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探究
- 格式:docx
- 大小:30.14 KB
- 文档页数:8
王夫之(船山先生)思想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发挥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世界是以“气”为物质始基而构成的,并由此出发,坚持“道”(规律)必须依存于“器”(客观事物),一旦“器”变,“道”也就必定变化。
这是一种唯物的自然观,王船山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动,动是绝对的。
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
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总的趋势是“世益降,物益备”,即一代胜过一代,即使是被人们美化为理想社会的远古“三代”,实际上也远不及现今之世。
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所以王夫之赞成随历史的变化而进行社会变革,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
”思是古代好的法令制度,不一定对现今适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变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
他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就是说“行”是“知”的基础,不“行”就得不到“知”。
所以“知者非真知,力行而知之真。
”从这重“行”出发,王夫之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
显然,这是对湖湘学派务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礼”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
”但另一方面,王船山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
虽然王夫之所持行的还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但他能在明清之际提出限制绝对君权,就已是难能可贵了。
王夫之身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因而思想中民族意识极为强烈,他特别强调夷夏之别,把它提到“古今之通义”的程度,认为君位“可禅可改革,但绝不能落入“夷类”之手。
于是,王夫之把几千年来传统的大汉族中心观发挥到了极至。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
他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
主义。
他的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观点
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
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王夫之的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的哲学家。
他曾参加明末反清斗争。
1648年举兵衡山,抗击清兵南下。
后任南明翰林院庶吉士、行人司行人介子等职。
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号称船山先生。
他的主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等100多种。
在王夫之的时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元气说发展到思辨的高峰。
这种唯物主义的元气说认为,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气”希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
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的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
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与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王夫之以元气说的哲学推测为思想依据,又从生活实践的观察、或有可能从定性的实验观察中得到了物质不生不灭的思想。
他讲道:“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
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
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
有形者且然。
况其絪缊不可象者乎!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
”“傥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则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张子正蒙注·太和篇》)王夫之在《俟解》中,不仅更详细地叙述了焙烧汞的过程中汞并不被消灭的事例;而且以烧松烟制墨的生产过程(即由烧松木到产生浓烟,又由浓烟制取墨料),来补充物质不灭的例子。
王夫之在关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论述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他说:“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张子正蒙注·参两篇》)。
他认为由于物质元气包含有阴阳两个相异的对立面,因阴阳“交感”,元气便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的实学思潮。
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
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
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
阻止清兵南下。
失败后,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
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
33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著述为业。
57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
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著作。
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
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
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的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
摘 要知行观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每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对其论述一二,王夫之在继承先儒特别是荀子等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用自发辩证法和朴素唯物思想去批判了传统知行观中的心性思想,在破旧思想的前提下,树立了自己的比较全面的唯物主义思想知行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王夫之在继承和发扬先儒的前提下,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知行观点,把行的重要性和首要性显著的提出来,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没有行就没有真正的知,只有在行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知,而且辩证的看出二者的统一性。
很好的继承了荀子等唯物思想精粹。
王夫之知行观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最早的《尚书》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展开,梳理了从孔子到王阳明等先儒的各家知行学说,从中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这其中有唯心论,唯物论,经验论,先验论等各种观点,王夫之通过自己的合理吸收和借鉴,批判其中几种典型的观点,树立自己的知行观。
任何知行观都是为了映证哲学家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王夫之看到当时的心性之学的欺世盗名的虚假性,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王夫之的知行观的重要观点主要有“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等辩证统一思想,以及认识论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思想,本文试通过王夫之的知行论而进一步阐释他的道器本体论。
从而实现他的实学思想。
王夫之知行观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
王夫之的知行观虽然论述的比较透彻,思辨性很强,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限不能得以传播,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以及哲学思潮都有很高的价值,明清三大儒各有千秋,理论价值重大。
