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饰图片
- 格式:doc
- 大小:243.00 KB
- 文档页数:6
民族服装大展示课件民族服装大展示课件一、活动目标: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各族人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
能力: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能力。
知识:1.了解绚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2.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二、重难点重点:各民族服饰的特点。
难点:各民族服饰的特点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三、教学方法:师生共同交流、欣赏四、教学用具:少数民族的服饰图片和录像资料五、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也不同,因此,在服饰上有很大差别。
同学们一定见过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装,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2、进行新课第一部分:欣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1).少数民族的服装绚丽多彩,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下面请大家看图片,你知道这些漂亮的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吗?(2).图片展示,学生欣赏并回答.(3).小组交流、辨别少数民族服饰,归纳各少数民族服装特点。
蒙古族的服饰,四季都穿长袍,腰带防风抗寒。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
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
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
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
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苗族服饰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
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
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壮族服饰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满族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
古代,满族先世的服饰,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
其后,“女工所织,只有麻布”。
清初,在宁古塔地方,“满洲富者绩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
直到康熙年间,“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大呼。
惟贫者乃服布”。
这与从前衣皮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
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
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这样。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
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我国妇女穿上合体的旗袍,既表现出身材美,又文雅大方,现已成为我国妇女所喜爱的中式服装。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因此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
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
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
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
于是便着
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
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
等。
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着满族服装,
汉人成年男子衣着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
惯,只有在死后入殓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