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 格式:doc
- 大小:195.85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是借词?What is loanword?借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借词指语言是带有严格等级划分的系统结构,主张把借词的概念限定在因音译而变换的词汇。
广义的借词指除语言学这一维度外,也应把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研究借词的范畴。
“不论语音上的模仿还是语义上的模仿,新词都放映了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
【3】There is a general and narrow definition of loanword. Narrow loanword refers that language is a system organization with strict grade division. It advocates limiting the concept of loanword in the lexicon which changes due to transliteration. General loanword means that we should tak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studying loanword. Whether it is imitation in phonetic sound or semantic meaning, neology reflects itself influenced by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英语的词汇众多,表达丰富,这与其善于借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语言密不可分。
其中汉语的丰富英语词汇方面功不可没。
在英语各类借词的来源中,汉语的数量排第11位。
[4] 汉语借词主要是通过意译、翻译借词等形式。
There are numerous vocabularies and rich expression in English. And that’s deeply related to its frequently using different national and cultural languages. Among them, abundant English vocabularies of Chinese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origin of kinds of loanword, the number of Chinese ranks 11th. Chinese loanword represents it mainly by the means of fre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音译借词这是一种语言吸收外来语最快和最直接的方式。
一、引言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而语言又是由词汇和词汇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 Renouf, 1988: 168) , 所以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变化最快、最显著。
既有读音和词形的变化, 又有词义的转换; 既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灭亡, 又包括旧词添新义和大量借入外来词。
事实上, “英语中8 %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Ency clopedia A mericanna, Vo l. 1 , 198 : 423) , 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借自汉语, 并显现出其特有的地域特征、语音特征、语法特征。
为此, 本文拟就英语中汉语借词这些特征和语言文化因素作一具体探讨, 以期从中找出一些规律, 从而加深对英语词汇特别是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理解和运用。
归根结蒂, “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进行¹, 而“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看, 词汇能力低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1. 源于中国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借词这类借词大多来自政治、宗教、历史人物或日常交际等诸多方面, 无不折射出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特色。
如, yamen 衙门( 旧时官员的办公场所) ; Mandar in 满大人( 清朝九品以上官员) ; T aoism 道教( 我国宗教之一, 由东汉张道陵创立, 南北朝时日渐鼎盛) ; lama 喇嘛( 西藏喇嘛教的僧人) ; Confucius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Mencius 孟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Sun Yat-sen ( 孙中山) , T an Kak Kee( 陈嘉庚) 。
另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表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借词。
如Ya ng ko 秧歌( 流行于北方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 常有锣鼓伴奏) ; to ng 堂( 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的兄弟会等组织) ; yin 阴; yang 阳; chi( qi) 极; T ai Chi 太极拳( 一种拳术, 动作柔和缓慢) ; Wushu 武术或Kunfu 功夫( 打拳和使用冷兵器的技术) ; 等等。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一、相关概念(1)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的概念,由葛传槼先生1980 年在《翻译通讯》首次提出,以区别于不规范的中式英语(Chinglish)”。
他认为,中国人讲或写英语时总有一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之后,“中国英语”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有多个学者对中国英语的概念作出描述,影响较大的定义有二。
汪榕培(1991)是第一个给出“中国英语”定义的中国学者,“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称为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汪先生经过不懈努力证明了“中国英语”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束了之前“中国英语到底存在与否”的学术纷争,在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进程中,为“中国英语”赢得“社会地域变体”的合法身份。
