧韵的韵书。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知道它,而且学会通过它来查找确认哪个字是平声,哪个字是仄声。
不要求很快把它背下来,但是要求尽快熟悉它。
《平水韵》是配合古典诗词而产生的专用的韵书,学习古典诗词,一定要认识它,熟悉它,甚至记住它。
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格律诗三要素上一章我们讲授了古典诗词的诗韵和四声。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诗是韵文,写诗必须押韵和如何押韵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古代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四声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讲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关于格律诗(这里主要指近体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
二是押韵严格。
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
三是讲究平仄。
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
四是要求对仗。
特别是八句的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用对仗。
一、平仄与诗词格律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也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
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经讲过,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就其声调而言,都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
平声就是声音平直,仄声就是声音倾侧不平的意思。
在古代平水韵里,人们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为仄声。
今天,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大约1800个左右的入声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即所谓的“入派三声”。
因此,阴平声、阳平声归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人们利用平仄两种声调,在诗词句中相互交错,从而使声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讲诗词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讲平仄。
传统格律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被人们称为国粹、国宝,这种讲究平仄声韵的艺术特点,恐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者八句,也不能叫绝句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律诗讲究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格律诗的平仄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个,即平、仄相间。
格律诗第六讲大家晚上好!雨,还在下!醉月是湖南人,今年的秋冬天气一直在下雨。
有道是“铁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穿过唐风宋雨,星雨醉月和大家一起相聚在《中华诗词社》。
感谢诗意若兰!感谢醉剑狂萧老师和清云老师以及晓风依然老师、只为邂逅老师、ˋ壹點ˇ伴滴老师等老师默默无闻为我们诗社的无私奉献!谢谢大家对国学的共同爱好,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有收获,诗在千山烟雨中!中国古老的方块字一旦与点点滴滴、空濛而迷茫的雨相联系,立刻现出蓬勃的生机和灵气来,雨的细密疏骤时间地点在国人心目中都有十分的讲究:记得有人说过:细雨宜在剑门;(南宋.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骤雨宜在云梦;春雨宜伴杏花;秋雨宜打梧桐;暮雨宜客舟红烛;夜雨宜阡陌田间;雨珠宜泄蕉叶;雨声宜奏屋瓦;雨中的冬青温馨,雨中的粉梨凄迷。
说得何其浪漫!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节奏里的铿锵悦耳、诗词曲赋中的韵律意趣尽溶化在这绵绵不绝的雨中了。
令其笔下生出那么多顾盼生姿的空山新雨;如酥如油的天街小雨;知时令季节的春夜喜雨;促膝谈心、剪烛夜话的巴山夜雨;劝君尽酒的渭城朝雨;黯然消魂的清明时节雨;意趣姿韵无穷的商略黄昏雨。
雨,点滴淋漓,打在诗里词里,那般深情,韵律清脆可听。
时空变幻,美丽永恒,现代工作文明焕发出更多的诗情画意。
只要有雨,油纸伞变成现代花伞必会为美丽的约会而张,漫步雨里,那曲轻松的《雨中节奏》为青春的浪漫添了几多情趣。
如果是初恋,和女友或男友共一把伞,若离若间的羞涩伴漫天而下的潇潇雨,爱的感受多么刻骨铭心。
即使是骤雨,只要情到深处,四方喷溅而下的清凉雨滴就是一片片小的几乎无容身之地的空间里紧紧相偎相依吧,爱情的雨季,空气中落下的尽是淋淋漓漓、平平仄仄的现代爱情“小令”。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声追问,唤来连夜不开的淫雨霏霏,甜甜的雨珠刹那间沾上了一片片沉重,饶你多少英雄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迷迷茫茫的雨如大江东去,淘尽多少英雄豪杰,洗去几多风流人物,秦皇汉武在雨中消失了痕迹,唐宗宋祖在雨中改变了模样,潇潇雨上有岳元帅怒发冲冠的愤慨,潺潺雨中有李后主流水落花春也去的无奈。
格律诗词讲座第三讲诗词创作基本知识一、意境和意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直至孤帆消失了,依然站在立江边,若有所失,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现在成为诗词创作的写作方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体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写出了山村的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如同一幅田园风景画。
用赋法也容易产生平直散芜的毛病。
所谓“平”,就是平板、单调;“直”就是一览无余,缺少蕴藉和含蓄;“散”,就是散漫,形象不集中、不鲜明,感情不能一气贯通;“芜”就是芜杂,内容不精炼。
所以,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又主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赋、比、兴三法兼用为好。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喻、比拟。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四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前两句说愁生白发,以白发之长,喻愁之长;后两句把镜中的白发比作秋霜。
