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隐性采访”(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72 KB
- 文档页数:3
隐性采访的伦理学争议及其应用原则一引言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争议性的信息获取方法,时常被媒体使用。
2017年8月,《法制晚报》记者暗访海底捞劲松店和太阳宫店,曝光该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存在安全隐患;[1]2015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揭发南昌高考舞弊乱象;[2]2011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假扮智障劳工,深入黑砖窑报道倒卖智障奴工的黑色交易链[3]……这些新闻在受到公众称赞的同时,也引发了专业人士的思考。
由于隐性采访一般是以“记者隐藏身份或采访意图”“采访客体对于采访事宜毫不知情”“采访者隐蔽包括录音、摄影、摄像设备在内的采访工具”等方式进行的,这些“隐瞒”行为都指向其行为的非伦理正当性——“欺骗”。
对于隐性采访的讨论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其一是法律视角,其二是伦理视角。
基于法律条文来探讨隐性采访的禁区何在,这些规定较为明晰。
但隐性采访引发的“伦理困境”相对复杂,“人在道德选择过程中遇到的一种特殊的矛盾情形:当在同一价值体系的范围内选择了按照某种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一定的道德价值时,就不得不放弃或妨害其他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另外的道德价值,由此使选择者陷入了一种道德选择上的困难境地”。
[4]是忠于真相,还是忠于诚实成为每个使用隐性采访获取信息的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隐性采访的伦理困境,关键在于其手段的不正当性与结果的正当性之间的对立,由此,本文基于伦理学的义务论和结果论两大道德原则评析隐性采访,以便行动者更清晰、更正确地做出道德选择。
二隐性采访是否具有伦理正当性之评析(一)基于义务论评判隐性采访的伦理正当性隐性采访中的争议之处在于这一采访方式违背了诚实的道德原则。
义务论者关注的是行为本身,一个行为的对错取决于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5]只有基于义务而行动的行为才是道德上有价值的行为。
基于义务论的分析视角,隐性采访的伦理不正当性在于该行为本身就具有“欺骗”“违背承诺”等特点。
义务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康德,在他看来诚实是必需的,是必须遵守的绝对律令。
(下转第191页)浅析隐性采访的真实性及合理使用段丽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江西南昌330022)摘要:本文从多个侧面对隐性采访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以隐性采访在我国电视报道中的运用来分析隐性采访与真实性的关系及其合理性研究,分析了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层面的权衡。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many sides to the recessive interview,by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in our country television reported that the utilization analyzes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and the authentic relations and the rational research,has analyzed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in legal and ethics morals stratification plane balance.关键词:隐性采访新闻真实法律道德Key word:Recessive interview News Real Law Morals【中图分类号】G21【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89-02提起隐性采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已不是个陌生的概念。
现在报纸的新闻版面,电视的新闻报道到处都充斥着隐性采访报道。
隐性采访报道成了现在中国新闻界的一种流行风,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舆论监督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
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等栏目,就经常使用这种报道方式。
一、隐性采访的真实性分析新闻传播的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一个要求,就是传播者在对新闻现象和具体事件进行报道与传播时,一定要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和语言,实实在在地向受传者报告事实产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经过以及它所导致的结果。
职业新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公开的社会活动,应尽可能尽少用非公开的方式、手段。
即使是为了实现新闻监督,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作为隐性的信息获取手段——偷拍、偷录,也只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且对此也须进行必要的道德预估和道德思考。
新闻采访中关涉的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隐性采访中。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隐性采访整体上作为一种采访方式的道德问题;二是公开采访或隐性采访中一些具体隐性采访手段运用中的道德问题。
这两方面关涉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我们在具体分析讨论中将加以分离。
采访方式的道德性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的。
显性采访是指“以记者身份进行的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①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
这就是说,在显性采访中,记者的身份对于社会是公开的,被采访对象能够明确知道记者的行为性质;但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对于社会是隐蔽的,实质上的被采访对象无法知道记者行为的真实性质和目的。
隐性采访方式本身有多种类型,诸如侦察型、体验型、验证型等。
隐性采访作为记者获取新闻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特殊的、非常态的方式,因而很难在整体上进行道德评价。
这就意味着,关于隐性采访方式的道德分析,必须动用道德评价的例外原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客观上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方式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这样的理由:通过公开采访方式不可能对一些特殊的事实进行采访,无法获取一些特殊对象的真实信息;如果不运用一些特殊的隐性手段,如偷拍、偷录,就不可能记录或留存一些重要的事实信息;进一步说,如果不采用隐性采访方式,不仅形不成新闻报道,也无法通过新闻手段维护社会正义、维护公共利益。
