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三篇--第一章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三篇--第一章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三篇--第一章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三篇--第一章

课次:25、26、27、28、29

教学内容:课余体育

教学目标:了解课余体育地位与特点,以及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和计划、评价。

教学手段:讲授

第一章课外xx

第一节课外xx的概述

一、课外xx的地位及意义

(一)课外xx的概念

学校课外体育包括校内和校外课外体育活动,这里主要介绍校内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分为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

(二)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的关系

1.三者的相同之处

(1)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

(2)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因而学生都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并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4)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例如,三者对学生的身心都能产生较为全面的复合影响,对学生的体能、技能、体育兴趣、智力、思想品德和个性,都有相似或相同作用。

2.三者的不同之处

(1)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

(2)要求的不同

(3)内容的不同

(4)组织形式的不同

(5)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

(6)效果的评价不同

3.三者的相互关系

(1)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

(2)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三)课外xx的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泛指学生参加的除体育课教学以外的体育锻炼活动;

从狭义上讲,它特指学生在学校内从事的除体育课教学之外的体育锻炼活动。

目前一般所用的课外体育锻炼概念多指其狭义含义。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认识。

首先,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次,体育锻炼不仅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课外xx的意义

(一)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

(二)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学习

(四)丰富课外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第二节课外xx的目标与原则

一、课外xx的特点:

(一)内容的xx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二)自愿性与规定性相结合

(三)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四)空间的广阔性与时间的xx

(五)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二、课外xx的目标(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课外体育锻炼,就必然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为己任。

(一)与体育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

(二)全面锻炼身体,丰富体育知识,扩展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

(四)激发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课外xx的原则

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是课外体育锻炼规律的反映,是确保课外体育锻炼顺利进行、获得理想锻炼效果的基本准则。

(一)自觉、自愿,性原则

1.加强体育锻炼目的意义的宣传教育,重视体育教学中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的重要价值,使学生明确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目标和最终目的。

2.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以及锻炼效果的及时评定,是良好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3.应加强指导,重视计划性。

(二)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必须尽可能地经常进行,以确保锻炼效果良性积累的连续性,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并在长期坚持中形成锻炼的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安排作息制度,妥善处理好体育锻炼与学业和其他课外活动的关系,克服困难,坚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

2、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负荷及锻炼的间隔,重视锻炼后的恢复,以不影响课业学习。

3、持之以恒,注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培养顽强的意志,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锻炼。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在计划组织和具体实施课外体育锻炼时,应根据所在地域环境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锻炼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

2.个体进行锻炼时,应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技术基础、心理状态,做到“保强、补弱”,以避免伤害事故,并提高锻炼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课外xx的内容

(一)健身类

(二)娱乐类

(三)xx类

(四)达标类

二、课外xx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校内xx

1.早操。

2.课间操。

3.班级xx。

搞好班级xx的意义在于:

(1)班级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巩固体育课的效果。

(2)班级体育锻炼是提高《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各级学校《体育合格标准》达标率的重要途径。

(3)班级体育锻炼是开展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织形式。

(4)班级体育锻炼是落实每个学生每天有1h体育活动的重要措施。

(5)班级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丰富课余生活,调节精神,完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全校性课外xx

一般有“体育节”、“节、假日体育”两种形式。

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一般多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进行全校性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应加强组织管理,尤其是在校外进行时,应特别注意安全、卫生教育。

(二)校外xx

校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学校以外参加的体育锻炼活。

它与校内的课外体育锻炼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构成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1、校外自我锻炼

2、家庭体育

3、社区体育等。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在学校比较密集的城镇地区,逐步建立中、小学活动中心,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应当安排一定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

这就从法规上为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同时《体育法》的颁布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为学生参与广泛的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学生校外社区体育的形式主要有:

(1)业余体校(或体育俱乐部)

(2)青少年宫组织的体育活动

(3)一些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向学生开放

(4)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利用寒暑假举办的体育夏(冬)令营、体育旅游等活动。

第四节课外xx的计划与评价

一、课外xx工作计划

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是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对学校整个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学校体育整体效益的发挥,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一)全校xx计划

(二)班级xx计划

其内容主要有:班级体育锻炼的目标;锻炼小组的划分;锻炼基本内容和形式;检查评比方法等。

班级xx计划的具体落实有两种方法:

(三)个人xx计划

二、课外xx的评价

(一)全校课外xx评价

(二)班级课外xx的评价

(三)个人xx的评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课外体育锻炼,如何认识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2.试述课外xx的意义。

3.试述课外xx的特点、目标。

4.课外xx的内容可分为哪几类?

