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前庭的解剖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口腔解剖知识点总结归纳口腔是人体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是进行摄取、咀嚼、咽喉以及开始消化的重要器官。
因此,了解口腔的解剖结构对于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口腔解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口腔的整体结构口腔是由口腔腔膜、口腔骨骼、口腔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构成的。
口腔的主要结构包括口腔前庭、舌、颊黏膜、软腭、硬腭、牙龈、牙齿、口腔腺体等。
1. 口腔前庭:口腔前庭是位于口腔内侧和颧骨、上颌骨之间的一段骨性腔隙。
它与牙龈黏膜相衔接,其下缘为颊粘膜,上缘为颌黏膜。
口腔前庭内覆盖有相对固定的颊黏膜,颊黏膜粘膜下层紧密贴附于颊部黏膜固定组织表面,其上缘为颊黏膜表面上的上皮下层。
2. 舌:舌头主要有舌体和舌根两部分组成。
舌体前端尖尖,称为舌尖,舌根位于舌体腱膜所在位置,有乳头众多,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可分为疣状乳头、顶状乳头、颗粒乳头、盲管乳头。
舌的肌肉含有从外圆肌和内圆肌构成的横、纵、斜三层,内圆肌为辅助运动。
3. 颊黏膜:颊黏膜是下颌骨外面被覆的粘膜,它与硬腭黏膜从硬腭颊角处延延伸至舌黏膜。
颊黏膜的黏液层细胞含有大量的分泌颊腺、舌腺分泌物,能使粘膜表面保持湿润。
4. 软腭:软腭是口腔的上壁,是由平滑肌和其覆盖的黏膜组成的。
软腭在口腔后部下垂,咽部可活动。
软腭呈半圆形,被分为咽部表面和口腔表面。
5. 硬腭:硬腭是口腔的上壁,是一个平坦的呈半圆形的结构,硬腭由总下切、颚嵴、横形腱膜、提肌组成。
硬腭前面为上唇,后面为软腭。
6. 牙龈:牙龈也称为牙龈脏所,在口腔结构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牙龈是颌骨上颌部和下颌部颊黏膜的一部分组成,分布于上下颌牙的周围组织内。
牙龈由颌骨上的齿槽骨组成,其上部由固有的与牙槽骨顶部区域一样的黏膜表面居住所组成。
7. 牙齿:牙齿咀嚼和发音的一个重要工具,牙齿通过与颌骨紧张咀嚼和动物食管的运动,可显示出将食物粉碎的作见。
牙由齿冠、牙根和咬槽膜三部分组成。
齿冠部分的颈部与牙所分布于较固的牙龈结合,及其外与基质膜相衔接,内面有一薄层象牙组织。
3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1.口腔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两部分。
2.口腔前庭:为牙列外围间隙,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之间马蹄形的潜在腔隙。
3.固有口腔的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4.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
牙冠:分为临床牙冠和解剖牙冠,临床牙冠是指眼睛所看到的露于牙龈的部位;解剖牙冠是由牙釉质覆盖,显露于口腔的部分,是发挥咀嚼功能的部分。
牙根:由牙骨质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与牙根的交界部位。
5.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
6. 舌的前端为舌尖,上面为舌背,下面为舌腹,两侧为舌缘。
7. 舌乳头可分为以下4种: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
8. 硬腭的骨质部分由两侧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口腔面覆盖以致密的粘骨膜组织;软腭主要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咽腭肌,悬雍垂,腭腱膜构成。
9. 正常乳牙有20个,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分别用Ⅰ~V表示。
萌出时间:6~8个月,2岁半左右出齐,顺序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10. 正常恒牙有28-32个,分别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六龄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萌出时间:6岁左右,12~13岁萌齐。
萌出顺序: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分别用1~8表示。
恒牙的磨牙不替换任何的乳牙!替牙期:6~12岁。
11. 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其中一体为上颌骨体,四突即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2. 上颌骨的主要薄弱环节表现为3条薄弱线:1)第一薄弱线——Le Fort 1型骨折,从犁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