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而感叹。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律的颔联、尾联都有比喻,尤其是颔联,比喻精美,把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地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
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仅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
并能加强抒情气象,使所抒之情真感人。
七律经典十首赏析及创作谈什么叫格律诗,就是有高雅的格调,严密的律条规定的一种诗体。
七律就是格律诗中的一种形式,集中体现了格律诗词的四大要素。
句式、平仄、押韵、对仗。
写格律诗词,不是字少就好写,窃以为字越少越难写,七律相对字最多,故学写律诗可从七律入手。
七律写好了,每句减去两个字,就是五律了,当然七律和五律写法还是有差别的。
然后写两联就是绝句了。
倘若一上来就写五绝的话,二十个字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还要讲究格律,有点困难,即使二十八个字的七绝,也有难度。
譬如我们把几百字的一篇日记,或者一篇作文,浓缩成一首诗,缩到二十个字容易呢还是缩到五十六个字容易呢,当然是后者。
所以,学写格律诗不妨从七律开始,跨入门槛,学通了,再写五律或绝句,就很快入手。
反之,学会了写绝句,再写律诗,基本要重新学。
律诗怎么学,找源头学,就象学书法先要临柳公权、王羲之字帖。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初唐定型,盛唐达到巅峰,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就是王维、杜甫、李白、刘禹锡等人的诗。
所以我们学写七律,就从他们的作品开始,步正规高端路线,少走弯路。
学写律诗用什么方式方法?窃认为少围理论转,以分析名著着手,先临摹,就如习字从描红开始,在临摹中悟出写作方法和技巧,再总结理论依据。
当然创作七律还有章法、立意等等,我们先把基础搞明白了,以后再讲。
下面就用十首名家七律分析学习。
说明下,此分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借其技为我用。
第一首:积雨辋川庄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辋川,在陕西蓝田,王维的别业。
《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别墅在輞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古诗句法我们学写绝句和律诗,先要学会造句,这一点很重要。
诗句有别于文句,必须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
我们读古代诗歌名篇,往往会记住其中的一些警句、佳句。
为什么会过目成诵呢?一是因为这些诗句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二是因为句法新颖。
什么是句法呢?在讲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诗篇是由诗句组成的,无句不成篇,诗句是诗篇的有机构成要素。
我写诗,有时先得其中一句,然后成篇。
诗句是独立的单位,它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所以我们必须对诗句的构成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
诗句构成的艺术方法,就是句法。
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说:“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
”这就是句法。
大诗人杜甫很重视句法,他在《寄高三十五书记》一诗里写道:“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他在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里写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诗人一生的艺术追求。
耽,嗜好,沉溺,入迷。
杜甫的诗一千四百多首,我最喜爱。
他的句法最为绝妙。
他的诗集大多数诗友在我的推荐下买了,请大家细读。
先研究他的句法,一定会有收获。
研究诗的句法,要注意八个问题:一、诗句在不影响诗意的前提之下,力求简略、精炼。
谢茂秦在《四溟诗话》中说:“诗以佳句为主,精炼成章。
”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诗人夜宿庙堂,窗外风雨大作,他得了一个句子,很得意,念给一位和尚听:“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
”哪知和尚是位高僧、诗僧,他回答说:“不如‘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
’”这个诗人后来征求名诗人梅圣俞的意见。
梅圣俞说:“言简而意不遗,当以僧语为优。
”和尚的诗比你的好,因为他句法精炼。
所以能写成五绝的意思,就不要掺水,写成七绝。
七绝能表现出来的意境,就不要随意铺排成七律,在座的有几位内行,对此有体会。
二、诗的含蓄空灵美,要在句法上表现出来,诗句不能太直露,直露了就浅薄,没有韵味。
就像炒菜一样,加点佐料,味道就出来了。
诗句与文句不同,以含蓄蕴藉为上。
诗词入门讲座诗词入门讲座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感受到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
本次讲座将介绍诗词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和欣赏诗词的窗户。
一、什么是诗词?诗,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表达感情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它有着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既可以抒发个人情感,也可以抒发社会思潮。
词,是一种以音韵为基础的短篇韵文。
词多用于古代音乐表演,较为通俗易懂,常抒发爱情、离别等主题。
二、诗词的分类1. 成语诗:成语诗是以四字成语为韵脚的诗歌,每句四个字,一首四句。
例如:“卧薪尝胆”、“事倍功半”。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每句七个字,一共四句,一般以什么起什么结的方式构成,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每句五个字,一共四句,以要求平仄平衡、意境深远著称。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每句五个字,一共八句,要求平仄平衡、意境广泛。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 词牌名篇:词牌名篇是以特定的曲调和创作风格命名的,如“满江红”、“西江月”。
