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_倪亚敏
- 格式:pdf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
老集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王玮;李丽娟
【期刊名称】《施工技术》
【年(卷),期】2017(0)S2
【摘要】从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等3个方面选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老集高速的边坡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老集高速的边坡生态恢复效果达到优良;在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中,生态效益所占比重最大,接近75%;所采用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方法,为本地区开展同类
研究打下了的基础。
【总页数】6页(P959-964)
【关键词】边坡生态恢复;层次分析法;效果评价;指标
【作者】王玮;李丽娟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
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高速公路边坡三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效果评估 [J], 邓辅唐;晏雨鸿;孙佩石;李
国锋;普文云
2.砂砾土公路边坡生态景观恢复技术探讨——以雒洛高速公路边坡工程建设为例
[J], 李挺
3.滨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恢复工程技术要点及效果评价 [J], 马湘波; 高小虎; 齐韵涛
4.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以大广高速(衡水-深州段)为例 [J], 牛玉璐
5.公路边坡干湿客土喷播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J], 舒安平;赵冉;高小虎;李云鹏;齐韵涛;袁世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生态恢复研究高速公路建设具有征地范围广、工程量大、配套设施多等特点,容易造成路域周边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水土污染或流失、自然景观消失等生态问题,而生态恢复技术展示出解决这类难题的良好前景。
本文分别介绍了植被恢复、野生动物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恢复技术,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标签: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技术措施1 引言高速公路虽然具有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优点,但是公路的建设、使用与维护过程会干扰周边区域生态系统,例如路基施工直接损害地表植被或间接干扰植物正常生长、车辆行驶阻隔野生动物的迁徙或造成动物交通事故、无防护的路堤边坡在雨季产生大量泥沙使得水土流失、以及公路带周边自然景观格局破碎化等。
尤其当路域涉及特殊地貌气候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地带时,若不采取预防与补救措施,不仅会对路域生态系统造成永久破坏,而且也会危害到高速公路运营。
生态恢复是解决高速公路路域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生态恢复研究对于提升高速公路的环境效益和使用效率均有重要意义。
2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路域生态恢复是依据恢复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耦合一定的生物代谢、理化技术及工程措施,来调整路域生态系统的内部组成、能量平衡与信息传递等,以遏制生态退化过程,并强化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最终使路域生态系统恢复至历史甚至更佳的服务功能,路域生态系统范围一般划定为高速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宽的线性区域。
路域生态恢复在解决生态问题方面展示出良好前景,已成为公路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关注。
目前研究较多的集中在路域的绿化设计、边坡防护、景观恢复等方面[1]。
国外关于路域生态恢复的研究起步早且成果多,其中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发展出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建立起成熟的法律规范与管理制度。
新河高速公路边坡植被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马国强;李秋洁;张堂松;胡光万;杨汉忠;刘春霞;龙春林【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0(035)004【摘要】采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程度及生态位重叠度来衡量人工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发展方向和群落演替过程.对新(街)河(口)高速公路裸露边坡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路域植被恢复过程中,山黄麻、黄金间碧玉、银合欢和构树的生态位宽度值均最高,但是乔木层优势种群之间对资源的利用相似性程度不大,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这说明该路域植被在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群在恢复期间仍然处于初级演替阶段,资源相对充足.【总页数】6页(P32-37)【作者】马国强;李秋洁;张堂松;胡光万;杨汉忠;刘春霞;龙春林【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保护生物学学院,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西南林业大学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北京深华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71;北京深华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7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S718.54;S718.5【相关文献】1.突脉青冈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J], 王念奎;李海燕;荣俊冬;高楠;郑郁善2.重庆四面山杉木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J], 卢炜丽;张洪江;陈奇伯;吴霖;栗宏林3.择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乔木层6种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J], 巫志龙;陈金太;周新年;胡喜生;周成军;陈辉荣4.德兴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J], 岳军伟;龙蔚;杨桦;刘光正;林小凡5.凤阳山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分析 [J], 高俊香;鲁小珍;马力;胡绍庆;周丽飞;马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坡植被生态恢复的应用
汤铭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3(000)018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边坡生态恢复处理形式的研究,提出在不同条件下的植物配置原则。
生态边坡绿化防护采用苗木混播的形式,在坡面上形成一道植物根茎交织而成的保护网,以达到固坡护土、水土保持、美化环境的效果。
【总页数】1页(P206-206)
【作者】汤铭
【作者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3008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苔藓植物在道路边坡植被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与分析 [J], 左元彬;辜彬;艾应伟