2)第二薄弱线——Le Fort 2型骨折,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牙弓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在息止颌位时,此腔隙经位时,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经翼下颌皱襞与最后磨牙远中面之间的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
在牙关系闭或颌间固定的患者,可经此空隙输入流体营养物质。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见以下具有临床意义的表面解剖标志。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腔前庭沟:口腔前庭沟亦称唇颊龈沟。
即口腔前的上、下界。
沟呈蹄铁形,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沟槽。
前庭沟粘膜下组织松软,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上、下唇系带: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粘膜小皱襞,上唇系带较下唇系带明显。
制作义齿时,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
儿童的上唇系带较为宽大,并可能与切牙乳头直接相连。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唇系带也应逐渐缩小,如果持续存在,则上颌中切牙间隙不能自行消失,影响上颌中切牙的正常排列,需手术治疗。
颊系带: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双尖牙区的扁形粘膜皱襞,其数目不定。
一般上颊系带较明显,义齿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
腮腺导管口: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呈乳头状突起。
作腮腺造影或腮腺导管内注射治疗时,须找到此导管口。
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组成。
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时,磨牙后垫常显红肿。
翼下颌皱襞: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
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口内切口的部位。
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称颊垫。
其尖称颊垫尖,向后邻近翼下颌皱襞前缘,此尖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颊垫深面为颊脂垫。
该垫因系脂肪组织构成,因而颊垫尖的位置有时不恒定,该尖可偏上或偏下,甚或远离翼下颌皱襞,此时麻醉穿刺点应作相应的调整。
口腔解剖知识一、口腔的结构和功能口腔是人体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它由上下颌骨、牙齿、舌头、唾液腺、口腔黏膜等组织和器官构成。
口腔有着咀嚼食物、咽喉的功能,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器官。
1. 上下颌骨:上下颌骨是口腔的支撑结构,它们通过关节连结在一起。
上颌骨上方有眶上裂,通过该裂孔可以进入眼眶。
下颌骨由下颌体和下颌支组成,下颌体上有下颌嵴,嵴上有牙槽突,这是牙齿的支持结构。
2. 牙齿:牙齿是口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布在上下颌骨的牙槽突上。
牙齿有切牙、磨牙和尖牙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布在口腔中。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牙冠是可见的部分,牙根则嵌入牙槽突内。
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和帮助发音。
3. 舌头:舌头是口腔的肌肉器官,它位于口腔底部。
舌头的上表面有味蕾,这是感受味觉的主要结构。
舌头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咀嚼食物、推动食物向咽喉和发音。
4. 唾液腺:口腔内有三对大的唾液腺,它们分别是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这些唾液腺产生唾液,唾液含有消化酶和润滑剂,有助于咀嚼和吞咽食物,保持口腔湿润。
5. 口腔黏膜:口腔内壁覆盖着口腔黏膜,它是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薄膜。
口腔黏膜有保护口腔组织的作用,同时也是味觉感受的重要部位。
二、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的解剖结构包括口腔前庭、口腔腔腔、口腔门和口腔腭。
1. 口腔前庭:口腔前庭是口腔的外部区域,它位于上下颌骨和牙龈之间。
口腔前庭有着保护牙齿和黏膜的作用。
2. 口腔腔腔:口腔腔腔是口腔的内部区域,它包括上下颌骨和牙齿之间的空间。
口腔腔腔前部是舌头和颊黏膜,后部则是腭和扁桃体。
3. 口腔门:口腔门是连接口腔和咽喉的通道,它由软腭和舌根组成。
