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视角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审视
- 格式:pdf
- 大小:74.65 KB
- 文档页数:4
高校内部治理的逻辑结构与优化路径高校内部治理是指高校内部各个方面运转协调与管理的过程。
高校内部治理应该遵循的逻辑结构包括界定目标、制定政策、资源配置以及监督评估等四个方面。
同时,为了发挥高校的作用,优化高校内部治理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从逻辑结构以及优化路径两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逻辑结构1. 界定目标高校内部治理应该首先明确治理的目标,这也是制定后续政策和安排资源的前提。
在界定目标时,需要考虑高校内部的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针对高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要求,确保高校内部的各项工作有具体的指导方向。
2. 制定政策高校内部治理的第二个环节是制定政策。
制定政策是指对治理目标进行分析后,考虑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来达到目标。
政策的制定应该具有前瞻性,针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
同时,制定的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高校内部的实施和落实。
3. 资源配置在治理目标和政策制定下,需要对高校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资源配置不仅包括人力资源,还包括财务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资源配置需要统筹兼顾,让各个领域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确保高校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监督评估最后一个环节是监督评估。
监督评估是为了跟踪高校内部治理的效果,评估是否达到了治理目标。
明确监督评估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并建立适当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评估高校内部治理的效果,评估结果应该为高校内部后续决策提供参考。
二、优化路径1. 加强高校内部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内部机制是高校内部治理的基础。
高校内部系统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同时,还可以采用内部资源互补、共享机制,提高高校内部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效益。
2. 提升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高校应该立足于使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通过制定适当的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是关键。
3. 强调高校内部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理学透视(2)三、从法理学的视角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关大学治理的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等法律都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在程序、原则和适用上都使大学治理举步维艰。
笔者试从大学章程的构建、法律细则的完善、程序的合法和权责利的统一这些方面来审视大学内部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以此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1.通过建立大学章程,规范各主体体行为大学章程是高校治理的“宪章”,是高校获得合法地位的基础。
大学章程不仅涵盖大学的办学宗旨、目标、规模、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义务,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的规定,还包括其中的概念、原则,是高校各种权力和事务合法运行的依据,也是寻求权益保护的便捷途径。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虽大多制定了大学章程,但实际运行依然困难重重,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法律地位的模糊必然导致了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难以明确,其次是大学章程在程序上出现缺陷甚至空白。
通过建立大学章程来规范高校法律关系主体及行为的举措也是各高校正努力的方向,也是不可阻挡的一个趋势。
2.通过制定法定程序,改进大学校长产生办法大学校长遴选应有法定的程序作保障。
以法律来约束校长的产生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寻租行为和“一锤子买卖”。
而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早在1993年12月7日将《大学法》修正了32条条文,并于1994年1月5日公布实施后,大学校长的遴选就正式取得了法律依据。
在该法中,对于校长的产生办法、程序都一一详细表述。
大多经过三个程序:(1)推荐;(2)教师行使同意权投票或信任投票;(3)遴选委员会决定校长候选人二至三人报部,充分实现了民主、自治、法治和公信。
因此,我国其他地区的大学校长产生也应依法定的程序操作,在民主和监督机制完善的同时,选出最有利于本校发展的校长。
3.通过修订法律细则,明晰高校内部领导体制《高等教育法》并未对大学党委的组成、校长的产生等作出详细规定,对两者的职权和职责也只是做了大致划分,不够具体和明晰。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改革的路径主要有:提升学术委员会的地位,使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校院两级分级管理,相互配合,各履其责;精简管理机构,简化管理程序,建立起立足服务兼顾效益、效率与质量的职业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运行;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高校的规模和学科门类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只有教学一个方面,扩展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分化,我国高校原有的校系管理模式由于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所取代。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学校、学院两个管理层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不满,一时间,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呼声此伏彼起。
中国高校现有管理体制在弊端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消除这些体制性弊病,成了广大高等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学术权力式微,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苏联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反右”、“文革”等磨难,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并且在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普遍在形式上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但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特质却一直未改,沿袭至今。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设置了与政府机关相似的管理机构,并实行与政府相似的运行机制;二是在管理中十分强调行政意志的作用。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中忽视高校基本属性的做法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2020年8月第36卷第4期Aug.2020Vol.36No.4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内部行政机构的定位、冲突与调适邓海婷(广东理工学院学校办公室,广东肇庆526100)[摘要]治理是多主体共同行动的集合,高校内部行政机构是大学治理重要的行动主体,是高校行政权力的执行者和行政事务的主导者,是高校学术权力的影响者和学术事务的参与者,是高校学生权力的保障者和学生事务的处理者,在大学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高校内部行政机构行政理念与治理内涵的冲突,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扰,行政权力对学生权力的限制,行政效率对治理效能的制约,都不利于形成大学治理的良好格局,不利于巩固大学治理的共治成果。
