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5、下列对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

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持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见,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B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C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

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16、以下文化常识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B 除。拜官授职,如本文的“除户部侍郎”“除太府少卿”、“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C “除户部侍郎”中的“户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D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

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C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

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迁”“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21、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对选拔人才的控制,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纳履,穿鞋,借指辞别。

D胄监,指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国子监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23、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2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

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相当于部长。排在“御史大夫”后的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

B补外,指古代地方官员转调其他地方任职。

C帷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D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

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3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3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末。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3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3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3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4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

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4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4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4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荐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荐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B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西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D“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4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

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4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候、子、男

4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4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是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5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C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D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5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

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5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5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一词来源于上古时期,因为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5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官。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

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5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5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5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D“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5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6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6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6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又“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洪熙元年”中,“洪熙”是指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6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6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也称“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B受禅是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源干上古时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士死日“不禄”等。

D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捂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6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

B“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C“尚书”为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以后历代相承。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

职。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6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6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6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射”是指骑马射箭。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要求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基本才能。其中,射指的就是射箭。

B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C古时候称四方异族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在“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文中的“蛮”就是指贼人。

D高祖,一指先祖称谓,二为皇帝庙号之一。文中“高祖”是指皇帝庙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一律统称“高祖”。

70、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7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72、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B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兵部各部门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等等事宜。

C赞,是一种以颂扬人物为主的文体,万贵妃想让商辂在其亡父的画像上题写颂词,歌颂其父的美好品质及贡献。

D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叫赠。古代帝王、大臣死后,就其生平事迹,为之立号,此号称谥。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7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7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

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

D服阙,古人任职时因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阙。

7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B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时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C大理,即大理寺,古代官署名,是国家刑狱案件审理之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D“秩满”指古代官吏任期届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

7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卒,指大夫死去。古人通常称天子死为崩,公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庶人死则称死。D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官或者退休。“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7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7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D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7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统三年,属于年号纪年,中统是元朝的第一个年号。

B鸣鼓和鸣金是古代打仗时的指挥信号。鸣鼓是进攻的信号,鸣金是收兵的信号。

C虎符是中国古代铁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各个朝代的虎符形制都是一样的。

D秩,古代官吏的俸禄或官阶、品级。

8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8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我国传统农历历法,文中“朔日”指每月初一。另外,每月月圆那天称“望日”,通常指十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

B“再拜”通常指拜两拜,是古代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旧时也常作为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文中此词用法为后者。

C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相互配合,可用来纪年、月、日和时。文中“甲戌”指甲戌年,

它的前一年是癸亥年。

D“玉堂”原指玉饰的殿堂,常用作对宫殿的美称,汉朝时是皇宫中的一个殿名。而文中此词指官署。

8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8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B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如明追赠吴麟征“兵部右侍郎”,宋追封岳飞“鄂王”。

84、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8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8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8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

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例“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8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8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90、下列对文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

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9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此外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9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9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9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9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

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9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B“三都”在东汉和唐代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C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

D在古代谦辞中,“愚”谦称自己不聪明,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9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9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10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乘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B“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C“可汗”又称“赞普”“可罕”,中国古代鲜卑、吐蕃、回纥、蒙古等族的君长称号。

中小学“必考”文学常识100题

中小学“必考”文学常识100题 文学常识练习题 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 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 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

初中教材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教材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论语》十二章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泛指多次。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虽有嘉肴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称呼。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过故人庄(孟浩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北方。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总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小题2分,共22分) 1、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2、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顶峰之作的长篇小说是。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篇的意象是。 4、古代的所谓“四声”包括平、上、去、四种声调。 5、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学形式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 6、李白的诗风雄奇飘逸,杜甫的诗风。 7、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诗的人,与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8、宋代词人中,最先大量写作慢词的作家是。 9、“高山流水遇知音”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钟子期和两人之间的动人故事 10、祥林嫂是鲁迅的小说《》里的人物。 11、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