当进行吞咽和说话时,口腔门会打开,允许食物通过。
4. 口腔腭:口腔腭是口腔的顶部,它分为硬腭和软腭两部分。
硬腭位于口腔前部,是由上颌骨的前部和上颌突组成的。
软腭位于口腔后部,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
三、口腔解剖的临床意义口腔解剖的临床意义在于指导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口腔前庭板的名词解释口腔前庭板,是口腔颞下部分的一部分,位于口腔内部,与口腔牙齿的基底部相连。
它是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不仅在口腔正常功能中起到关键作用,还在牙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口腔前庭板由口腔黏膜构成,它是一种覆盖在口腔内部表面的柔软组织。
黏膜的颜色通常呈浅粉色或淡红色,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抗刺激能力。
其厚度因人而异,但通常在0.5至3毫米之间。
这个名为“前庭板”的组织,得名于其位置。
它位于上下颌骨上方的牙齿牙槽嵴之间,与颔下骨(下颌骨)的下缘平齐。
同时,它还与上颌骨的上缘相连,形成了一个类似“深沟”的区域,称为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板在口腔功能中具有多重作用。
首先,它是牙齿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牙齿提供稳定的基础。
其次,它保护了牙齿周围的牙槽骨,减轻了外部压力对骨骼的损伤。
此外,它还与唾液腺一起完成了口腔内的润滑和清洁功能。
在口腔牙齿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中,了解和评估口腔前庭板的状况至关重要。
一些疾病和损伤可能会影响到其结构和功能。
例如,长期的抽烟、咀嚼槟榔和过度酗酒可能导致黏膜退化和变薄。
此外,口腔前庭板还可能受到牙齿拔除、牙周病或外伤等因素的影响。
当牙医进行拔牙手术时,了解口腔前庭板的状态对于手术成功和恢复至关重要。
如果前庭板受损或牙槽骨暴露,可能会导致术后感染和延迟愈合。
在这种情况下,牙医可能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进行骨再生或移植,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口腔功能的恢复。
此外,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口腔前庭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牙槽骨整形手术中,通过切割和重塑口腔前庭板,可以改善牙齿的排列和咀嚼功能。
在牙假体植入手术中,前庭板的状况对植入体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总之,口腔前庭板作为口腔颞下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牙齿支持、黏膜保护和口腔功能的关键角色。
了解口腔前庭板的名词解释和作用对于牙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各种口腔手术中,对口腔前庭板的评估和保护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恢复的关键因素。
口腔生理知识点大全总结一、口腔解剖学口腔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包括口腔前庭、颌、颊、齿、牙槽、舌以及口腔黏膜等组织结构。
口腔解剖学主要包括口腔部位的解剖结构、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等方面。
1. 口腔结构口腔前庭:位于口腔的入口,由双侧颌和颊组成,是颌骨和面部软组织结构。
颌骨:上颌和下颌两部分,包括颧(颧骨)、鼻骨、上颌骨、腭骨、下颌骨等。
颊:口腔两侧内壁,由颧、腮腺、颌骨等组成的结构。
齿:牙齿位于上下颌骨中,有三个部分:牙冠、牙颈、牙根。
舌:主要由肌肉组成的脏器,有味蕾和舌乳头,分为舌头和舌根。
口腔黏膜:口腔内部覆盖的粘膜,包括颊粘膜、舌粘膜、唇粘膜、硬腭粘膜、软腭粘膜等。
2. 口腔器官唾液腺:包括舌下腺、舌上腺、腮腺等,主要分泌唾液以助消化,保持口腔湿润。
咽喉:连接口腔和食道,是呼吸道和食道的交汇处,起到通气和吞咽的功能。
食道:连接咽和胃,负责将进食的食物传送到胃部。
牙齿:主要交捕食物,分为前牙、犬牙、前磨牙、后磨牙等类型。
舌头:负责口腔内的味觉感知和进食动作,分为舌尖、舌体、舌根三部分。
口腔解剖学知识对于口腔生理功能的理解和临床医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口腔结构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口腔生理学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结构和功能以及口腔内生理过程的学科,包括咀嚼、吞咽、分泌、味觉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1. 咀嚼咀嚼是口腔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牙齿和颌面肌肉的协调作用将食物研磨成小颗粒,使之更易于咽下和消化吸收。
咀嚼过程通过牙齿的咬合运动,颌面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等协调配合完成。