王夫之的知行观对于近代的各种哲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知行观念也有启发意义,不论是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道德思想的建立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会超越它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王夫之的知行观同样如此,但是它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巅峰。
精心整理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主要着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王夫之观4.识论9.评王夫之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着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着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由“道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着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
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
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
王夫之的思想辩论王夫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为特色的哲学体系,尤其是他关子矛盾问题的思想,无论在其辩证法思想还是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更是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仅就王夫之关于矛盾问题的思想做一初步探讨。
王夫之从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客现性以及矛盾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等思想。
王夫之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太极”概念的新的解释之中,“太极”是易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以前的思想家,包括一些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都认为太极之内不包含矛盾,这也正是他们的哲学思想最终陷于谬误的关键所在,与此相反,王夫之则认为:太极本身就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面,“合而言之则为太极,分而言之则为阴阳,阴阳为太极所固有,非分之前无阴阳,动而后方生阴、生用.”心这就论证了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本身所固有的,二者缺一不可,第一次把矛盾的“触角“伸进太极这一禁区,为矛盾的无处不在争得了一块地盘,比程朱理学的太极不可分思想,显然是前进了一大步,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
其次,王夫之还认为:不仅太极本身包含着阴阳对立的双方,而且“盈天地之间惟阴阳而已矣“进一步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思想,并通过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现象加以证明,在自然现象中,“昼夜分两端,而天之运行一,生死分两端,而神之恒存,”在社会现象中,犹如太极生两仪“有君子必有小人,有中国必有夷狄。
”在日常生活中,“如水锥一体,则寒可为冰,热可为汤,于冰汤之异,足知水之常体。
“初步认识到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二气两个方面,物质的阴阳二气既对立又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互为条件,就象水有冰汤、天有昼夜、人有君子小人一样,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贯彻了矛盾的普遍性原刷,又坚持了唯物论,同时王夫之又根据阴阳不孤立的思想,进一步推论出:既然一切事物都处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之中,因而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这种普遍联系,万物就不可能发生效用。
【关键字】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先生。
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保守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
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
“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
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
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气者理之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王夫之从爱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立场,探讨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切实际的异端邪说的流行,造成社会的堕落,国家的衰败。
而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正学”,在社会上却“信从者寡”。
(《张子正蒙注·序论》,以下简称《正蒙注》)由此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说他自己一生都是为了阐扬“张横渠之正学”(《薑文集》自题《墓铭》卷二),“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正蒙注·序论》),以便启蒙人们,反对唯心主义邪说。
王夫之不但继承了张载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还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宋明以来,哲学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气”、“理”与“心”何者是根本的问题。
程颐、程颢、朱熹宣扬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第一性的;陆九渊、王阳明鼓吹主观唯心主义,断言心是第一性的。
张载坚持唯物主义,肯定气是第一性的。
张载以“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批判老庄哲学、佛教、玄学的唯心主义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但张载以气来概括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却未能有力地批判关于世界统一于“理”的唯心主义观点。
王夫之对气作了新的论证,克服了张载学说中的缺点。
王夫之首先明确指出作为物质性的气是普遍存在的,“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下简称《大全说》),自然界和人类的实际内容只是气,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气方是二仪之实”,(同上)“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正蒙注》卷一)为了进一步说明气作为物质的实在性,王夫之以物质不灭思想,来论证气的永恒性。
他指出,一车柴,一燃烧就完了,但是产生了火焰,烟和灰,那原来属木的仍归于木,属水的仍归于水,属土的仍归于土,这些只不过人们看不见罢了。
作饭时,有许多水蒸气升起,一定有它的归宿,假若盖紧盖子,就会凝结而不散。
汞遇到火就升华了,好象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实终究要归于地。
有形的东西都不会消灭,无形的物体更是不会消灭了(《正蒙注》卷一)。
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一、理气、道器说——唯物主义自然观1、王夫之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的变化和运动而产生了人和万物,理是依附于气存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2、主张道不离器,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是器,道只能依附于器而存在。
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这在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器观。
3、主张理欲统一,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存在,只有人欲实现大公,才真正符合了天理。
承认人欲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4、王夫之重点论述了理依于气,天下惟器,器之道的思想。
其目的是否定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从而为他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民本思想1、提出“以民为基”的主张,认为君与民紧密相联,君主应以民众为根基,把关心民众的问题作为“第一天职”来对待。
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专制的一私,而应考虑天下百姓的大公。
2、仁义与功利二者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义利。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义利统一的基础上的。
3、提出朴素的平均观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治国策略。
4、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其民本思想是有利于劳动人民。
