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歌的演唱特点》.pptx
- 格式:ppt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1
新编的花儿漫天下青海民歌鉴赏《花儿漫天下》是一首流传甚广的青海民歌,属于“花儿”这一民歌体裁。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形式,特别是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非常盛行。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丰富的歌词内容和自由的演唱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花儿漫天下》的歌词通常描绘了西北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歌曲的旋律往往高亢悠扬,充满了粗犷豪放的气息。
在欣赏《花儿漫天下》这样的青海民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1. 歌词内容:关注歌词中描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情感表达,感受歌曲所传递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2. 旋律特点:聆听歌曲的旋律线条,感受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跳跃,体会花儿音乐的风格。
3. 演唱技巧:注意演唱者的嗓音运用、吐字清晰度和情感投入,好的演唱能够让歌曲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4. 文化背景:了解花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知道它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5. 演出形式:花儿的演唱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舞蹈和仪式,观察和体验这些演出形式,可以更全面地领略花儿的艺术魅力。
由于不同版本的《花儿漫天下》可能在旋律和歌词上有所差异,因此在鉴赏时也要注意比较和分析各个版本的特点。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花儿民歌也被重新编排和演绎,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感。
青海藏族民歌的类别
青海藏族民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蒙古藏族民歌:这类民歌受到蒙古族音乐的影响,具有悠扬、激昂的特点,常用骑马歌词,如《苍茫的天涯》、《草原上高原》等。
2. 农耕民歌:这类民歌歌颂农耕生活,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的热爱,如《春耕歌》、《收获歌》等。
3. 劳动民歌:这类民歌以表达劳动者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为主题,如《奴隶歌》、《赞美劳动的歌》等。
4. 爱情民歌:这类民歌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感悟以及对恋人的思念和祝福,如《青海湖畔的祝福》、《那些年》等。
5. 祭祀民歌:这类民歌常在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演唱,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和祝福,如《祭祀歌》、《吉祥歌》等。
6. 舞蹈伴奏民歌:这类民歌通常用来伴奏藏族传统舞蹈,以活泼、欢快的曲调和节奏为主,如《藏舞丹巴》、《藏舞夏尔巴》等。
这些类别只是对青海藏族民歌进行的基本分类,实际上青海藏族民歌的种类繁多,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青海民歌四季调介绍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这里的民歌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海民歌四季调。
青海民歌四季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春天的青海,大地苏醒,万物复苏。
春天的民歌四季调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它的旋律轻快欢快,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听着春天的民歌四季调,仿佛能感受到春风拂面,花香弥漫的气息。
夏天的青海,阳光明媚,湖泊湛蓝。
夏天的民歌四季调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它的旋律高亢激昂,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夏天的民歌四季调让人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湖水的清凉,让人们心情愉悦,充满了无限的能量。
秋天的青海,金黄的稻谷在风中摇曳,天空湛蓝如洗。
秋天的民歌四季调充满了深情和思乡之情。
它的旋律悠扬动听,歌词描绘了丰收的喜悦和对家乡的思念。
秋天的民歌四季调让人们感受到大地的丰饶和家乡的温暖,让人们心怀感恩,思念万分。
冬天的青海,寒风凛冽,雪花纷飞。
冬天的民歌四季调充满了宁静和祥和。
它的旋律悠扬缓慢,歌词表达了对冬天的独特情感和对和平的向往。
冬天的民歌四季调让人们感受到雪的纯洁和大地的宁静,让人们心境平和,内心充满了宁静与安宁。
青海民歌四季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融合了青海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展现了青海多元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青海民歌四季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交流感情、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青海民歌四季调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青海地区,它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喜爱青海民歌四季调,它的美妙旋律和深情歌词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青海民歌四季调的传播不仅丰富了音乐文化,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青海民歌四季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青海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歌文化。
它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对和平的向往。
青海少数民族说唱音乐的种类及其特征青海少数民族说唱音乐的种类及其特征青海少数民族说唱音乐的种类及其特征作者/ 张连葵李锦辉青海少数民族曲种不多,已知的藏族曲种有三个,“格萨尔仲”、“折尕”和“仲勒”。
蒙古族曲种只有一个“图吉娜木特尔”。
回族曲种有两个,“宴席曲”、“搅儿”,回族的“搅儿”与汉族“搅儿”有较大区别,又被称为“曲儿”。
撒拉族曲种也只有“宴席曲”一个。
这些曲种都是徒歌形式说唱,没有器乐伴奏。
除了回族用汉语说唱,撒拉族、土族的一小部分用汉语说唱外,藏族、蒙古族都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说唱。
青海古代说唱的记载资料几乎无据可查,最早的说唱活动大约可上溯到明代。
其中藏族的“格萨尔仲”、“折尕”,土族的“道拉”、蒙古族的“图吉娜木特尔”以及汉族“下弦”、“贤孝”等曲种产生的历史可能更早。
一、格萨尔仲音乐格萨尔仲究竟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
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它产生于六世纪,也有人认为产生于七世纪至九世纪,多数人倾向于十一至十二世纪,主要依据是“在十一世纪前后,出现了被称为‘伏藏’的最早的手抄本”。
格萨尔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的主人公,“格萨尔仲”即为专门说唱表演史诗《格萨尔王传》故事的藏族曲种。
格萨尔仲的曲本《格萨尔壬传》的体裁属韵散结合体,韵文部分是歌唱的段落,多用第一人称,主要用以抒发人物感情、陈述故事、进行对话并描绘景物;散文为说白,用于一般性的背景叙述和相关介绍,多采用第三人称。
唱词结构多采用“鲁”体(藏族民歌体),也有自由格律体的格式。
起唱时往往先唱衬词——祈祷词——报地名和人物名,有时还报演出使用的曲调名,然后才是唱述故事内容,最后以求听众了解唱词含义或以警示句做结束。
格萨尔仲的唱腔音乐属单曲体结构,有的曲调带有引子,有的不带引子。
由于安多和康巴两个地区的藏语具有各自的方音,故两个地区的格萨尔仲说唱音乐与说唱风格也各有不同。
在演唱风格上,安多地区艺人的演唱,节奏稍缓慢委婉,既有叙述性,又带抒情性:而康巴地区艺人的演唱,节奏铿锵有力,情绪激昂,语气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