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24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以金昌为例中国西部是指位于中国国土的西部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些地区相对于中国东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扶持,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渐加速。
接下来,以甘肃省金昌市为例,介绍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的情况。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金昌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金昌市的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为了促进金昌市的经济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积极引导外商投资。
通过减税、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进驻金昌市,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金昌市发展了一批石化、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其次,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金昌市加大了对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金昌市的交通便利性和电力供应水平。
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政府注重教育和科技创新。
金昌市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兴建了一批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机构,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
此外,金昌市还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人才。
此外,金昌市还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金昌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和游客,推动了金昌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的措施,金昌市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金昌市逐渐从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发展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金昌市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大幅改善。
然而,金昌市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昌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于依赖传统冶金和石化产业,缺乏高科技产业的支撑。
最新整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间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缩小,但东西部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
究其原因,体制环境、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水平和观念等软投入落后是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一方面,软投入质量低下,使得当前西部地区投融资只能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国内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并没有大规模地相应跟进,呈现出“政府热、民间冷”,现有中央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水平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西部地区软投入质量低下,严重影响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使得中央倾斜投资的效率大打折扣。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体制转型滞后。
同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要素市场等方面还保留着较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有的方面还相当严重。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省区市场化程序与东部差距较大的方面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差距。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与改革开放的需要相差甚远。
首先,政府规模庞大,运行费用长期偏高。
其次,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第三,政府管理方式落后,运行效率低下。
(三)知识贫困、技术落后。
胡鞍钢提出了“知识贫困”的概念,他认为知识贫困不仅仅是教育水平低下,而且是指“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
欠发达地区的知识积累与经济发展一样与东部地区差距显著。
(四)观念转变滞后。
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和普通劳动者观念转变滞后。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二是求稳怕变,不敢创新。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影响(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论文摘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
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状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十分,游不尽的丝绸路,看不厌的九寨沟,神秘的莫高窟,还有黄龙、天山、昆仑、峨眉、雅鲁藏布大峡谷等等,仅中国30处世界遗产内,西部12省区就有9处,其中文化遗产5处,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自然遗产占3处。
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在西部六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00多种垄断性旅游资源,其中已开发的只占总量l/7。
无论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
但就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水平比较低,总量规模不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实际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相符,存在“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情况。
尽管西部各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仅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三年期间北京市的旅游外收入是西部12省区旅游外汇收入的1.7倍和1.5倍,广东省的旅游收入是西部12省旅游收入的2.6倍和3.5倍。
由于西部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进而形成了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区”,旅游开发“低谷区”和旅游经济“贫困区”的现状。
引文格式:段诗杰, 黄宜, 龙蔚. 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基于fsQCA 方法的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 17(6): 38−45. DOI: 10.12371/j.ynau(s).202306062.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基于fsQCA 方法的分析段诗杰, 黄 宜, 龙 蔚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摘要:文章从“熵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 ),通过收集的云南省1 178份调查问卷所形成的案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及有效实现路径。
实证分析发现: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内向带动与市场经营,而外向联合的影响则较为有限;有效实现路径有内部治理型、内外联动型以及综合联动型三种类型,其发展路径具有多样性、可借鉴性和复杂性,要注意加强要素间的联动匹配和寻求多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借鉴优秀典型的做法;同时,应注意结合自身境况谨慎选择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熵理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 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90X (2023) 06 – 0038 – 08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ofWestern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fsQCA MethodDUAN Shijie ,HUANG Yi ,LONG Wei(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opy theory ” , this paper used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 fsQCA ) to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ase data formed by 1 178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in Yunnan Province, and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fective realization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western China.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 this part of the region were inward driving and market opera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outward joint was limited. There were three type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s : in-ternal governance typ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type and comprehensive linkage type. Its devel-opment path was diverse, referential and complex.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link-age matching between elements and seek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elements, and learnfrom excellent typical practic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hoose the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23 – 06 – 27 修回日期:2023 – 07 – 11基金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横向课题项目“北京市与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比研究”(KX132022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多民族互嵌社区社会治理难点及对策研究”(20BMZ065)。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西部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地域之一,其县域经济贡献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多年来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不足,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一、资源属性突出,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矿藏、水电等,这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巨大。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政策导向不当,西部地区在大规模开发资源的同时,忽略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升级。
由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缺乏差异化优势,导致经济增长遇到瓶颈。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地处山区等边远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这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差异和不足,如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欠缺会限制县域企业的发展。
交通不便也会限制区域的发展,导致公司的流通费用高,制约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融合不足由于行业交叉融合程度不足,西部地区的县域之间及县域企业之间的协同操作较少,市场化程度不高。
这导致了市场发展的制约,妨碍了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加之各县区之间的竞争激烈,缺乏市场合作意识,结果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虚实倒置。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长期来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他们就会缺乏更好的竞争力。
缺乏创新能力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因为企业从技术层面上对社会的贡献难以提高。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关注,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县域之间开展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多元化等措施,尽力缩小与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新东方》2019年第收稿日期:2019-03-05作者简介:陈增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就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找准影响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一、不平衡不充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一)正确认识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社会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尤为突出,抵御经济波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比较摘要: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与不充分。
因此,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矛盾;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 (2019)02-0040-06陈增帅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路径选择The New Orient繁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摘要】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宏观背景、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和策略。
研究发现,西部欠发达地区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实施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并重视实践意义,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宏观背景、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实践意义。
1. 引言1.1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但由于长期受到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
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探讨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旨在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项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宏观背景下的经济现代化路径、政策推动下的现代化路径、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化路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对现代化路径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现代化路径的关系等。
通过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的研究,可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撑。
也可以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全国经济共同繁荣。
2. 正文2.1 宏观背景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宏观背景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是指在全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西部地区一直以来受到发展落后、资源相对匮乏以及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的困扰,这也导致了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滞后现象。
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几个问汇报人:2024-01-10•引言•产业转移概述•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目录•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问题•案例分析•对策建议01引言背景介绍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然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人才和技术缺乏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和意义02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活动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过程,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产业转移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产业转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转移方向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按照涉及产业可分为农业转移、工业转移和第三产业转移等。
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产业转移经历了多次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不断发生。
产业转移的趋势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趋势,如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新兴市场的崛起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禀赋、市场状况、政策环境、技术进步等。
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关系引导企业进行生产布局调整,政府推动机制则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促进等手段推动产业转移。
五、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后发优势,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的比较效益差。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第三、城市化进程缓慢,新农村建设遇到瓶颈问题。
……第四、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总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西部发展的主要矛盾。
……——摘自《学习时报》2006年12月8日人民网。
材料二:恩格斯于1876年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写下了生态危机观和科学发展观萌芽思想的哲学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材料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的根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
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概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2、根据材料三,谈谈为什么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要求,第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解决了发展的目的和实质问题;第三:发展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四: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