隐性采访方式之所以必要的上述理由,说明隐性采访要想获得道德上的肯定评价,必须满足这样的基本条件:其一,采访动机应该是善意的,这是前提。
这个善意在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为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其二,在具体手段上,应该是合法的,不能违背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其实就是底线性的道德规范。
隐性采访案例案例一:偷窃行为解雇员工背景:某家电商公司在仓库中发生多次物品丢失事件,为了调查此事,公司决定进行隐性采访。
公司第一次选择了一个员工进行采访。
采访内容:公司:你好,我们是公司的内部调查组,我们正在调查仓库中发生的物品丢失事件。
我们希望能够请你合作,回答我们一些问题。
你愿意配合吗?员工:好的,我会配合调查。
公司:首先,我们希望你回忆一下最近发生的物品丢失事件。
你是否有注意到任何异常情况或者可疑人员?员工:我没有注意到任何异常情况或者可疑人员。
我在工作中非常专注,没有发现任何不正常的行为。
公司:你是否会经常接触到仓库中的物品?有没有发现哪些物品丢失?员工:是的,我经常接触到仓库中的物品。
但是我没有发现有物品丢失的情况。
公司:我们注意到,有一次你在晚上工作得比较晚。
你可以给我们讲讲当时发生了什么吗?员工:那天晚上,我确实比较晚工作,因为有一些紧急的订单需要处理。
我大概工作到9点左右就离开了。
当时除了我自己以外,没有其他人在仓库中。
公司:我们注意到你在最近的几次丢失事件中都有上班,而其他员工则没有。
你对此有什么解释吗?员工:我对此没有解释。
我可以提供我的工作记录和时间卡,证明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仓库工作的人。
公司:好的,谢谢你的合作。
如果还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情况,我们可能会再联系你。
结论:经过隐性采访,调查人员没有找到任何明显的证据来指责这名员工参与了物品丢失事件。
根据调查,公司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查其他员工,或者加强仓库的监控措施。
案例二:调查员工工作满意度背景:某家制造公司决定调查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了解员工对公司的评价和需求,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公司决定通过隐性采访来获取更真实的反馈。
采访内容:公司:你好,我们是公司的调查组,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我们希望你能够回答我们一些问题,帮助我们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你愿意参与吗?员工:当然愿意。
公司:首先,你对公司的工作环境和设施满意吗?有什么建议改进的地方?员工:我对公司的工作环境和设施比较满意,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研究【摘要】隐性采访是一种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其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探讨了隐性采访的定义、特点以及在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其在揭示真实情况上可能存在的挑战。
文章还总结了隐性采访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以及道德缺失对研究的影响。
提出了提升隐性采访真实性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隐性采访道德问题的研究,有望为研究者提供更好的指导,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关键词】隐性采访, 道德缺失, 真实性, 优缺点, 改进方法, 影响, 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隐性采访是指研究者在未经被访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通常用于调查敏感或隐秘话题。
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个人隐私权和伦理标准的问题。
在过去的研究中,隐性采访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其真实性有时受到质疑。
本研究旨在探讨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以提升隐性采访的研究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也愈发凸显,对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研究将通过深入分析隐性采访的特点和优缺点,探讨其在研究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揭示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隐性采访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对隐性采访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揭示和反思,有助于改善研究者在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通过探讨隐性采访的真实性问题,可以提出提高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建议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为隐性采访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隐性采访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分析其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并进一步探讨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对研究的影响,提出提升隐性采访真实性的建议,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采访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之自己的采访目的,或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事实的——种非常采访。
也称‚暗访‛或‚私访‛。
所谓非常采访,是指采访适用范围的狭窄性、频率的个别性和使用条件的限制性。
显性采访的最大特点,是采访可以得到采访对象的配合与支持。
但如遇采访对象不配合、不支持,或谈虚假情况等情形,采访就无法深入下去了。
然而,以勇于探索、追求真实为天职的新闻记者,另辟溪径,开辟了采访的‚第二战场‛——隐性采访。
19世纪末,就职于美国纽约《世界报》的著名女记者勒丽〃蓓蕾,获知纽约某疯人院虐待精神病患者,侵犯人身权利。
但由于疯人院控制十分严格,人们很难搞清事实真相。
在普利策的支持‘下,勒丽〃蓓蕾装疯住进了疯人院。
在长达几个月的装疯采访期间,勒丽〃蓓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令人难以忍受的虐待,亲身经历了疯人患者的非人生活。
当她了解到这一切以后,设法逃出了疯人院,把内幕公之于众,立即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政府和院方不得不进行整顿,改善了对疯人患者的不人道的待遇。
史称勒丽〃蓓蕾的这一隐性采访为‚装疯采访‛。
无独有偶,美国白人记者约翰〃格里芬为揭露种族歧视,用照射紫外线和化装等方法使自己的皮肤变得如同黑人一样,然后深入社会生活,在大街上擦皮鞋,乘坐公共汽车,观察和体验美国黑人备受种族歧视的屈辱生活,据此采写出反映黑人生活的《像我一样黑》一书。
由此可见,隐性采访的基本特征是记者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来接近新闻源,实现对事物的探究。
在我国,隐性采访的使用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
