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报告-络合物-金属离子
- 格式:doc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36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院系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学 061 学号 13 姓名沈建明实验名称 络合物的磁化率的测定 日期 同组者姓名 史黄亮 室温 ℃ 气压 kPa 成绩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古埃(Gouy )法磁天平测定物质磁化率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通过对一些络合物的磁化率测定,推算其不成对电子数,判断这些分子的配键类型二、基本原理物质的磁性一般可分为三种: 顺磁性, 反磁性和铁磁性。
a .反磁性是指磁化方向和外磁场方向相反时所产生的磁效应。
反磁物质的χD < 0(电子的拉摩进动产生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诱导磁矩,导致物质具有反磁性)。
b. 顺磁性是指磁化方向和外磁场方向相同时所产生的磁效应,顺磁物质的 Xp > 0。
(外磁场作用下,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固有磁矩产生的磁效应)。
c. 铁磁性是指在低外磁场中就能达到饱和磁化,去掉外磁场时,磁性并不消失,呈现出滞后现象等一些特殊的磁效应。
d. 摩尔磁化率: 古埃法测定物质的摩尔磁化率( )的原理通过测定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受到的力,求出物质的磁化率 。
把样品装于园形样品管中,悬于两磁极中间,一端位于磁极间磁场强度最大区域 H ,而另一端位于磁场强度很弱的区域 H 0,则样品在沿样品管方向所受的力F 可表示为:M χHF mHZχ∂=∂P P D M χχχχ≈+=其中:m 为样品质量,H 为磁场强度, 为沿样品管方向的磁场梯度。
本实验用摩尔氏盐(六水合硫酸亚铁铵)标定外磁场强度H 。
测定亚铁氰化钾和硫酸亚铁的摩尔磁化率,求金属离子的磁矩并考察电子配对状况。
三、仪器、试剂MB-1A 磁天平(包括电磁铁,电光天平,励磁电源) 1套 软质玻璃样品管 1只 角匙 1只 漏斗 1只莫尔氏盐(NH 4)2SO 4·FeSO 4·6H 2O (分析纯) FeSO 4·7H 2O (分析纯) K 4Fe(CN)6·3H 2O (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 磁场强度(H )的测定 :用已知摩尔磁化率的莫尔氏盐标定某一固定励磁电流时的磁场强度(H ).励磁电流变化0A →3A →→4A →→3A →0A ,分别测定励磁电流在各值下的天平的读数(4A 的值可以不读,持续2分钟左右,消磁),用同一仪器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后续的测定。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报告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报告引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科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实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分析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化学的方法,对给定的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不同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原理实验中使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沉淀重量法等。
酸碱滴定是通过滴定剂与待测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利用滴定剂的浓度和滴定终点的指示剂颜色变化来确定待测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络合滴定是通过络合剂与待测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利用络合物的稳定性和指示剂颜色变化来确定待测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沉淀重量法是通过将待测溶液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然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最后称量沉淀的质量来确定待测溶液中特定物质的含量。
实验步骤1. 酸碱滴定法:首先准备好待测溶液和滴定剂,将待测溶液滴入滴定瓶中,加入指示剂,然后滴加滴定剂直至颜色变化,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2. 络合滴定法:准备好待测溶液、络合剂和指示剂,将待测溶液滴入滴定瓶中,加入指示剂,然后滴加络合剂直至颜色变化,记录络合剂的用量。
3. 沉淀重量法:将待测溶液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过滤沉淀后用水洗涤,然后将沉淀干燥并称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和原理,我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分析化学实验,并得到了实验结果。
在酸碱滴定实验中,我们成功确定了待测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在络合滴定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待测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在沉淀重量法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待测溶液中特定物质的含量。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在酸碱滴定实验中,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可能不够明显,导致读数的不准确。
