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26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一、前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当前,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大学治理机制的建设,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制度运行水平,必须加强大学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大学治理结构的创新和完善。
二、问题分析现阶段,大学在管理和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管理不规范、产学研结合难度大、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和改革。
1. 学校管理不规范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一些规章制度松散、效果不理想、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偏差,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效果。
同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权力集中、缺乏民主参与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2. 产学研结合难度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3. 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缺乏具备优秀学术水平和奉献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三、试点实施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提升大学的治理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实施方案:1. 建立规范化的大学治理机制大学应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加强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动学校中力量的分散化,增加校务委员会和学生会等议会的民主参与和监督力度,推进学校决策和投资管理的透明化。
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内部审计等工作,形成宽松但又有约束的学校管理模式。
2.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合作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学校应该加强对产业和市场的了解,构建校企对接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合作企业和地方政府与学校间的交流和沟通。
同时,学校应设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基金,以资助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的衔接。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评估,完善教师聘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优秀教师参加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究。
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场所,对于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高校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成为了一项紧迫而必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高校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如何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
1. 高校领导机制高校的领导机制起着决策、管理、组织和协调等重要职能。
一个有效的领导机制可以带来高效的决策结果和良好的组织效果。
要构建完善的领导机制,高校需要实行科学的选拔机制和聘任制度,确保领导层的选拔与聘任能够真正体现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标准。
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着力构建高校领导机制与高校发展目标的契合关系,确保领导机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和建设。
2. 高校决策机制决策机制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决策效果。
为了构建完善的决策机制,高校需要加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民主性,遵循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原则,确保各方利益的公平代表和真实表达。
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高校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促使高校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为了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和监督流程,加强对高校各级管理干部的监督和评价,确保他们的行为合规和职责履行。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和学术诚信。
在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内部治理的法治化,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权责边界和行为规范;二是注重内部治理的市场化,鼓励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和个体主动参与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三是注重内部治理的民主化,加强师生参与决策和事务管理的渠道和机制,促进多元化和平等化;四是注重内部治理的权威化,加强高校领导层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governance,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回荡。
大学治理,它不仅仅是管理,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我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眼前的一堆资料,心中构思着这个方案的大概。
一、背景与目标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治理结构的完善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在治理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这个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旨在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治理之路。
1.1背景分析1.学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2.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不够清晰,行政化倾向明显。
3.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尚未理顺,学术氛围受到影响。
1.2目标设定1.建立起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2.优化学校内部权力配置,提高治理效率。
3.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
二、改革措施2.1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1.1完善学校决策机制建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由校长、副校长、各学院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校务委员会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1.2强化学术委员会作用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进行监督和指导。
同时,学术委员会要独立于行政体系,保障学术自由。
2.1.3建立校院两级治理体系学校层面设立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学院层面设立院务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教职工大会等机构。
通过校院两级治理,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监督。
2.2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2.2.1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协调机制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要建立紧密的协调机制,共同参与学校治理。
政府要转变职能,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对接,争取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2.2.2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以完善大学章程为契机深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推进依法治校的战略举措。
西南大学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章程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一、深化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2005年,西南大学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合校之初,学校面临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与科学发展的问题,其核心在于构建一套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而大学章程就是这套制度体系的灵魂。
随后,学校领导统一认识,把章程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全面启动《西南大学章程》制定,并于2007年完成。
章程的制定与实施有效推进了文化理念的相互交融与认同,以及大学精神的塑造,对学校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发布,国家层面强调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倡导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同时,西南大学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学校需要进一步总结改革实践成果,凝练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深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明确政治、行政、学术等各种权力主体的关系以及内外部关系。
为此,学校于2012年启动了章程修订,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推进制度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二、找准“六个结合”的章程建设路径学校章程修订历时两年多,文本15易其稿,最后形成了10章115条1.2万余字的章程文本。
在章程修订过程中,学校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认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现状,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凝聚共识,明确了“六个结合”的工作路径:1.守望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在章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对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深度反思,将优良传统和改革成果载入章程予以固化。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2014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开始研究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即在上海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试点。