5.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哪几个原则,贯彻这些原则时应注意哪些事

项?6.课外体育锻炼有哪几种计划,各计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章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xx

第一节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与管理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与一般运动训练的共同点:训练内容的专门性

科学安排生理负荷,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实施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

训练成绩的表现性

*不同点:课余性、xx、基础性

1、课余性

利用课余时间:制订目标、方向、大体设想、阶段计划,平时以文化学习为主,体育训练为辅

寒暑假及临时集训期间,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学习,适当休息

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训练特点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和体育训练相结合的最佳形式,其它专业训练无法比

2、xx

凡愿意参加训练的学生

3、基础性

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基础性:

┌─促进形态.机能.素质的正常发展

├─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

└─培养优良的xx意志品质

身体素质─衡量─标志发展的敏感期

处在模仿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的阶段

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阶段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构成因素*

1、训练因素(主要因素)

表现为:反复操练──提高体质、素质──改善机能和形态

决定┌─比赛中的表现所具有的竞技能力

运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

成绩├─对手的对抗表现

因素└─竞赛评定行为裁判的xx

业务水平

评定手段的竞赛规则

竞技能力获得途径:

先天性──称先天性竞技能力──遗传效应

后天性──称后天性竞技能力┬─生活效应(对心

│理.智力显著影响)

└─训练效应(主要

发展途径)

2、教学因素

表现为:学习掌握提高文化知识,专项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战术.

xx准确的表现

提高独立训练和比赛的能力

重视教学因素

3、比赛因素熟练、比

表现为:通过比赛、测验、考核、对抗性、适应性训练

手段──提高自我激励的能力和比赛经验及正常发挥水平的能力、应变能力

环境的影响有两个方面:消极干扰──消除、取决于运动员自身控制能力;积极促进

4、组织管理因素

具体表现:训练体制改革,运动队建设与管理

选拔、培养、输送、流动

场地设备器材、经费

5、xx因素

具体表现:生活、营养、卫生保健、伤病治疗、大负荷的恢复

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转移.

三、学校课余运动队的组建

(一)训练项目的选择

1.考虑布局和基础

2.考虑教师的技术力量

3.考虑场地设施和生源情况

(二)确定选拔运动员的条件*

1、方法:经验选材、科学预测选材

品学兼优,喜爱体育,具有特长,有培养前途的学生

┌─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

2、选材的├─基本技术,心理品质

指标├─遗传、日历年龄和生物年龄

└─社会环境,物质生活条件

优秀xx+优秀教练员=优秀奥运会选手

(1)遗传因素

所起作用占后天训练作用占

(2)年龄因素

生物年龄和运动年龄、日历年龄

早熟型晚熟型正常型

(3)身体形态因素

身高、体重、胸围、肩宽、四肢与躯干的长度

(4)身体素质因素

了解被选对象正处于同种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这一素质发展得是否突出发展潜力的预测:

速度素质→步频和蹬地时间快、短→大

肌纤维类型→白肌纤维快、短→速度、速度耐力、爆发力类项目红肌纤维慢、长→耐力类项目

形态结构→肌肉细长且清晰→速度素质

骨盆窄,脚趾细长有力,足弓富有弹性→弹跳力好

血型→O型血→力量、弹性好——跳跃项目

AB型→耐力好,反应快

(5)心理素质因素

运动员的气质──神经类型鉴别

①.胆汁质(兴奋型)

②.多血质(活泼型)

③.粘液质(xx型)

④.抑郁质(沉默型)

(6)思想品德因素

督促文化学习,关心注意生活,平时表现,鼓励进步,全面发展4、选拔运动员的途径和程序

自愿报名,班级推荐,个别物色,比赛

初选: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研究讨论

筛选:观察分析资料

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训练比重)

二、系统性原则

三、周期性原则(竞技状态)

四、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五、区别对待原则

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一、训练内容:

(一)身体训练

(二)技术训练

(三)战术训练

(四)心理训练

(五)思想品德训练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

(二)变换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循环训练法

(五)竞赛训练法

第四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一、多年训练计划

二、全年训练计划

三、阶段训练计划

四、周期训练计划

五、课时训练计划

六、评价的内容、种类、方法

思考题:

1、试述课外运动训练的地位,特点和目标。

2、课外运动训练应遵守哪些原则?试述这些原则的概念,依据和贯彻时的注意事项。

3、试述身体训练、技能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概念、意义和基本要求。

4、课外运动训练的方法有哪些?简述这些方法的概念、意义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5、课外活动训练计划的种类有哪些?联系学校实际制定训练计划。

6、试述课外运动训练评价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第四章课外运动竞赛

第一节课外xx的概述

一、课外运动竞赛的概述

(一)意义——xx与提高

(二)特点——竞争性、集体性与教育性、多层次与群众性、趣味性与娱乐性

(三)目标——竞技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娱乐性目标

(四)原则——小型多样、业余自愿、公正合理、健康安全

(五)种类——空间范围不同、竞赛目标不同、竞赛内容多少不同、竞赛性质任务水平不同

(六)竞赛方法——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游戏法

二、评定运动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一>.评定个人(或集体)的成绩与名次的方法

1.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成绩和名次

2.根据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评定成绩和名次

3.根据战胜对手或特定因素评定成绩和名次

<二>.评定团体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1.按照参赛者所得分数的总和来评定

2.按照规定参赛人数所得名次的总和来评定成绩

3.按照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来评定名次

4.按照达到规定标准人数来评定成绩

第二节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

一、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与领导

组织的机构及职责

1、竞赛组织委员会:秘书组.宣传组.竞赛组.后勤组(规模大)

2、体育教研室.班主任(单项)

3、学生会.共青团.体育教研室(简单的)