1923年5月,中国当时著名的外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乘火车从南京至北平采访,车至临城,惨遭抢劫。
这就是有名的‚临城大劫案‛。
鲍威尔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亲历了这场劫案,他在一些废纸上偷偷写下了火车被劫、人质被扣的报道,并设法送至《密勒氏评论报》刊登。
浅论隐性采访作者:李志情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摘要】隐性采访俗称“暗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
由于隐性采访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与可读(看、听)性很强,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采用。
当然有些人对这种“揭人短处”“挖人隐私”的采访方式也提出过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挖掘“秘闻”记者的巨大吸引力。
【关键词】隐性采访;合法性;类型一、关于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公开)采访而言的。
在我国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著名记者邵飘萍就曾提到采访的“隐”“显”问题。
在邵飘萍看来,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及情况,记者是否亮出身份,是应该随机应变的。
就此而言,他实际上肯定了隐性采访具有适用性和合理性。
那么,何谓“隐性采访”?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蓝鸿文主编的《新闻采访学》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熊高的《采访行为学概论》则认为:“隐性采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知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采访。
”尽管专家、学者对隐性采访的界定各有侧重,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都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一、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采访手段之一;二、隐性采访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采集公开采访得不到的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三、隐性采访具有不同于其他采访的自身特点。
二、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既然隐性采访在新闻学上确实存在,那么它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有没有法律依据呢?由于我国法律在新闻采访这一领域没有明确的法律权限规定,因此,对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包括隐性采访在内的新闻采访权是《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延伸。
试论隐性采访摘要:在我国,唐朝中期后就已经出现了隐性采访的端倪。
如今,随着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能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形式,以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界大行其道,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但是自身又存在着问题和弊端,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隐性采访特征受欢迎双刃剑存在问题一、什么是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是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
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
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二、隐性采访的特征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记者主动出击。
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
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例如记者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等,但这种不期而遇的目击新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因为记者是被动地介入了新闻事件。
隐性采访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应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
1、新闻事实周详对于准备作正面报道的新闻,也可以采取隐性采访的手段,但这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通过公开采访进行正面报道,一般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对社会不良行为的采访却正好相反,通过隐性采访抨击社会不良,进行舆论监督,效果比公开采访好。
浅议新闻记者隐性采访摘要]在新形势下,我国纸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新闻记者隐性采访新闻事件以其真实、鲜活、生动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并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这一做法常被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用。
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新闻事业中,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中既得到全面的新闻素材而又不损害新闻职业道德,已经成为传媒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说隐性采访对于媒体公信力而言是把双刃剑,同时又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新闻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建议我国的法律条款对新闻媒体报道规定的禁区有: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明确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
也可以理解为在新闻采访活动中不提倡记者隐性采访。
目前在世界各国法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隐性新闻采访的权利,但也没有完全禁止,隐性新闻采访得以存在,只是依据各国法律没有禁止记者便可以进行新闻采访的一般原则,所以它的法律保障是脆弱的。
一、隐性新闻采访的法律意识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新闻采访很大程度取决于准确、恰当的提出问题。
尤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新闻素材的挖掘是否成功到位,更是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效果和质量,这也是新闻报道成败的关键。
1.隐性新闻采访的概念内涵。
隐性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进行的采访形式。