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提出《综合改革方案》,从大学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
地方和部属高校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开展。
我国高校如何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注重绩效评价,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
创设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管、办、评三方的权责边界?周光礼:从管理走向治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
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治理重视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互动。
参与性是大学治理的本质。
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由此形成三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
在传统的管理逻辑下,政府强势于学校,政府与学校关系不平衡;政府强势于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学校强势于社会,学校与社会关系不平衡。
在治理逻辑下,政府、社会、学校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创设外部治理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政府主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领导和管理大学。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高校治理体系是指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权力运行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安排。
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完善治理结构。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包括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构建权责清晰、协调有序的治理体系。
2. 强化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高校规章制度体系,明确各项制度的内容和依据,确保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增强高校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加强内部监督。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审计机构、纪检监察机构等,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
4. 推进权力下放。
高校应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权力下放和责任下移,营造积极、开放、活力的管理氛围。
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1. 健全管理团队。
高校管理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懂得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协调和领导团队,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2. 加强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的高校决策机制,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培养高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3. 拓展合作交流。
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和管理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4. 推动信息化建设。
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服务,为高校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高校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加强高校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有助于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增强高校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能力。
度改革试点;随后成立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组。
2011年底至今,教育部先后颁发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召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工作中期总结暨研讨会、公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也先后召开了南片地区和北片地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工作研讨会、召开了4次大学章程建设研讨培训会。
近1年多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还奔赴全国10余个省市开展工作调研。
以上既说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要、各方都很重视,又说明建设难度还比较大、还处于探索期。
我们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还必须考新意义的凸显,而不是为制度而制度。
在我国的大学制度是否有利于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上,观点较多。
结合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也引发了诸多探索。
1.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之争现代大学制度的提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流行自本世纪初。
现代大学制度提出的初期,学术界存在着几种不同观点。
比如,一种观点认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飞速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建设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我们从现代企业制度移植过来的,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词句,因此概念不确切。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许多问题都缘于制度的因素;即便国外没有专用的现代大学制度用语,但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肯定形成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社会影响因素发展的经验,同样它也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
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目前所承担的现实使命,在解决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助于学术创新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
冠之以现代,不过借用一个名词而已,表示要与过去有所不同,体现改革的精神。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界定好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明确大学的治理结构,并以规范性的章程作保证。
2.明确的改革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到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再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向十分明确。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高校已经齐齐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而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了高校向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必要条件。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加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由校内各类机构、部门参与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等一系列治理结构,使高校的管理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
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高校内部自我评估工作,评鉴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性和健全性,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高校管理制度建设也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根据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积极研究和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如学术评估、招聘、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同时,制度执行和监督,也是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环节,要建立相应的责任、激励和问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高校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师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全体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
同时,建立教师培训和考核机制,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提高高校教师整体水平。
这样才能满足高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要求,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
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优秀人才,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校可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及外部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