第二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定义由李文中(1993)提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人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李先生对“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将国内“中国英语”的定性定位研究引向高潮,为之后“中国英语”研究视角的深化及扩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覆盖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维度,研究“中国英语”的变体性质、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中国英语的成因研究、中国英语的评价标准、中国英语的特征与功能、中国英语与翻译、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中国英语语料库建设、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等。
(2)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的概念是世界英语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Kachru (1985,1988,1991)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指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使用英语的模式或变体,是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地域变体的总称。
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陶岳炼摘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
从这一意义上看,英语借用汉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中国文化。
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在谈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因此,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语言既能反映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能反映一种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宗教、饮食等。
所以,当一种语言从其它语言中引进外来词汇的时候,也同时引进了这些外来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也会对目的语所在文化产生影响。
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
从这一意义上看,英语借用汉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中国文化。
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英语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的过程。
这一过程自秦朝以来一直在进行着。
本文尝试着将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分四个时期探讨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17世纪初以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明朝中期,虽然汉、唐、宋、元、明等朝代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但由于英国经济落后,中国的天朝大国的身份和中华民族崇尚农耕的心理使得中国人很少主动走出去交流,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我国与英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通过第三方,即马可波罗等少数商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进行,彼此的直接接触几乎没有,因此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就成了中国和英国交流的使者。
西方国家为何称呼中国为sino?② 「Sino」跟「孔夫子(Confucius)、功夫(kungfu)」一样,是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一个事物有多种称谓很正常现象,如「中国文明」也可以叫「华夏文明」。 「中国石化」的英文,就以「sino」为构词词根:Sinopec,「pec」是「石油化工」的缩写: 而中国石油却用的「China」: 在英文构词成分中,「sino」既是词根也是前缀,是不能单独使用的「非单词词根」: 西方诸语言中的词源考证是个大学问,起码要懂拉丁文、古希腊文,因为英语、法语中凡是「高大上」一点词汇基本来自这两种语言。 我连英文都马马虎虎,我不敢随便百度一下,搬运一些我分辨不了对错的东西。 那么,我只有「诉诸权威」,引用英语词汇学专家汪榕培教授的论文: (注意:权威不是说绝对正确,而是结论相对比较可靠,而且有信息源给你提供线索。这个世界是术业有专攻的,我不可能什么都懂。你病了,需要找医生,这就是一种诉诸权威和专业。) 汪榕培教授认为「Sino」的词源是汉语的「秦」:
汪榕培. (1986).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外语与外语教学(1), 8-14.
「Sino」并不是直接从汉语进入英语的,演变过程是:汉语-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英语
汪榕培, & 常骏跃. (2001). 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7(4), 70-73.
其实「China、sino」词源考证有很多争议,没有取得一致,作为外行没有能力衡量众多说法中的可靠性,也不敢随便下言之凿凿判断。 只搬运一种,供读者参考。 比如我看到有些人把这个贴出来,这个图片又没有一个信息源,你、我都不认识上面的文字,何以见得这上面就有cina这词呢? 我不是说这是错的,而是这根本就是想当然而已,就算是对的,你、我也没有办法明白,根本就不懂上面说了什么。 如果你从某个研究专家转引过来,可以交代一下信息源,可以核实真假,这我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我稍微查阅了一下,这是古印度文献《摩柯婆罗多》【俱卢野之战】中的插画。 总之,我分辨不了,举证责任不在我。我也懒得继续去查。 ------------------------------------------------------------------- 所以,我只能明白,且认为可靠的只有两点: 1、「Sino」是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2、在英语中,「Sino」是不能单独使用的「非单词词根」。 至于「Sino」词源说法众多,来自汉语「秦」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秦』的发音到底是『丝绸』还是『秦国』,都是有很对争议的。 我没有能力判断,我也不想百度一些转手了十八次的信息,拿出来唬人。 其实,能有理有据讨论这些问题,在中国根本没几个人。 中国只有少数几个大学开设拉丁语专业,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作为汉奸本来是要被枪毙的,就是因为懂希腊语,毛拍板说要把周作人养起来,搞出版工作。
