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4.35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作者:徐婷婷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传统的发展方式也给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以“三低”为生产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应对气候、资源问题的战略举措。
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利益无法保障以及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以及引导消费者行为的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新能源革命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72-02自2012年年底以来,pm2.5数值节节攀升甚至“爆表”。
雾霾天气、空气污染、环境治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离开经济发展抓环保是“缘木求鱼”,脱离环保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留住“碧水蓝天”,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一、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生产基础,要求通过政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它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反映了人类社会正在不断寻求的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欣欣向荣,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主要是因为:(一)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在民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大,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低碳经济以“三低”为生产基础,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是有效解决环境、能源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魏亿钢, 石佳伟, 许冠南.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Wei Y G, Shi J W, Xu G N. Evolution,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ance mode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policy.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 (in Chinese)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魏亿钢1,2,3石佳伟1许冠南4*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碳治理与政策智能实验室北京10019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4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对我国低碳政策发展脉络和治理模式变革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构筑“政策目标—政策主题—政策波动”分析框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政策计量方法对我国2000—2021年间颁布的1 743条低碳政策进行分析,总结低碳政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演化路径,定量评价各政策主题在不同阶段的贡献度,并系统刻画我国低碳治理模式的变革。
研究表明,低碳政策主题经历了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到“节能减排”,再到“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的低碳治理战略布局演变;低碳治理经历着探索式治理、运动式治理、多元式治理和适应式治理的模式变革历程,不同模式下约束力度和激励力度组合特征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发展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化进程加快,随着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日益严重,极端恶劣天气在我国也是频频发生,高碳排放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基于这一背景,必须进一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节能减排运动。
本文在对低碳经济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的意义,并重点探讨了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策略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快速发展,尤其高耗能制造企业快速成长,使煤炭、石油和其他能源的消耗过快,造成碳排放量继续增加,温室效应日益严重。
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倡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实施全国性的节能减排行动,特别对于高耗能的制造企业,要把节能减排理念渗透于企业运行全过程,促进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发展展开详细分析。
一、低碳经济概述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能源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羁绊也愈加明显。
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背景下,低碳经济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创新制度和技术为依托,倒逼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实现能耗下降,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构筑经济发展新形态。
当前把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切入点,要转变以往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摒弃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把节能减排理念渗透到经济发展各个环节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率,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1]。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的意义第一,促进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把煤炭变成更有效、更清洁的能源,是当前我国碳减排最为直接、最为切实可行的方式。
能源使用技术需要革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强度。
通过加强科技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等手段实现我国能源利用技术进步。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各国迫切面临的挑战。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低碳发展既承担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也将对全球环境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为此,中国政府主动开展《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旨在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与路径,推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减排。
在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中,主要考虑了工业、能源、交通、建筑和农业等领域的减排措施。
首先,发展清洁能源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等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其次,加强节能减排是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节能政策,鼓励企业和居民节能减排,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推广低碳交通方式、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和发展循环农业等措施也被纳入了长期低碳发展战略。
在转型路径研究中,持续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并不矛盾。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
绿色经济成为新的发展引擎,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
首先,中国鼓励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加大对清洁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应用力度,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其次,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通过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利用、循环农业等手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
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在推动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将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影响,呼吁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加强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其他国际环保合作机制,与各国共同制定并实施低碳发展行动。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共同推动全球低碳发展。
然而,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仍面临诸多挑战。
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策划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系统、可行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策划方案。
一、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传统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占比较低。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私人汽车使用频率过高,导致能源浪费和尾气排放增加。
建筑能耗巨大,多数建筑缺乏节能设计和节能设备,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进展缓慢。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
此外,城市绿化面积不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难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和净化空气。
二、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短期目标(1-3 年):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绿色低碳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推进部分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如交通、建筑和工业等,实现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初步下降。
