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姚期智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17
清华大学“姚班”创办者姚期智是谁资料简介,姚班到底有多厉害都是学神的人物清华大学“姚班”姚期智是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也是世界现代密码学、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奠基人,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他于2004 年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并开设了国内首门计算机理论课程,从根本上夯实了国内计算机本科课程的理论基础。
隔年又创办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姚班」,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计算机科学的顶尖人才,其门生早已遍布国内外AI 产业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各个关键领域:中国计算机编程第一人楼天城,还有旷视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印奇、杨沐、唐文斌都是姚班走出来的学生。
今年二月,他与杨振宁一起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评价姚班:姚班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姚班到底是什么?“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
为了更为突出其培养目标,在2009年4月姚班由刚创立时的“软件科学实验班”更名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并且在2009年9月,姚班被率先纳入清华大学“清华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姚期智院士为“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
姚班到底有多厉害都是学神的人物一堂计算机科学的课程正在进行中。
唐平中把一个证明方法写在黑板上。
这个方法万无一失,他用了四年。
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老师,你的证明太长了。
”就像美剧中天才出场的桥段,那个学生走上前台,整个证明从三页简化到了一页。
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
唐平中留作业时,会把前人未解决的难题放在后面,作为附加题。
他想看看这群学生的反应。
“学生们并不知道,以为就是作业,”他说。
这是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他教课的第五年,由于它的创办者姚期智而被称为“姚班”。
我从事科学工作几十年,也认识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
我自己觉得科学家的生涯很有收获,当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从中可以品尝到巨大的乐趣。
首先,我要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做什么样的事情。
在此,我想引用大文豪萧伯纳在一个剧本里说的几句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句话脍炙人口,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引述。
我觉得这句话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里面的两种主要精神。
属于第一种的,看到自然现象,想办法解释为什么这样,代表者就是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推出万有引力。
代表第二种的科学家,就是高锟教授,从玻璃想到发明光纤通讯而成为光纤之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整个世界有无比重要的贡献。
在我的科学生涯中,遇到的这两类科学家很多。
首先讲讲他们对我的启发。
我早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导师,格拉肖(Glashow)教授,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
他家从俄国移民到美国,基本上是工人阶级,但家里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
他从年轻时就对科学非常敏锐,上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Science High School),是纽约市非常出名的中学。
在优秀的学校念书,最大的好处并不是证明自己的优越和聪明,而是你在这些地方能遇到很多杰出的同学和朋友,能够互相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天赋。
他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格拉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的人,能够很大胆地假设一些事情,对自己所作的结论非常有信心。
他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个非常杰出,那就是预测了粲夸克。
物理学家一开始认为有三种基本的夸克,他推断还有第四个存在,得到结论的方法虽不是那么严谨,但他有非常强的直觉,这一推断后来果然被证实,这对物理界有非常大的影响。
这件事启发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敢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
第二个人是我在哈佛物理系的同学,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
姚期智院士:荣誉属于每个有价值的人从清华大学东门一进去,就是姚期智办公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大楼。
楼灰扑扑的,四围种着高大的梧桐树。
俗话说,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亚洲的第一位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就是这样一只“金凤凰”。
“图灵奖得主大多数是美国的学者,计算机科学领域发展得最好最快、优秀学者最多的地方,还是美国。
我觉得任何一个学科,专注于培养得奖者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还是要按部就班地把基础做好,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这其中自然会有人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
”姚期智说。
做“品牌”的科学家不少人听说姚期智,都是因为前一段时间他与物理学家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国籍。
但对于中国最聪明的孩子和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研究院来说,姚期智和他的“姚班”,名头如雷贯耳。
另外一位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曾对“姚班”有过这样的评价:“姚班有世界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对于这一评价,姚期智骄傲地认为:当之无愧。
“我们本科的毕业生被国外顶级大学如MIT、史丹福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竞相争取为研究生。
我认为,‘姚班’的文化已经建设成功,一年级传承一年级。
”姚期智说,“我们有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所发表的论文,已完全可以作为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这样的水平在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罕见的。
”10年间,一批批创新人才从“姚班”迈向了世界的学术舞台。
“现在美国、亚洲优秀的计算机研究机构,有很多‘姚班’的校友,他们都还比较年轻,随着时间的推移,‘姚班’的品牌效应会越来越大。
”2004年,在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来到清华任教的时候,“姚班”的培养模式与它最终能呈现的成果还都只是个构想。
“我当时花了较多时间在教学上。
很多本科生的课都是我先教一次甚至两三次。
后来我们渐渐引进了一群高水平科研人员,这些年轻教授成长起来,能接替许多教学与行政工作。
所以我现在教学与行政上的责任已经轻了,80%的时间都返回到我自己专长的科学研究。
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始末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8期日前,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透露,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已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历史上还是首次。
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记者通过清华大学联系到了杨振宁和姚期智。