强化治理理念,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服务;厘清权力边界,确保学术权力作用发挥;彰显学生作用,扩大治理过程的学生主体参与程度;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治理效能整体提升,以上应该成为高校内部行政机构调适行动的策略,这也是提高大学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治理;高校内部行政机构;治理效能[中图分类号]G647.2[文献标识码]A大学治理是大学的一个现实任务,大学内部治理主要指大学内部不同权力实体的权力与责任划分以及运行过程中相互协作的制度设计和安排⑴。
大学治理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多主体的共同行动和协同配合,将大学的各项制度优势转化为大学治理的综合效能,促进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高效履行,推动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根本。
大学治理现代化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内部的学术机构、行政机构和其他机构的协同参与和共同努力。
权力的合理化分配和组合是大学治理的基本内容,当下大学治理之所以难以有效打开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在具体的权力划分和分配、职责的明确和分工上,并未形成一致性和共同性的认知,因而难以在大学治理问题上采取明确的行动策略和选择,导致大学治理效能[文章编号]1671-1696(2020)04-0043-05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高校内部治理的逻辑结构与优化路径高校内部治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有机的组织体系,为高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优化路径是指对高校内部治理进行改进和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将就高校内部治理的逻辑结构和优化路径进行详细阐述。
高校内部治理的逻辑结构由学校的组织结构、决策机制、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等多个要素构成。
学校的组织结构是高校内部治理的基础,包括校董会、校务委员会、行政机构、各学院和教研部门等。
这些组织机构在学校内部形成了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关系,确保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和有效管理。
高校的决策机制是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程序、决策层次和决策模式等方面。
高校的决策应该遵循科学、民主、公正、透明和有效的原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的决策层次应该设立合适的决策层级,确保决策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高校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内部治理的基本规范。
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完善各项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确保高校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高校的人力资源是高校内部治理的核心要素。
高校的教职工队伍应该建设有素,包括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高校应该重视教职工的培养和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对于高校内部治理的优化路径,首先应该做到合理的权责划分。
高校内部各个管理层级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关系应该明确,避免出现重复和冲突的情况。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具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华的人才,确保高校管理的高效性和良性发展。
高校应该倡导民主参与和激励机制。
高校的决策和管理应该加强民主参与,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高校应该加强内部监督和问责机制。
高校的内部监督应该包括教学质量监督、师德师风监督、财务管理监督等方面。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举措。
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对于提升高校整体实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高校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状,探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对策,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具体表现在:(一)治理体系不够科学健全。
高校治理体系主要包括高校领导班子、决策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等。
目前一些高校在治理体系上存在着权责不清、机构设置不合理、决策程序不够民主等问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权力过分集中和不透明等情况。
(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包括治理智慧、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提升。
当前一些高校的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中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教育理念保守、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在组织管理、学科建设、科研引领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适应高校发展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高校发展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不适应和脱节的情况。
这种不适应表现为高校内部管理混乱、自身建设和发展计划不够清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一)建立科学健全的治理体系。
高校治理体系的科学健全是现代高校治理的基础,必须创新高校领导体制、完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高校决策程序、构建高校监督机制等,实现高校治理体系的科学、透明、高效。
要建立起学校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学校治理透明度,提高社会监督和参与水平,形成多方治理格局。
(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包括高校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的素质提升、治理智慧和决策能力提升、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提升等方面。
“大部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管理机构改革作者:徐元俊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4期党的十八大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27个减至2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近几年我国高考生源持续下降,高职院校将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因此,在高职院校探索大部制改革,改革管理体制、精简管理机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对去“行政化”、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部制的内涵“大部制”又称“大部门体制”,我国第一个研究“大部制”改革的学者——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认为:“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职能相近或业务范围相同的事项,由一个部门相对集中统一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政府职能的交叉,解决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