4、班主任.体育委员(班内)

二、形式

田径运动会、单项运动比赛、达标测验赛、教学比赛、体育节、冠名体育比赛、体育知识比赛、擂台赛

三、课外运动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一>.年度竞赛日程计划

定义——对年度的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内容——竞赛项目、种类、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参赛人数和主办单位等

┌─从实际出发、传统项目、小型多样、不同对象

注意事项├─时间和次数

└─进度表

<二>.竞赛规程*

定义——法规性文件,是年度竞赛日程计划的细则,是重要依据

内容——

课外运动竞赛的基本要求

1、依靠学校领导,发动群众,培养骨干

2、做好竞赛中的xx工作

3、比赛方式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小型多样

4、厉行节约,勤俭办竞赛

5、比赛活动与课外xx相结合

思考题:

1、简述学校开展课外运动竞赛的意义

2、试述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和原则;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血浆血清 血小板 白细胞血饼 红细胞 加入抗凝剂,离心,血液自然凝固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 ~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红系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成熟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北方工业大学密码学平时作业答案公钥密码作业答案

四、公钥密码(3,4,5,6;10,12;13,18,19,20) 3. 用Fermat定理求3201 mod 11 。 解:对于模运算,有结论(a×b) mod n = [ (a mod n)×(b mod n)] mod n 由Fermat定理,可知310≡1 mod 11,因此有 (310)k ≡1 mod 11 所以3201 mod 11= [(310)20×3] mod 11 = [( (310)20 mod 11)×(3 mod 11)] mod 11 = 3。 4. 用推广的Euclid算法求67 mod 119的逆元。 解:q g u v ~ 119 1 0 ~ 67 0 1 1 5 2 1 -1 1 15 -1 2 3 7 4 -7 2 1 -9 16 ( 注:1 = 119×(-9) + 67×16 ) 所以67-1mod 119 = 16 5.求gcd(4655, 12075) 。 解:12075 = 2×4655 + 2765 4655 = 1×2765 + 1890 2765 = 1×1890 + 875 1890 = 2×875 + 140 875 = 6×140 + 35 140 = 4×35+0 所以gcd(4655, 12075)=35。 6.求解下列同余方程组 2mod3 1mod5 1mod7 x x x ≡ ? ? ≡ ? ?≡ ? 。 解: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求解该同余方程组, 记a1=2, a2=1, a3=1, m1=3, m2=5, m3=7, M=m1×m2×m3=105, M1=M/m1=35, M1-1 mod m1 = 35-1 mod 3 = 2, M2=M/m2=21, M2-1 mod m2 = 21-1 mod 5 = 1, M3=M/m3=15, M3-1 mod m3 = 15-1 mod 7 = 1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x≡(M1M1-1a1 + M2M2-1a2 + M3M3-1a3) mod M ≡(35×2×2+21×1×1+15×1×1) mod 105 ≡176 mod 105≡71 mod 105 10.设通信双方使用RSA加密体制,接收方的公开钥是(e,n)=(5,35),接收到的密文是C=10,求明文M

血液学检验试题精修订

血液学检验试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第三章血液学检验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卵黄囊 D.骨髓 2下列物质中对骨髓所有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都有调控作用的是 A. IL-2 B. IL-5 D. IL-6 3血友病A、B分别缺乏以下凝血因子 A. Ⅳ、Ⅷ B. Ⅲ、Ⅴ C.Ⅷ、Ⅺ D.Ⅷ、Ⅸ 4下列各项中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是 A. APTT B. SCT C. PT D. CT 5下列哪项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A.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B.粒红比例2~5: 1 C.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和肥大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占8% 6下列哪项不符合DIC A.血小板减少延长含量减少减少7绿色瘤常伴随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8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109/L,网织红细胞15%,可能是下列哪种疾病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急性型ITP 9血清铁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高、内铁减少,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贫血 10为区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用 染色染色染色 D.α-NAE染色 11POX 染色多呈阴性,PAS反应阳性产物为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底色不红,可能是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红白血病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2下列出现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RARA融合基因 ABL融合基因 C. t(9;11) D. t(15;17) 13下列哪项组合是错的 A.血友病时,APTT延长 B.严重肝病时,PT 延长 C.继发性DIC早期,3P试验阳性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凝血酶消耗试验正常 14有关APC 的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A.灭活因子Ⅴa、Ⅷa B.抑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C.激活纤溶系统 D..灭活凝血酶和纤溶酶 15下列不属检测血友病的筛选试验的是 A..STGT APTT (涂硅试管法) (普通试管法) 16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有浑浊泡沫感,可见核旁淡染区,可能是 A.中幼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浆细胞 D.原始单核细胞 17下列概念错误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OX染色阴性 B.红白血病——幼红细胞PAS染色阴性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片分类计数中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18健康成人骨髓象中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不应超过 % % % % 19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均可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0因子Ⅷ又称