据悉,杨振宁和姚期智分别于1994年、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年底,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杨振宁和姚期智,先后提出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历史上还是首次。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以下简称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称,因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主席团高度重视,经审慎深入研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按照新制订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称,两位外籍院士作为国际著名科学家,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队伍,对于提升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目前尚未公开。
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其参与推动成立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担任教授。
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杨振宁成为名誉院长。
2012年,在高等研究院的一次会议上,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吉宁指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不仅在学术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姚期智:从普林斯顿到水木清华3月29日,星期四。
像往常一样,姚期智走进第六教学楼二层的一间教室。
9点50分,软件科学实验班的课照常开始。
下午两点,姚期智把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和奥克兰大学的两位学者请到信息科学技术大楼,给研究生开讨论课。
下午3点,姚期智向前来看望自己的教育部部长周济和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汇报了两年多来在清华的工作进展,并与两位部长共同商讨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问题。
下午4点,会谈结束。
姚期智开始科研、备课,直至深夜……一个几乎没有间歇的忙碌的日子。
对这位享誉世界的计算机“图灵奖”得主来说,是他在清华的平常一天。
精耕细作的大师课堂全英文授课,全英文交流,讲台上经常出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
师生间没有拘束,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提问,问题尖锐而幽默,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这就是软件科学实验班最普通的一堂课。
这样的课堂,让人很难想象,讲授的内容是艰深难懂的理论计算机科学。
软件科学实验班的每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的。
每次上课,姚期智都会选择生动典型的实例,将学生引入到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中。
从清华到王府井怎么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选择约会对象成功率最高?教学楼里的自动售货机如何付款最划算?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有一次,姚期智在课堂上“悬赏”出题,25分钟内解出者请吃“必胜客”。
令他惊喜的是,90%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正确的解答。
姚期智信守承诺,按人数叫来近百份外卖,奖励了每位答对的学生。
那天姚期智特别高兴,甚至半开玩笑地问学生:“你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像我这么好的老师?”在姚期智眼中,这是一群聪明可爱的学生。
但姚期智并没有因为钟爱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恰恰相反,他的课是出了名的容量大、习题多。
所有作业必须以英文完成,而且要用专门的科学论文排版软件LaTeX来写。
对于姚期智的苦心,同学们大多能够理解。
在清华2005—2006学年度春季学期对873门本科课程进行的学生问卷评估中,“理论计算机科学”课程居理论课前十位。
姚期智院士简介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密码协会会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获台湾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1975年至1986年,分别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86年至2004年6月担任普林斯顿大学William and Edna Macaleer工程与应用科学系教授;2004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全职回国,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在清华大学先后创办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交叉信息研究院(IIIS)和量子信息中心(CQI)。
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在三大方面具有突出贡献:(1)创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次领域: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2)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3)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全新典范。
他是研究网络通讯复杂性理论的国际前驱,于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复杂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1995年姚期智教授提出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后来成为分布式量子算法和量子通讯协议安全性的基础。
2000年,对计算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的突出贡献使姚教授荣膺图灵奖(A.M. Turing Award),成为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
图灵奖是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与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齐名。
姚教授还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1987年的波里亚奖(George Polya Prize)和1996年的高德纳奖(Donald E. Knuth Prize)等。
姚期智院士:那个被杨振宁邀请回国的姚期智为啥那么牛?说到高校排名,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排名。
去年十月,《2019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俗称最不待见中国大学的世界排名出炉。
之前鲜有中国大学上榜,更别说排名第一。
《2019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让人惊奇的是清华的工科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居然排到了全球第一!就连威名远播的麻省理工也未出其右。
此名次一出,引来一片质疑:清华有这么好吗?一部分中国人也抱有同样疑问。
其实早在去年,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被排到了第一。
U. S.News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之一,它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以及QS世界大学排名并称为四大世界大学排名。
这个排名也是业界最具权威的榜单,每年准留学生们申请学校时都会参考它的最新排名,除了对每个大学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水平进行整合,它对学校的学术研究和业界声誉也做了准确、综合的评价。
不管是否有人质疑,这个排名至少证明清华这些年一直在进步。
而且进步速度要快于美国一些大学。
而这,得益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院士姚期智姚期智,前半生悄然努力无声,后半生获大奖无数,震撼世界!41岁,波里亚奖(数学界世界级大奖);45岁,古根海姆基金会研究学者奖;50岁,高德纳奖(计算机科学届世界级杰出贡献奖);54岁,图灵奖(世界计算机界“诺贝尔奖”);57岁,潘文渊研究考察奖;58岁,伊利诺伊大学特殊贡献校友奖。
他在2004年,做出人生一个重大决定:回中国教学,帮助中国培养一流的计算机人才!姚期智是世界顶尖计算机学家,是世界现代密码学基础的奠基人。