中期目标(3-5 年):优化能源结构,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绿色出行;完成一批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推动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长期目标(5-10 年):将城市建设成为能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绿色低碳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强调创新驱动,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合力。
三、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措施(一)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3城市与减灾观察与思考Observation and Thinking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
目前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示范和建设各种发展类型的城市,诸如生态城市、清洁能源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
人类活动足迹加剧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共同应对的巨大挑战。
在城市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就要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
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力度。
二是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
提升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
三是对现有产业链群进行优化调整,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以我国电力产业为例,企业加快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将直接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动力,并由此为相关节能产品、低碳产品、新型电力设备等厂商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电网企业的规划,到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电网输送容量将超过2.6亿千瓦,将减少发电装机约2500万千瓦,每年减少东部地区煤炭和铁路运输量4.8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7亿吨、二氧化硫约1075万吨、氮氧化物约140万吨。
南方电网公司全网水电装机比重将从目前的32%上升到41.3%,核电装机从2.9%上升到9.4%,其他新能源(包括风电、气电等)装机从目前的0.3%上升到4.7%,火电装机从目前的64.8%下降到44.6%。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建议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制约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等现象日益凸显,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深刻剖析城市建设现状,总结出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存在目标不明、实施不力、忽视统筹兼顾、不能因地制宜和指标体系缺失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问题;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随着工业文明高速发展,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城市发展方式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等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自主恢复和人为治理速度明显低于对城市的破坏速度。
传统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城市功能和运行方式亟待改善,目前正在迈向由低碳化掀起的生态文明时代[1]。
所谓低碳生态城市,是充分融合低碳与生态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系统功能完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久可持续发展的复合人居系统。
“低碳生态城市属于生态城市范畴,其对生态城市的追求是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展开并深入的”[2]。
2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问题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火热开展,但正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建设成果与真正生态城市差距还很大,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误区,归结为目标不明、实施不力、忽视统筹兼顾、不能因地制宜和指标体系缺失等问题。
2.1 目标不明作为一个新生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对低碳生态城市有明晰公认的定义,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均缺失。
地方政府提出“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有很大程度为响应中央生态建设的号召而盲从追风,只是空喊口号,过分追求示范效果,不具推广价值,缺乏可实施性。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设置过程中,一味强调通过节能降耗实现低碳经济的高速发展,重视生产性设施的低碳技术改进,忽视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目标不明。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对策与建议纵瑞收,李峰,孙红旗(徐州市农业委员会,江苏徐州221018)摘要: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具有良好基础,但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为此,需要针对性的确定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原则和目标、重点和方向。
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发展和普及低碳技术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低碳技术;现状;对策;建议China’s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ZONG Ruishou, LI Feng, SUN Hongqi(Xuzhou Agriculture Committee, Xuzhou 221018, Jiangsu, China)Abstract: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a good foundation, but the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many outstanding issues that needed specific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priorities and direc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status, countermeasures, proposal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初探摘要:在城市发展领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倡导绿色经济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也需要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
因此,有必要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政策或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建立相关理论和分析模型,以科学客观的角度去作出政策和项目投资决定。
关键词: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引言我国碳排放量中,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占55%,因此城市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源头集中区域,是实现控制碳排放的关键。
在城市低碳发展方面,一般都需要考虑4个对城市节能减排有较大影响的碳排放源头: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居民消费和城市产业结构。
要控制城市化过程中以上源头的碳排放量,需要采取政策去推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政策强调控制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透过空间规划和土地开发建设手段,应用碳审计方法,明确不同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对排放目标的效应,并制定低碳经济愿景和指标。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现状2.1国际经验国际组织在2007年就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建立,很多城市都先后开始建立低碳城市,比如:英国的伦敦、利兹和布里斯托尔,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
目前,国外低碳城市多为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或是以生活区为主的居住性城市,侧重消费性碳减排,同时低碳城市的建设由政府主导,并强调企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注重推进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试图建立新的出口导向性工业,在碳排放、水消耗和水管理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采用太阳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循环使用废水等策略推动建筑节能,提出了要在2020年将城市的碳净排放量控制为零的目标。
英国的曼彻斯特也发布了低碳城市的计划,在2020年为达到每年消减100万t二氧化碳(co2)的目标,控制城市各个环节的能源供给和消费,并在商业、家居和交通等3个主要领域制定了分解目标。