此外,高校还可以适当拓宽校园交流与推广平台,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促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营造有益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各方积极参与和努力,共同携手推进高校现代化进程,为构建现代化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前沿视角Fr ont i e r Per spec t i ve 我国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内部治理结构优化郭飞(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73)摘要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高校仍然存在着诸如行政色彩较浓、权责不够明确、学术权力不畅、监督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本文从新形势下对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出发,首先对现代大学制度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了简要论述,就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就如何进一步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内部制度结构弊端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C ons t r uct i—on of M oder n U ni ver si t y Syst e m and I nt er na lG over nance St r uct ur e O pt i m i zat i onG U OFei(W uha n I ns t i t ut e of Technol ogy,W uhan,H ubei430073)A bs t r act W i t h t he cont i nuous devel opm ent oft he si t ua t i on c hanges,C hi na's col l ege s and uni v er si t i es t her e ar e st i l l da r ker col or ss uch as adm i ni st r at i ve pow er s and res ponsi bi l i t i es i s not cl e ar en ough,po or academ i c ri ght s,l ack of m oni t or i ng m ec hani s m s and ot he r i ssues,t o a cer t ai n ext ent,r e st r i ct e d t he cons t r uct i on of m odem uni ver si t y s ys t em i n C hi na.In t hi s pap er,und er t he new ci r-cum s t ances of t he new r equi r e m e nt s f or t he cons t r uct i on of m od em uni ver si t y s yst em and st ar t i ng a new m i ss i on,t he f ir st of t he m odem uni ver s i t y s ys t em and t he i nt e r nal sl r uct ur e of uni ve rsi t y governance w er e di s cuss ed br i e f l y,on t he dr aw backs oft he cu r r ent pre se nce of t he i nt em al gove m ance st r uct ur e ofc ol l eges and uni v er si t i es w er e an al yzed,p ut f or w ard so m e s ugge st i ons on how t of ur t he r opt i m i ze i nt em al gove m ance st r uct ur e and uni ver s i t i es,pr om ot e t he cons t r uct i on of m o dem uni ve rsi t y syst em.K ey w or ds m odem c ol l e ge s yst e m;i nt e r nal govem ance st ruct ur e;m a l pra ct i c e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校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用十六个字表达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
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
一、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健全运行体制与决策机制高等教育法制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和保障。
现行的法律已有《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情况已发生了变化,法律体系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如高等教育的投入问题、学位授予问题、教育质量评鉴问题、聘任教师问题等,都是直接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
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保障大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保护教师、学生、家长的权益,规定这些权利、义务、权益最终实现的有效途径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在大学建立重大决策的咨询制度,尝试设立有中国特色的理事会制度。
这将引导和鼓励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在运行体制和决策机制上的探索和创新。
二、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克服大学行政化倾向在大学治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始终同时存在,并共同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影响。
大学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在大学内部存在着行政化的倾向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实现“教授治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学校的学术氛围,是值得仔细研究和设计的一件大事。
解决方案应是自下而上,而且应是灵活多样的。
另外,在高校之外行政化的表现,如把大学领导的职位当作一般的组织资源来使用,这也是应当注意避免的。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可能为本次改革试点单位下放办学自主权限,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在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实施工作自查报告《湖南农业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2011年10月28日经湖南省教育厅核准通过(湘教发〔2011〕56号),2012年1月1日公布施行,是湖南省第一部经过教育厅核准的章程。
2014年,学校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对《章程》实施了修订,《湖南农业大学章程修正案》于2014年12月31日经教育厅核准(湖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1号),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是湖南省第一部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修订并经过教育厅核准的章程。
学校《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校内规章制度,是我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
《章程》实施以来,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章程实施组织领导坚强有力(一)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章程建设《章程》制定工作。
学校《章程》制定工作于2010年2月启动,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全体校领导为成员的章程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并由校领导带队赴华中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项考察学习,专题审定了《章程》制定大纲和起草程序,历经文献研究、文本起草、专家咨询、征求意见、教代会审议、党委审定、省教育厅核准、发布施行等阶段,于2011年10月28日经教育厅核准通过(湘教发〔2011〕56号),成为湖南省第一部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大学章程。
《章程》修定工作。
2014年5月,因上位法规出现了新要求和学校情况有了新变化,学校依据有关规定,按照稳定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启动了《章程》修订程序。
学校党委专题审定了章程修订工作方案,党委书记主持召开了学院负责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专题征求意见;校长主持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章程修正案》并对七届二次教代会预备会议的征求意见进行了专题研究;10月16日学校召开七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章程修正案(草案)》;10月24日学校党委会审定了《章程修正案》;12月31日经教育厅核准(湖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1号),成为湖南省第一部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修订并经过教育厅核准的章程。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文章作者:顾海良文章来源:《学习参考》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现在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以三个基本规定为前提的:一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理解。
大学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大学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本文涉及的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
二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和体制前提的理解。
治理结构是以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规定为前提的。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坚持的前提和方向。
三是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旨意的理解。
大学治理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是现代大学发展目标与功能的体现与实现。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社会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大学根本任务是大学功能的中心坐标,大学功能是实现大学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必须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作风。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应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体制的基本特征。
大学治理结构要以坚持和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前提,以改进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圭臬。
“党委领导是核心”。
正确认识、把握和实现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
党委对高校,不仅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而且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上的领导,突出表现为把握高校的思想政治领导权、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对重大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
党委负有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作出决策的重大职责。
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集中体现于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上。
