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作者是。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译: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答:7、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答: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答: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答:二、《〈论语〉十则》(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最新精品资料推荐 (1)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及古诗词鉴赏导学识记点第5课 童趣 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 ì 拟n ǐ作 藐mi ǎo 小 鹤唳l ì 怡y í然 土砾l ì 壑h è 癞l ài 虾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 唳:鸟鸣。
(4)以土砾凸者为丘 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 林:树林。
(6)兴正浓 兴:兴趣。
(7)方出神 方:正。
(8)驱之别院 驱:赶。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 强通僵 解释为僵硬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
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1)成语:明察秋毫 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怡然自得 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庞然大物 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点拨:注意“藐”“壑”等字笔画较多。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班级:姓名:题型:【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三)第16课《诫子书》习题(四)第20课《狼》习题(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2、【儿女】3、【文义】4、【俄而】5、【骤】6、【何所似】7、【差可拟】【差】,【拟】,8、【未若】9、【因风】【因】, 10、【公大兄无奕女】【无奕】,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期】,2、【日中】3、【舍去】【舍】,【去】,4、【乃】5、【尊君在不】【尊君】,【不】,6、【相委而去】【相】,【委】,7、【家君】8、【引】9、【顾】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尊君在不.:②与儿女..讲论文义:③未若柳絮因.风起:④与儿女讲论文义..:⑤太丘舍去.:⑥相委.而去:⑦下车引.之:⑧元方入门不顾.:⑨陈太丘与友期.行:⑩陈太丘与友期.行:?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友人惭.:2、一词多义:相:①相委而去:②相顾惊疑:日:①日中不至:②寒雪日内集:时:①元方时.年七岁:②故时.有物外之趣:若:①未若.柳絮因风起: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①俄而.雪骤:②相委而.去:3、判断文言句式: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②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④去后乃至:⑤待君久不至,已去:⑥白雪纷纷何所似:⑦撒盐空中差可拟: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选择题: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B.去后乃.至(才)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D. 太丘舍去.(去……地方)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雪日内集..雪骤(不久)..(内在联系) B.俄而C.讲论..文义(讲解) 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3、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B、思而.不学则殆C、环而.攻之D、中峨冠而.多髯者4、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B.何陋之有C.下车引之D.属予作文以记之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B.无案牍之劳形C.具答之D.吴广佐而杀之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去:去到)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你的父亲)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D、日中不至.(至:至于)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后乃至..(乃至:才到) B.相委.而去(委:委托)C.与友期.行(期:约定)D.下车引.之(引:拉)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古诗词阅读精选练习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精选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共11小题)1.(2019秋•东城区期末)阅读《世说新语》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言语七十一)乙桓公①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②.王甚遽③,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④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
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⑤,讽“浩浩洪流⑥”。
桓惮⑦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雅量二十九)①桓公:即桓温,东晋人,晋明帝女婿,曾任荆州刺史、大司马。
②王坦之:字文度,东晋人,有“江东独步王文度”之称,曾任散骑常侍、侍中、中书令、丹阳尹等职。
③遽:惊惧,慌张④阼:皇位,这里指国运。
⑤洛生咏:指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鼻音较重。
⑥浩浩洪流:语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意思是大河奔流,浩浩荡荡。
⑦惮:忌讳,害怕(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谢之宽容..(2)联系语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翻译:没有多久,雪又下起来了。
B.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用柳絮乘风而起的情形来比喻空中撒盐C.相与俱前翻译:两人一起前往赴宴D.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翻译:面对谢安、王坦之的豁达开朗、无所畏惧;桓公急忙下令撤去大堂侍卫的兵器。
(3)【乙】文结尾说“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综合【甲】【乙】两则材料,从“言语”和“雅量”两个方面说说谢安这位著名政治人物远超常人的地方。
2.(2019秋•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专题一古诗词阅读01 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
①幽篁:②啸: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答:。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答:。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答:。
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理解性默写【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理解【答案】1.①幽篁:幽深的竹林②啸:长常的口哨2.弹琴长啸3.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及古文测试题一、古诗词理解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C.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D 选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A 选项只是点明观海的地点;B 选项描写了大海的景象;C 选项描绘了岛上的草木。
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C 选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已呈现出春天的气息。
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A 选项交代了诗人的行程;B 选项描绘了江面的开阔;D 选项表达了思乡之情。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D.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解析:B 选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A 选项点明友人被贬的消息;C 选项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未借明月;D 选项描绘了峨眉山的月色。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 元曲小令,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D.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解析:B 选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直接点明了游子的身份,“在天涯”写出了游子漂泊的处境,“夕阳西下”的环境渲染更烘托出思乡的愁苦,直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A 选项通过描绘景物烘托氛围;C 选项是对整首曲的特点概括;D 选项是对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A.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习题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及古诗词鉴赏导学识记点第5课童趣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è癞lài虾蟆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鸟鸣。
(4)以土砾凸者为丘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6)兴正浓兴:兴趣。
(7)方出神方:正。
(8)驱之别院驱:赶。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强通僵解释为僵硬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