在络合滴定实验中,络合剂和指示剂的选择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沉淀重量法实验中,沉淀的过滤和干燥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化学反应中金属络合物的形成与解离机理金属络合物是由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的稳定化合物。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离子可以通过与配体发生络合反应形成金属络合物,也可以通过与配体发生解离反应解离成金属离子和配体。
这种形成和解离的机理是化学反应中重要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对金属络合物的形成与解离机理进行探讨。
一、金属络合物的形成机理金属络合物的形成机理主要涉及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金属离子具有正电荷,而配体则是带有负电荷或可提供孤对电子的分子。
下面将分别介绍两种常见的金属络合物形成机理。
1. 配位键形成机理在金属络合反应中,金属离子通过配体的配位键与金属离子结合。
常见的配位键形成机理有配位作用和配位亲和力。
配位作用是指配体中的主要配位原子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
常见的配位作用包括配位键的共价作用、配位键的静电作用和配位键的桥键作用。
配位亲和力是指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亲和力。
金属离子的亲和力取决于金属离子的电荷、电子云大小以及配体的性质。
亲和力越大,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络合物的能力越强。
2. 配位环境形成机理金属离子在形成络合物时,需要满足一定的配位环境。
配位环境受到配体的数目、尺寸和几何排列的影响。
配体的数目是指金属离子周围配位原子的数量。
金属离子常常形成八面体或四方形配位环境,所需的配体数目取决于金属离子的价态。
配体的尺寸是指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空间相容性。
较大的金属离子常需要较大的配体来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配位环境的几何排列是指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形成的空间排列。
常见的几何排列有正方形平面、四面体和八面体等。
二、金属络合物的解离机理金属络合物的解离机理主要涉及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解离过程。
解离反应可以被分为两类:溶液中的解离和固体中的解离。
1. 溶液中的解离在溶液中,金属络合物可以通过水合离解反应发生解离。
水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水合物,使其解离为金属离子和配体水合物。
水合离解反应的速率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水合离解反应的配位键强度、水合离解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和水合离解反应的温度。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络合滴定在牛奶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掌握络合滴定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络合滴定是一种利用络合反应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络合滴定中,金属离子与配位剂反应生成络合物,通过测定络合物的生成量来计算待测金属离子的含量。
本实验以牛奶为试样,测定其中的钙离子含量,采用EDTA滴定法。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烧杯、漏斗、洗瓶、玻璃棒、滴定台等。
2. 试剂:0.01mol/L EDTA标准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钙标准溶液、甲基橙指示剂、钙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称取一定量的EDTA固体,用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配制成0.01mol/L的EDTA标准溶液。
(2)准确吸取10.00mL钙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甲基橙指示剂,用0.01mol/L的EDTA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计算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
2. 牛奶样品的预处理(1)称取适量牛奶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至一定倍数。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钙指示剂,使钙离子与钙指示剂形成红色络合物。
(3)用0.01mol/L的EDTA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直至红色络合物消失,记录消耗的EDTA标准溶液体积。
3. 计算牛奶中钙离子的含量根据络合滴定的计算公式,计算牛奶中钙离子的含量。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标准溶液的浓度:C(EDTA) = 0.00989mol/L2. 牛奶样品中钙离子的含量:C(Ca2+) = 0.0158mol/L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络合滴定实验,成功测定了牛奶样品中钙离子的含量。
2. 实验结果表明,牛奶样品中钙离子的含量较高,符合人体对钙的需求。
3. 在实验过程中,滴定操作需注意滴定速度和终点判断,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通过络合滴定法成功测定了牛奶样品中钙离子的含量。
