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解质紊乱
- 格式:ppt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30
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英文名称:Pediatric Electrolyte Supplements Injection【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每100ml中含葡萄糖3.75g、含氯化钠0.225g。
辅料:盐酸、注射用水。
【适应症】补充热能和体液。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
小儿输液速度为每小时50~100ml,新生儿、早产儿输液速度为每小时不得超过100ml。
并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和体重酌情调节。
【不良反应】1.大量、急速静脉滴注:大量、急速给药,有致脑水肿、肺水肿、肢端性水肿、酸中毒、水潴留、急性左心衰、溶血等的可能发生。
2.急速静脉滴注:对于新生儿、早产儿急速静脉滴注(每小时超过100mL),有致水潴留的可能发生。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在治疗中由于输入葡萄糖盐水过多,有发生医源性高渗牲非酮症性昏迷的可能。
4.电解质紊乱:长期单纯补给易出现低钾、低磷血症。
5.反应性低血糖:合并使用胰岛素过量,原有低血糖倾向及全静脉营养疗法突然停止时易发生。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停止给药等并给予适当处置。
【禁忌】1.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未控制患者;2.高血糖症高渗状态。
1.下列情况慎用:水肿性疾病及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者;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性肾衰竭尿量减少而对利尿药反应不佳者;因梗阻性泌尿道疾病致尿量减少的患者;周期性麻痹、低钾血症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血浆蛋白过低者;脑水肿患者。
2.定期检查:血清钠、钾、氯浓度;血液酸碱平衡指标;肾功能;血压和心肺功能。
3.小儿补液量和速度应严格控制。
【特殊人群用药】儿童注意事项:补液量和速度应严格控制。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无特殊注意。
老人注意事项:补液量和速度应严格控制。
【药物相互作用】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容易诱发高血糖。
【药理作用】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
钠和氯是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对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1.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4. 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怀胎8周为胚胎期,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
妊娠早期, 12周。
是小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
流产或先天畸形的高发期。
妊娠中期, 13至28周。
肺泡结构基本完善。
妊娠晚期, 29至40周。
肌肉脂肪的累积。
5.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 )至出生后7足天。
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
6.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
头长占身长的1/4.6个月以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应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7. 幼儿期:1周岁后-3周岁前为幼儿期,智力发育较前突出。
防病是保健重点。
8.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 。
加强早期教育9. 学龄期:从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周岁)为止。
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
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
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姿势。
10. 青春期:从第2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第二个生长高峰。
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到18-20岁。
12.儿科特点(清楚) :1)解剖特点:头部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不易折断,关节发育不完善2)生理特点: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量相对成人多,但肠胃消化功能未趋成熟,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3)免疫特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健全,预防能力差,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 。
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 ,六个月后降低,到6-7岁达到成人水平。
小儿补液的5个原则小儿补液是指为满足儿童正常机体代谢和疾病需要而使用的给药形式,一般都是针对儿童部分或全部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或缺乏,通常包括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
因小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组成与成人不同,所以小儿补液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小儿补液的5个原则。
一、依据病情选择补液种类小儿补液的种类因病情不同而不同。
输入的补液种类应基于孩子缺失的电解质和水分种类进行选定,此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生理状况和病情判断所需补液种类以及剂量。
例如,轻度失水的孩子可以通过口服含盐分的液体、果汁和鸡汤来恢复,而严重失水需要经肌肉注射或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氯化钠液等,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对于治疗、缓解病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长期补液的电解质平衡饮食、代谢、排泄等过程都会影响小儿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长期补液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电解质平衡,可能导致电解质的紊乱。
如鉴别定量的输入维生素、矿物质等,会对小儿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为了保障小儿电解质平衡,应该连续检测电解质指标,及时调整补液种类和剂量。
三、补液过程的掌握补液过程,必须掌握孩子的血压、心率、尿量、呼吸等指标,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按要求进行液体或者盐分的补充。
在补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如果孩子耐受受损程度过大,随时要注意额外的系统的支持,及时给予临床支持。
四、注意补液渠道静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补液方法,一旦选择此种补液方法,需要注意补液的渠道,以保障小儿安全。
需要寻找补液的血管,因为在补液过程中,血管被占据的时间将决定补液的速度,对于需要快速补液的情况,应选择大颈静脉等容易插入的血管。
五、综合评价儿童的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输入和输出液体量和剂量。
因此,只有综合评价儿童的病情特点,以及信息获取、体检、检查数据等方面,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儿补液有5个原则,分别是依据病情选择补液种类、注意长期补液的电解质平衡、补液过程的掌握、注意补液渠道、综合评价儿童的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儿童饮食结构的改变,儿童脱水的情况时有发生。
脱水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因此,了解儿童补液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对儿童补液的总结:一、儿童补液的目的儿童补液的目的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恢复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脱水会导致儿童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二、儿童补液的种类1. 口服补液盐(ORS):ORS是纠正脱水的常用药品,适用于轻、中度脱水。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ORS I、II、III三种类型,其中儿童首选低渗的ORS III(1/2张)。
