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及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18.73 KB
- 文档页数:7
地方高校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作者:巴桑卓玛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10期摘要:双语教学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我区两所高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查,并对双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西藏高校应用英语现状对策引言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教师根据各自专业课程的特点探索了各种不同的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而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与国际接轨,在各领域需要更多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国际平台的竞争,而培养这种人才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就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实行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这是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给“双语教学”的定义。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绍杰教授说:“从语言教学角度讲,双语教学是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讲授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通常是学生看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教师授课则全部用外语,即学生在视觉上接触的是汉语,听觉上接受的则是外语。
”本课题中我们指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本科教学中采用英语来进行其他专业的教学,但是双语教学课绝不是指不同形式的外语课。
V01.282010No.5儿科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建国,崔明辰,刘春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河南漯河462002)关键词:双语教学;儿科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C,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1671—1246(2010)05-0049--021高职院校儿科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1.1坪费力量不足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否则就会成为空谇n。
专业教师英语水平不高是医学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医学教育专业性强、知识容量大,专业教师通常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知识更新、科研、教学和大量的医疗工作中,无法在英语训练和英语备课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
多数教师还远远没有达到用英语讲课的水平。
因此,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直接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造成授课困难。
教师受英语水平的限制,用英语进行思维并讲述专业内容的效果欠佳,他们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为变相的英语课,或者是把中文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翻译成英文讲解,这些均影响专业教学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双语教学师资不足是医学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1.2学生对双语教学县盘不高受地区、城乡差别影响,专科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医学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多、难度大,并且多数课程内容需要记忆,学生学习压力很大。
另外,学生学习英语多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开展双语教学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且大量的医学英语词汇不容易记忆,使得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兴趣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1.3缺乏理想的教材双语教学缺乏合适的英文教材,造成教师备课压力过大。
而学生也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目前。
有些教师仅通过查阅医学英语词典将所使用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翻译成英文后给学生讲解,这样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学到的也并不是真正的英语。
1.4教学j不境差目前,医学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大班授课,一两百名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听课,因授课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法与学生进行“—对一”的英语交流,即使是双语授课,学生也是只听不说,对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帮助不大。
牌,走向市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5)作为高校图书馆人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如果坐在学校的高墙内,与世隔绝,满足于借借还还,不思进取,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只有把不断学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思想观念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时刻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收稿日期:2005212215)关于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朱庆丰(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安徽安庆 246000)【关键词】双语教学;素质教育;双语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26879(2006)022*******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专业英语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双语教学能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普通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
1 双语教学的概念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 education”,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 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 jects.”其含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实际上我们开展的双语教学是指用双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主要是使用中文和英文进行专业课的教学。
双语教学基本特征是把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1]。
目前,我国多数重点大学已在许多专业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学生英语能力所限,双语教学开展的范围和深度非常有限。
笔者认为开展双语教学应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基础循序渐进,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不能拘泥于形式。
价值工程0引言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
全国高校随之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