化学络合物的实验结果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络合物的定义、分类及特性;2. 使学生了解络合物形成的原理及实验方法;3. 帮助学生理解络合物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及意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实验方法研究络合物性质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旨在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络合物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验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化学络合物的定义、分类及特性;- 定义:介绍络合物的概念,理解其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位体组成的特征;- 分类:按照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位体的不同,分类介绍常见的络合物;- 特性:讲解络合物的稳定性、颜色、磁性等性质。
2. 络合物形成的原理及实验方法;- 原理:阐述络合反应的机理,解释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过程;- 实验方法:演示如何通过改变配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的比例来制备络合物。
3. 络合物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及意义;- 应用:介绍络合物在催化、分析、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意义:强调络合物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化学络合物的定义、分类及特性;第二课时:络合物形成的原理及实验方法;第三课时:络合物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及意义。
edta的滴定实验报告EDTA的滴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EDTA滴定法确定水样中钙离子的含量,并了解EDTA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EDTA(乙二胺四乙酸)是一种强螯合剂,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在滴定实验中,EDTA溶液与待测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从而达到滴定的目的。
当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时,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可以确定金属离子的含量。
实验仪器和试剂:1. 仪器:滴定管、容量瓶、分析天平、滴定管架等。
2. 试剂:EDTA标准溶液、钙标准溶液、NH4Cl-NH4OH缓冲溶液、Eriochrome Black T指示剂。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备NH4Cl-NH4OH缓冲溶液取适量NH4Cl溶解于少量去离子水中,加入适量NH4OH,用去离子水稀释至标线容量瓶。
摇匀后,得到NH4Cl-NH4OH缓冲溶液。
步骤二:制备EDTA标准溶液取适量EDTA固体称重,加入标线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溶解至标线。
摇匀后,得到EDTA标准溶液。
步骤三:滴定实验1. 取一定体积的钙标准溶液,加入一定量的NH4Cl-NH4OH缓冲溶液和适量的Eriochrome Black T指示剂。
2. 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溶液,直至溶液颜色由红变蓝。
记录滴定所需的EDTA标准溶液体积。
3.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滴定实验,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钙离子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滴定所需的EDTA 标准溶液体积,可以推算出待测溶液中钙离子的浓度。
通过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如读数误差、试剂配制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增加实验重复次数,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结论:通过EDTA滴定法,我们成功确定了水样中钙离子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络合物的生成条件和反应原理。
2. 掌握络合物性质的测定方法。
3. 分析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 探讨络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络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在络合物中,中心金属离子提供空轨道,配体提供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
络合物的稳定性由配合物的形成常数(Kf)表示,Kf越大,络合物越稳定。
本实验通过以下步骤研究络合物的生成和性质:1. 生成络合物:通过加入适量的配体到含有中心金属离子的溶液中,观察络合物的生成过程。
2. 测定络合物性质:观察络合物溶液的颜色变化、酸碱性变化、氧化还原性变化等。
3. 分析络合物稳定性:通过改变配体浓度、pH值等条件,研究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电子天平、pH计、滴定管、移液管、玻璃棒等。