2. 吞咽吞咽是将食物从口腔传送到食道的过程,主要包括咽部、食道等器官的协调作用。
吞咽包括舌头推动、软腭上升、喉部张开、咽部肌肉收缩等步骤,将进食的食物送至胃部。
3. 分泌口腔内有多个唾液腺分泌唾液,主要用于润滑食物、帮助消化、保护口腔黏膜等功能。
唾液的分泌受到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的调节,分泌量和成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位于牙槽嵴与唇颊黏膜之间,为一潜在的间隙。
黏膜下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全口义齿的唇颊侧基托在此区内,在不妨碍唇颊活动的情况下应尽量伸展到黏膜反折皱襞,以保证基托边缘的封闭。
此区内从前向后有下列解剖标志:
1.唇系带:唇系带位于口腔前庭内相当于原中切牙近中交界线的延长线上,下唇系带不如上唇系带明显。
唇系带随唇肌的运动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因此全口义齿的唇侧基托在此区应形成相应的切迹,以免妨碍系带的运动而影响义齿固位。
2.颊系带:颊系带位于前磨牙牙根部,附着在牙槽嵴顶的颊侧,其动度比唇系带小,但全口义齿的唇颊侧基托在此部位也应制成相应的切迹。
颊系带将口腔前庭分为前弓区和后弓区:唇颊系带之间为前弓区,颊系带以后为后弓区。
3.颧突:颧突位于后弓区内相当于左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根部的骨突,表面覆盖薄的黏膜,与之相应的基托边缘应做缓冲,否则会出现压痛或使义齿以此为支点前后翘动。
4.上颌结节:上颌结节是上颌牙槽嵴两侧远端的圆形骨突,表面有黏膜覆盖。
颊侧多有明显的倒凹,与颊黏膜之间形成颊间隙倒凹明显影响义齿就位者,可视情况做手术修除。
上颌义齿的颊侧翼缘应充满在此间隙内。
5.颊侧其缘区颊侧翼缘区位于下颌后弓区,此区面积较大,骨质致密。
义齿基托在此区内可有较大范围的伸展,可承受较大的(牙合)力,起支持作用,并有稳定义齿的作用。
6.远中颊角区远中颊角区位于咬肌前缘颊侧翼缘区之后方。
因受咬肌前缘活动的限制,义齿基托边缘不能较多伸展。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前庭的解剖结构: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牙弓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在息止颌位时,此腔隙经位时,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经翼下颌皱襞与最后磨牙远中面之间的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
在牙关系闭或颌间固定的患者,可经此空隙输入流体营养物质。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见以下具有临床意义的表面解剖标志。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腔前庭沟:口腔前庭沟亦称唇颊龈沟。
即口腔前的上、下界。
沟呈蹄铁形,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沟槽。
前庭沟粘膜下组织松软,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上、下唇系带: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粘膜小皱襞,上唇系带较下唇系带明显。
制作义齿时,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
儿童的上唇系带较为宽大,并可能与切牙乳头直接相连。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唇系带也应逐渐缩小,如果持续存在,则上颌中切牙间隙不能自行消失,影响上颌中切牙的正常排列,需手术治疗。
颊系带: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双尖牙区的扁形粘膜皱襞,其数目不定。
一般上颊系带较明显,义齿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
腮腺导管口: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呈乳头状突起。
作腮腺造影或腮腺导管内注射治疗时,须找到此导管口。
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组成。
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时,磨牙后垫常显红肿。
翼下颌皱襞: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
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口内切口的部位。
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称颊垫。
其尖称颊垫尖,向后邻近翼下颌皱襞前缘,此尖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颊垫深面为颊脂垫。
该垫因系脂肪组织构成,因而颊垫尖的位置有时不恒定,该尖可偏上或偏下,甚或远离翼下颌皱襞,此时麻醉穿刺点应作相应的调整。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