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4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凉州词》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凉州词》。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的画面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想象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三首著名的《凉州词》,领略古诗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王之涣《凉州词》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
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之涣为描述西北边疆的壮丽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而作。
2、王翰《凉州词》作者简介:王翰,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为人所传诵。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写了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们开怀痛饮的情景,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一个侧面。
3、张籍《凉州词》作者简介: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
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创作背景:此诗通过描写边地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士卒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意1、王之涣《凉州词》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教学设计一、引入,解题,了解诗人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黄河)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知道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边塞诗”的知识。
师补充并板书:曲调名、边塞诗二、以读为主,探究学习师: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出示方法: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
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
播放朗读,以作示范全班齐读。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1、读一读: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
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播放黄河课件。
3、你有什么感受?4、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吗?5、读一读: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示该句)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教师补充玉门关的资料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古诗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古诗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凉州词》,并理解诗歌的大意。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地风光和战士们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3、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豁达胸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
比较三首《凉州词》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边地风光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边地的印象,从而引出《凉州词》这一主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三首《凉州词》的作者,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环境。
(三)诗歌诵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词和疑难句子。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边地的荒凉和战士们的生活。
(五)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思乡之情、爱国之情、豁达之情等。
(六)比较阅读1、将三首《凉州词》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七)课堂总结1、回顾三首《凉州词》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
古诗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凉州词》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具有西域风情的音乐,展示一些关于凉州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凉州这个地方,以及对古代边塞诗有哪些印象。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三首《凉州词》的作者,如王之涣、王翰等。
讲述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些诗歌时的社会环境和心境。
3、朗读古诗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结合注释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
5、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思乡之情、壮志豪情、对战争的思考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心情。
6、赏析诗句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等,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拟人手法。
探讨诗句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表达方式。
7、拓展延伸展示其他边塞诗,让学生比较异同,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根据诗的意境写一段短文或画一幅画。
8、课堂总结回顾三首《凉州词》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强调古诗的魅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9、布置作业背诵三首《凉州词》。
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并写下对它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品味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描绘边塞的写作方法。
2.过程方法: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学习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法选择诵读法参与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边塞诗教师: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1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1.导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指名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边塞诗歌两首的学习重点是朗读、翻译和背诵。
同学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含义。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一)学习《凉州词》1.看课下注释和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重音突出,读出感情。
3.先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弄不懂的勾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赏析诗歌,品析诗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一)《凉州词》1.王之涣,盛唐的著名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甘肃武威。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1.师生共同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教学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分析这首诗。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
“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
凉州词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县,卒于官舍。
王之涣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为历代所传诵。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运用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自选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边塞条件之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就显示了诗人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
王之涣的立足点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明显的不同。
边塞诗四首》设计理念:诗歌的教学,应该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其次,诗词教学应着重于学生心灵的熏陶,中国古典诗词,能给学生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最优美的感情体验,教学仅仅扣住诗词本身最美的点,巧妙点拨,从而激起清晰而优雅的阅读涟漪,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另外,语文课堂还有一个共性的目标,就是逐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本的丰富含义,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与人正确相处的能力。
为此,这节课依然延续“小组合作学习” 模式,把各个环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自然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1.收集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及边塞诗的一些常识。
2.朗读这四首诗,并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有时间的可以写在本子上。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评价任务:1 .根据自己的收集及同学和老师的补充掌握作者及边塞诗的常识。
2 .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意。
3.熟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蕴涵的动人心魄的情感。
4.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熟读成诵一、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出塞曲》,并展示边塞风光。
教师解说: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关于《凉州词》《从军行》等相关音频资料。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凉州词
1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2重点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3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
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
(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
(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
指名说或自由说。
(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
(“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
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
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
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
(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
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
(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
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
(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
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 呢?(不必怨。
)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
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
(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
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
1遍:轻声学唱。
2遍:自由大声唱。
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
(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
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
形式自己设计。
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
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