语法中的借词与内借结构解析语法中的借词和内借结构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它们在提供精确表达和丰富语义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语言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这两个语法现象进行详细解析。
一、借词的概念与分类借词,即从其他语言中引用的词汇,是语言间相互借用和互动的一种体现。
根据借词的来源和特点不同,可以将借词分为以下几类:1. 外来借词:外来借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词汇。
例如,英语中的"coffee"(咖啡)和"pizza"(比萨)就是外来借词,在汉语中被直接借用而成。
这种借词方式,可以极大地丰富语言的词汇量。
2. 语义借词:语义借词是指在同一语言中,某个词汇的意义将部分或完全借用另一个词汇的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电视"一词就是通过将"电"和"视"两个词的意义结合而成。
这样的借词方式,使得语言在表达上更加精准。
3. 形态借词:形态借词是指在同一语言中,一个单词的形态特征被借用到另一个单词上。
例如,在英语中,动词"intoxicate"(使醉)的派生形容词形式"intoxicated"(醉的)中,后者借用了前者的形态特征。
二、借词的作用与影响借词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借词可以丰富语言的词汇量。
通过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可以补充和拓展本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其次,借词也可以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借词的使用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借词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借词可能造成语义的不准确或歧义。
由于借词可能具有原词不具备的特定语义,造成使用者理解的困惑或误解。
其次,借词可能引发语言的混乱和不稳定。
过度借词可能使得语言在形态结构和用法上变得复杂,使得学习者更难掌握。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探讨鲍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校园英语》2011年3月摘要:借词是借用外国或外族词汇来表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一种语言与异质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
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借词,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音译词;2.音意兼译词;3.译借词。
从汉语借词的词汇类型来研究借词,它包括1.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词汇;2.与中国政治运动相关的词汇;3.现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关键词:借词音译词音意兼译词译借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人们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和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必然会引起各民族语言的接触。
作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标志着现代与文明。
它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语言,“英语中80%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1],今天这个数字也许会更高。
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中出现汉语借词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在世界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
一、“借词”的界定借词(loan word)亦称外来词,是借用外国或外族词汇来表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一种语言与异质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
总体上,“借词”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借词又叫外来词或音译词,它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都来自外语或其他民族语言的词。
主张狭义借词的学者有高名凯和刘正琰(1958)[2]、王力(1957)[3]和Navot a(1967,引自梁改萍)[4]等。
他们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出发,认为语言是严格地按层分级的系统结构。
所以,分析音位时不允许考虑词素或语法层面,而且研究借词也不涉及如社会和文化等非词汇因素。
他们主张把借词局限于因音译而变换的词汇。
还有一部分学者主张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借词,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赵元任(1976)[5]、邹嘉彦(1975,引自郭鸿杰)[6]和马西尼(1997)[7]。
来自汉语的英语词汇官话借词kung fu 1966年来自“功夫”yin yang 1671年来自“阴阳”tofu 1880年来自“豆腐”gung ho或gung-ho1939年来自“工合”或“共好”(工业合作社)mahjong或mah-jong 1920年来自“麻将”feng shui 1797年来自“风水”tai chi 1736年来自“太极”yamen 1747年来自“衙门”kaolin 1727年来自“高岭”kylin 1857年来自“麒麟”petuntse 1727年来自“白墩子”suan-pan 1736年来自“算盘”Tao1736年来自“道”taipan(大商行的总经理) 1834年来自“大班”typhoon 1771年来自“台风”tuchun1917年来自“督军”tung(油桐属) 1788年来自“桐”Ho-ho bird 1901年来自“凤凰”wampee(一种果) 1830年来自“黄皮”whangee(一种竹) 1790年来自“黄藜”Confucianism(儒教)来自“孔夫子”Lao-Tzu 来自“老子”粤语借词Chop-suey 1888年来自“杂碎”Chow mein 1903年来自“炒面”Lo mein 捞面Paktong(一种钱币) 1775年来自“白铜”Sycee(一种钱币) 1711年来自“丝”Souchong(一种茶)1760年来自“小种”Fat choy发菜Bok choy 1938年来自“白菜”Char 茶Char siu 叉烧Char siu bao 叉烧包Cheongsam 长衫Chop chop 速速Chow 炒Confucius 孔夫子Dim sum 