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考试教育学辅导资料10.docx

教师考试教育学辅导资料10.docx

教师考试教育学辅导资料10

25、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积极的心理:(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较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

消极的心理:(1)自我中心;(2)依赖性强;(3)心理承受能力差;(4)娇气十足。

第六章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2、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形式。

3、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4、普通高中学制三年,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并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高中三年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总计达到144个学分。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1、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

内涵:(1)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中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根据课程的任务,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5)按课程的呈现状态,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6)按课程的综合程度,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7)按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分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1)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2)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课程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构架。他的课程编制模式被称为“目标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