2.苔藓植物在道路边坡植被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与分析 [J], 左元彬;辜彬;艾应伟
3.苔藓植物在道路边坡植被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分析 [J], 岳焕丽;杨建英;赵廷宁;赵金鹏
4.黄土高原矿区边坡生态恢复治理研究——PVC板材格构锚杆梁植被种植保障技术 [J], 毛正君; 王双明; 安宁
5.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以大广高速(衡水-深州段)为例 [J], 牛玉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思小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工程研究
贺岳峰;罗宁波;郑亮
【期刊名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5)001
【摘要】高速公路生态恢复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高速公路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越来越多地显露出追求完美、构建和谐的睿智之光.云南思小公路作为我国第一条穿越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以及云南省的第一条生态示范高速公路,它从选线到土建施工到绿化施工,始终贯彻着"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建设理念,并将"生态恢复"的概念、理论及技术引入到边坡防护工程中,在设计理念、植物配比、施工工艺等多方面较以往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有了明显的突破.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贺岳峰;罗宁波;郑亮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3
【相关文献】
1.浅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云南小磨高速公路建设之体验 [J], 薛芳梅;秦荣旺
2.云南小磨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融合技术研究 [J], 王丹
3.云南小磨高速公路预计5月通车昆曼公路中国境内将全程高速化 [J],
4.云南小磨高速公路藤蔑山特长隧道贯通 [J],
5.云南安楚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植物适应性研究 [J], 孙乔宝;甄晓云;李文龙;李华昆;丘道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影响生物多样性等。
因此,开展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挑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植被恢复方面,研究者们了不同区域高速公路路域的植物群落构成、演替规律和优化配置模式。
例如,一项对某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的研究发现,经过生态修复措施,高速公路沿线的植被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土壤修复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化性质改善、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方面。
例如,某研究发现,通过添加有机物料和生物菌剂,能够有效改善高速公路路域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在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方面,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廊道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等。
例如,某学者研究了高速公路路域生态廊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生态廊道设计的建议。
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研究局限于特定区域或特定角度,缺乏对整体情况的综合考虑。
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和对比实验等手段。
有关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后的长期监测与评估报告尚不充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综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案例,梳理出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深入现场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同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做法,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文献和实地调查,本研究得出以下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在不同区域的实践效果存在差异。
在某些地区,生态恢复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而在部分地区,仍存在植被覆盖不足、土壤污染等问题。
影响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效果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工程措施、政策制度等多个方面。
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等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而工程措施和政策制度也是关键因素。
H IGHWAY现代公路
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延伸到山区,优化了路网结构,提高了物流、人流、商品流的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但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山区自然环境及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植被损失、水土流失、割断生态景观空间及野生动物的移动通道等等。
这种负面影响的结果,往往是恶劣的且是多方面的,甚至某些损失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不仅影响路域本身的生态和景观环境,还直接影响公路的运营安全。
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路域生态恢复工作受到广泛地关注和重视,以保障高速公路的可持续性发展。
路域生态恢复研究现状
路域生态恢复是解决公路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的关键。
对于有效解决公路建设所造成的有害影响,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性、保持公路沿线水土、生物多样性及行车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公路生态恢复的研究比较早,美国、同本、加拿大、西欧等国家在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有很多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如在边坡生态恢复方面,美国和加拿大在边坡防护中己经基本废除了浆砌片石和喷射水泥砂浆护面等破坏自然环境的工艺应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柔性支护和绿化措
施;日本主张利用灌木进行公路生物
防护,要求公路绿化结合公路边坡坡
面综合防护进行;在野生资源保护方
面,国外为了维护野生动物的正常繁
衍,一些公路保留了下穿的“兽通”
或专门设置上行的野生动物通道。
国内现状
我国公路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方
面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多集中在
坡面防护方面,根据我国不同的坡
面类型,已建立了多种综合技术体
系,主要有开沟植草法、三维植被