1、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B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C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最大。 D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的合称,其中《春秋》指的就是《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 2、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 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 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瓢流记》。 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而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 4、下列文学流派及文人并称中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B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 C 、桐城派:方苞、姚鼐 D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靖节先生集》----陶渊明----东晋 《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B 《文心雕龙》----刘勰----南朝 《后汉书》----范晔----南朝·宋 C 《梦溪笔谈》----沈括----北宋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D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清朝 《西厢记》----汤显祖----元朝 6、下列作品集的命名方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贾长沙集》《王子安集》《嘉佑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 B、《樊川文集》《刘梦得集》《王临川集》《白石道人诗集》《易安集》 C、《欧阳文忠集》《周元公集》《范文正公集》《林和靖诗集》《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完整版)小学毕业考试小升初必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一、远古神话 我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收录305首。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风”大部分是地方民歌,“雅”是朝廷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诗经》中的修辞手法有赋、比、兴。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他和他弟子的言行收录在《论语》中。 4、年龄:弱冠(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期颐(一百)。(可背可不背) 5、孟子,名轲,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学派有孔子、孟子;道家学派有老子、庄子,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 7、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有《离骚》,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这部作品。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演变而来的。 三、秦汉时期 1、中国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是《楚辞》,它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为西汉刘向所著,收录了屈原等人的辞赋作品。 2、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记载的人物事迹有“四面楚歌”——项羽、“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负荆请罪”——廉颇、“背水一战”——韩信,等。 3、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裁是“乐府”。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晋代陶渊明的诗歌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3、乐府双壁是指《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五、唐朝 1、初唐四杰指的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王勃写了《滕王阁序》,骆宾王写《咏鹅》。 2、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必备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必备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

古诗词与文学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诗文学常识汇总 二、填空(8分)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诗人的《》。 2、默写《石灰吟》中表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品格的句子:(六下) 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的意思。 4、《郑人买履》中“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自信”是的意思。 五、默写关于黄河的古诗各两句(4分) 1. 2.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分) 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仙杜甫写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被称作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六下) 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五上) 6、按文字提示填写内容。(6分) ①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要人才。清朝龚自珍的诗 “,”就表达了选择人才的重要性。(六下) ②从古诗文中古人对待朋友离去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感觉到伯牙的消极人生观;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朋友的两句 诗,我们却能感觉王勃的乐观态度。(六上,课外) 8、在括号里点上合适的内容。(5分) ①中国古代月亮别称很多: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 ();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因传说()住在月中,故她的名字也成为了月亮的又一别称。 四、积累与运用:按要求把答案写在横线上(8分) 1、《文心雕龙》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六下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课外)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

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含答案】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及练习题

【含答案】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及练习题文学常识内容部分 一、文化常识 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4.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五行:金、木、水、火、土 6.五金:金、银、铜、铁、锡 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岁寒三友:松、竹、梅 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五谷:稻、黍、稷、麦、豆 23.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24.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27.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二、古代名家名作 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4.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周礼》 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7.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8.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9.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0.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3.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试题大全(含答案)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试题大全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的朝代,帮助大家以后的学习: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7. 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8、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9、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0.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11.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12.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13.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14.初唐四杰指()、()、()、() 15."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

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年龄称谓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必修一、二文学文化常识检测答案

