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唑来膦酸安全性O)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32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后早期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发表时间:2018-04-10T16:34:53.6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1期 作者: 邱水剑1 李凤玉1 张子龙2[导读]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发率随之升高[1]。
(1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药剂科 山东 枣庄 277100) (2枣庄市立医院 山东 枣庄 277100) 【摘要】目的:分析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后早期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随访,对其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进行详细地记录分析。结果:通过治疗后,5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点主要集中在用药后3~16天之间,其平均时间为(7.42±1.32)天,不良症状持续时间为3~20天,平均(10.12±4.3)天。据统计,在随访期间并无发现死亡、心率失常、肾功能减退以及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情况发生。其中流感样征状(23.21%)、发热(28.57%)、头痛(35.71%)、关节痛(46.43%)、肌肉痛(53.57%),其总发生率为62.13%。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虽然早期仍然存在许多不良症状,但多为一过性,并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其早期安全性比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唑来膦酸;绝经后骨质疏松;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188-01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发率随之升高[1]。国际专业学者预言到,当2050年时,世界绝经女性因骨质疏松而致的骨折发生率可翻3倍以上。故治疗骨质疏松迫在眉睫[2]。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后早期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已经通过骨吸收生化指标、骨形成生化指标、骨超声等检查,均符合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其a:T值<-2.5、肾功能肌酐清除率>35amL.min-1、绝经年限≥1年、b:T值<-2.5~-1.5,均无感冒病史和双磷酸盐过敏史。年龄均在5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48±4.23)岁。 1.2 方法 5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均予以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完整,均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每次该药4mg,并加用氯化钠(0.9%)100mL,静脉滴注30min,持续治疗30天,在此期间进行进行随访1~3次,一旦发现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及时通过门诊随访或者电话随访的方式教给患者应对措施,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详细地记录,将其症状出现时间、次数以及持续时间记录清楚。 1.3 观察指标 分析5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治疗后,5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点主要集中在用药后3~16天之间,其平均时间为(7.42±1.32)天,不良症状持续时间为3~20天,平均(10.12±4.3)天。据统计,在随访期间并无发现死亡、心率失常、肾功能减退以及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情况发生。其总发生率为62.13%。详见表。 3.讨论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一般临床症状包括骨痛、坐痛、卧位痛、翻身痛、驼背、身材变矮、局部压痛、红肿、发热等。该病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进行治疗[3]。唑来膦酸注射液通过静脉注射后,其血浆浓度会迅速下降,不到Cmax的1%,2~28天内的血浆浓度仍然很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在22%左右[4]。其药理作用为抑制骨吸收,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以及骨钙吸收。本研究表明,通过治疗后,5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点主要集中在用药后3~16天之间,其平均时间为(7.42±1.32)天,不良症状持续时间为3~20天,平均(10.12±4.3)天。其中流感样征状(23.21%)、发热(28.57%)、头痛(35.71%)、关节痛(46.43%)、肌肉痛(53.57%),其总发生率为62.13%。说明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较多,但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死亡、心率失常、肾功能减退以及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情况发生,其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治疗上具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30天内出现了许多不良症状,但多为一过性,并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早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莉.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后早期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J].中国处方药,2017,15(4):50-51. [2]赵蕾.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所致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6,18(2):116-120. [3]周淑兰,章志玲,梅志亮.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的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5(1):10-12. [4]林国友,曾文静,陈泽鹏.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早期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3):247-248.
