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CO2的循环;2、认识大规模的开采与使用化石燃料对CO2含量变化的影响;3、了解CO2含量变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4、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的兴趣;5、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6、确立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教学和活动过程:引言: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百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进行的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
CO2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其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板书: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讲述:CO2这种气体对于大家并不陌生,空气中含有CO2,人和动物呼吸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大自然中的CO2本来是一种符合生态平衡的循环。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循环问题: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会对原来平衡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说明: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积极分析、思考。
】讲述: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那罗亚山顶设置了高精度的气体分析器,对大气中CO2的含量进行了连续测量,为研究CO2含量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请同学们看书136页的图,图中描述的是1958-1994年期间的测量结果。
质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同一年中,大气中CO2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的年度,CO2的含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图像分析能力。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学会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的设计和检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及学法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难点:实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教法:指导法、引导法学法:探究式、讨论式学法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
教学过程一、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1、请同学们看书137页图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消耗,图中数据表示的是二氧化碳的相对量。
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2)人和动植物呼吸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3)动植物尸体的腐败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水的溶解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大家提前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2、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那罗亚山顶设置了高精度的气体分析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连续测量,为研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请同学们看书136页的图,图中描述的是1 958-1994年期间的测量结果。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同一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的年度,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来分析。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学案)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循环与制取主备人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4、记住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验满方法及操作步骤。
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学习过程:(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一、二氧化碳的循环:1、(自学尝试)阅读课本P127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图,说出①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学尝试)认真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同一年里,二氧化碳含量是怎样变化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在不同的年度里二氧化碳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回忆前边所学习的氧气的制取方法,完成下表:气体氧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证明方法在上述职取氧气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本P128和课件中的信息,完成下列探究:1、实验原理的确定: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信息1种已经给出了反应的产物,你能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装置的选择:根据信息1,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是下列装置中的(),该装置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_________(相同或不同)3、收集方法的选择:根据信息2回答下列问题:①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_____________,所以用___________方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_____, 所以不能用__________方法收集。
②用集气瓶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应怎样放置?_________________4、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根据信息3,交流讨论下列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证明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应该怎样证明一瓶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根据上述我们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的探究,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起点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地了解二氧化碳的属性及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分析课本中两幅图片提供的信息入手,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地认识二氧化碳;并在学生了解了大自然中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并让学生学习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晓得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自学在实验室中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分析、加工处置图片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准备: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带分液漏斗和导气管)、集气瓶、毛玻片、试管(2)、酒精灯、试管夹、碳酸钙、稀盐酸、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课时:1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回答引入:co2可以污染空气吗?但如果空气中co2含量过多可以有何影响?学生活动思索提问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独立自主交流学习目标:1、自学介绍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循环;2、掌控二氧化碳的性质主要性质与用途,自学介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复习检测:1、二氧化碳就是导致的主要气体,它在空气中主要的消耗途径就是,近年来大气明晰本课自学中二氧化碳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就是。
目标,顺利完成复习2、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就是一种色味的气检测题体,密度比空气,溶水。
液态二氧化碳又称,就是一种常用的。
3、实验室常用和去制备co2。
4、二氧化碳无法也无法积极支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分解成的能够并使紫色石蕊试液变小;二氧化碳能够并使回应石灰水。
独立自主探究:独立自主自学一:二氧化碳的循环1、仔细观察教材p131图片信息,提问以下问题:思索探究在1960年――2021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就是如何小组交流展现变化的?在同一年中,夏季和冬季就是如何变化的?a、近5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是逐年减少-1-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完成预习任务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b、同一年中,二氧化碳就是冬多夏少(原因)2、仔细阅读教材p132活动天地内容,提问以下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各存有哪些?a、产生途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冷却b、消耗途径:光合作用独立自主自学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碳酸钙+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无色无味的气体;b、密度比空气小;c、能够溶水。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学校课型:新授课教师年级:科目: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阅读图像,锻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复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来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⑵通过科学家在冒纳罗亚山顶几十年如一日获取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数据的事例,激发我们对科学家以及科学精神的敬仰精神。
【学习重点】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指导阅读、合作学习【教具】演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实验器材【教学活动过程】一、课前展示到2005年,“西气东输”工程为上海送来了30亿立方米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它是一种清洁能源。
写出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城市煤气中通常含有CO气体,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看,煤气的主要缺点是,从环境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
〔教师导航激发学趣〕你知道“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人类每天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自学互助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循环【自主学习】一、看课本136页冒纳罗亚顶大气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思考】1、认真观察上页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想一想,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1)在同一年度内,大气中CO2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一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呢?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在不同的年度,CO2的含量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原因是?2、看课本P137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思考】(1)自然界中产生CO2的途径有那些?那个途径产生的最多?(2)自然界中消耗CO2的途径有那些?那个途径消耗的最多?(3)通过表中的途径及数据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多还是变少?(4)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2、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打开汽水瓶盖时产生的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吗?此现象说明该气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3、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为什么?4、二氧化碳的固态叫什么?它有何妙用?5、“温室效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何危害?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发生?【合作探究】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如图所示,将CO2现象:分析:。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讲学稿主备人:审批人: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科学家常年坚持不懈的关注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树立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1、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
2、树立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
【知识链接】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36图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如有不懂问题或疑问,带入小组讨论)(1)、同一年度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不同年度,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3)、对于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对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检测,你想说些什么?【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现已小组为单位,交流上述问题,可以进行组间讨论,并请大家仔细阅读P137图片,回答:⑴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哪些?⑵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又有哪些?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⑷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思考】通过以上探究,你们能获得什么结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合作,共同提升】1、阅读P137-138页文字,回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2、如何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堂清】1、“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教科书循环使用B、多用电子邮箱、QQ等即时通讯工具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的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2、下列措施不符合世博会“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是()A、“阳光谷”上采阳光,下蓄雨水,可给世博园提供照明用电和生活用水B、主题馆的东、西两墙种值大面积的生态植物,以吸收CO2C、用煤发电,以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D、在交通、建筑、生活设施等方面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各国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有计划地控制CO2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