”高校“大部制”就是对主体职能相近或将服务对象接近的处室,进行合署办公或合并管理,以解决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大部制改革主要解决因职责交叉而导致的调控与监管不力,解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痼疾。
这是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良策,“宽职能、少机构”是大部制的鲜明特征,“职能统一”是大部制改革的精髓。
大部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
强调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高校大部制改革就是解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权力配置,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立归属、明确职责,而不是简单地将职能相近的管理部门进行合并或拆减。
通过优化组合来重整管理职能,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能交叉、相互扯皮、协调困难等顽症,减少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减化烦琐的办事手续和环节,更好地完成为教学服务的各项职能。
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现状分析--以国内20所部属高校为例赵亮【摘要】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anaging institution status in university, which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stitution settings of 20 domestic colleges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ollege at present. The more number of College, the more number of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what illustrates that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ly 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that colleg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non-productive”than“produc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administration than academic. Besides, there are no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umbers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nd school leaders, full-time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The above study indicates the lack of unified standard configuration of school leader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current college management mechanism setting is not to serve school teachers and staff,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ment structures lacks of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文章在调查国内20所教育部属高校内部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办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与效率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与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由董事会(或理事会)、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系统、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成。
这种结构形式体现了学校的管理与决策的权力分散、层级清晰的特点。
(一)治理结构的层次性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分为多个层次,包括校级领导层、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教职员工。
每个层次在大学的管理和决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二)决策的民主性在决策过程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参与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同时,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在学术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决策作用。
(三)监督的完善性学校内部设有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已经相对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分配不均、决策机制不科学、监督机制不完善等。
(一)权力分配不均在部分公办大学中,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学术权力和民主参与权力的弱化。
这可能会影响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
(二)决策机制不科学部分学校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导致决策结果可能偏离实际情况,甚至出现失误。
这可能会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虽然学校内部设有监察、审计等部门,但监督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部分学校的监督工作可能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学校的一些不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惩处。
四、优化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调整权力分配结构在保证学校行政权力的同时,加强学术权力和民主参与权力的地位。
高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各种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校内控制度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对策。
本文将探讨高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高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1. 内部管理混乱。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畅,导致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
2. 财务管理不规范。
在高校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财务管理问题,例如财务审批流程不畅、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等。
3. 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快,高校内部存在大量的敏感信息,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例如数据泄露、信息系统漏洞等。
4. 招生入学管理不严格。
高校招生入学是高校的生命线,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例如招生标准不规范、录取程序不规范等。
5. 内部监督不到位。
高校内部监督不到位是高校管理的一大隐患,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不尽职尽责,导致管理漏洞,甚至出现腐败问题。
二、完善对策1.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