三、诗词的鉴赏和欣赏1. 韵律与格律:韵律是诗词中字音的整体组织,而格律是对韵律的限定和要求。
了解韵律和格律有助于正确读诗和创作诗。
2.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词表达的重要方式,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3. 感受意境:诗词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通过创造意境,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在欣赏诗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品味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四、诗词的创作和表达1. 多读名家诗词:通过阅读古代名家的诗词,我们可以汲取他们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 借鉴古人的题材和主题:古代的诗词家多将自然景色、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作为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创作思路,将当代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诗词中。
高考诗歌鉴赏讲座第一讲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及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例析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课时安排:9课时。
课堂类型:复习课。
教学步骤[教学要点]复习近两年的诗歌鉴赏高考题,明白《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鉴赏部分的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
孔子教导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赋分已升至8分)。
二、熟悉《考纲》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E。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诗词格律与吟诵讲义(一)诗词格律与吟诵讲义(一)诗词格律与吟诵系列讲座第一讲张国文我们现在开始诗词格律与吟诵的系列讲座。
今天是第一讲,在这一讲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习诗词格律和吟诵这个问题困扰我好多年了。
我于2002年开始专门从事这样一项工作,教儿童唱古诗词,让他们用唱歌的办法学习古诗词。
那个时候我和大家一样也以为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所以就不假思索地使用了一套从台湾传到大陆来的教材,这套教材叫《唐诗新唱》,有配套的光盘,是专门为儿童而开发的。
用这套教材开始教学活动不久,我便遇到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我给小朋友们上的第一次课教他们唱的第一首诗是刘长卿的《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选择这首诗作为教学的开篇,我是有明确用意的,古代有那么多好听的曲子,大家怎么都不弹了呢?古代有那么辉煌灿烂的文明,我们怎么都把它们遗忘了呢?这分明就是感慨当今社会的“流俗众、仁者稀”现象。
可是我马上便讨了一个极大的没趣: 《唐诗新唱》的光盘上把“泠”字念做“lěng”,我就按照这个读音教学生。
上完第一节课的当晚,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对方告诉我:张老师,我查过字典,这首诗第一句的第一个字(即“泠”)念“líng”不念“lěng”。
我马上回答:我们用的教材是从台湾引进的,台湾那边对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得比大陆好,他们念这个字用的是古音,跟普通话不一样。
通话结束后,我立马查资料,果不其然,这套教材搞错了,他们在录音的时候把“泠”和“冷”两个字搞混了。
在平水韵里面“泠”属于下平的“九清”韵,“冷”属于上声的“二十三椩”韵。
这样一个弥天大错居然堂而皇之地处于这套教材第一首诗的第一个字上面。
这个纰漏极大地刺激了我。
于是我开始搜集有关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各种资料,包括歌曲、吟诵、戏曲等等,拿来仔细鉴别,希望找到一些好的教学曲目。
这种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持续了六、七年,至今仍然在持续。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七课:对仗七律诗例第七课对仗七律诗例【要点】:1.平仄的对应;2.词性相对;3.意义相对;4. 要将诗歌从语言到意蕴写得丰富,不但语意要锤炼,诗意更要经营。
今天本来要讲最后一个理论知识——拗救。
但我发现,现在大家对对仗还不能熟练掌握,也有人问七律该怎么写,每一联的内在关联和转折关系怎么把握,这些我今天就来讲一下,答疑解惑嘛。
拗救就挪到最后一课来讲。
拗救比较复杂,是掌握正格的基础之上的变化,最后一次课再系统讲一遍。
先说对仗。
上次课,以及课后点评的时候,我简单说了对仗的三个层次:1、平仄的对应。
这基本上就是讲平仄格律那三句话时的第二句话: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所谓的相对,主要是保持二四六的相对即可。
这一层大家掌握得比较好了,基本都能写出符合平仄相对的对仗句。
其中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我也连带说一下,最后留一点时间来说这一部分。
2、词性相对。
对仗讲究词性的一一对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是最基本的,工整的对仗句还讲究数量,方位,颜色,动作,甚至声调的相对,所以对仗句要写好是比较难的。
举个例子:作业中有一个出句是秦楼月。
这个三字句要怎么对?对得最好的是@江南的”汉宫秋“。
因为秦对汉,是朝代名,楼对宫,是建筑名,月对秋,是节候事物名,合起来,秦楼月是词牌名,汉宫秋是元杂剧的剧名,不但每个字都是相对的,合起来的意义也是相对的,这样才算是工对。
另外也可以对”汉宫春“,汉宫春是词牌名,与秦楼月的词牌名也是相对的。
这样的对法才是正确的思路。
3、意义相对。
联句要构成一个整体,它展开的两翼,一上一下,一出一对,要在内涵组合成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特别是要将一个对仗句嵌在一首诗里,则不仅要在此两句之间形成一个意义单元,还要与上下句构成意思的联结,因为诗歌也是一个整体,一幅对联不能脱离诗的整体而存在。
我们知道,中唐以后有所谓贾岛姚合一派,讲究苦吟,苦吟什么呢,主要就是精彩的对联,写好一个精彩的对子后,再安头续尾,凑成一整首诗,这样的诗,有佳句而无佳篇,是极恶劣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