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289.49 KB
- 文档页数:3
的相关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5]郭妍,蒋文慧,李小妹,等.西安市社区护士工作压力源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1):1[6]翟静,薄纯露,章笑天,等.基于EFA的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3):38[7]支晓,张聪,王炜杰,等.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于中医药治疗认可情况的调查分析[J].河北中医,2018,40(4):535[8]李晓,黄小琼,陈辛红,等.浙江省护士工作压力源与激励需求的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6):1443[9]陈文瑶,商之涵,饶东,等.老年医疗机构护理员工作满意感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6):1[10]陈杰,賂潜,英圣艳,等.护士职业认同感、工作压力和满意度及离职意愿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43[11]柏宁培,刘艳,况欢孩,等.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护理环境和工作压力的中介效应[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36(1):110[12]陈凤,王益平,谭艳,等.四川省7所三甲中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职业认同感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6):10[13]OGAWA T,NAKATANI H.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in Japanese public health nurses:A cross-sectional survey[J].Public Health Nurs,2020,37(2):272(收稿日期=2021-08-01)综合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规范应用及效果评价赵旺兰(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湖北咸宁437100)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规范应用综合化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管内的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的现象。
造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道不良:静脉通道插入不当或存在空隙、松动等问题,导致输液管与静脉血管之间出现渗漏。
2.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静脉内压力,超过组织液吸收能力,导致液体从静脉管渗出。
3. 输液管阻塞:输液管内存在悬浮物或导管阻塞,造成压力增高,引起液体外渗。
4. 输液管损伤:插管时伤及血管壁或静脉内注射药物时发生药物刺激,引起血管壁破裂或溃疡形成,导致液体外渗。
5. 输液插管穿透静脉壁:插管时过深或尖端过硬,穿透静脉壁引起溃疡,使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
1. 视觉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输液部位,注意输液管周围是否有液体渗出,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2. 压力调节: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减少静脉内压力,防止液体渗出。
3. 管路检查:定期检查输液管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阻塞或悬浮物,及时清洗或更换输液管。
4. 静脉通道的插入技术:在插管过程中,要注意技术操作,确保插管准确插入血管腔内,避免空隙和松动。
5. 血管保护:插管后应注意固定输液管,避免因活动引起插管松动或脱落,损伤血管壁。
6. 皮肤护理:定期检查输液部位的皮肤是否干燥、红肿或潮湿等异常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7. 输液灌药:在静脉内给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性质和浓度,避免刺激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防止液体外渗。
8. 定期护理记录:对于发生外渗的情况,要及时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剂量和注射时间,以便于医生进行评估和下一步的处理。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保护新生儿的静脉通道,提高输液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需要护士在实际操作中细心、仔细,保持良好的护理技术和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及对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的质量对其疗效及康复情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是指在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护士对患者进行专业的护理管理,以保障静脉输液的质量及患者的健康。
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保障静脉输液质量。
护士通过对静脉输液的监测,及时发现输液管路的问题,如破裂、堵塞等情况,及时处理并更换输液管路,保证输液质量。
(二)预防并发症。
静脉输液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局部感染、静脉炎、胃肠道反应等。
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监测,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治疗的效果也与护士的护理管理密切相关。
护士在协助医生开展静脉输液治疗时,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操作,避免输液过程中的误操作、漏操作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促进患者的康复。
静脉输液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一些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如换位、按摩等,促进患者的康复。
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护士在协助医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过敏史、现有的疾病史、病情的治疗方案等内容。
(二)静脉输液前的准备工作。
护士在协助医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应对所需要的设备及药品进行准备,并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输液的药物名称、用量、频率等信息。
(三)定时监测患者的体征。
护士需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如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异常等。
(四)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及输液瓶。
输液管路及输液瓶应定期更换,一般情况下,输液管路的更换周期为72小时,输液瓶的更换周期为24小时。
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覃昊摘要:目的评价小儿静脉输液当中所配合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
方法本研究调查的过程中选择采用分组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所收治的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本研究为方便调查,选择100例进行分组,所有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平均每组患儿均为50例。
分别对两组患儿落实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这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输液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当中优质护理组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00%(47/50),常规护理组为72.00%(36/50)。
优质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而优质护理组的输液事件发生率为2.00%(1/50),常规护理组为10%(5/50),优质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两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为患儿配合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指导能够大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静脉输液;应用效果对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是临床对于患儿进行疾病治疗的一个常用的治疗方案,但是在对患儿治疗的过程中因为这种治疗属于侵袭性的操作,所以会导致患儿存在有一些不良情况。