网施工技术、厚层基材喷播技术、
土工格室护坡技术、种子袋护坡技
术等,可基本满足我国公路建设中
植被恢复的需要。
存在问题
总结国内外公路生态恢复研究现
状,并结合目前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
情况的实际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在山区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方面仍存在以下
几个比较薄弱的方面。
将路域生态恢复工作仅局限在公
路用地范围之内,主要是对公路沿线边
坡进行的植被恢复;
大多数公路建设还是停留在“先
施工后绿化、先破坏后恢复”的阶段,
思想上未曾意识到路域生态恢复工作应
贯穿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全过程;
目前,缺乏一个完整的技术体
系用于指导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
复工作,这容易造成工作顾此失彼,
左支右绌。
公路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综合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
要求,路域恢复应包括植被恢复、土地
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声环境保护
和水体保护等5个方面。
其中植被恢复
是路域生态恢复的基础,研究较多,相
对成熟;土地资源保护、野生资源保
护、声环境保护和水系保护等方面正在
不断完善之中。
植被恢复技术
绿色植物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
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是路域生态系统
恢复的基础与核心。
山区高速公路路域
植被恢复包括植物群落选择、植被建植
和植被管养等三个方面。
植物群落选择:尽量采用与乡土
植物的生理、生态等特性相近的,且易
于采集的外来草本类、灌木类植物和土
著植物的混播形式;并要避免相克的物
种混播,防止物种间的相互抑制,提倡
互利物种的组合。
植被建植:通过对不良土壤的PH
改良和追加施肥,根据不同土壤条件选
用人工撒播、机械液压喷播或客土喷播
等种植技术,使种子在较短时间内能萌
发生长,植株迅速覆盖地面,达到稳固
边坡和绿化美化的作用。
植被管养:要在了解恢复植被类
型和各种品种的特征与特性基础上,抓
好浇水、追肥、修剪、除杂、松土和防
治病虫害等,使植被适应环境,达到较
高的成活率和保育率。
形成稳定的植物
群落之后,应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浇水、
追肥、修剪、除杂、松土和防治病虫
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文/倪亚敏
TRANSPOWORLD 2010No.13(Jul)
148
害,对于局部完全枯死处进行全贴补植,有效延缓植被的退化。
土地资源补偿技术
对线外取土场和弃土场进行土地复垦,是异地补偿因高速公路建设占地而造成的土地资源消耗的最有效途径。
工程上常采用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两种方式。
工程复垦: 在取土场取土前应尽量保留表土,对土壤类别、矿物成分及肥力特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确定表层种植土的分布情况及厚度,并将表层种植土有计划地采集、堆存及标识,工程上不得使用。
便复垦时用收集的表土来恢复被破坏的可耕作层,使其具有或接近取土前的土壤肥力。
生态复垦:生态复垦在工程复垦之后进行,主要是根据复垦后的土壤状况及肥力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复垦后的土地进行土地熟化,最大限度地恢复耕种条件。
同时,对取弃土场的边坡、排水沟等采取植树、植草等措施恢复植被,从而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土质为风化岩石,恢复表土后仍达不到土壤肥力、无法耕种的取弃土场就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进行绿化。
野生动物保护技术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更多的结合高速公路工程设计,并以安全设施和管理手段为辅,尽最大可能恢复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条件,构建“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多采用以下两种手段:
预留动物通道:动物通道是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穿越高速公路唯一可行的办法,也是解决高速公路阻隔效应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因地制宜的确定沿线动物通道形式、规模等。
常用采用下通道、上通道、隧道等多种形式。
设置动物安全保护设施:在野生
动物频繁出没的路段设置醒目的宣传和
警示牌等标志对司机进行提醒;并设置
防护网使动物远离高速公路,有效降低
事故发生;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诱导措
施,改变动物的迁徙路线引至动物通
道,促使野生动物顺利、安全迁徙。
声环境保护技术
声屏障是削弱交通噪声影响的有
效方法之一,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弃
渣困难、弃渣量大的特点,目前多采用
生物型声屏障技术。
生物型声屏障属于
一种防噪堤,它采用高速公路建设的弃
士、弃渣或废弃物作为内充材料,在高
速公路两侧建设,以削弱交通噪声影
响。
其技术简单、廉价,能起到对声环
境的综台治理及美化环境的效果。
在使
用过程中应注意如下控制因素:
强度——施工过程中先修拦渣工
程,以便弃渣在控制点范围内,之后内
充弃渣。
弃渣内部强度要满足整体稳定
性的要求,采取分层填充并压实,防止
变形下沉、滑动等现象出现。
坡度——填充的是清表弃方,土
质坡度一般设为1:1.5,保证最大降雨
量排水和绿化植物的最佳生长环境。
结
合场地分析,坡角尽量不超过60。
屏体——由绿色植物将屏障构件
掩蔽,部分声能被吸收,部分声能被反
射。
此类声屏障的声学性能好,绿色植
物增加了对噪声的缓冲。
水土保持技术
公路形成的路面径流主要是雨水
径流,它是高速公路营运期造成水体污
染的主要原因。
其污染物成分主要是
SS、石油以及其他一些有机污染物,
污染物浓度与交通量、降雨特征(降雨
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前干
旱持续时间、车辆运行习惯、路面清扫
频率等相关。
为解决受纳水体及周围生态环境
受路面径流污染物污染的影响,目前采
用的控制措施主要有非工程措施和工程
措施。
非工程措施是从源头加强管理,
通过强化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及路面交
通管理来控制。
而路面径流污染控制的
工程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方式:
植被控制:利用地表密植的植
物,对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截流,
是一种广泛有效的径流污染控制方法。
渗透洼地:利用渗透性相对较高
的土壤,让部分收集到的径流水经渗滤
后进入地下水系统中。
其径流水质处理
是通过土壤和植物的根部将水中的污染
物截留。
滞留池:它的基本机理是沉淀,
是在下雨产生初期路面径流后,水池即
蓄满水,沉淀、吸收重金属的颗粒沉淀
物,同时通过生物代谢活动分解富营养
物质和有机污染物,从而优化水质。
人工湿地: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
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由人工在非
湿地处特意建造的,用于处理路面径流
和清除污染物的湿地。
它是人为地将
石、砂、土壤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
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
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
污水中的大部分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是依靠生长在植物水
下部分的茎、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的。
结语
路域生态恢复是公路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应在公路设计与施工中
予以充分的重视,对于不同的路段,根
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
以尽快恢复路域的生态功能。
真正实现
把“主动环境保护”贯穿到高速公路建
设的全过程中。
作者单位: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