理论综述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王凯伟㊀毛星芝㊀罗鸽希内容提要: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势头.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㊁碳税和碳交易市场㊁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国内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㊁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㊁发展的评价㊁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加强低碳经济的理论㊁评价体系㊁制度体系㊁低碳能源及技术㊁具体区域和行业以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低碳经济㊀低碳城市㊀评价体系一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㊁碳税和碳交易市场㊁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1 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㊁节约能源技术㊁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㊁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 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 ㊁ 低碳经济 ㊁ 低碳技术 ㊁ 低碳发展 ㊁ 低碳生活方式 ㊁ 低碳社会 ㊁ 低碳城市 ㊁ 低碳世界 等一系列新概念㊁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的大变革,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2 对碳税和碳市场交易的研究.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本国开征碳税,并建立碳交易市场.碳税实际上是一种矫正税,有的国家称为能源税,其本质都是为了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㊁瑞典㊁丹麦㊁荷兰四个北欧国家先后开征碳税,1999年意大利开始征收,2007年和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先后开征碳税,又为碳税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3 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目前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范围较广,包括低碳消费㊁低碳社区㊁低碳建筑等.国外学者主要从建筑或社区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期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多地关注草根创新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草根创新(g r a s s r o o t s i n i t i a t i v e s)依赖于个体有限的能力㊁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低碳社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区内部,草根创新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且可以打破不同社区间的界限.在实践层面上,C a n e l oP r o j e c t项目属于典型的草根创新,它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主要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建造房屋,最大限度使用当地比较容易获取且价格低廉的自然和中碳材料建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足迹,有效地避免水泥材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根据I P C C的报告,在发达国家,建筑大约消耗了78«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王凯伟㊁毛星芝㊁罗鸽希,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411200,电子邮箱:w a n g k w168@126.c o m.本文是作者承担的2010年度湖南省软科学项目 促进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 (编号:2010Z K3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40%的能源,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大约占到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6%.E I A的报告显示建筑大约消耗了全球30.8%的能源.因此,发展低碳建筑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可以分解为建造㊁装修㊁室外设施建设㊁运输㊁经营㊁废物处理㊁物业管理㊁拆迁和建筑处置等9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材料㊁设备和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因此,低碳建筑要求每一个阶段所使用的材料㊁设备等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C h e n(2010)等认为可以有效加强管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费量,并指出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相比,建筑物的后期运营管理所消费的能源量更大.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在新建筑中采用传统的节能技术,可以使新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平均下降20%-3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40%.4 对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的研究.斯特恩报告提出全球减排政策的三个要素,即通过税收㊁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消除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障碍.有一些学者认为发展新能源或能源战略调整有助于促进转型,如A bGd e e n(2007)认为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有不少学者从发展低碳技术角度提出了具体路径,如S u n i k k a(2006)提出应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低碳技术促进城市转型;W i n k l e r(2007)认为应发展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并指出平板太阳能收集器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部署做好技术准备.也有学者从碳金融角度提出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如T i l l R e q u a t e(2005)通过回顾环境政策工具为促进先进减排技术发展产生的激励方面的相关进展,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采用碳价等市场手段通常比指挥和控制手段具有更好的表现,碳税要比碳排放限额更具有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效果; M o r r i s o n&Y o s h i d a(2009)通过比较研究中国㊁美国和韩国,提出应设立适当的公共基金来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排放.上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都为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5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国外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操作方面大规模实施战略,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1月,美国白宫发布 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划 报告,提出将能源列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报告中指出,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㊁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提高1倍,未来10年内政府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将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以减少石油消费量,大量投资绿色能源 风能㊁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绝缘材料等;推行绿色建筑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㊁石油㊁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㊁低排放的方向转型.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㊁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㊁发展的评价㊁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研究.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是基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鲍健强(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㊁低污染㊁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㊁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㊁能源消费方式㊁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㊁低污染㊁低排放和高效能㊁高效率㊁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㊁低排放㊁低污染,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认同,不论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发展以低能耗㊁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将是大势所趋.2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省市级的区域性城市,并且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进行构建.胡大立㊁丁帅(2010)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㊁准则层㊁指标层).李晓燕(2010)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88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毛玉如㊁沈鹏等(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㊁技术㊁产业㊁机制四个层面考虑.王斌斌(2010)在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谢传胜㊁徐欣等(2010)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3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对于如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2008)提出,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推行试点示范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 低碳经济:理念 实践 创新 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庄贵阳(2007)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六种可能途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加大碳汇和国际合作.任力(2009)认为,应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杜明军(2009)提出通过以低碳财政资金为先导平台,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项目为载体,引导㊁拉动低碳经济龙头企业对现代节能项目的投入,整合各类低碳发展资金,逐步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 聚宝盆 效应.龚建文(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减排;最优路径是提高能源效率㊁发展可再生能源㊁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在政策上㊁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4 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付允(2008)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㊁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㊁高效益㊁高效率(简称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邢继俊(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上而下调整发展㊁逐步优化产业结构㊁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㊁促进新能源发展;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㊁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毕军等(2009)认为,低碳发展需要技术,但低碳发展不能依赖技术,碳排放影响几乎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因此构建政府㊁企业㊁公众共同参与的低碳社会发展模式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2009)提出了 绿色+资本+网络 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展望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该领域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众多㊁研究资料丰富㊁研究视野开阔㊁研究方式多样的景象.