1948年来自“点心”Fan-tan 番摊Gweilo 鬼佬Har gow 虾饺Hoisin 海鲜Keemun 祁门Ketchup 茄汁Kowtow 叩头Kumquat 柑橘Longan 龙眼Long time no see 好耐冇见Loquat 芦橘Lychee 荔枝No can do 唔可以Pai gow 排九Pak choi 白菜Peking 北京Sampan 舢舨Shar Pei 沙皮Siu mai 烧卖Sifu 师傅Tai-Pan 大班Tong 堂tung oil 桐油Tycoon 大官Wok 1952年来自“镬”(炒锅)Won ton 1948年来自“云吞”Yen (craving) 瘾Yum cha 饮茶闽南借词cumshaw 赏钱1839年来自“感谢”tea 茶kowtow 1804年来自“叩头”pe-tsai 1795年来自“白菜”lychee或litche 1588年来自“荔枝”oopak “湖北红茶”bohea 武夷茶,英文原意指高品质茶叶,但现已指劣质红茶congou “功夫茶”hyson 熙春茶,一种中国的绿茶keemun 祁门,安徽南部靠近江西的地方,以盛产优质红茶著名oolong 乌龙(茶),一种在干燥前局部发酵的中国红茶pekoe 白毫,一种由芽旁叶子组成的高级红茶pouchong 包种(茶叶名)twankay或twankey 屯溪茶,安徽屯溪产的茶sampan 1620年来自“舢板”bing 茗longan 1732年来自“龙眼”sunglo或singlo 松萝,安徽松萝山当然,有些词现在已经不为大家常用了或者是试用了其他词来做替代~还有哪些你知道的发音相似或者是来源于中文的单词呢?。
借代词是指某一语言的词汇在不改变其形式的情况下出现在另一语言词汇中" 在中国英语中出现了以汉语拼音形式出现的汉语借词,体现了其中国特色" 汉语借词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一是在英语词汇中找不到与其对等能表达其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 二是汉语拼音较其对等的英语词汇更能突出地表达其中国特色。
首先一些典型的中国特有事物或概念如中国食物,草药,政治术语等,英语中没有与其对等的词汇。
因此我们用汉语拼音来代替。
在英语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就的能表达其特有文化和政治内涵的词,因此使用汉语拼音来表达其中国特色。
其次,为了对英语中某些中国特色的词汇进行强调突出也采用汉语借词来表达,在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的情况下,作者也有意采用汉语拼音来表达。
中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形式,它不仅用来表达特有的中国文化内涵"也用来描述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及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变化! 没有中国英语变体"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就不能得到充分合适的表达,会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造成困惑甚至是误解。
中国英语作为介绍中国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已经逐渐被世界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国英语词汇加入到英语词汇的大家族中。
但中国英语要被全世界,尤其是说英语的国家所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交流越多,汉语和英语的接触就越多。
从而中国英语被接受的机会就越多。
中国人应充分尊重英语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习俗,西方人也得充分理解和容忍中国英语中的异国特色这样才能成功完成以英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
英汉借词的对比分析【摘要】中英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与别的语言发生接触,而借词就是语言接触的最有力证据。
本文通过对英汉借词引入形式以及被本族语同化等方面的比较,分析造成英汉借词差异的原因以及英汉借词对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影响。
旨在透过借词这一语言现象,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借词;形式;同化;差异分析;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因素。
语言也从来不孤立存在,总是随着文化和社会的接触、交流不断影响渗透和发展。
伴随着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语言借用普遍存在。
而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则是语言借用的最主要部分。
借词是一种语言文化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驻留方式,它们以外族语汇的身份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其带有的外来语言文化因素通过与本族语言文化因素交错融合,使借词获得本土化。
因此,借词的对流带来的不仅是词汇的丰富,更是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繁荣,它们被称作“异文化的使者”。
1.英语借词英语自产生距今只有1500多年历史,却有词汇100万左右。
据统计,其中外来词占全部词汇的80%左右,把代表欧洲主要文化的词汇熔于一炉,将反映其他各洲人类文明的词语兼收并集中于一身,所以英语词汇具有“世界性词汇”的美称。
1.1英语借词的来源英语词汇的演变体现了英国被侵略与侵略史,英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外族入侵,第一次是公元9世纪斯堪的那维亚人,使英语极大地受到北欧文化的影响近代英语中有[sk]音的词均来自丹麦语。
第二次是1066年的诺曼征服,它为注入一万多个法语词汇,其中75%沿用至今,独立强盛后的英国开始殖民扩张,这又借入许多汉语和黑人用语。
此外,文化交流也给英语增添了不少外来语。
John Wycliff在将《圣经》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就引进约一千个拉丁词汇,如pope(教皇)、angel(天使)等。
文艺复兴运动也为英语增加一万多词汇。
同时美国英语也回流入英语不少新词汇,如hippies(嬉皮士)punk(朋克)等。
英汉外来借词的对比与翻译
英汉外来借词是指在英汉交流过程中,英语从汉语中引用的词语。
它们在发音,书写,意义上都与汉语原有的差别很大,通常需要根据语境中提供的信息来确定其正确的意义。
英汉外来借词的对比与翻译是指,把相应的英文单词与汉语原有的词汇对比起来,并根据语境中提供的信息,确定其正确的意义,从而将英文单词正确的翻译成汉语。
例如:Chopstick(筷子),它的英文原意是“斩击”,但在汉语中,它指的是一种长形的简易餐具,因此它应该被翻译成“筷子”,而不是“斩击”。
举例说明汉语借词的类型汉语借词是指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词汇。
这些借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以举例方式说明汉语借词的类型。
1. 外来词: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直接借入汉语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词汇有"咖啡"、"巧克力"、"沙发"等;从法语中借入的词汇有"菜单"、"餐厅"、"雨伞"等。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保留了原有的发音和意义。