2. 试剂:K2Cr2O7溶液、H2SO4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K4[Fe(CN)6]溶液、Na2S2O3溶液、KI溶液、NH3·H2O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KBr溶液、HgCl2溶液、FeSO4溶液、C2O42-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生成络合物:(1)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0.1mol·L-1 FeCl3溶液。
(2)逐滴加入0.1mol·L-1 K4[Fe(CN)6]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继续加入K4[Fe(CN)6]溶液,直至溶液呈深蓝色,记录反应时间。
2. 测定络合物性质:(1)观察溶液颜色变化:FeCl3溶液为黄色,K4[Fe(CN)6]溶液为深蓝色,生成的络合物溶液呈深蓝色。
(2)测定酸碱性:取少量生成的络合物溶液,加入pH计测定其pH值。
(3)测定氧化还原性:取少量生成的络合物溶液,加入Na2S2O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 分析络合物稳定性:(1)改变配体浓度:取相同体积的FeCl3溶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K4[Fe(CN)6]溶液,观察络合物生成情况。
博士后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高效水溶肥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李媛2013.071 水溶肥中原料中金属离子的配位添加技术研究1.1 研究方法与思路为了使采用我们制备水溶肥产品中不仅N、P、K等大量元素满足使用要求,而且镁、铁、铝、锰、锌等中量或者微量金属元素能够同时满足要求,我们在前期可溶性磷酸盐制备的过程中添加络合剂的方法使湿法磷酸中的铁、镁、铝等元素形成可溶物质,而同时在络合过程中加入锰、锌等的硫酸盐,通过调节络合剂的用量与实验条件等,使锰、锌等也可以形成水溶性物质存在于水溶肥的关键中间原料中,进而通过磷酸二氢钾、磷酸脲、聚磷酸铵等关键中间原料的复配获得元素含量达标、水不溶物含量不超过0.5%,并且符合其他国家标准技术指标的全水溶性复合肥,为企业树立高端肥料生产厂家的企业形象。
1.2 实验方法1.2.1 螯合剂的添加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温度和pH值后,发现反应完成后仍然有许多沉淀生成,沉淀中含有少量磷酸二氢钾和可以被作物吸收的金属离子,造成了原料的浪费,而在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又需要添加少量的微量元素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考虑到经济实用原则,提出了向反应原料中加入不同螯合剂,使沉淀中的金属离子能与螯合剂络合生成可溶性络合物,同时,有可能增加产品中的P、K含量,提高产率,使反应原料的有效转化率达到最大化。
取80 mL湿法磷酸置于500 mL三口烧瓶中,在pH值为4.5下分别与30%的碳酸钾水溶液进行反应,水浴温度控制在60℃~70℃,将碳酸钾溶液缓慢加入至湿法磷酸中,直至pH值调整为4.5,此时加入不同的螯合剂,继续反应半个小时。
研究了不同螯合剂对磷酸二氢钾产率与P、K含量的影响。
加入的螯合剂分别有:1、柠檬酸20 g;2、EDTA 20 g;3、EDTA 5 g﹢柠檬酸15 g;4、柠檬酸钠20 g;5、焦磷酸钠20 g。
6、EDTA 10 g﹢柠檬酸钠10 g1.2.2 产品的检测添加螯合剂后产品的结构分析采用红外、热重分析等方法完成,P含量、K含量与水不溶物含量采用中阿化肥实验室提供的方法进行检测,金属离子含量因其浓度降低,为了提高其检测的灵敏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方法进行检测。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易于比较,我们在ICP测试过程中均取0.7g样品,配制成1L溶液。
1.3 主要研究结果1.3.1 添加螯合剂后产品质量与P、K含量的变化加入的螯合剂分别有:0、空白;1、柠檬酸20 g;2、EDTA 20g;3、EDTA 5 g﹢柠檬酸15 g;4、柠檬酸钠20g;5、焦磷酸钠20g。
6、EDTA 10 g﹢柠檬酸钠10 g表1 添加螯合剂后产品质量与P、K含量的变化组数蒸干产物沉淀质量/g P 含量(%)K 含量(%)质量/g0 77.92 23.46 47.35 36.301 90.34 31.85 40.38 36.532 102.83 30.18 49.04 30.813 110.35 25.46 48.79 32.614 118.84 0 42.24 31.565 89.20 51.30 43.59 33.766 78.60 25.75 47.44 35.51从表中可以看出,添加螯合剂后,蒸干的可溶性产物质量、P、K含量均有变化。
添加EDTA后,磷含量有明显的提高,这可能是由于部分难溶性的磷酸复盐溶解的结果,而多数螯合剂的添加均降低了P含量,这可能是由于蒸干产物总量增加造成的,我们可以根据公司水溶肥中各元素含量的要求重新计算并添加适当含量的螯合剂。
1.3.2 添加螯合剂前后磷酸二氢钾产品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变化未添加0.0412 5.928 0.0331 0.20131 0.3153 5.807 未检测到0.31812 0.5254 6.734 0.4324 0.43203 0.4982 6.034 0.4580 0.36694 0.7375 5.960 0.5196 0.21895 0.5446 5.903 未检测到0.02646 0.5737 5.902 0.3593 0.4330从表2中可以看出,添加螯合剂后,产物磷酸二氢钾中的金属离子含量多有提高,即有较多的金属离子进入到可溶性产物中,因此,可以采用在中间原料制备过程中添加螯合剂的方法提高产物中的可溶性微量元素含量,关于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可以通过调节螯合剂的添加量而进行调节。
其中,所选的螯合剂均可以提高Fe元素的含量;除柠檬酸和焦磷酸钠以外,其余螯合剂均可以提高产物中Al元素的含量;除柠檬酸钠和焦磷酸钠外,其余螯合剂均可以提高产物中Mn元素的含量;而所选的螯合剂对Mg元素的含量均影响不大。
通过等量螯合剂添加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添加柠檬酸钠后,产物可以绝大多数水溶,甚至不需要过滤,这样可以减少工艺步骤,并且P、K含量与金属元素的含量均比较令人满意,因此,我们选择柠檬酸钠做了不同添加量的研究,金属元素的ICP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看出,随着柠檬酸钠添加量的增加,金属元素Fe、Al的含量有较大提高,而Mg、Mn含量则变化不明显。
