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音乐与美术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0
美术高中苏版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在前面的一课中,学生们对建筑这一概念有了差不多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开始探寻如何科学地评价和观赏一座建筑。
然而,专业水准观赏眼光的培养、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基本上要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不断地实践、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正是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我们配以本课的建筑艺术观赏,旨在尽量多地介绍给学生一些优秀建筑实例,开阔大伙的视野,充实大伙的知识。
这关于建立高层次的观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基本上十分重要的。
本课教学的差不多目标是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课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了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要紧建筑类型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缘故,盼望借此给学生一个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概括认识,并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起善于观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因此关于课本中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显性目标,也是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差不多要求。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缘故的分析能力。
课本中在对大量建筑实例进行介绍的同时无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进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某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内在缘故。
这是比单纯理解和掌握某一类型的建筑艺术风格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即透过现象查找本质。
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背后总有其产生和进展的内在缘故,同时会形成某种规律。
对这种内在缘故和规律的探讨是我们研究艺术进展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那么是一种对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这种训练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不无裨益,是本课教学的高层次目标。
〔二〕内容结构本课旨在带领学生观赏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并探讨建筑艺术进展。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电脑美术──“笔刷”画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脑美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笔刷”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观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电脑美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电脑美术的基本概念2. “笔刷”工具的使用方法3. 电脑绘画的技巧4. 电脑绘画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笔刷”工具的使用方法,运用电脑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笔刷”工具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创意的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电脑、画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电脑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电脑美术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笔刷”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电脑绘画的基本技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笔刷”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电脑美术──“笔刷”画画2. 教学目标:了解电脑美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笔刷”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3. 教学重点:掌握“笔刷”工具的使用方法,运用电脑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4.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笔刷”工具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创意的作品。
七、作业设计1. 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2. 欣赏一些优秀的电脑绘画作品,分析其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学生对“笔刷”工具的使用是否熟练,能否运用电脑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3.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个人风格。
教案第18课《听听画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声音、画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以及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或音频文件、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与画面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讲解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
3. 示范讲解: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将声音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一种声音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板书设计1. 《听听画画》2. 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3. 教学过程4. 作品展示与评价六、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自己喜欢的声音,进行绘画创作。
2. 作业要求: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作品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声音的转化和表现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小学美术沪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剪剪小窗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民间窗花的特点,初步学会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制作小窗花的过程中,学习窗花的对折剪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民间剪纸图形的对称美和简洁美,激发学习剪纸的兴趣,培养欣赏民间剪纸艺术的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剪纸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一年级时也剪过一些简单的花纹和图案,会使用剪刀。
二年级学生对于对称的造型已有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里,学生要充分整合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剪纸的造型,本课要让学生了解对折剪纸与纹样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有意识地剪弯折线表现变化的纹样,学生需要更熟练地使用剪刀。
3重点难点重点:对称剪纸的基本制作方法难点:剪纸纹样之间的连接4教学过程4.1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播放音乐《春节序曲》1、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抽生答)对!这就是每年我们在春节联欢晚会中都可以听到的《春节序曲》。
在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新年的欢乐气氛。
仿佛看到(点击图片)人们忙碌的情景,他们除了贴春联、挂福字、贴年画,甚至在我国北方一带,人们还喜欢贴上窗花,给我们生活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课件)师:请大家看看我们的教室,今天有什么不同,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窗户上贴有窗花。
2、揭示课题:美丽的窗花是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而窗花的种类很多,(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窗花的一种————团花。
贴课题《团花》教师当场演示剪一个窗花,学生观察。
折——画——剪——展开 (用大纸张)介绍团花。
像这种外形以圆形为主,将纸多次折叠后剪出的图形叫团花。
想了解更多的团花知识吗?那么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团花世界,感受她的美。
2【讲授】(二)、新课1:介绍团花的历史、图案寓意、用途等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团花作品:(1)师:现在发现最早的团花出现在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代(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