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一般检查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4.27 MB
- 文档页数:51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第—章病症学第—节发热1.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应用:当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药物抑制调节中枢冰敷。
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口测:36.3℃-37.2℃,肛测36.5℃-37.7℃,腋测36.0℃-37.0℃2. 发热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外致热原〕→吞噬细胞〔中性粒、单核〕→内致热原〔IL-1、TNF和干扰素〕→中枢→发热。
〔占50~60%〕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汲取理化损害: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心、脑、肺;肢体坏死组织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溶血等②抗原-抗体反响风湿热、药热、结缔组织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④散热↓:广泛皮肤病或慢性心衰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夏季热等3. 发生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外源性致热原→白细胞→内源性致热原→体温调节→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毒素、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外源性致热原〕。
②→机体内白细胞→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内源性致热原〕。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中枢介质。
④.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⑤产热↑:代谢增加〔脑垂体〕;运动N—骨骼肌阵发收缩〔寒战〕散热↓:通过迷走N—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2)非致热原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功能失常:如: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
②产热增加:癫痫延续状态,甲亢等。
③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病,心衰4.临床表现1)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为准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大于等于41.1℃)2)发热过程及特点:三阶段①体温上升期乏力、不适、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白、枯燥无汗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顶峰≥39度,伴寒战。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液科重要实验室指标解析实验室检查是血液科常规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分析血液样本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在血液科中,有一些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它们能够提供关于患者血液状态和疾病情况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物质,它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组织。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参考范围通常在120~160 g/L之间。
血红蛋白的异常水平可以反映出贫血、出血、血液病等疾病的存在。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5.5 × 10^12/L之间。
红细胞计数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反映出贫血、失血、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情况。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白细胞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10.0 × 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反映出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血小板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00~300 × 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异常、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5.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血清炎症指标,它的产生主要是在感染或炎症过程中。
正常成年人的C-反应蛋白浓度通常在0~10 mg/L之间。
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可以反映出感染、炎症、风湿性疾病等疾病情况。
6. 血沉(ESR)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炎症过程。
正常成年人的血沉速度通常在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之间。
血沉速度的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感染、风湿病等疾病的存在。
7.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血液学检测指标人体的血液学检测指标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到身体的器官功能、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免疫状态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贫血程度。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失血、慢性疾病等。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凝血功能。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会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容易形成血栓。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代表机体有感染或炎症反应,而过低则可能是免疫功能低下。
4. 血糖:血糖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指标,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糖代谢情况。
血糖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而过低则可能是胰岛素过量或胰岛功能异常。
5. 血脂: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
通过检测血脂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脂代谢情况。
血脂过高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6.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运作的能力。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功能状态。
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表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了解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测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并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
2. 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
3. 溶血的检验。
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5. 造血功能、免疫系统、肝脏代谢等放置的状况。
6. 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体现人体是否处于炎症状态,如感染、疾病反应等。
7. 血液凝集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人体止血机制是否合理、血液流变学是否正常。
8. 病毒感染指标,如各种病毒的血清学指标,如HIV、乙肝病毒、C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9. 肝功能相关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了解人体肝脏的代谢功能,如肝功能是否正常、肝脏是否受损等。
这些检验可以提供关于人体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背景介绍实验诊断学是指应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进行检测、分离、分析、鉴定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实验诊断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实验诊断学中的血液检验是诊断和治疗医学领域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据估计,全球约有70%的医疗决策依赖于血液检验结果。
乙杜华平是一种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用于治疗高胆固醇、高血脂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等病症。
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们通常会给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一般检验的相关内容。
血液一般检验血液一般检验是临床医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之一。
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整体体质,检测血液中各种元素和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份血液检查报告。
血液一般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主要起运输氧气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红细胞计数也就越高。
2.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战力。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对人体的健康指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主要负责促进血液凝固,并参与各种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
在检查中,我们可以通过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来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
乙杜华平治疗前的血液一般检验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对其治疗进行更加精确的定向。
在血液一般检验中,乙杜华平治疗前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需要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便在治疗时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医生需要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2. 检查患者肝和肾功能是否正常因为肝脏和肾脏是排泄乙杜华平的重要器官,所以在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功能检查,以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第一章概论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
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
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课程名称:血液学检验技术学时:108授课对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分:6前导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检验应用化学》、《化学检测技术》、《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部分)等后续课程:顶岗实习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二、课程定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医学检验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中心血站、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血液疾病检验技能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直接对应医院细胞室这一特定的临床岗位。
《血液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检验技师根据细胞形态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病必备的专业技能,对职业素养起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技艺性,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分值约占1/5左右,体现了检验技士(师)的职业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流程、检测项目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准确辨认血细胞形态;熟悉血液病检验技术常用仪器性能、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掌握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职业技能。
因此,本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尤为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形态学技能为主的专业技能课程。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1)能正确辨认骨髓六大系统各阶段细胞正常形态,会描述所见细胞形态特点,会判断骨髓象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知道骨髓穿刺部位和骨穿成功的指标,骨髓象检查的步骤和内容及注意事项,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2)能进行常见血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判断,并能联系患者病情,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