双语教学实施以来,在一些名牌大学和重点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许多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及学生英文水平等原因,双语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双语教学具有双重属性的特点首先,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是非语言类学科教学,与通过母语学习本学科知识在教学目的上是一致的,这是双语教学的第一属性;其次,在保证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跟世界发达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对话、对接,能习得西方思维方式,这是双语教学的第二重属性[1]。
这样的双重属性使得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显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普通高等院校。
2地方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2.1师资力量薄弱,双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师资是制约地方普通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
良好地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是任课老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专门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和外语进行教学。
2.2生源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语教育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语言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学生的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以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而有的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被英语等级考试所困扰,他们即使通过了等级考试,其外语听力、口语和阅读水平也未必乐观。
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的英语能力跟不上,就很容易把双语教学课堂变成“英语翻译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可能深入。
所以,推进双语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外语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
2.3教师对双语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地方普通高校中,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误区。
有人认为,推行双语教学就是选几门课程用英语原版教材来上,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讲英语,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中国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及探讨为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以及适应中国加入WTO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2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在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并逐步推动双语教学。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的达标与双语教学挂钩,在适宜专业中双语授课比例要大于10%。
在此经济和政策背景下,中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得到了较快发展。
无论是部属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等院校,几乎都设置了双语教学的课程或专业。
其中,具有“国”字特色,面向国际化的国际贸易学专业(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成为众多高校双语教学的首选专业。
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在中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既会外语,又掌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对外贸易的高歌猛进,离不开外贸单证人员的信息发掘、商务沟通处理的功劳。
另一方面,客观的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尤其是对一些地方高校,基于自身实力的差距,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开设往往被认为华而不实,不乏存在跟风、凑热闹的嫌疑。
因此,本文将基于笔者接受和从事双语教学的经历和经验,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概括了中国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所暴露的具有普遍型的问题,并作了简要的探讨。
一、专业特色:全球视野还是区域性地方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普遍存在专业特色定位不明、千篇一律的现象。
从人才培养的视野角度,国内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专业特色大致可粗略分为两类:一是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才作为目标的双语教学。
基于如此定位的主要是在经济学教学科研具备较高水平,同时具备较高发展起点和平台的高校,如部属“985”和“211”等。
学校的高起点和高平台决定了其各专业的设置必须与学校的定位相匹配,如将“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目标的高校,其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特色定位就必定是全球视野的;同时,学生毕业进入世界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或是升入国外高校继续学习较大比例,也对这些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视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其专业特色定位也必定是全球性的。
对这些经济学科实力突出的高校而言,其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也早已跳出了双语的范围,基本是全外语教学,采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课件和教师的讲授也全部是外语。
部分学校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学院,全外语教学成为其吸引招揽优秀生源的一大特色。
① 其意在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纯外文的环境中,接触到国外最前沿的经济学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最基本的学科训练,以期让学生能在毕业时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雄厚的科研功底,从而在进入工作岗位能够独立的开展一些研究项目。
但是,在中国能够定位于全球视野的高校所占比例毕竟较低,而占更大比例的则是众多的不具备此实力的地方院校。
这种全球视野的双语教学模式,对地方院校而言,无论是硬件设施,财力支持,还是教学水平等软实力都存在不适用的问题。
因此,另一类特色定位则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视野的双语教学。
这一类院校多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特征,或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或是位于中国的边境省区。
如在“珠三角”,鉴于港澳台华侨学生比例较大,且港澳台英语使用率较高的现实,珠三角的部分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上重点考虑了华侨学生的特色和实际情况。
又如处于中国边境省区的高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边境省区与周边国家经济联系日趋紧密,通过发挥地缘优势,这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则选择以周边国家语言为主,如东北部分高校所采用日语、韩语语言,西南边境广西、云南等采用的越南语、泰语语言等。
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以如何更好服务本省区与周边国家经济往来为目的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笔者所在的广西民族大学位于中国西南边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①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日趋频繁。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下,作为中国通向东盟国家的桥头堡,广西与东盟诸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
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上,通过与越南、泰国、新加坡等高校开展“3+1”办学的方式,确立了“立足广西,服务东盟”的特色方针,开始了越南语、泰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尤其是越南语和泰语方向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走俏,多数都被公司企业派往东盟国家任职。