使用时,每袋(规格 5.125g)加温水250ml溶解,不可加奶粉、果汁等溶质调味。
2. 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儿童。
静脉补液主要包括等张溶液和含钠液,如0.9%NaCl、5%GS等。
三、儿童补液的原则1. 定性:根据儿童脱水的性质(低渗、等渗、高渗)选择合适的补液类型。
2. 定量:轻度脱水补液量为30~50ml/kg,中度脱水为50~100ml/kg,重度脱水为100~120ml/kg。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儿体液组成已接近成人,补液量应酌减1/4~1/3。
3. 定速: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原则上是先快后慢。
重度脱水患儿应首先快速静脉输入2.1含钠液,按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30分钟至1小时内输入,以迅速改善循环血量和肾功能。
四、儿童补液的注意事项1. 补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2. 严格掌握补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3. 避免家庭自制溶液补液,如需自制,可参考以下方法:米汤500ml(约5%浓度)食盐1.75g(约半啤酒瓶盖)。
4. 脱水纠正后,继续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指标,直至恢复正常。
总之,儿童补液是一项重要的保健措施。
家长和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儿童补液的相关知识,正确选择补液类型、掌握补液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第四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概述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 。
体内的水分称为体液,体液由水及溶解在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蛋白质等组成。
细胞内外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体液中进行的。
机体体液容量、各种离子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
水和电解质平衡是通过神经- 内分泌系统及相关脏器的调节得以实现的。
当体内水、电解质的变化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和(或)调节系统本身功能障碍时,都可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临床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十分常见,它往往是疾病的一种后果或疾病伴随的病理变化,有时也可以由医疗不当所引起。
严重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又是使疾病复杂化的重要原因,甚至可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体液由细胞膜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占总体液的三分之二,约占体重的40%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基质。
细胞外液占总体液的三分之一,约占体重的20%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必须依赖的外环境或称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可由毛细血管壁进一步划分为细胞间液和位于血管内的血浆,细胞间液约占体重的15% ,血浆约占5% ,血浆是血液循环的基质。
另外有一小部分细胞外液称为透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约占体重1~2% 。
透细胞液又称第三间隙液(third space fluid ),是指由上皮细胞耗能分泌至体内某些腔隙(第三间隙)的液体,如消化液、脑脊液和胸腔、腹腔、滑膜腔和眼内的液体等。
体液的含量和分布受年龄、性别、脂肪多少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见表4-1 。
婴幼儿的生理特性决定其具有体液总量大、细胞外液比例高、体内外水的交换率高、对水代谢的调节与代偿能力较弱的特点。
老年人体液总量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机体肌肉组织含水量高(75~80% ),脂肪组织含水量低(10~30% ),故肥胖者体液量较少。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该如何诊治?Chengdu Women's and Children's Central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91,China.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常急性起病,恶心、呕吐为主要首发症状,伴不同程度发热,随后出现水样便或蛋花水样便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肌炎、惊厥、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及时正确的认识和诊治轮状病毒肠炎意义重大。
1.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特点轮状病毒是无包膜双链RNA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轮状病毒可通过胃酸屏障进入小肠造成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流行时间为10月~次年2月,夏季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5岁以下儿童对轮状病毒普遍易感,6~24月龄患儿是重症轮状病毒肠炎的高危人群。
6月龄以下婴儿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发病率低且病情轻,2岁以上小儿多数感染过轮状病毒,有保护性抗体,发病率明显降低。
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主要发生在<1岁儿童。
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损伤小肠绒毛顶端的成熟肠道细胞,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分泌性腹泻。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为1~3天,常在急性呕吐后出现稀水样便或蛋花水样便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无粘液和腥臭味,病程约3-8天。
轮状病毒肠炎可导致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休克、死亡,还可继发乳糖酶缺乏,使腹泻时间延长。
轮状病毒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感染,并发心肌损害、心肌炎、肝功损害、肺炎、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可防止并发症及疾病的传播。
轮状病毒可反复感染,但是临床症状可随着感染的次数逐渐减轻。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排病毒时间可能较长。
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能会引起危及生命的胃肠炎。
儿童消化系统紊乱常用治疗药物-电解质溶液-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 【其他名称】小苏打。
【制剂与规格】注射液:10ml:0.5g。
【药理作用】(1)治疗代谢性酸中毒:使血浆内碳酸根浓度升高,中和氢离子,从而纠正酸中毒。
(2)碱化尿液:由于尿液中碳酸根浓度增加后pH升高,使尿酸、磺胺类药物与血红蛋白等不易在尿中形成结晶或聚集。
(3)制酸:口服能迅速中和或缓冲胃酸,而不直接影响胃酸分泌。
因而胃内pH迅速升高缓解高胃酸引起的症状。
【适应证】(1)治疗代谢性酸中毒。
治疗轻至中度代谢性酸中毒,以口服为宜。
重度代谢性酸中毒则应静脉滴注,如严重肾脏病、循环衰竭、心肺复苏、体外循环及严重的原发性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碱化尿液。
用于尿酸性肾结石的预防,减少磺胺类药物的肾毒性及急性溶血,防止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小管。
(3)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
(4)静脉滴注对某些药物中毒有非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如巴比妥类、水杨酸类药物及甲醇等中毒。
但禁用于吞食强酸中毒时的洗胃,因与强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破裂。
【用法与用量】(1)代谢性酸中毒,静脉滴注,所需剂量按下式计算:补碱量(mmol)=(-2.3-实际测得的BE值)×0.25×体重(kg),或补碱量(mmol)=[正常的CO2CP-实际测得的CO2CP(mmol)]×0.25×体重(kg)。
除非体内丢失碳酸氢盐,一般先给计算剂量的1/3~1/2,4~8小时内滴注完毕。
(2)心肺复苏抢救时,首次1mmol/kg,以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量(每1g碳酸氢钠相当于12mmol碳酸氢根)。
(3)碱化尿液,成人:静脉滴注,2~5mmol/kg,4~8小时内滴注完毕。
【注意事项】(1)静脉应用的浓度范围为1.5%(等渗)至8.4%。
(2)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中pH、碳酸氢根浓度变化决定追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