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一般检查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4.27 MB
- 文档页数:51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第—章病症学第—节发热1.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应用:当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药物抑制调节中枢冰敷。
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口测:36.3℃-37.2℃,肛测36.5℃-37.7℃,腋测36.0℃-37.0℃2. 发热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外致热原〕→吞噬细胞〔中性粒、单核〕→内致热原〔IL-1、TNF和干扰素〕→中枢→发热。
〔占50~60%〕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汲取理化损害: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心、脑、肺;肢体坏死组织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溶血等②抗原-抗体反响风湿热、药热、结缔组织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④散热↓:广泛皮肤病或慢性心衰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夏季热等3. 发生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外源性致热原→白细胞→内源性致热原→体温调节→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毒素、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外源性致热原〕。
②→机体内白细胞→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内源性致热原〕。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中枢介质。
④.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⑤产热↑:代谢增加〔脑垂体〕;运动N—骨骼肌阵发收缩〔寒战〕散热↓:通过迷走N—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2)非致热原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功能失常:如: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
②产热增加:癫痫延续状态,甲亢等。
③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病,心衰4.临床表现1)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为准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大于等于41.1℃)2)发热过程及特点:三阶段①体温上升期乏力、不适、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白、枯燥无汗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顶峰≥39度,伴寒战。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液科重要实验室指标解析实验室检查是血液科常规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分析血液样本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在血液科中,有一些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它们能够提供关于患者血液状态和疾病情况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物质,它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组织。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参考范围通常在120~160 g/L之间。
血红蛋白的异常水平可以反映出贫血、出血、血液病等疾病的存在。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5.5 × 10^12/L之间。
红细胞计数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反映出贫血、失血、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情况。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白细胞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10.0 × 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反映出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血小板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00~300 × 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异常、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5.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血清炎症指标,它的产生主要是在感染或炎症过程中。
正常成年人的C-反应蛋白浓度通常在0~10 mg/L之间。
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可以反映出感染、炎症、风湿性疾病等疾病情况。
6. 血沉(ESR)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炎症过程。
正常成年人的血沉速度通常在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之间。
血沉速度的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感染、风湿病等疾病的存在。
7.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血液学检测指标人体的血液学检测指标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到身体的器官功能、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免疫状态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贫血程度。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失血、慢性疾病等。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凝血功能。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会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容易形成血栓。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代表机体有感染或炎症反应,而过低则可能是免疫功能低下。
4. 血糖:血糖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指标,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糖代谢情况。
血糖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而过低则可能是胰岛素过量或胰岛功能异常。
5. 血脂: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
通过检测血脂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脂代谢情况。
血脂过高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6.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运作的能力。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功能状态。
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表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了解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测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并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