密码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1.1为什么会有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 答题要点: (1)网络自身的安全缺陷。主要指协议不安全和业务不安全。协议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一是 Internet 从建立开始就缺乏安全的总体构想和设计;二是协议本身可能会泄漏口令等。业务不安全的主要表现为业务内部可能隐藏着一些错误的信息;有些业务本,难以区分出错原因;有些业务设置复杂,一般非专业人士很难完善地设置。 (2)网络的开放性。网络协议是公开的协议,连接基于彼此的信任,远程访问等,使 得各种攻击无需到现场就能成功。 (3)人的因素,包括人的无意失误、黑客攻击、管理不善等。 1.2简述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答题要点: 密码技术是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是保护数据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密码学尽管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密码学绝不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唯一工具,它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 1.3简述密码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答题要点:密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代加密方法(手工阶段)。特点:基于手工的方式实现,通常原理简单,变化量小,时效性较差等。 (2)古典密码(机械阶段)。特点:加密方法一般是文字置换,使用手工或机械变换的 方式实现。它比古代加密方法更复杂,但其变化量仍然比较小。转轮机的出现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利用机械转轮可以开发出极其复杂的加密系统,缺点是密码周期有限、制造费用高等。 (3)近代密码(计算机阶段)。特点:这一阶段密码技术开始形成一门科学,利用电子 计算机可以设计出更为复杂的密码系统,密码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以 DES 为代表的对称 密码体制和 RSA 为代表的非对称密码体制,制定了许多通用的加密标准,促进和加快了密 码技术的发展。 1.4近代密码学的标志是什么? 答:1949 年 Claude Shannon 发表论文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s,1976 年 W.Diffie 和 M.Hellman 发表论文 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以及美国数据加密标准 DES 的实施,标志着近代密码学的开始。 1.5安全机制是什么?主要的安全机制有哪些? 答题要点: 安全机制是指用来保护网络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安全的机制。 安全机制可分为两类:特定的安全机制和通用的安全机制。 特定的安全机制包含: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 通用的安全机制包含:可信功能、安全标签、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1.6什么是安全服务?主要的安全服务有哪些? 答题要点: 安全服务就是指在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为保证信息安全的一类服务。 主要的安全服务包括:机密性、完整性、鉴别、非否认性、访问控制、可用性。 1.7简述安全性攻击的主要形式及其含义。 答题要点:

《密码学基础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1 引论 OSI:开发系统互联中的安全结构,提供了定义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的框架; 安全攻击:主动和被动攻击。被动攻击包括非授权阅读消息、文件以及流量分析;主动攻击包括对消息或文件的修改以及拒绝服务。 安全机制:一种处理过程,用来检测、阻止攻击或从被攻击的状态中恢复的机制。包括:加密算法、签名算法和认证协议。 安全服务:包括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新以及可用性。 分析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注脚:对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系统安全方面的分析思路是:设定系统的安全需求,分析可能的攻击,配置相应的安全服务以满足需求,根据安全机制开发设计或者集成构建安全服务。 2 传统密码 对称密码是一种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体制,也称为传统密码。 对称密码利用密钥和加密算法将明文变为密文。运用相同的密钥将密文恢复成明文。 对密码的两种攻击方法:对密钥的穷举攻击(要求明文有结构和意义);对加密算法的密码分析,发现其缺陷降低i密钥攻击和难度。 传统对称密码:采用代换和置换技术。代换将明文元素映射为密文元素。置换将明文元素的位置进行系统的置换。转轮机是计算机出现前使用代换技术的复杂密码设备。 注脚:置换和代换是两种最基本的数据变换方法,保证其可逆就可以设计相应的密码算法。加密其实很简单:改掉原来的值,改掉原来值放的位置,但是记住你还要能改回来才行。 3 分组密码和DES 分组密码是一种将输入的明文以分组的方式处理的加密技术。 Feistel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分组密码结构,它由许多轮构成,每轮中将分组的一半进行代换,然后和另外一半交换位置进行置换。 DES是最广泛应用的加密算法,它采用了Feistel 结构,简单高效,而且能进一步扩展到2DES和3DES。 注脚:Feistel是一种美妙的置换和代换网络,其美妙之处是他是那么简单而且遵从对称的原则,可以让加密和解密共用同一段代码。 4 数学基础——有限域 域是定义了加和乘算术运算的元素的集合。 模算术是一种整数算术,它将所有的整数约减为固定的集合,以保证计算的封闭性。 有限域在密码的若干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一个有限域就是有有限个元素构成的域。可以证明有限域的阶可以写成素数的幂形式。 阶为p的域可由模p的算术定义 阶为p n的域可由多项式算术来定义 注脚:基础代数的很多概念很颠覆我们习以为常了的小学算术,接触过这段内容,你起码留下这样的印象:原来四则运算是这样来的。 5 AES AES是一种分组密码,以取代DES,分组长度为128位,密钥长度为128,192,256 AES没有使用Feistel结构,每轮由四个单独的运算组成:字节代换,置换,有限于上的算术运算,以及密钥的异或。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1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733题,每题 0分) 1.下列哪项不符合髓外造血 ( C ) A.多见于儿童 B.是机体对血细胞的需求明显增高的一种代偿C.是机体正常反应,不属于病理改变 D.造血部位可以累及到胸腺 E.可导致相应器官的肿大 2.下列哪种疾病不是造血干细胞异常疾病 ( D ) A.CML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男,58岁,诊断为M2型白血病,化疗后缓解。近日来感两下肢无力,逐渐发展成截瘫。检查血象及骨髓象仍处部分缓解状态,CSF 中蛋白(++),白细胞0.025×109/L。患者截瘫原因可能是( E ) A.第二肿瘤转移 B.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C.细菌性脑膜炎 D.化疗药物损害 E.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4.下列哪种说法符合恶性组织细胞病 ( D ) A.是一种淋巴细胞系统的恶性疾病 B.女性多于男性 C.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 D.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E.病程常大于一年 5.临床上患者尿检查中,检出哪一项异常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最大 ( E )