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或者“暗访”。
近年来隐性采访借舆论监督之风不断盛行。
因为隐性采访的方式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显著特点,因此通过此种方式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常常具有广泛的真实性。
但这种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与合法性。
随着新形势下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以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新格局新环境,隐性新闻采访的魅力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被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不断应用。
浅析隐性采访的风险规避作者:宋付力来源:《新闻传播》2017年第10期【摘要】隐性采访成为当下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隐性采访是揭露新闻事实的杀手锏,而在隐性采访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引出了隐性采访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隐性采访;风险;法律道德;规避措施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业的快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一系列需要隐性采访的新闻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如众所周知的地沟油事件、果冻内幕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等。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刻意隐瞒自己的记者身份,运用隐蔽手段采获新闻的方法,它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在新闻现场记者故意隐去真实身份;第二,被采访者接受采访时并不知情;第三,采访未经采访对象同意。
①一、隐性采访的优势与不足隐性采访能够极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源头,其采访获得的内容具有真实、现场感强和可信度高等优点,在披露社会负面事件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013年,央视记者花费990元购买了电视上宣传的可以根治糖尿病的“高老太”降糖贴,发现该产品主要适用于非依赖型血糖偏高、血糖异常等人群的辅助治疗,并不是彻底根治糖尿病。
记者又假扮经销商来到河南省南阳市妙医堂药业有限公司了解业务,负责生产的陈经理告诉记者,为了规避药品监管,他们在审批当中打了擦边球,把膏药贴产品都申请为有静电理疗功效的医疗器械,而所谓的“高老太”祖传秘方就是膏药里加入止疼粉、薄荷脑、樟脑、冰片,为了使患者贴上后有发热的感觉,就往膏药里添加辣椒油。
负责销售的张经理给记者算了笔账:其实膏药的成本只有3元钱,通过广告包装变成了99元,只要广告播出就等于撒出鱼饵,等着“鱼”自己上钩。
记者问,患者用后没有效果难道你们不怕出事?张经理说,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只要你觉得无效我们就退货,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退货,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利润可以赚的。
随后,记者暗访来到在河南医药市场小有名气的指南针文化广告公司,从策划人员处了解到,慕容氏降糖贴就是在这里包装的,所谓的神医是他们找人扮演的,经过策划就变成了受众看到的祖传秘方。
浅析 “隐性采访”(一)
论文关键词:隐性采访表现形式角色把握解决措施
论文提要: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表现形式入手,思考和研究了在当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环境下,我国的各个新闻媒介是采用何种采访方式在新闻界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媒体在选择
“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环节以及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
《焦点访谈》自开播以来已谱写了十几年的光辉历史,在这十几年里,一直都能保持央视王
牌的地位,源于它的取材。一个成功的栏目,必有吸引人的地方,简单来说,必有它能满足
广大受众某种需要的能力,比如说隐性采访,它就能满足人本性里无法涤除的窥私欲。越是
关于别人的不好的一面,越是通过正常渠道得不来的消息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从中央级
媒体到地方级媒体,隐性采访被广泛的应用,尤其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
告》、《新闻调查》、影响最大,备受观众瞩目。从较早期的记者躲进装有特制玻璃的货车内
偷拍公路的“三乱”情况,到对南京冠生园月饼使用陈馅的暗访与报道,无不给广大受众群体
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到底是什么引起新闻媒体排除千难万阻去追求非正常渠道的信息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一
下几个方面:
一、隐性采访的起因:
现在,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求新,来满足
受众的好奇心理,不可避免的使用隐性采访。隐性采访作为现今大多数媒体的一种采访报道
方式,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些内在的原因:
第一,采访到真实性材料越来越难。
第二,正常的采访受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的阻挠。由于利益相关,地方各级主管的保护使
得公开采访更为困难;特别是我国行政机关实行问责制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及个人为了保住
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妨碍新闻采访的措施,各单位各部门只对正面的新闻报道感兴趣。
第三,社会公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急切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
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空气,推
进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这种需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第四,新闻媒体受利益的驱使。由于受众对于各种新、奇、特的报道情有独忠,而各新闻媒
体也感到了这一“卖点”所来的可观的效益,作为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当事
的记者们接连不断地采用暗访和偷拍的方法,即使有些受众感到不妥,也会谅解。
从新闻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一种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目前虽然没有明文禁
止,但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它现在所以没有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一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