通过上述两类专业特色定位的对比表明,对地方高校而言,如果跟风、凑热闹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可能结果适得其反。
相反,某种意义上,立足地地方,发挥地缘优势,走区域化的特色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将更具比较优势。
二、教学重点:语言优先还是专业为主双语教学具有兼顾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双重任务特性,因此在现实双语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双语教学重点的选择上大概存在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把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延续,主要解决外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曾燕冰、李鸿琴(2005)认为,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种语言的目的。
其现象表现为:专业教材或是被作为阅读训练、翻译、经济作文写作的题材。
考试评价也不涉及专业知识,其形式类似普通的英语水平测试。
二是认为专业知识才是双语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并无二样。
龚晓明(2004)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是加深对国外先进的专业体系、思想方法和发展趋势的理解,最后才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其现象表现为:教材课件外文版,课堂讲授全母语。
三是认为双语教学应注重外语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并重或平衡,兼顾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双重任务。
地方高校能真正达到如此要求的则并不多见。
根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队伍中持有上述一二类观点的比例还很大。
出现教学重点判断不明问题的根本原因不仅有教师,而且也有学生的因素。
一是师资力量的薄弱。
对双语授课教师而言,双语教学能否实现语言与专业教学目标的良好结合,其实是对教师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双重考察。
对经济学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而言,经过多年的海外引进,其教师队伍中“海归”师资的比重较高,双语教学主要在于引进国外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不存在上述教学重点选择不明的问题。
但是对地方高校而言,限于财力物力,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多数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出国学习的机会也少。
授课教师可能具有较高的外语阅读能力,但听、说、译等能力欠佳,往往是“赶鸭子上架“,极易出现上述所提到的教材课件外文版,课堂讲授全母语的“伪双语”教学问题。
二是学生能力的欠缺。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除了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和专业知识素养外,对学生的外语能力要求也同等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外语的学习也客观存在水平的高下之分。
地方高校可能存在部分学生的外语能力较强,但绝大多数的则还是相对较低,西部等地区的地方院校更是如此,“过四级”甚至成为其大学四年学习的全部。
② 因此,学生能力的欠缺,在“被双语”的过程中也容易上述所提到的双语教学课成为了外语课的延伸问题。
双语教学本身并不存在语言优先还是专业为主的孰重孰轻的问题。
从中国开设双语教学的功能定位来看,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语言教学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结合。
因此,双语教学应该具备明确的、既区分于外语教学又区别与母语专业教学的功能定位。
应当摈弃仅仅把双语教学当成外语教学延伸的观念,否则就失去了专业性的特征,专业课成为了单一的外语培训课。
对两者关系而言,外语是基础,是工具,但不是最初的出发点。
开设双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外语的环境下来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
因此,需要针对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现状循序渐进的推进双语教学。
三、进度推进:全盘化还是循序渐进双语教学中外语使用的比例,多少才算合适也是双语教学所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
是全盘化还是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的推进?对经济学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而言,全盘化的外语教学可能不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对地方高校而言,“全盘化”听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符合实际。
因为这对师资力量和学生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能力和水平均为达到这一要求的条件下,过早的全盘化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双语教学中采用外语比例的采用需要视教师水平和学生能力具体情况来决定,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取决与学生本身特质、学生外语水平、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等情况(张雷宝、刘晓宏,2005)。
地方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外语比例的推进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却不可操之过急,“一口吃个大胖子”的做法反而是适得其反。
以笔者所从事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为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四个层级有序展开,并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利用外教授课增强学生对外语文化的熏陶,增强对外语学习的热情。
经验表明,语言学习最为关键的就是个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语言学习的热情。
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可以通过外教授课来带动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
其次,则是开展专业外语学习,增强对专业外语的熟悉,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了解相关经济学专业词汇,相关经济文章的写作和翻译等。
再次,则是在上述基础上,逐步有序的开展双语专业课,可由简入难,从专业性弱,实践性强的课程入手,如《外贸英语函电》、《单证实务》等,并逐步扩展到核心专业课,如《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等。
最后,通过构建可操作的实践平台,如让学生参加每年一度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应用能力的锻炼。
从实际效果来看,每年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班的学生都成为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志愿者的主力军,并受到广西博览局的高度评价,同时用人单位也对国际贸易双语班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素养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四、双语体系:单一的还是系统的地方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中,双语课仅仅针对少数课程。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据笔者掌握的情况,绝大部分地方高校所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仅局限于《单证实务》、《外贸英语函电》等,还并没有在整个专业形成系统完备的双语体系,如此一来,双语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与单纯的外语教学过程一样,双语教学也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一定时期内的不间断保持。
如果仅仅是在一两门课程范围内实行了双语教学,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对双语教学适应感,由于缺少后续双语教学的巩固,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如此以来,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需要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建立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
同样以笔者所从事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