定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骼密度的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分类: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
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过量甲状腺荷尔蒙或白血病),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略..)。
症状表现:(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
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
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样化)。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
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易漏诊—影像学检查很有必要)。
诊断要点:1)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①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 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
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2月第21卷第4期•31•唑来膦酸注射液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效果观察郭得辛刘春枝杨柳潘玉林#(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郑州450052)摘要: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洽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10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
对照组术后给予基础钙剂洽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洽疗。
对比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骨密度(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羧基端肽及骨钙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 V0.05)。
术后1周,观察组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 V0.05),两组骨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低于对照组,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 V0.05)。
洽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常规钙剂洽疗能够增加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骨钙素水平,降低骨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羧基端肽,促进骨密度增加,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老年;唑来膦酸注射液;术后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1.04.013老年人骨代谢异常造成骨矿物质含量下降,骨质疏松,椎体骨微结构退变,脆性增加,容易因暴力、跌倒等造成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常规钙剂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骨钙含量,减少椎体骨折后的胸背疼痛,但是效果欠佳,再发骨折风险高[1~2]。
唑来膦酸注射液可以抑制骨代谢、抗骨质疏松,联合钙剂有助于增加骨钙和骨磷水平,加强骨折部位骨性组织的修复,可能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骨密度有潜在增强作用,降低术后胸背疼痛发生。
唑来膦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效果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面对血糖的控制外,还往往会合并其他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
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唑来膦酸和瑞舒伐他汀是目前用于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
唑来膦酸是一种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的药物,瑞舒伐他汀则是一种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健康的药物。
它们的联合使用被认为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症状,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关于唑来膦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疗效研究逐渐增多。
下面将从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对这一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探讨。
一、临床研究证据1.改善骨密度一项由中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唑来膦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骨密度。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这一治疗方案的患者在一年内可以明显增加骨密度,其中以髋部骨密度的改善最为显著。
这为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有助于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2.降低骨折风险3.改善心血管状况除了对骨骼的保护外,唑来膦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也可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使用这一治疗方案的患者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改善血管的弹性和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这为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治疗保护,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临床实践经验1.改善患者的骨痛症状许多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常常会出现骨痛的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而采用唑来膦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很多患者反映骨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甚至消失。
这一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骨痛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核准日期:2007年04月26日修改日期:2008年03 月28日2008年10月16日2009年05 月22日2009年08 月19日2010年03 月19日2010年11月12 日2011年09月27日2011年11月05日2012年05月17日2013年07月18日唑来膦酸注射液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唑来膦酸注射液商品名称:密固达(Aclasta)英文名称:Zoledronic acid Injection汉语拼音:Zuolailinsuan Zhusheye【成份】活性成份:唑来膦酸化学名称:1-羟基-2-(咪唑-1-yl)-亚乙基-1,1-双磷酸一水化物结构式:分子式:C5H10N2O7P2·H2O分子量:290.11辅料:枸橼酸钠、甘露醇、注射用水【规格】100ml:5mg(以唑来膦酸无水物计)。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
用于治疗Paget’s病(变形性骨炎)。
【用法用量】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推荐剂量为一次静脉滴注5mg密固达,每年一次。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可连续用药3年以上。
对于Paget’s病的治疗,推荐剂量为一次静脉滴注5mg密固达。
本品通过输液管以恒定速度滴注。
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参见【注意事项】)。
本品给药前患者必须进行适当的补水,特别是同时接受利尿剂治疗的患者。
对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若饮食摄入量不足,有必要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此外,对于Paget’s病患者,强烈建议在接受本品治疗后10天内确保补充维生素D 和足量的钙剂,保证每次至少补充元素钙500mg和维生素D,每日两次(参见【注意事项】)。
本品初次治疗有效的患者,疾病缓解期延长,平均缓解时间为7.7年。
由于Paget’s骨病属于一种终身性疾病,通常需要再次治疗。
Paget’s 骨病再治疗可以在初次治疗一年或更长时间间隔后再次进行 5 mg本品静脉输注。
骨质疏松病人应用唑来膦酸的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4-06-05T10:26:30.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9期供稿作者:徐岩[导读] 唑来膦酸属于含氮双膦酸化合物,主要作用于人体骨骼,通过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从而抑制骨吸收。