但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强调以民为本,又对民持保留态度,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不能充分相信民众,鄙视劳动群众,其政治思想未能突破传统封建意识。
三、“君天下者,道也”的政治理想1、反对历代儒家言必称三代的法古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
2、重视人心的作用,认为君主是治天下的关键,而君心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3、认为天下治理,道统与治统并重,帝王的横征暴敛造成了百姓苍生疾苦,独尊是君臣关系恶化的根源。
君主应当实施仁政,主张以德服众。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在明末清初进入了自己的总结时期。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情景说,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
王夫之反复强调「诗”不同于“志”(或“意”),“诗”也不同于“史”,“诗”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现量说,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基本性质作了深刻的分析。
王夫之指出,“现量”具有三层涵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他用这三层涵义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性质进行规定。
他指出,美是天地间的景物所固有的。
诗歌意象在本质上乃是对于自然美的真实反映。
这种真实的反映,是通过审美感兴即瞬间直觉实现的。
这样,他就把审美感兴、审美直觉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了起来。
王夫之在情景说和现量说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
王夫之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也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一、王夫之的美学著作:1、王夫之是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南窗漫记》一>合称《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2、王夫之、叶燮(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3、王夫之美学思想也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恪守封建伦理规范和儒家诗学规范,用很激烈的词句抨击杜甫等二、王夫之的情景说1、王夫之继承了王廷相一一“意象”是诗的本体(1)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意”加以区别:“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志”“意”不同于审美意象※一首诗好不好,不在于“意”如何,而在与审美意象如何(王夫之否定了“以意为主”的说法)(2)王夫之又明确地把“诗”和“史”加以区别:“诗”一一“即事生情,即语绘状”,要创造“意象”(审美意象)“史”一一虽然也剪裁,却是“从实着笔”(不是审美意象)2、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的具体分析一一“情景说”(1)王夫之:诗歌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这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2)“情”与“景”的统一是内在的统一,而不是外在的拼合,不是机械的相加(“情生景,景生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3)诗歌意象的类型:“情中景”、“景中情”(特殊)、“人中景,景中人”(以上论述的本意是反对为“情”“景”的结合规定几个死板的模式,情景结合的具体形态可以多种多样的)(4)怎样才能实现“情”“景”的内在统一?王夫之认为在直接审美感兴中实现的,在直接审美感兴中“情”与“景”自然相契合而升华,从而构成审美意象三、王夫之的现量说1、审美意象必须从直接审美观照中产生一一王夫之认为这是审美意象的最基本的性质(即“现量”)2、王夫之引进“现量”不仅为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性质,还说明诗人对客观景物的观照怎样才是审美的观照(深刻之处)3、“现量”三层涵义:(1)“现在”义:“现量”是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不是过去的印象(2)“现成”义: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苏版版高二历史三同步精选对点练习: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
这是对谁的评判()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表达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私有制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5.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连续进展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坚决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D.反映工商业进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6.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阻碍深远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峻削弱7.“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A.李贽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8.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
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在西方哲学史上,王夫之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对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古希腊的一个城邦,他的哲学思想是他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的思想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也已经证明了其重要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统一思想、以及唯物与无主论思想。
一、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把辩证法作为他的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法的学说。
辩证法强调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万事万物是相关连的,另一个是万物之间是有限的,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它们都是相关联的。
这意味着,辩证法也在强调“过渡”的概念,即人们必须根据万事万物的内在关系,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解释。
王夫之还把辩证法推广到哲学领域,强调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以客观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
二、孔子思想王夫之也受到孔子的影响,他深受孔子的哲学观念,其中包括“仁义礼智”等等。
他强调要用立场中立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以达成最合适的结果。
王夫之认为,不要把一切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而应该尽量用理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只有把“仁义礼智”的思想融入辩证法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三、统一思想王夫之认为,所有活着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是他的“统一理念”。
他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起有终的,一切都是遵循这个规律。
他也强调了客观性,认为人们要摆脱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事物,并通过探讨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结论。
四、唯物与无主论思想王夫之也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主论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转变。
他的“唯物论”意味着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参与。
而他的“无主论”则提出,这种转变是自动发生的,并不是由任何主宰而起的。
因此,王夫之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更客观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本文从介绍王夫之哲学思想出发,详细介绍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统一思想以及唯物与无主论思想,然后阐明了他思想的重要性。
合古成纯,别开生面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探究
姓名:王前
院系:日语
