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时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37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1)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腐烂。
(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还有甲烷等(2)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一般不用硫酸)2.原理:CaCO3+2HCl CaCl2+CO2↑+H2O3.实验装置:(1)发生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装置(固+液)(2)收集方法: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又由于CO2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则证明已集满CO2。
5.检验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6.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7.有关药品选择(1)不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反应太快,不利于实验控制和气体收集;(2)不用稀硫酸与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原因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形成沉淀,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
但是,可以用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粉末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3)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HCl气体而不纯。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CO2俗称干冰。
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效果,和用做制冷剂。
2.化学性质:(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无毒。
执教人课题大自然中的二氧化
碳1
执教班级集体备课地点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3、掌握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
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用品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软塑料瓶、小木头、紫色石蕊试液、锥形瓶、集气瓶、小试管、分液漏斗、烧杯(200ml)、弯管、胶头滴管、胶皮管、弹簧夹、玻璃片、双孔橡皮塞、托盘天平、
酒精灯、石蜡、铝片等。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教时2课时
一次备课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
1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默写:碳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一、CO2的循环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31图像思考问题1.在每一年中CO2量的变化有何特点?2.在1960---1990年之间CO2量的变化有何特点?
3.CO2量的变化情况对你有何启示?(教师及时引导并及时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32活动天地中图片思考问题获取信息
1.CO2的生成途径有哪些?
2.CO2的消耗途径有哪些?
3.以上得到的大气中CO2的含量变化情
况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加强自然平衡的保
思考并解答问题
(略)
学生观察课本P132活动天地中图片获取信息
1.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
森林砍伐微生物分解
2.光合作用、溶解并生成石灰石3.循环中CO2的产生大于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