襄阳一中 高一年级 文化常识 编写:尹欣欣 审核: 陈会玲 使用时间: 月 第 周 姓名: 考号: 第 1 页 共 1 页 必修一、二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答案 1.答案:B 项荀子是赵国人,《荀子》是由荀子及其门人所著的。 2.答案:C 解析:C 项全文通过主客对话,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感情。作者虽有流露些许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沉沦,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3.答案:C 解析:C 项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4.答案:B 解析:B 项“炉台”象征产生希望的地方 5. 答案.(D)解析:《捕蛇者说》为散文 6.答案(A )解析:《暗示》为长篇小说 7.解析:C 深秋的露水为失望的泪水 8.(B )解析:苏轼当时是一个爱国老者 9.答案:B 解析:《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师说》才是由韩愈所写。 10.答案:C 解析:A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D :苏轼父苏洵,弟苏辙 11.答案:A 解析:B 中第一段是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C 《我心归去》中借法国表现自己对故乡的失望,但作者仍是爱自己的故乡,不愿在法国留下。他对故乡的失望,蕴含着希望。 D 《师说》作者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是鄙夷之情,而非尊重。 12.答案:D 解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一段表现了诗人放弃了对俗世幸福的追求,表现了一种定格在希望之上的绝望。 13.答案:A.老舍是满族人且《断魂枪》是短篇小说。 14.答案:C.《师说》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围。 15.答案:C.《赤壁赋》中举曹操的例子表明英雄不能与天地共存,为下文说明用个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作铺垫。 16.答案:C.启示是人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区别,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到了 “像山那样思考” ,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17.答案:D.老舍的长篇作品有《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中篇作品是《月芽儿》。 18.答案:C.文中虽写了天地万物易逝,但作者仍怀着乐观积极的情绪。 19.答案:A 解析:毛泽东的诗词因为内容仍是现代的,属现代诗歌 20.答案:C 解析:新诗也有格律和押韵 21.答案:D 解析: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2.答案C A 《阿房宫赋》是杜牧写的B 《沉沦》不是老舍的作品D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的生态学家 23.答案:B 解析:A 选项的《始祖鸟》错误。《始祖鸟》属于舒婷的作品。C 选项作者生于德国。D 选项的《一个人的村庄》错误。《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作品。 24.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5.答案:B 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 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26.答案:D 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7.答案:A 解析: 五更计时法: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为三更。由此推算: 一更天约在19:00时至21:00时; 二更天约在21:00时至23:00时; 三更天约在23:00时至次日1:00时; 四更天约在1:00时至3:00时; 五更天约在3:00时至5:00时。“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五更三点”是“早晨5点72分,即6点12分”;“三更四点”是“凌晨1点96分,即2点36分”。 28.答案:D :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谦词 29.答案:D .诸侯不能自称朕。 30.【答案】D ,应为“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明成祖的年号是“永乐” 31. 【答案】A 。解析:“黄发”指老人。 .. 32. 【答案】D 。解析:将“明清”改为“宋”。 33.答案:A 。解析:“夺”,削除。 34.答案:C ,其中“擢”表示提升官职。 35.答案:B ,“出”指离开京城外调。“入”是指地方官调入京官。 36.答案:C ,“视事”指任职。 37.答案:B 解析:古代科举分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8. 答案:D 。 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39. 答案:C 。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如同今天入学校读书的人称为“学生”。博士则属于D 项中教学人员一列。 40.答案: A 。相关知识:古代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具体是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1 答案:B 。“山东”之“山”指崤山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小学语文必备文学常识、基础知识(已整理好的)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二、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一、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 八、音乐文娱 九、古代服饰代称 十、古代刑罚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

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淄博专版)中考语文专题六文学文化常识练习(含解析)(含答案)

专题六文学文化常识 1.(2019·改编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所著小说集,其中塑造的闰土、双喜、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B.《曹刿论战》一文中对曹刿的“论”写得很详尽,而长勺之战的“战”写得极为简略,突出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C.小说《简·爱》以自叙形式写成,阐释了“人的价值是尊严与爱”的主题,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D.《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时人称“卧龙”。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2.(2019·改编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 B.《红楼梦》是我国的古代小说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 C.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成“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与《三国志》不同,后者是一部文学著作。 3.(2019·改编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分别用“告辞”,去到他家用“莅临”,送人出门称“留步”,麻烦别人说“叨扰”。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汉字经过了6 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D.《傅雷家书》中,傅雷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4.(2019·改编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豆蔻”“束发”是古代特定年龄的别称,“婵娟”“玉盘”是月亮的美称。 B.鲁迅的《孔乙己》、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骆驼祥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小说,它们都是以主人公名字来命名的。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年龄称谓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2018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题

2018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题 1. (山东临沂201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这些诗歌按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B.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春水》,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D. 《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应该是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各类诗歌305首。C诗集《春水》在作者是冰心。D《海燕》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2. (山东枣庄2018)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 《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答案】B 说、记、铭、序、表是古代常用五种文体,不包括“书”。 3. (山东潍坊20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陈涉世家》中“足下事皆成”的“足下”和《惠子相梁》中“子知之乎”的“子”,都是古人称呼对方的敬辞。 C.《公输》体现了道家反对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的思想。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答案】.C(道家应为墨家) 4. (山东泰安2018)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A 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

初中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春秋战国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古人也称诗三百。根据曲调分风、雅、颂三大类,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形式以四言为主。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我们读过的篇目有《关雎》《蒹葭》等。《诗经》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为我国儒家经典作品。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是我国儒家经典。 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紧扣论战,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取信于民的思想。(九下) 4、《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这是后人搜集齐国

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晏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八上) 5、《孟子二章》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世称亚圣,其核心思想是仁义,著有《孟子》。《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的书,现存七篇。 (2)《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本文运用层层推理的论证法,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九下) 6、《两小儿辩日》体裁寓言,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本文告诉人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7、《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该书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这两篇寓言都讽刺了那种迷信教条,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七上) 西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