特别是一些患儿,因为年龄偏小,因此对于输液会感到紧张恐惧,患儿表达有相对较为匮乏,对于社会认知度不足,导致患儿对陌生环境会产生抵触心理[1]。
所以患儿在输液的过程中,因为血管较小,因此不易察觉,再加之患儿活泼好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对于静脉输液的难度。
针对于此,本研究分析对于患儿在进行精彩输液过程中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在输液过程当中的效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所接收并治疗的小儿输液患儿,本研究选择100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合优质护理组,平均每组均为50例。
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时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时的护理干预方法。
方法以我院护理过的1—5岁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的心理特征,对不合作的患儿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护理干预后患儿合作程度明显提高,这样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护理干预;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1 前言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1,特别是针对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更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静脉输液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原,常导致患儿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2。
它不仅对患儿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能否顺利地给患儿完成静脉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直接影响到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关系。
如果患儿与医护人员配合不佳更可降低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增加护患矛盾3。
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影响进行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护理干预措施2.1 针对不同类型儿童进行不同护理干预长期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学龄前儿童在输液时的表现可分为下面几种4:勇敢型:这种儿童一般表现得很勇敢、自信,喜欢得到护士夸奖他勇敢,打针时护士可以选择他们先打,可以采取边操作边宣教的方式,告诉患儿怎样配合及输液常识,打完针立即夸奖他,做其他害怕的小孩的榜样5。
内向或胆小型。
这一类型小孩表现体现在好依赖父母、言语少,喜欢黏着父母或者陪伴人员身旁。
还有一种患儿的表现是温顺的性格,没有明显的反抗、干扰行为,不容易察觉6。
这种患儿神经脆弱,对疼痛非常敏感,是护士最需要体贴、关心的对象。
输液时不能急于操作,先与其交谈,表情要亲切,动作轻柔,要鼓励小孩,不要批评,以免伤害他幼小的心灵。
穿刺时跟患儿交谈言语要亲切,这样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取得跟护士的配合7。
不配合型。
倔强的性格是这种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其表现体现在见到护士拧着输液瓶过来,就哭喊,打闹,甚至对护士敌对攻击、逃跑。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它在给予患儿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
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健康。
本文将从外渗原因和护理干预效果两个方面探讨新生儿
静脉输液外渗的问题。
1.导管插入技术不够熟练、插入部位不合适、管径与股动脉不匹配。
2.输液过速过多,超过了新生儿的耐受能力。
3.输液位置的护理不当,如拔管、压迫不力等。
4.新生儿本身的因素,如肌肉过少、贫血等。
5.输液药物的性质,如pH值、渗透压等。
6.输液所用的输液器材或管路功能不良,容积不准或密封不良等。
1.导管插入要求技术熟练,选择合适的部位和管径,可减少外渗的发生。
2.输液速度要适宜,通过监测输入液体的流量,避免输液过快过多。
3.输液位置要注意,不得拔管,输液后要及时做好输液部位的消毒,轻轻按压输液处
两分钟以上。
4.关注新生儿本身的因素,如加强维持温度、避免过度运动,减少术后合并症。
6.选用优质的输液器材或管路,注意密封性和容积精确,避免运输途中与输液器材滑动,发生漏液事件。
综上所述,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健
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护理干预中,要注意掌握输液技巧,关注输液配方和输液速度,以及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或管路。
只有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新生儿静
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确保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及对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或补液溶液注入患者体内,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提高药物的有效性。
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部位感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
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是指护士在患者接受静脉输液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监测病情变化,做好输液部位的护理,确保输液质量和安全。
合理的护理管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输液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及其对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分析影响输液质量的因素,为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的重要性,加强护理管理水平,改善输液设备,提高患者自身的配合度,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如静脉炎、局部渗漏等问题。
对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干预对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旨在通过对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和静脉输液质量的评估,为提高静脉输液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探讨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静脉输液患者的影响;2.分析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因素;3.总结护理管理干预对提高静脉输液质量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建议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1.3 意义静脉输液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加强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干预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儿科患者特殊,治疗护理技术难度大,精细度高,而患者家属不易配合,所以在儿科静脉输液治疗中存在诸多问题。
小儿静脉输液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为头发、手或足背部的静脉,小儿自制力差,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上不能按要求制动,且小儿血管细、耐受力差,穿刺后小儿好劫,家长缺乏看护经验,很容易发生静脉输液渗漏。
轻者易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疼痛,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本文针对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和发生渗漏后的处理进行阐述。