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1)成语: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1.用原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点拨:注意“藐”“壑”等字笔画较多。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4)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三、重点段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精选(满分100 分)姓名得分一、古诗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7),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8),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9)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10)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4),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6),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7),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8) 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9) ,秋风吹散马蹄声。
(20) 河流大野犹嫌束,(21)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22)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3)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4)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2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27)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28) ,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29) 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30)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章》)(31)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32)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33) 淫慢则不能励精,。
初一语文古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古文中,哪一句是出自《论语》?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D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以下哪部古文?A. 《孟子》B. 《庄子》C. 《左传》D. 《论语》答案:D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生气就不启发,不烦恼就不奋发。
B. 不努力就不成功,不坚持就不成就。
C. 不愤怒就不激励,不悲伤就不奋发。
D. 不感到困惑就不去启发,不感到迫切就不去启发。
答案:D4. 下列哪句古文不是关于学习态度的?A.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B.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C.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答案:C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是用来说明:A. 学习的重要性B. 事物的发展和变化C. 学习可以超越前人D.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论语》中孔子说:“_________,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
答案:学而时习之7. “_________,死而后已”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答案:鞠躬尽瘁8. “_________,死而后已”也是表达忠诚的意思,但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答案:鞠躬尽力9. “_________,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
答案:三人行10. “_________,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倡的待人之道。
答案:己所不欲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解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智慧的人喜欢水,因为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流动而不争;仁德的人喜欢山,因为山稳重、沉静,象征着仁德的坚定和宽容。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班别:姓名:座号:(一)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
(4分)俱:欲:幸:遂:2.区别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疑:古义:今义:3.比较下面两句中‚此‛的含义是否相同。
(2分)(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二)《论语》六则(22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
(2分)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_两种修辞手法。
(4分)6、解释加点字:A、时____________B、知___________C、愠__________D、识_________E、厌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22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语段出自《木兰诗》,节选自____ __编的《______ ____》。
(2分)2. 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8分)(1)旦辞爷娘去()(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军书十二卷()(4)出郭相扶将()3.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B.策勋十二转记了许多次功。
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 ____________‛得出。
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_____。
(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诲: 说: 厌: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殆: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2)不耻下问:。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各一句)(1)关于学习态度:。
(2)关于学习方法:。
(3)关于孔子自谦:。
6、用课文原句回答:(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答:。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
答:。
(五)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9、解释下列词语(1)去 (2)戏 (3)委 (4)引 (5)顾10、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答:。
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答:。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15、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
(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6、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18、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携:19、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1、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2、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24、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就:②称:2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
(1)余闻之也久。
(2)从先人还家。
26、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答:。
27、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答:。
28、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
答:。
29、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八)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臵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
(2分)①尝.射于家圃()②无他,但手熟尔.()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同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D.康肃笑而遣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3、本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1分)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 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的这个意义的成语)(2分)5、对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卖油翁‚但微颔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看到卖油翁‚但微颔之‛,康肃感到‚忿然‛,可见康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分)6、除了上面第3题所说的道理,本文还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蔡璘,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致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亡.何()且父未尝语.我也()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1分)()A.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B.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D.思而不学则殆3.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重诺责,敦风义。
⑵卒辇而致之。
4.在文段中用‚‖‛标出两个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5分)第一层:第二层:5.‚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2分)(十)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罗敷的致词内容可分为两层,用‚‖‛在文中划开并概括其大意。
(5分)第一层:第二层:2.罗敷夸夫的用意是什么?(2分)3.上述文字采用了等修辞手法,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