高校内部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利,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2.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加强财务审批流程的规范管理,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资金使用的合规和透明。
3.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高校应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防范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
4. 规范招生入学管理。
高校应加强招生入学管理规范,建立公平公正的招生入学制度,保障选拔优秀学生的权益。
5.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加强对腐败问题的预防和打击。
三、总结高校内控制度存在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校的稳健运行,也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高校应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完善内控制度,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修改好)AL10020_“大部制”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研究“大部制”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改革制度对我国的高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改革的发展,从90世纪开始我国开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了宏观至微观的“大部制”改革,并根据每所院校的机制体系进行了制度分配,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开拓了新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各个高等院校实行“大部制”改革后,其改革效果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同时引发了教育界巨大的争议,使得高校很难取得“大部制”行政管理改革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在大部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视域下;高校行政;改革研究0.引言高校教育的开展得益于管理,从高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标进行分析,进行有效的“大部制”行政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变革我国目前高校的权力体系,同时不断的健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运转机制,将学术教育放在首位,借助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完善教师的聘任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状况开展相应的考核,希冀更好的提升高校的教学效率以及管理水平。
一.高校大部制改革概述1.高校大部制改革的内涵大部制体制在西方国家实施比较普遍,虽然从我国的历史文明上也曾经出现过大部制体系,但是相关的内容偏少,同时我国大部制改革观念同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通常大部制改革具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大部制的改革理念就是将政府的部门进行重置,将其中职能业务内容类似的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借助系统的管理模式防止政府的职能出现交叉或重复的现象,使政府可以专门性的解决相关的问题;其次就是大部制可以将不同的繁杂因素在差异化的组织内进行有效的融合,最终可以有效的提升执行效率,减少组织由于数量大造成的成本负荷支出,让组织可以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任务目标。
2.高校大部制改革的定位对我国的政府部门而言,实施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由于职责交叉所引发的政府部门管理不当以及管理成本高等相关的问题;在职能定位上,职能定位是实行大部制改革的前提要求,也是一个组织中不同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的定位,而机构是这些组织成员的载体,当大部制的改革改变了载体中人员的职能时,其岗位人员的数量以及规模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当高校在建立大部制时,需要对高校不同岗位的职能做到明确的认识,并把职能内容重叠的部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型组织,从而使每个岗位的职能都能够明确关联性;在大部制的决策、执行、监督改革方面,这些都属于大部制体系过程中关键管理对象,权力和责任不统一的现象其实属于大部制体系的重点管理对象,而大部制的管理与改革就是通过建立决策、执行以及监督,不断的让高校在决策制度上更具有民主意义[2]。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摘要:本文主要从7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对高校改革(特别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呼吁全体高校人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借鉴,扎实推进高校改革事业,办出具有现代高水平、人民满意的大学。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高校;启示我国高校改革伴随着全国改革的步伐以艰难的步子向着改革中的困难一个个冲刺,在充满泥泞的探索中跋涉。
回顾七八年来高校内部的改革,基本呈现出五大特点:①改革的目标更加集中。
从高校后勤社会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锁定在教学改革上;②改革的定位更加贴近实际。
从一切面向大市场、大一统赶超世界风逐步回落到各自区位职责和资源的认识上;③改革的目的更加明确。
从抄袭企业改革的“减员增效”、单纯经济效益刺激、反复精简机构逐步收缩到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和谐共享发展上;④改革的重点更加凸现。
从围绕教学中心“围”字的改革直接切入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科学配置及其政策的倾斜;⑤改革路径的选择更加科学。
从着意于“航空母舰”的打造、单纯的机构撤并到综合考虑寻找突破及内涵挖潜。
这些宏观层面的部分突破和新认识的获得,无疑证明了全体高校人在改革的道路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实践探索精神,也必将进一步夯实未来高校改革的基础。
然而全面通盘地审视全国高校改革,实事求是地说并未达到阶段性的最佳效果。
为数不少的高校仍在自己的改革中左冲右突,有的回归原点。
高校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乃至装点门面的也并不少见。
怎样才能切实有效有序地推进高校改革,几乎成了高校领导挥之不去的隐痛,成了全体高校人需要攻克的时代课题。
一、启示一:改革的紧迫性这主要来自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方面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的探索
雷鸣;赖焱烽;蔡定彬;谢孝东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5(000)035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党政职责不明、行政化色彩浓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等弊端,本文从党和政府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出发,认为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的基石,主要体现为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理配置,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制度,文章提出要遵从大学治理结构的背后逻辑、合理配置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完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和管理重心下移等方面,以此理顺权力关系,规范权力运行,促进大学内部治理改革.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雷鸣;赖焱烽;蔡定彬;谢孝东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1