未来在低碳经济的研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合理的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的研究要立足国情.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加强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立我国低碳发展纲领的基础.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系统㊁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低碳经济最本质的内容,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二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政府的政策㊁实证研究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㊁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㊁层次分析法等.而国外的研究则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如低碳能源㊁碳排放等方面,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 产出法㊁成本 效益法等,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㊁国家㊁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技术亟待升级,我国已经逐渐呈现出从以引进技术和模仿为主逐步向自主研发转变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并逐渐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加快以 产权界定 为中心的制度建设㊁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㊁建立企业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等制度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方向.所以,如何在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和98«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超越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从政治㊁经济㊁法律㊁科技以及文化等角度提出一套更加契合我国国情㊁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体系,逐渐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迫切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四是低碳能源及技术研究.由于我国人口过多并且持续增长,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比较大,碳排放量也比较大.必须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走 低碳经济 的路子,从过去高投入㊁高排放㊁低产出的 两高一低 的产业高碳发展模式向低投入㊁低排放㊁高产出的 两低一高 的产业低碳发展模式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碳处理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目前关于碳处理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所有权和转让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技术转让进展十分缓慢.因此,要进一步开发低碳能源,研发低碳技术.五是具体区域和行业的研究.目前,低碳经济研究在国外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而国内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入手,侧重于制度㊁政策㊁战略研究.未来的研究除了要立足于国情,继续进行完善宏观研究外,还要强化微观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省㊁市㊁县㊁企业,因此,加强微观研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内许多学者虽然提出了不少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缺乏针对性.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借鉴国外低碳经济转型经验,对我国具体区域和具体行业的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耦合产业结构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必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六是低碳城市构建研究.低碳城市包含范围广泛,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普适性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城市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㊁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参考文献:胡大立丁帅,2010:«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2期.杜明军,200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中州学刊»第6期.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2008:«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第3期龚建文,2009:«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李晓燕,2010:«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华东经济管理»第2期.毛玉如沈鹏等,2008:«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化工»第11期.任力,2009:«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第2期.王斌斌,2010:«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谢传胜徐欣等,2010:«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技术经济»第8期.邢继俊,2009:«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志,2009:«绿色+资本+网络 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融资»第11期.庄贵阳,2005:«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C h e n,G.Q.e t a l(2011),"L o w-c a r b o nb u i l d i n g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m u l t i-s c a l ei n p u t-o u t p u ta n a l y s i s",C o mm u n i c aGt i o n si n N o n l i n e a rS c i e n c ea n d 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16(1):583-595.M o r r i s o n&Y o s h i d a(2009),"C h i n a,U n i t e dS t a t e s,K o r e a t a k e l e a d i n c l e a n e n e r g y a n d l o w-c a r b o n i n i t i a t i v e s",R eGs e a r c hT e c h n o l o g y M a n a g e m e n t52:2-4.O m e r,A.M.(2007),"F o c u so nl o w c a r b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s o l u t i o n",R e n e w a b l e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E n e r g y R e v i e w s4:1-27.R e q u a t e,T.(2005),"D y n a m i ci n c e n t i v e sb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i c y i n s t r u m e n t s-as u r v e y",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i c s54(2-3):175-195.S u n i k k a&M i n n a(2006),"E n e r g y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l o w-c a r-b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i n u r b a nr e n e w a l",B u i l d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f o r m a t i o n34:521-533.(责任编辑:钟培华)09。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发展方式对于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减少职住分离,降低通勤距离,从而减少交通碳排放。
同时,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过度扩张和土地浪费。
比如,建设紧凑型城市,通过高密度、混合用途的开发模式,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
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是关键。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轻轨、公交巴士等,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网络,创建友好的慢行环境,鼓励短距离出行采用绿色出行方式。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也是重要举措。
加大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购车补贴和优惠政策,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中的比例。
建筑行业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推动建筑的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制定并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要求。
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如可再生材料、环保保温材料等。
加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对老旧建筑的外墙进行保温处理,更换节能门窗,安装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
能源供应的绿色转型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
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城市中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能源的就近供应和高效利用。
同时,加强能源存储和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城市的绿化和生态建设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公园、湿地、绿道等生态空间,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城市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