徐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6001)【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唑来膦酸相关的并发症的观察、预防、治疗和护理。
方法临床调查10例骨质疏松患者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后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护理,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策略及护理。
结果 9例骨质疏松患者,在应用唑来膦酸后,分别于于当日于次日出现多种临床并发症,经过严密观察,积极预防治疗与护理患者均与用药后3日与4日后恢复。
结论静脉应用唑来膦酸可以治疗骨质疏松,但是应该重视其应用后。
【关键词】骨质疏松唑来膦酸观察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207-02 唑来膦酸已广泛应用骨质疏松护着的治疗,近几年来,关于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静脉制剂,临床调查,针对10名骨质疏松的病人应用静脉唑来膦酸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约占90%,讨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策略及护理。
临床观察本院骨质疏松病房为新成立科室,拥有病床30张,开诊已有2月多时间,已经陆续收治骨质疏松病人50余人,其中先后有10名患者应用静脉点滴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静脉滴注5mg (5mg: 100mL),滴注时间为1h,分别于输液前后静脉点滴0.9%生理盐水500ml,输液过程顺利无异常。
其中有9名患者在用药后当日与次日分别出现不同的副作用,发热9例,温度最高达39.4℃,肌痛9例,流感样症状9例,心悸6例,关节痛7例,头痛9例,疲劳 9例;多汗,骨骼肌(肌肉)强直1例,关节炎胸部骨骼痛2例关节肿胀3例,消化不良5例腹痛1例,厌食4例,胃炎4例,口渴2例味觉障碍8例,低钙血症4例,牙痛4例,这些症状绝大多数为轻到中度并在出现不良事件后4天内缓解其中有1例患者2次使用本品这些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只有轻微的乏力,低热,未经过任何干预治疗3天内自行缓解。
唑来膦酸的机制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是一种氮杂双膦酸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高钙血症和骨转移瘤等疾病。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骨吸收和调节骨代谢。
下面将详细介绍唑来膦酸的机制。
唑来膦酸通过抑制骨吸收细胞(主要是骨吸收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骨质破坏。
唑来膦酸通过对骨吸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膜蛋白(骨吸收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抑制其功能。
这种作用机制类似于其他双膦酸类药物,如阿仑膦酸。
唑来膦酸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对骨代谢产生影响。
炎症反应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唑来膦酸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从而影响骨代谢的平衡。
此外,唑来膦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和骨质破坏。
唑来膦酸还可以通过抑制骨吸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减少骨质破坏。
骨吸收细胞是骨代谢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其分化和功能异常会导致骨质破坏。
唑来膦酸可以通过抑制骨吸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减少其数量和活性,从而减少骨质破坏和骨代谢的紊乱。
唑来膦酸还可以通过抑制骨转移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发挥抗肿瘤作用。
骨转移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其特点是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骨组织中,引起骨质破坏和骨痛。
唑来膦酸可以通过抑制骨转移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阻断其侵袭骨组织的能力,从而减轻骨质破坏和骨痛的程度。
总结起来,唑来膦酸通过抑制骨吸收细胞的活性、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骨吸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以及抑制骨转移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等多种机制,发挥其治疗骨质疏松症、高钙血症和骨转移瘤等疾病的作用。
唑来膦酸的机制复杂而多样,对于促进骨代谢平衡和维持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3-04T16:03:28.5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叶亚飞手术室朱文君林丹君[导读] 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台州医院特需病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损坏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
1.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台州医院特需病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损坏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性骨痛、脊柱变形(身高变短、驼背)、肌肉痉挛”[1]。
主要罹患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征,已受到全球医学界的高度重视,WHO将其列为三大老年病之一。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双能X线(dual energy X -rayabsorptionery,D X A)骨密度测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推荐的诊断标准[2]。
即 T 值 ≥一 1.0 SD 为正常,一1.0 ~—2.5 SD为骨量减低,≤一2.5 SD为骨质疏松,≤一2.5 SD且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常规使用钙制剂和维生素D,也有少数病人加用降钙素类。
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特效药。
200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 D A)批准唑来膦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3],可采用1年1次静脉给药,其疗程简便、作用强、显效快,作用时间长,对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好[4]。
然而唑来膦酸注射液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较大,主要出现于静脉输注后的 2 h~6 h。
临床表现为发热、肌肉痛、头痛、关节痛、流感样等症状,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5]。
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共有25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了唑来膦酸钠(密固达)静脉输注治疗。
其中男性9个,女性16个,年龄在41~87岁之间,22位患者存在腰背部及腿部的疼痛,以致轻度或重度影响活动,3位患者在过去一年内接受过唑来膦酸钠注射液(密固达)治疗,无明显的腰背部疼痛,想行二次注射住院。
骨质疏松药唑来膦酸每年输注1次即可有效预防骨折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7(14)9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全球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妇女尤为突出。
患者常发生骨
密度降低和蛋白成分减少,骨的正常结构和强度被破坏,骨折的风险增加。
据估计,仅美国就有1000万人罹患骨质疏松症,其中大约超过一半的50岁以上的女性至
少发生过一次骨折。
但在治疗上,目前尚无一种非常理想的药物。
【总页数】1页(P29-29)
【关键词】骨质疏松药;骨折;唑来膦酸;骨质疏松症;预防;输注;骨密度降低;蛋白成分【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7
【相关文献】
1.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急性发热的相关因素 [J], 寿
张轩;边平达;金雪;李秀央;陈锦平
2.唑来膦酸输注液与阿仑膦酸钠片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J], 范
长生;董朝晖;陶立波
3.10例骨质疏松患者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 [J], 赵会红
4.米格列奈——餐后血糖控制新选择/二甲双胍胃膨胀滞留缓释片:更有效更适宜/
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每年一次依然如“固” [J],
5.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提高骨密度、预防椎体再
骨折、远期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J], 李凯明; 朱立国; 张清; 李玲慧; 谢瑞; 陈明; 梁龙; 林承宇; 侯晓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