【相关文献】
1.深化校内管理综合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福建师范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黄汉升
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新思考 [J], 许青云
3.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新思考 [J], 许青云
4.深化校内管理综合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福建师范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5.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进 [J], 朱盛艳;熊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3月第26卷 第3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J 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Soci al Science )Mar .,2010Vol,26 No .3“大部制”视角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审视3武 蓓(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摘 要]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过多的管理层级,庞杂的行政部门,使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严重约束高校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
加快符合国情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模式的变革,己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全局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政府机构改革的“大部制”思路的视角,延展了“大部制”理论的可适用性,通过精简组织机构,调整行政和学术两种权力结构,来探索更加有利于我国大学组织有效运行的治理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 内部治理结构; 大部制; 组织结构; 权力结构[中图分类号] G 4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10)03-0053-04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
”大学教育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的总体水平迅速提升,然而在与全世界范围内科技竞争实力很强的高校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 M D )公布的《2008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的科学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在55个评比对象国当中排17位,而2007年位居第15位。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行政部门机构繁杂,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高校的运行效率。
根据一组数据显示,在西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5所重点大学中,管理部门最少的有27个,最多的达到40个,这已经达到甚至远远超过了国务院的机构设置数量①。
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目标置换”,即高校中强调行政管理更甚于强调教学与科研。
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行政化,以行政权力为中心,权力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支配高校运作的基本要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借鉴当前政府行政部门的“大部制”改革来推进高校治理机构的转型,压缩管理部门数量,减少管理成本,真正建立以学术为核心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大学治理结构是大学制度的核心,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本国实际的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
从我国特殊国情和教育发展历史背景出发,要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个目标,不仅仅要加大教育投入,更为重要和紧迫的是要将目光聚焦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本身,加强和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管理之路。
一、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为实现大学目标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通过大学各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目标的活动来有效地达成大学目标。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最为常见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学术权力组织和行政权力组织两部分。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还包括以党委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组织,其具体结构组成为:党委组织、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组织以及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机构。
实际上形成了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3个方面的权力结构:以党委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以教授为主—35—3①[收稿日期]2009-11-17[作者简介]武 蓓(),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公共管理硕士。
资料来源杨彦,田豆豆,孔祥武大学,管理部门何其多[N ]人民日报,6()1981-:..2008-04-1011.的学术权力。
孙天华(2007)认为我国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其他国家高校的二元权力结构不同,表现为政治、行政、学术三元权力结构,此结构中因学术权力弱化而凸显政治与行政的双子权力系统。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模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组织机构设置庞杂,二是二元化权力体制(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立)高度重叠,且学术权力从属于行政权力。
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1.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
(1)管理层级多。
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模式主要是围绕行政权力而建立,实行科层式管理。
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影响学校学术权力的建设,而且使管理效率大为降低。
(2)机构设立偏多。
在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上存在党委与行政两大系统,以及众多的教育辅助部门和机构,机构设置自由度较大,部门职能划分过窄,行政管理人员比例过高,大为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效率,提高了学校的运行成本。
2.在权力构成方面。
(1)权力制衡体系不完善。
主要体现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相协调。
目前,高校中的教育和学术问题的决策,各项资源的配置,基本上通过校长办公会进行;学校常设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职务评聘委员会,很少能在教育与学术决策中发挥作用。
这些情况容易导致大学内部行政权力过度扩张、学术权利受到挤压和弱化,不能充分体现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影响了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与学术气氛。