A.蛋白尿(++++) B.血尿 C.蛋白管型尿 D.原始细胞 E.本周蛋白 6.红细胞膜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 ( A ) A.1:1 B.1:2 C.1:3 D.1:4 E.1:5 7.肝硬化病人易发生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某些因子缺乏 B.血小板减少 C.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D.维生素K缺乏 E.组织因子缺乏 8.下列哪项不符合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 B ) A.严重肝病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血友病A时出血时间延长 C.DIC时凝血酶时间延长 D.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ELT延长E.Ⅻ因子缺乏症APTT延长 9.最适宜用来识别T细胞的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 B ) A.CD33 B.CD7 C.CD19 D.CD41 E.CD34 10.凝血过程中起加速作用和自我催化作用的凝血因子是( A ) A.凝血酶 B.组织因子 C.Ca2+ D.接触因子 E.因子Ⅺ11.血小板粘附率减低见于 ( D ) A.血栓性疾病 B.糖尿病 C.妊娠高血压 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E.肾小球肾炎 1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因素中,正确的是 ( C )

密码学基础教学大纲完整版

《密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310620) 课程简介 密码学基础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的信息安全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将来从事信息安全研究和安全系统的设计提供 必要的基础。该课程主要讲授流密码(古典密码学)分组密码学、公钥密码学、 密钥分配与管理、信息认证和杂凑算法、数字签名以及网络加密与认证等几个部分,在其中将学习各种加解密、散列函数、单向函数、签名模式及伪随机发生器 等多种密码学工具,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工具设计一个实现基本信息安全目标的系 统(目前学时不够,没有安排)。基本密码学工具的掌握和应用这些工具构造安 全服务就是本课程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依赖很强的数学基础 本课程需要数论、近世代数、概率论、信息论、计算复杂性等数学知识作为 学习的基础。这些数学基础的讲解既要体现本身的体系性,同时还要兼顾密码学背景。 (二)可扩展性强 各种具体方法的学习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标,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设计新工具的能力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三)课程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 由于密码学内容丰富,且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点,所以本课程的讲授以线为主,即在基本主线的勾勒基础上对授课内容及复杂程度做出取舍。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数据结构、近世代数、概率论、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 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有信息安全扫描技术、PKI技术、病毒学等专业课程。 课程教材选用国内信息安全优秀教材杨波编著的《现代密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同时参考国外优秀教材:《经典密码学与现代密码学》,Richard Spillman,清华大学出版社、Douglas R. Stinson著,冯登国译的《密码学原理和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版。另外还向学生推荐国内的一些具有特色的操作系统教材如胡向东编写的《应用密码学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等。 实验教材选用自编的实验指导书,同时参考上海交大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除了这些教材之外,学校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相关的学术 期刊和图书。 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34学时)课程实验(16学时)。达到从算法 验证、综合设计、到创新应用知识的逐步提高、全面培养的目的。相应的教学 材料由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实践环节的实验条件有:计算机 科学技术系的实验中心(实施课程实验)。 课程教学安排 序号内容课时数备注 一密码学概述 2 二古典密码学算法(一) 2

血液学检验习题集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于公元哪一年: A.1934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1年 E.1946年 2.人体输血能较安全开展是在公元哪年:A.1900年 B.1910年 C.1920年 D.1921年 E.1922年 3.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杀菌作用于公元哪年至哪年: A.1891~1932年 B.1892~1931年 C.1893~1932年 D.1894~1933年 E.1892~1930年 4.提出造血干细胞概念于哪世纪:A.18世纪末 B.19世纪中 C.19世纪初 D.20世纪初 E.21世纪末 5.造血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体系建立于:A.1966年 B.1962年 C.1968年 D.1970年 E.1973年 6.已知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粘附功能是公元哪一年: A.1930年B.1923年 C.1924年 D.1934年 E.1940年 7.已知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是在哪年后:A.1920年后 B.1930年后 C.1937年后 D.1940年后 E.1910年后 (二)、A1型题(否定型) 1.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120天B.1900年发现红细胞ABO血型 C.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 D.40年代血库才开始逐渐建立 E.近20年来红细胞结构是红细胞膜与蛋白质组成 2.对粒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作用 B.1986年,知道杀灭细菌的作用,依赖细胞内存在过氧化物酶,使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 C.1949年,知道嗜酸性粒细胞嗜酸颗粒会转变成夏科—莱登结晶 D.40年代,已知嗜酸性粒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生物作用 E.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嗜碱性颗粒只有一种化学成分,如组织胺,不参与过敏反应 3.对血小板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42年发现血小板 B.1882年才知道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的功能