在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上,党委一方面要充分行使领导权,领导学校的全局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调动校长和其他行政领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党委书记作为党委的“班长”,重要的是要摆正书记个人与党委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好书记个人在党委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与校长在行政实施过程中的职权之间的关系。
理顺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根本要求。
“校长负责是关键”。
校长负责是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
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要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使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
校长不只是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实际上也是党委决策的主要成员之一。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大学治理结构中,校长既是学校党委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主要决策者。
党委的“职责”和校长的“职权”,体现了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内涵。
因此,“校长负责是关键”,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学校党委的负责上。
对学校党委负责,才能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党委领导职责与校长职权之间关系的和谐协调,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这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教授治学是根本”。
大学治理结构的架构就在于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校长负责的关键作用和教授治学的根本要求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党委的政治领导、校长的行政职权和教授的学术权力,构成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方面,构成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和教授治学这三个方面,也涉及高校基本资源即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显然,能否达到高校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大学治理结构质量与效率的衡量标准。
二、推动“教育家办教育”和管理队伍建设,凸显大学治理结构的体制特色和机制活力大学管理是一种专业化极强的管理,大学治理结构不同于企业治理结构或政府治理结构。
“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要倡导教育家办教育”的呼吁,实质上就是要求大学由教育家来治理。
“教育家办教育”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基本特征和特色的诠释,实在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大学要有行政管理的规定。
大学必须有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行政权力是必然的。
特别是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际,更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密切结合各高校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确立新的管理目标和方式,使高校的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要求更相适应。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强调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所谓的“去行政化”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所谓的“去行政化”,不仅仅是逐步取消当前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而且还包括改变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同、甚至用行政权力替代或削弱学术权力的现象。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不允许利用行政权力包揽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的全部过程,要使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以学术委员会为主,以学术权力为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的主体。
校长应该是教育家,时代呼唤杰出的教育家。
高校的所谓“去行政化”的对应面应该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这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
实行教育家治校,首先要求有职业化的校长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员,明确大学治理结构中行政管理的权力边界。
从这个角度上看,比所谓“去行政化”更重要的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
实际上,在国外许多高校中,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已经是一项推行多年并已见成效的制度。
在我国高校中,校长的职业化进程还没有开始,相反却有一些校长岗位因为行政级别的存在而成为安排官员出路的渠道,硬化了高校的行政化趋向。
《规划纲要》强调的“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必然路径,应该成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突破口。
三、探索教授治学、坚守学术自由,建立和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体系,营造大学治理结构的宽松氛围和良好条件大学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学术的繁荣发展。
实现“教授治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校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教授治学”的主体是教授,主旨在于以教授为主体行使高校的学术权力,并对高校学术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
“教授治学”是提高大学治理结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
教授是教师中最重要的学术群体,在学校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优势,其中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及其管理中的优势。
教授熟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深邃的理解,这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只有发挥教授的优势,依靠教授治学,才能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合力,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规律办事,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治理结构的水平和质量。
“教授治学”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的根本。
完善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需要充分依靠和发挥教授在高等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高校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师特别是教授参与高等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提高教授在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提高高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授治学”当然不能代替党委对高校的领导职责和校长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面职权;“教授治学”要以党委统一领导和校长全面负责为前提,只能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中运行,并在这一制度和体制背景下发挥作用。
建立和健全教授依法治学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是完善和发展高校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教授治学”,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就是要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就要从学术氛围、学术风气、学术品质诸方面入手,建立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尊重知识和创新创造的学术氛围,树立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格。
使大学真正成为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的园地。
四、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大学章程,构建大学治理结构的科学民主的保障机制依法治校是我国高校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高校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机制。
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来看,坚持依法治校的要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是高校得以设立以及保障其正常运转的“根本大法”,是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
如何按照《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学校章程建设的要求,“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任务。
其次,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重点的是要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各负职责和职权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领导决策行为,减少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增强决策的民主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对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时,一定要注意决策前的酝酿和磋商,特别是要提交党委集体讨论决策的重大议题高校主要负责人必须会前进行充分酝酿和磋商。
应明确规定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的职能定位、职权范围、决策程序、监督督办程序等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筑牢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
第三,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流程。
进一步健全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科学的学术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干部选拔任免决定制度、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党政领导民主生活会制度,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等。
通过建立健全和具体实施这些管理制度,凸现大学治理结构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