(2)权力结构过于集中。
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属于行政权力模式,高校内部实行科层式管理方式,在校、院、系三者之间形成了严格的等级,权力中心明显向上偏移。
这种模式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发挥,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多干预背离了大学学术导向的根本原则,使基层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因而抑制了大部分教职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三、“大部制”变革的多重价值目标在高校治理结构中,存在多级委托—代理关系,在传统的职能权力分割、职能部门林立、学科知识分化的高校治理环境中,高校内部信息的流动更具有不易观察、不易监督和不易计量的非对称、不完全等特点。
代理人相对于委托人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比如各院系比行政部门掌握了更多的与教学、科研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各行政部门则掌握了比各院系更多的管理方面的信息,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1]因此,这种到处存在的、不同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高校治理活动中信息的高度不对称。
而在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环境中,若想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和准确性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无法观察代理人的行为,无法确知代理人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加之利益的不同,使得掌握代理人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即既有动机又有可能欺骗委托人,直接或者间接的使委托人的利益遭受损害。
1.弱化权责脱节:抑制高校内部治理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叫败德行为,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被对方观察不到的相关隐蔽行动而使得对方受到损害的行为。
还包括由于经营者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做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的情况。
在高校内部治理活动中,存在多种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行政权力高于一切会忽视了基层群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行政权力决定一切会使集体决策机制弱化,使高校代理者缺乏制衡,容易滋生道德风险。
因此对内部治理模式的大部制化,可以改变过于扩大的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防范抑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2.减弱科研与教研活动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应方对信息无知或知之甚少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导致市场的不合理分配行为。
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倾向于做出错误的选择即为逆向选择。
高校行政权力过于干涉学术领域,对学术问题的主观决策将不利于高校学术的自由发展。
同时行政权力人员可以依靠其决策权获得学术地位,本应追求学术的人却因为现实利益需要而热衷于当官,产生所谓“官本位”现象,就出现了“逆向选择”。
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从而充分体现高校的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学术功能。
3回归“以人为本”治理的柔化性变革。
柔性化管理是指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5—.:4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
相对于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刚性管理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
柔性管理基础则是基于对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一旦把组织规范内化为自觉认识,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会产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并且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在标准不易量化且工作革新要求较高时,柔性管理能更多体现个人创造性的发挥。
大部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本质,高校内部治理的柔性化,能深层次地激发教师工作动机,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高校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在管理者行使行政权力进行决策时,在决策目标选择的柔性化上,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做出满意的选择,因而具有更大的弹性。
在决策程序上,会综合分析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择善而从,由此而形成的决策避免了独断的“一言堂”可能造成的失误,同时更能有效的协调权力体系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运行。
四、“大部制”变革的价值定位1.优化决策、执行与监督3种高校管理权责的关系配置。
只有优化决策、执行、监督3种权责关系配置,才能使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分离又集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和学术本位的核心。
在构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时,决策、执行(管理)与监督分离是根本的原则。
从目前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上看,权力制衡体系尚不完善,出现行政权力低效和学术权力弱化现象,要从完善监督机制的角度,高度重视高校内部监督机构与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
2.促进高校学术自由与民主。
大学学术权力由学者自治是大学治理内在逻辑的要求。
大部制的变革能使学术权力在高校治理中得到加强。
一方面改善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向上的状况,有利于学校院系和教职员工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另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使得决策公开化民主化。
加强学术委员会的权威,让教授学者真正掌握学术方面的权力,是完善内部治理的内涵,提高学术委员会在决策中的地位和权力范围,应把包括职称评定、学位授予、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学科研究规划等决策权力划归学术委员会。
同时使之成为校长教育教学管理的咨询和制衡机构。
3.提高治理绩效。
现代大学的治理绩效不仅表现在办学效益上,还表现在大学组织内部各个层面的能力状态上。
包括大学持续的生存能力、创新和发展能力;部门或教师团队对外的协作、交流的能力、水平和效率,组织的最佳结构模式;大学的管理者、教师的态度、能力、水平及其表现结果等3个层次,从下至上,由点到面的构成了大学总体治理绩效。
[2]一般地说,目标的设定要以结果为导向。
美国的罗伯特伯恩鲍姆曾说过,追求一种目标,而不是追求目标的机制,是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排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是以治理绩效为导向目标的。
优化高校内部治理模式,形成合理的、具有张力与活力的权力结构,就要变革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两种权力在大学组织层级中的分配关系,一方面降低行政权力的部分重心,而不是要削弱行政权力,同时提升学术权力彰显的层级,从而激发大学组织各个层级的活力,使大学的组织设计及运作流程满足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提高大学治理绩效,更好地实现大学的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