计算机密码学上机作业08级

11/12(1)现代密码学上机作业 第一题:用kaiser密码获得秘文kddkmu,试所有可能解密它#include void main(){int i,c,k; const int size=100; char aa[size]; cout<<"请输入秘文:"; cin.getline(aa,size); for(k=0;k<26;k++) {for(i=0;aa[i];i++) { c=((int)aa[i]-97)-k; if(c<0) c=(26+c)+97; else c=c%26+97; aa[i]=(char)c; }for(i=0;aa[i];i++) cout< void main(){ int i,x;int a1=2,a2=5,a3=1; int b1=78,b2=97,b3=119;int M,m1,m2,m3; int y1,y2,y3;M=b1*b2*b3; m1=b2*b3;m2=b1*b3;m3=b1*b2; for(i=0;i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武汉大学应用密码学RSA加密解密大作业

1 对RSA算法的理解 RSA加密算法是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它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数论思想:“将两个素数乘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是分解该乘积是非常困难的”。 1.1加解密步骤 (1)生成公钥和私钥 a)随机生成两个不相等的大素数p和q,计算N=p*q; b)根据欧拉函数,求出φ=(p-1)*(q-1); c)选择一个小于r的整数e,求e关于r的模反元素d使得e*d mod φ =1 得到公钥,私钥 (2)加密 给定明文m,公钥,计算密文c = m e(N)。 (3)解密 给定密文c,私钥,计算明文m’ = c d(N)。 1.2素性检验 RSA算法的实现难点之一是生成大素数,这就需要生成一个大数并对其进行素性检验。素性检验有很多种方法。其中包括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方法。确定性方法有试除法(埃拉托斯特尼筛法),卢卡斯-莱默检验法和AKS素数测试。常见的随机方法有费马素性检验,米勒-拉宾检验和欧拉-雅科比测试。本次作业采用就是米勒-拉宾检验方法。 米勒-拉宾(Miller Rabin) 算法原理: 要测试N 是否为素数,首先将N-1 分解为2s d。在每次测试开始时,先随机选一个介于[1, N-1]的整数a,之后如果对所有的r∈[0, s-1],若a d mod N ≠ 1 且a2^rd mod N ≠1,则N 是合数。否则,N 有3/4 的概率为素数。 1.3安全问题 (1)公共模数攻击。每个人具有相同的r,但有不同的指数e和d,这是不安全的。 (2)低加密指数攻击。如果选择了较低的e值,虽然可以加快计算速度,但存在不安全性。 (3)低解密指数攻击。如果选择了较低的d值,也是不安全的。 (4)选择密文攻击。如A想让T对一个T不愿意签名的消息m’签名,A首先选择一个任意值x,计算y=x e(mod r),然后要求T对m=ym’签名,A最后计算(m d mod r)x-1 mod r =( ym’) d x-1mod r= m’d mod r。 还有一些不是直接对RSA的算法本身进行的攻击,如中间人攻击、时间攻击、边信道攻击等。 2.具体实现 2.1函数说明 void ProducePrime(JTextField prime):使用JA V A的Biginteger生成512位的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发生于( B )。 A.18世纪70年代B.19世纪7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30年代 2.下列关于微观经济学描述错误的是( C ) A.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B.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C.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理论 D.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3.下列哪项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B )。 A.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B.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C.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D.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是( A )。 A.亚当·斯密B.约翰·理查德·希克斯C.约翰·梅纳德·凯恩斯D.阿尔弗雷德·马歇尔5.下列哪位经济学家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 B )A.亚当·斯密B.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C.约翰·梅纳德·凯恩斯D.萨谬尔森 6.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这是指( D )。 A.人们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B.人们不会为自己作做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 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 D.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做出最好的决策 7.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下列哪一项顺序是正确的?(D )A.生理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安全需求 B.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 C.生理需求、爱的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 D.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 8.从能否满足需求的角度而言,物品可以分为( B )。 A.有用物品、经济物品、自由物品 B.有用物品、无用物品、有害物品 C.无用物品、经济物品、自由物品 D.经济物品、无用物品、有害物品 9.自由物品是(A )。 A.免费物品B.稀缺物品 C.无用物品D.经济物品 10.经济物品具有如下性质(C )。 A.有用B.稀缺 C.有用且稀缺D.有用但不稀缺 11.严格地说,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C )。 A.物品的稀缺性B.有用物品的稀缺性 C.经济物品的稀缺性D.以上都是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资料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 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2.2um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密码学作业CH11

201013210141 徐鹏志密码学作业11 1.消息认证是为了对付哪些类型的攻击? 答:伪装(假冒)篡改内容修改顺序修改时间(包括重放) 2.消息认证或数字签名方法有哪两层功能? 答:任何消息认证或数字签名机制基本分两步: 产生认证符(是一个用来认证消息的值)的函数; 将该函数作为原语使接收方可以验证消息真实性的认证协议。 3.产生消息认证有哪些方法? 答:用于消息认证的最常见的密码技术是消息认证码和安全散列函数 MAC是一种需要使用秘密钥的算法,以可变长度的消息和秘密钥作为输入,产生一个认证码。拥有秘密钥的接受方产生一个认证码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 哈西函数将可变长度的消息映射为固定长度的哈西值,或叫消息摘要。对于消息认证来说,安全散列函数还必须以某种方式和秘密钥捆绑起来。 4.对称加密和错误控制码一起用于消息认证时,这两个函数必须以何种顺序执行? 答:先错误控制码后对称加密。