1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影响因素1.1患儿因素1.1.1 年龄年龄小的患儿静脉输液渗漏发生率较年龄大的患儿高,一般10个月~3岁患儿较容易发生输液渗漏。
这主要是因为患儿年龄越小,顺应性越差,在输液过程中难以保持长时间的安静状态。
1.1.2 疾病昏迷、惊厥的患儿因意识不清容易造成针头移位导致渗漏的发生。
1.2家长因素部分家长对患儿输液过程中出现躁动、哭闹等异常情况缺乏应对经验,任其晃动注射部位,使针头滑出血管,或因家长的无意碰擦均可引起渗漏。
1.3护士因素1.3.1 穿刺部位头皮、手背部位留置时间较长,而由于手腕、脚背、踝部活动度大,容易造成针头移位而发生渗漏,留置时间较短。
1.3.2 穿刺技术护士穿刺技术不成熟,不仅容易刺破血管而造成渗漏,更容易损伤血管壁及周围组织造成渗漏。
灵活的穿刺方法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同时能够减少输液渗漏。
1.3.3 固定方法护士输液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再加上患儿哭闹后易出汗,导致胶布松脱,呈无效固定状态。
在小儿活动或发生轻微碰撞、牵拉时,针头会刺破血管壁或脱出血管外而发生输液渗漏。
2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措施2.1 加强宣教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输液常识,以配合工作。
2.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头部输液时尽可能选择正中及前额,选择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新生儿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给新生儿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 静脉穿刺不当:新生儿的静脉脆弱,如果静脉穿刺不当,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2. 配制输液液体不当:输液液体的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因素均会影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如果输液液体配制不当,可能会导致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当: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有漏气或渗漏,也容易导致输液外渗。
4. 新生儿自身因素:比如血管脆弱、皮下组织松动等,也会增加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风险。
1. 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新生儿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避免因为技术不熟练而损伤新生儿的血管。
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输液管路的连接情况,确保输液设备的完好无损,避免因为连接不当导致外渗。
3. 调节输液液体配制参数: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调节输液液体的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参数,减少外渗的发生。
4. 加强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受损,减少外渗的发生。
5.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反应,一旦发现输液外渗,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外渗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了解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外渗的发生,保障新生儿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问题,为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马斐娜杜磊刘筱发布时间:2023-06-14T07:23:14.8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马斐娜杜磊刘筱[导读] 目的观察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从2022年收治的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中选出100例进行观察与研究,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
对照组中的患儿在输液治疗中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中的患儿则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措施。
对比两组患儿依从性、疼痛情况及家属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其依从性,有效地缓解疼痛感,从而赢得患儿家属的满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观察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从2022年收治的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中选出100例进行观察与研究,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
对照组中的患儿在输液治疗中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中的患儿则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措施。
对比两组患儿依从性、疼痛情况及家属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其依从性,有效地缓解疼痛感,从而赢得患儿家属的满意。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情景游戏;依从性;满意度在儿科治疗方法中静脉输液是较为常见的,也是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行为。
而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在输液治疗中常常会表现出哭闹、躁动、不配合的情况,导致输液治疗受到阻碍,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因此,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寻求一种能够让患儿在安静的状态下完成输液的护理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或液体发生泄漏,渗透到皮肤和组织间隙中的现象。
造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路问题:新生儿的血管较细小,通路建立困难,穿刺或插入针或管的技术不熟练或不当,容易出现穿刺或插入点的不适当破损,导致输液外渗。
2. 静脉注射位点问题:如果新生儿的注射点位置选择不当,注射点处有压迫或摩擦,或者孩子的肢体活动频繁,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静脉注射位点出现皮肤损伤,从而引起输液外渗。
3. 输液过程操作问题: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路连接不严密、针头或管道被挤压或拉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外渗。
为了避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可采取以下措施:1. 护理流程规范化:护士要熟练掌握静脉通路建立的各项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确保操作规范化。
2. 注射位点选择:选择适当的注射位点,避免注射位点处有压迫或摩擦,尽量选择不动的部位,预防皮肤损伤。
3. 严密固定输液管路:确保输液管路连接紧密,避免管路被挤压或拉扯,减少输液外渗的风险。
4.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避免速度过快导致压力过大,造成皮肤损伤。
5.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新生儿输液部位是否有渗泄、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6. 配合家属合作:向家属详细解释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告知家属在发现输液外渗时,及时向护士报告,并在家属的陪护下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
护理干预效果: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合理选择注射位点、细心操作输液过程、严密固定输液管路、控制输液速度以及定期观察输液部位等护理干预措施的执行,可以有效减少皮肤损伤和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降低新生儿发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护理干预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新生儿体质、血管条件、药物配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