2. 音译词:音译词是指将外来词的发音转写为汉字的词汇。
例如,将英语单词"computer"音译为"计算机",将法语单词"restaurant"音译为"餐厅"。
音译词通常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点,但意义可能有所变化。
3. 形容词:形容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用来描述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形容词有"高科技"、"低调"、"时尚"等;从日语中借入的形容词有"可爱"、"帅气"、"淘气"等。
这些形容词在汉语中通常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4. 动词:动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动词有"加油"、"搞定"、"抄袭"等;从德语中借入的动词有"拜访"、"哄抬"、"抓紧"等。
这些动词在汉语中通常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5. 名词:名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用来表示人、物、地点等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名词有"手机"、"电视"、"鼠标"等;从法语中借入的名词有"画廊"、"沙龙"、"信封"等。
“Tuhao土豪”有望携手“Dama大妈”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这则消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有二百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种类繁多的汉语借词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语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 (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
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 (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
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
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 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
泛指钱(money)。
汉语词语的“英化”过程
其实,汉语词语进入英语词汇系统,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英化”改造。
改造方式有音译、
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
例如,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tēs”(航行者)组成英语
单词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来指中国航天员,现已收录牛津词典中。
而最先由海外华人创造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如今这个词已经成了英美国家里不少人打招呼的常
用语。
同时,汉语词汇进入权威英语词典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
“所有词语被收录于词典之中时,都要考
虑它的通用程度和使用频率。
”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外来词
加入词典的时候,通常要考虑多种因素。
“形象化地说,就是要看母语为英语的人能否十分自然地去使用这些
词汇,‘外来语’的感觉是否在逐渐弱化。
如果一个词被媒体广泛使用,而不仅仅是出现在某篇报道之中,我
们肯定会考虑收录它。
另外,将汉语词汇纳入英语词典时,还需要考虑这些词语的直观程度,像‘guanxi(关系)’、‘hukou(户口)’这样的词语在我们看来就挺直观的。
”
如今,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英语词典之中。
像maotai(茅台)、Peking 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
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汉语成英语新词最大来源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
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
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姚双云教授认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英语
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借词庞杂;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推动各种语言间的
词语借用;第三,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英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归根到底,汉语
词汇的大量“出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关注度的提高。
中山大学周海中教授认为,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
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必然会越来
越多。
目前,国内的汉语言学界对于来自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借词研究颇多,而对于汉语词汇的输出现象研究
较少。
近年来,国人中文母语意识的提升,席卷全球的“汉语热”,网络上来自中国的各种新闻热点,都在提
醒着我们,应该开始更多地关注和探讨汉语词汇输出这个文化现象了。
于国宁
链接:
已录入英语词典的部分汉语借词
Guanxi 关系
Taikonaut 中国宇航员
Goji 枸杞
jiaozi 饺子
Shaolin 少林寺
Qigong 气功
wushu 武术
potsticker 锅贴,煎饺
Wing Chun 咏春拳
kung fu/ kong fu 功夫
Shanghainese 上海(人)的
Pinyin 拼音
Maotai 茅台
Renminbi 人民币
Heongsam 旗袍
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
yuan hsiao 元宵
pekin duck 北京烤鸭
yangko 秧歌
putonghua 普通话
dimsum 点心
pao-tzu 包子
Maotai 茅台酒
Ganbei 干杯
tsu 字
Wen-yen 文言
wonton 馄饨
pai-hua 白话文
(来源:汪慧《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跨文化交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