5.什么是消息认证码? 答:消息认证码,是用来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一种工具,可以防止数据未经授权被篡改,用数学语言描述,是一个让双方共享的密钥k和消 (m),这个函数值就是一个息m作为输入函数,如果将函数记为mac k 认证标记。 6.消息认证码和散列函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消息认证码(MAC)依赖公开函数,密钥控制下对消息处理,生成定长认证标识,并加以认证。 散列函数:将任意长度的消息换为定长的消息摘要,并加以认证。 7.为提供消息认证,应以何种方式保证散列值的安全? 答:a.用对称密码对消息及附加在其后的散列码加密。 b.用对称密码仅对散列加密。 c.用公钥密码和发送方的密钥仅对散列加密。 d.若寄希望保证保密性有希望有数字签名,则先用发送方的密钥对散列码加密 e.该方法使用散列函数但不使用加密函数来进行消息认证。 f.如果对整个消息和散列码加密,则(e)中的方法可提供保密性。 8.为了攻击MAC算法必须要恢复密钥吗?

密码学基础1

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第四讲密码学基础(三)

?讨论议题 ? 密钥分配 ? 公钥密码算法 –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 –背包算法 – RSA算法 – EIGamal算法 –椭圆曲线密码算法ECC ?密钥分配(Key Distribution) 建立密钥分本协议必须考虑两个因素: 1)传输量和存储量就尽可能的小; 2)每一对用户U和V都能独立计算一个秘密密钥。 对于通信方A和B来说密钥分配方式由以下几种方式: 1)A选择密钥并手工传递给B; 2)第三方C选择密钥分别手工传递给A,B; 3)用A、B原有共享密钥传送新密钥(采用旧密作用于+新密钥方式); 4)与A、B分别有共享密钥的第三方C的加密连接,C就可以用加密连接传送新密钥给A和/或B。 ? N个用户集需要N(N-1)/2个共享密钥。 简单的密钥分配:

1)A产生公/私钥对{ PU a,PR a}并将PU a和其标识ID a的消息发送给B; 2)B产生秘密钥K S,并用A的公钥对K S,加密后发送给A; 3)A计算D(PU a E(PU a,K S)得出秘密钥K S。因为只有A能解密该消息,只有A和B知道K S; 4)A丢掉PU a,PR a,B丢掉PU a。 A和B 可以用传统的密码和会话密钥K S安全通信。 ●Key Distribution Center密钥分发中心 ●问题的提出 1)密钥管理量的困难 传统密钥管理:两两分别用一对密钥时,则n个用户需要C(n,2)=n(n-1)/2个密钥,当用户量增大时,密钥空间急剧增大。如: n=100 时, C(100,2)=4,995 n=5000时, C(5000,2)=12,497,500 (2)数字签名的问题 传统加密算法无法实现抗抵赖的需求。 密钥分发 1)每个用户与KDC有共享主密钥(Master Key); 2)N个用户,KDC只需分发N个Master Key; 3)两个用户间通信用会话密钥(Session Key); (会话密钥:端系统之间的通信使用一个临时的密钥进行加密,这个密钥叫会话密钥) 4)用户必须信任KDC;

微观经济学 --- 第一章{导论} 习题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机会成本 4、生产可能性边界 5、经济学 6、经济人 7、微观经济学 8、宏观经济学 9、静态分析10、比较分析11、实证分析12、规范分析 13、经济模型14、常量15、内生变量16、外生变量 17、流量18、存量19、均衡分析20、边际分析 21、比较静态分析22、动态分析23、案例分析 二、单项选择题 知识点:资源的稀缺性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 A.机会成本B.稀缺性 C.生产什么的问题D.实证经济学 2.下面最有可能成为稀缺物品的是( )。 A.阳光B.夏威夷的海水 C.运送到郑州的海水D.空气 3.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B.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掉 4.稀缺性问题( )。 A.只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中B.只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 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D.意味着抢购和黑市交易 5.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知识点:“看不见的手” 6.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是( )。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B.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C.亚当·斯密D.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知识点:经济学的定义,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7.经济学被定义为( )。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得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 C.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D.生产者怎样取得利润 8.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D.以上所有的问题 知识点: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9.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 A.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有利 B.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不利 C.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才能使利润最大化 D.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比市场营销更重要 10.下列命题中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的是( )。 A.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 000美元 11.“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 )。 A.规范的表述 B.实证的表述 C.否定的表述 D.理论的表述 12.下列属于规范分析表述的是( C)。 A.由于收入水平低,大部分中国人还买不起小轿车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小轿车的人越来越多 C.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D.提倡轿车文明是盲目学习西方国家,不适于我国国情 1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包括价值判断B.研究对象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D.是否运用了归纳法 14.研究单个居民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B)。 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