但是当螯合剂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从20g增加到30g时),金属元素的提高并不明显,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产物质量、P、K含量等因素,决定螯合剂的添加量。
表3 添加不同量柠檬酸钠后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Fe/ppm Mg/ppm Al/ppm Mn/ppm 未添加0.0412 5.928 0.0331 0.201310g 0.5126 5.920 0.4395 0.208620g 0.7375 5.960 0.5196 0.218930g 0.7789 6.025 0.5268 0.2096根据磷酸中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肥料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要求,我们在添加20g柠檬酸钠的同时,添加了少量的Zn、Mn等元素,并且发现添加元素后,仍可以得到较多的水溶性产物,我们选择了添加0.1%和0.3%的Zn、Mn元素的样品进行了ICP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添加Zn、Mn后的金属离子含量Fe/ppm Mg/ppm Al/ppm Mn/ppm Zn/ppm未添加0.0412 5.928 0.0331 0.2013 未检测到柠檬酸钠0.7375 5.960 0.5196 0.2189 未检测到0.1% 0.9186 5.982 0.2668 0.390 0.10080.3% 0.8618 5.223 0.5928 1.007 0.71181.3.3 产物的结构分析(1) 热重分析热重分析是根据物质在加热过程中质量的改变建立起来的测试方法。
当被测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有升华、气化、分解出气体或失去结晶水时,被测的物质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时热重曲线就不是直线而是有所下降。
通过分析热重曲线就可以知道被测物质在多少温度时产生变化,并且根据失重量可以计算失去了多少物质。
T G A /mg Temperature/K D T A /μVD T A /μV T G A /m g Temperature/K3004005006007005.255.505.756.006.256.506.757.00-120-100-80-60-40-20020D T A /μVDTA T G A /m gTemperature/KTGA柠檬酸钠3004005006007005.255.505.756.006.256.506.757.00-150-120-90-60-3030D T A / VDTAT G A /m gTemperature/KTGA柠檬酸图1 不同螯合剂下,磷酸二氢钾的热重图图1为磷酸二氢钾的TGA(Themogravimetry analysis)曲线,升温速度10℃/min ,最高温度500℃。
从图中可以看出,磷酸二氢钾在400℃左右放热,在400℃到600℃间,又有缓慢的由吸热到放热的过程,在600℃到660℃之间又出现放热峰,分析原因为400℃下,磷酸二氢钾分解未完全,分解产物随后继续随温度升高发生进一步发生氧化反应。
对应TGA 曲线也是在400℃左右分解失重,但是分解未完全,在400℃到600℃间有一吸热峰可能是螯合剂引起的;在400℃到650℃间磷酸二氢钾进一步分解,继续缓慢失重。
在650℃左右分解完全,结构向更稳定的相转变。
磷酸二氢钾样品的DTA 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独立的放热峰,对应的TGA 曲线也有一个失重台阶,对应磷酸二氢钾热分解的过程。
400℃附近的放热峰对应磷酸二氢钾的分解。
(2) 红外光谱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红外光谱是高吸水性树脂最常用的表征手段。
因此,本文加入螯合剂的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其红外光谱图见图2所示: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10.20.30.40.50.60.70.80.91.0blankA b s o r p t i o nWave number (cm -1)A波数cm -1A波数cm -1A波数cm -1A波数cm -1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10.20.30.40.50.60.70.80.91.0A bs o r p t i o nWave number (cm -1)A波数cm -1图2 不同螯合剂下,磷酸二氢钾的红外光谱图2给出了加入螯合剂后磷酸二氢钾的红外光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致在3437cm -1、2460cm -1、1630cm -1、1413cm -1、1302cm -1、1111cm -1、913cm -1、620cm -1和540cm -1左右等位置出现了红外吸收峰,其中3437cm -1处的较宽吸收带可能是端面羟基(—OH)伸缩振动峰引起的;2460cm -1处左右的吸收带是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此引起的;1630cm -1处附近的吸收峰应归属于螯合化合物的伸缩振动;1302cm -1处附近的吸收峰应归属于(P=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此引起的;1111cm -1、913cm -1处附近的吸收峰应归属于(P-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此引起的;620cm-1处出现红外吸收峰是羟基金属—磷络合物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此引起的,且是桥连的羟基金属;540cm-1处出现红外吸收峰是(P=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此引起的,含有H2PO4-离子,说明是含磷化合物。
加入螯合剂的磷酸二氢钾与不加螯合剂的磷酸二氢钾相比,吸收峰的位置发生偏移,吸收峰的强度有所增加,说明加入螯合剂后的磷酸二氢钾结构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初步说明产物仍是磷酸二氢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