学号:160120270
年级:16级
班级:13班
目录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正文 (4)
一.世界的本原 (4)
二.气的永恒性 (4)
三.理与气 (5)
四.道与器 (5)
五.“形”与“神” (6)
六.“名”与“实” (6)
七.“文”与“质” (6)
参考文献 (8)
前言
王夫之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1619)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一(1692)年。
王夫之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被清朝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王夫之为寻求民族复兴,寄希望于未来,从多角度总结时代思想。
王夫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从多角度论证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高峰。
正文
王夫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观念意识和规律法则等都从属于物质,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王夫之从多个领域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高峰。
○1
一.世界的本原
首先,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王夫之继承了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2)的思想,创造性的提出“太虚一实”(《礼记章句》○3)的观点指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性实体。
他肯定宇宙间充满了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物质。
而世间的气又有两种,一种是阴阳未分的太和之气,有实体却没有形态;另一种是凝聚成万物万象的有可见形态的气。
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实在的气构成的,气凝聚在一起就形成物体的形象,人们就认为这是“有”,是存在;气分散开来,形体就隐藏起来了,人们就认为这是“无”,是虚无。
实际上,无论气凝聚还是分散,人们都不能看见,他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无”,这就否定了那些虚无为本的哲学,从根本上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二.气的永恒性
其次,王夫之还论证了气的永恒性,“气有变异而无生灭”,他不承认物质有生灭,只认为物质有往来、屈伸等,而这些过程只是气的变异。
他还做了一系列实验,把柴、油等燃尽或加热后得到另一物质形态,以此证明了气的无生灭,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王夫之能利用实验得出这样科学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
证明了气的无生灭,也就说明了世间的物质不会随着具体物质形态的消灭而消灭,这就更有力的证明了世界的物质实在性。
除了世界的物质实在性,王夫之还分别对理气、道器、形神、名实、文质等一系列哲学上争论不休的范畴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做出了解释。
表达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全面的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理与气
“理”与“气”:这里说的“理”是天理、规律、法则,“气”则是物质世界。
二者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宋明理学家热衷争辩的问题。
程朱理学家认为理在气之先。
王夫之驳斥了理学家的这一观点,提出唯物主义理气学。
首先,王夫之指出在理气中气是第一性的。
他解释了理气的内涵,指出气是实在的物质存在,它有规律的变化运动形成各种物质;而理则是气之理,是事物固有的本质和必然规律,它是气运动变化形成的,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其次,王夫之还认为气为理所制约,在《谈四书大全说》○4中,他说道“天理只在气上见,其一阴一阳,多少分和,主持调剂者,即理也。
”气的运动变化都被理所制约,这就是理的主持调剂作用,他使得天地万物有规律的存在。
理需要依存于气才能存在在,气也离不开理的制约作用,因此,王夫之又提出“理气一也”(《周易外传》○5),认为理气是一个统一体,批判了理学家割裂理气的观点。
理气的统一关系中,气是物质的载体,是第一性的,理是气运行的规律,是第二性的。
王夫之通过对理气关系的论证,批驳了唯心主义和理学家的错误观点,建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气统一论,肯定了物质的根本性。
四.道与器
“道”与“器”:《周易》○6中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宋明理学家特别重视其中“道”与“器”这对范畴,并用唯心主义解释道,把道和器割裂开来。
王夫之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唯物主义的道器观。
要前面理解王夫之关于道与器的哲学思想,先要了解他的道与器的内涵:“道者,物所众著而共有者也。
物之所著,为其有可见之时也;物之所由,为其有可循之恒也。
”(《周易外传》)道,即为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器则是具体事物,因此,道与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普遍规律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
王夫之批判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观点。
首先,他批判了唯心主义者脱离开器谈道,指出道不在器外,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道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
此外,他还认为,道与器是统一在事物中的。
最后,王夫之还批判了朱熹等人的“道先器后”论,指出道器同时存在,并无先后之分。
王夫之的理气论和道器论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从根本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动摇了数百年理学唯心主义的权威,对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理想。
除了理气、道器这两对与唯心主义针锋相对的范畴外,王夫之形神论、名实论、文质论也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形”与“神”
人永远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开始探讨精神与形体孰为第一性,精神是否会随着形体的灭失而消亡,关于这些问题,王夫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张子正蒙注》中说道:“气以成形,神以居理”,指出形体是气聚成的物质,精神依附于形体,即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因此,形体决定精神,相对于精神来说是第一性的。
基于上述观点,王夫之还提出神灭论。
神产生于形体,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形体没了,神也就散了,转化为气归于原始,被称为鬼。
因此,王夫之认为,世间不存在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六.“名”与“实”
“名”就是事物的概念、名称,“实”则是实在的事物,哲学上关于名实关系的争辩是在孔子提出“正名”这个命题后开始的,王夫之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提出很多新的见解。
首先,针对一些学者离开实谈名王夫之指出,有了名才能有实,名实根据实产生的,如果没有实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什么名。
所以,名是反映实的,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第二性的,既然名要反映实,我们在给客观事物命名时,必须对事物有所了解,此外,在实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名也应跟着发生变化,否则,名就跟不上实的变化,不能正确反映实质内容。
七.“文”与“质”
这对范畴由孔子最早提出,是哲学、文学以及美学的重要范畴。
“质”是实质、形体,属于内容,而“文”是文采,属于外在形式。
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
这是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王夫之以唯物论为理论指导,从哲学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创造性的阐发。
崇尚质实是王夫之在文与质关系上提出的思想前提。
他把内容视为思想的知道,文是在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回答了文与质在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回答了文与质中质才是第一性的,驳斥了文质混同、文决定质的观点。
综上所述,王夫之从本原出发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实在性,并通过论证理气、道器、形神、名实、文质等哲学范畴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全面表达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将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巅峰,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郗秋丽
2.《正蒙·太和》
3.《礼记章句》○3
4.《谈四书大全说》○4
5.《周易外传》
6.《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