密码学期末作业

密码学期末作业 2018 06 11《现代密码学》期末作业零、选择题采用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进行数据加密时,加密算法种的基本运算不包括。A)置换运算B)异或运算C)模乘运算D)移位运算关于RSA算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RSA算法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B)RSA算法的运算速度比DES 慢C)RSA算法可用于某种数字签名方案D)RSA的安全性主要基于因子分解的难度(3) 8位的密钥可以产生多少个可能的密钥A) 8 B) 8 C) 2 D)65536 (4) 3DES密钥的长度最长是多少位? A) 56位B) 168位C) 112位E)128位(5) MD5 (Hash)的输出是多少位?A)64位B)128位C)160位D)256位

(6) SHA的输出是多少位?A)64位B)128位C)160 位D)256位 1 2018 06 11 一、根据下面图解释名词,明文,密文,加密,解密,加密算法,解密算法, 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二、阐述密码体制分类三、阐述扩散和混淆的概念四、什么是密码分组链接模式,请画出加密与解密示意图 2 2018 06 11 五、哈希(Hash)函数应满足什么条件?六、说明迭代型哈希函数一般结构的运算过程. 七、什么是零知识证明?下图表示一个简单的迷宫,C与D之间有一道门,需要知道秘密口令才能将其打开。P向V证明自己能打开这道门,但又不愿向V泄露秘密口令。可采用什么协议? 3 2018 06 11 八、AES高级加密标准的轮函数4个不同的计算部件组成,分别是:字节代换、行移位、列混合、密钥加。根据下图写出

字节代换、行移位、列混合、密钥加。 4 2018 06 11 九、设椭圆曲线y2=x3+2x+7, p=179 满足1/210失败的概率, 求将消息M= 5 表示成曲线上的点. 十、在RSA算法中,设公钥KU={7,187},私钥KR={23,187}, 设明文M=88, 求密文C。十一、根据下图S-DES (Simplified DES) 收、发双方共享的10位密钥,计算出两个8位子密钥分别用在加密、解密的不同阶段。图中的P10、P8如下表,初始10位密钥为求图中的K1、K2 P10 P8 LS-1 3 6 5 3 2 7 7 4 4 8 10 1 5 9 8 6 10 9 循环左移一位LS-2 循环左移二位 5 2018 06 11 二十二、根据下图说明同一消息同时提供保密性与认证性的过程?二十三、图是一个3级反馈移位寄存器,其初始状态为(a1,a2,a3)=(1,0,1),写出前6个时刻的状态和输出。图一

密码学基础

密码学常识

□秋雨灰灰 目录 密码常识 字母表顺序-数字 进制转换密码 Mod算法 倒序 间隔 字母频率 凯撒密码(Caesar Shifts, Simple Shift) 凯撒移位(中文版) 栅栏密码(The Rail-Fence Cipher) 维吉尼亚密码(Vigenère Cipher) Polybius密码(Polybius Cipher) ADFGX/ADFGVX密码(ADFGX/ADFGVX Cipher) ADFGX ADFGVX 乘法密码(Multiplication Cipher) 仿射密码(Affine Shift) 希尔密码(Hill Cipher) 加密 解密 Playfair密码(Playfair Cipher) 莫尔斯电码 置换密码(Transposition Cipher) 替代密码(Monoalphabetic Substitution) 字母表数字 字母表代码 反字母表 随机乱序字母 棋盘密码 键盘密码 键盘移位 软键盘密码 数字小键盘密码 手机键盘密码 数字记忆编码

百度/Google/网页字符 百度字符(GB2312) Google字符(URI) 网页编码(Unicode) Alt+数字小键盘 MD5 【密码常识】 字母表顺序-数字 加密的时候,经常要把A至Z这26个字母转换成数字,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取字母表中的数字序号。A代表1,B代表2,C代表3…… 字母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数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进制转换密码 例如二进制:1110 10101 1101 10 101 10010 1111 1110 101 转为十进制:14 21 13 2 5 18 15 14 5 对应字母表:number Mod算法 我们可以对字母序号进行数学运算,然后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密文。当运算结果大于26或小于1的时候,我们希望把这个数值转为1~26的范围,那么取这个数除以26的余数即可。 Mod就是求余数的运算符,有时也用“%”表示。例如 29 Mod 26 = 3,或写成 29 % 26 = 3,意思是29除以26的余数是3。 倒序 加密时为经常要对字符进行倒序处理。如果让你按abcdef...的顺序背出字母表的每个字母会很容易,但是如果是zyxwvu...的顺序那就很难背出来了。一个很熟悉的单词,如果按相反的顺序拼写,可能就会感到很陌生。 例如“love”字母倒过来拼就是“evol”。 具体加密时倒序有很多种方案,需要灵活运用。例如: 每个单词的倒序:siht si a tset - this is a test 整句的倒序:tset a si siht - this is a test 数字的倒序:02 50 91 02 - 20 05 19 20(test) 间隔 单词之间的间隔一般使用空格。在加密时常常要去掉空格,但有时某些字母或数字来替代空格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加密方案。错误空格位置也会起到很强的误导作用。 例如:t hi sis at est - this is a test 字母频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