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两害相比,揭露坏事明显更重要;二是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太强,我国
的管理体制和各种监督机制还不健全。一旦其他监督机制健全了,公众的法律意识提升了,
媒体普遍采用这种采访方式将会被关注并受到广泛批评。所以,我们的立法部门与其让事情
这样发展下去,不如早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多总结和推广些公开
采访的技巧,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法律争端。
二、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下,隐性采访被过度使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种媒体不断加大隐性采访的使用力度,从而导致滥用的可
能性急剧加大。滥用隐性采访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诱导式采访。在隐性采访中,因诱导而致的新闻结论的模糊性不仅会混淆事实,而且
采访者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例如,记者为了获取某软件公司盗版销售其他知名软件公司软件
的确凿证据,假扮成一般用户咨询该软件公司要求购买,并给出购买的可观数额和总报价。
此种做法可能会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但是却陷入了“陷阱取证”的模式中:或许该软件公司
之前根本就没有销售过该盗版软件,而正是由于此次“买主”的主动上门要货,且有暴利可图,
才会诱发犯罪而开始实施盗版行为。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对方从事的是违法或者犯罪活动,
那么新闻媒体运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偷拍偷录就无可厚非,而且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舆论监
督有深度、有力度,但是法律常识的欠缺导致新闻媒体忽略了一个法律上的严重问题:“诱
导犯罪”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在记者隐性采访时,如果通过故意设“套”、“陷阱”,诱使对方
上当受骗甚至犯罪,可能存在教唆犯罪甚至自身犯罪的可能性。据报道,有记者到沈阳市三
好街暗访业户销售淫秽影碟情况,业户自称没有,记者便许以高利,业户禁不住诱惑,索性
到其他摊位去买,然后再转手倒卖。此种采访方式与其说是暗访,倒不如说是引诱犯罪。
其二,过度介入式采访。一般认为,在隐性采访中,记者依法选择以一般民事主体的身份介
入事件比较适宜,如扮演消费者、公司雇员。而记者如果在采访中扮演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立法、司法、军队工作人员等),就属于越权而成为过度介入。例如,浙江某报记者冒充应
聘者,参加杭州市招聘副处级干部的考试,结果被选中,直到有关部门决定商调时,才知道
这是报社派记者在“考察”招聘活动的公正性。
其三,干扰秩序式采访。记者为得到某种新闻材料不惜干扰社会秩序的一种采访方式。羊城
某报曾经刊登一篇隐性采访的文章,该报记者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得到有
关部门的特许后,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游客,向上海110报警。报案后仅2分零10秒,先后
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此种“隐性采访”严重干扰110报警台、医院急救中心等社会关键公
共服务部门的工作。
其四,利用隐性采访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采访权获取一些非法的利
益。例如,海南某法制报两名实习记者乔装改扮到定安、琼海两县暗访娱乐场所的设赌情况。
两人通过参与赌博,分别输掉1000元和200元后,以“公开曝光”相要挟,先后3次对当地
公安机关进行敲诈,结果被依法逮捕。
三、隐性采访带来的影响。
由于隐性采访能够绕过种种障碍,淋漓尽致地曝光社会黑暗面,所以往往成为记者挖掘事实
真相的有力手段。但当隐性采访的范围越来越广,记者们对偷拍偷录等设备驾轻就熟的时候,
却往往忽略了作为记者,一种具有社会公器性质、负有重要社会责任的传媒工作人员应有的
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
第一,它违反了最基本的诚信原则。采访是一种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的前提是
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在隐性采访中,如果记者以其职业角色介入的话,是根本不可能
达到采访目的的。因此记者便会伪装身份,根据采访的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结果,这
种人际关系就不得不建立在谎言之上。这样的做法对被采访者而言是一种伤害。
第二,它容易引发记者的诱导行为。当记者以普通的社会角色介入采访的过程中时,这种获
取独家新闻、制造“卖点”的心理势必会影响记者正常的角色行使,从而产生诸如“诱导”被采
访者的行为。有的记者暗访“三陪”现象,一进娱乐场所就问,“有小姐吗?”这显然有违法犯
罪之嫌。曾经有的电视台记者故意把钱包丢在大街上,甚至让人装作不慎失足掉到水里,以
观察路人的反应,这些做法虽然美其名曰为测试社会公德,事实上是对他人的极大不尊重。
第三,它容易造成记者策划新闻。所谓策划新闻,是指新闻媒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于新
闻事件采取介入与干涉的方针,以促成新闻事件向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人为
提升事件的新闻价值,达到轰动效应的一种行为。记者的任务本该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
客观、真实的记录,而不是主动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当记者乔装改扮,以普通的社会角色介入事件发展过程中时,如果不行使与其角色相
应的行为模式,就很难取得采访对象,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信任,也就难以实现采访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策划新闻往往不可避免。当记者操纵了事态的发展,新闻事件就成了记者自
导自演的一出戏。新闻失去了独立性,它的真实性又从何而来呢?
第四,隐性采访在备受争议中逐渐成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鲜
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隐性采访能挖掘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幕后真
相,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与此同时,由于其特有的性质,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采访方式相比,隐性采访往往更多地涉及
到法律问题,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因此需要新闻记者特别注意,
对隐性采访要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从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隐性采访中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泄露国家机密。
《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
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保密法》第20条规定:“报刊、书籍、地图、图文资料、声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以及广播
节目、电视节目、电影的制作和播放,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