他在世界顶级三大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与诺奖得主杨振宁并驾齐驱。
“半路出家”去学计算机杨振宁和李正道姚期智,1946年生在上海,战乱时期,随父母定居台湾。
父母希望他能像杨振宁、李政道一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他考入了台湾大学物理系,后赴美留学,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在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杰出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创新和贡献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这些人物以他们的智慧、勤奋和毅力开创了新的方向,为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将讨论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姚期智:无与伦比的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教授是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中国科学院的推动下,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为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姚教授在密码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为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还是全球著名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计算机科学人才,对中国的计算机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马少平: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奠基者马少平教授是我国超级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致力于发展超级计算机。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神威”,并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
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欧洲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超级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马教授的成就不仅在于硬件研发,他还促进了超级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杨利伟:将计算机科学带入太空杨利伟是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在2003年进行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中,首次在太空中进行了中国自主研制的计算机科学实验。
这次实验验证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太空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随后,中国继续进行了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
杨利伟航天员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太空科学的发展,还为人类深入探索和应用太空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张江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张江峰教授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是我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系统研究专家之一,曾担任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感知与决策”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封面故事|◎编辑|易小燕姚期智高度集中的优质资源塑造了“姚班”传奇“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回望这段豪迈而传奇的人生历程,不难理解姚期智身上自带的中西方融合意味,以及充满警觉式的文化自省。
1946年12月24日,圣诞平安夜,姚期智诞生在上海。
这个安琪儿的降临,让父母极为欣慰,这是上帝赐给姚氏家族最大的“平安果”。
尽管经历鼎革,年少的姚期智就前往台湾安家,但姚期智Array所受的都是儒家伦理的熏陶。
聪颖乖巧的少年,本分做人,踏实求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他总会得到父亲的嘉许。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台湾出现学习物理的热潮,姚氏也不例外。
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接着赴美留学。
1970年,中国同学会组织哈佛男生与麻省理工学院女生野餐,端庄贞淑、学习计算机的女生储枫,进入姚期智的内心世界,储枫也同样喜欢儒雅帅气、富有幽默感的姚期智。
第一次约会,姚期智约储枫观看舞剧《天鹅湖》,赏心悦目。
1971年,两位很自然走向婚姻。
日后,姚期智骄傲地说:“图灵奖”(该奖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其名称取自世界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和储枫,这是此生最爱。
姚期智本来研究的是物理学,但在储枫的建议之下,姚期智经过冷静思考,转向方兴未艾的计算机领域。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生意合伙人互相发送电子邮件,这就涉及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因为两人即使使用只有双方通晓的暗语,也存在泄密的可能。
信息安全,是姚期智研究的重要方向。
姚期智之所以在计算机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绝非偶然,这得益于他的兴趣和好奇,也得益于丰富的学术想象力。
外行看来枯燥乏味的领域,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看来,恰恰相反。
不可遏止的兴趣,使得缜密的理论推导,和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气象万千。
|封面故事|2002年的下半年,姚期智数次来到中国,先后参加了南京、上海、北京三地的学术交流会议,国内关于计算机科学的讨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日后回国定居打消了环境上的顾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伯克利(Cal),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伯克利市,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位列2015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3、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4。
伯克利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也是美国最自由、最包容的大学之一;该校学生于1964年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几代人对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伯克利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ARWU理科排名世界第1、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世界第、人文社科也长期位列世界前5,与南湾的斯坦福大学共同构成了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截止2015年,伯克利共走出了72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六)、8位菲尔兹奖得主(数学最高奖)和世界最多的20位图灵奖得主(计算机最高奖);21世纪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位居世界第三。
数学大师陈省身在此建立了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在此任教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领导制造出了人类第一枚原子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劳伦斯在此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并建立了美国顶级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博格等人在此发现了十六种化学元素,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其中第97号元素“锫 (Berkelium)”更是以“伯克利”命名;在工程和计算机领域,伯克利为南湾的硅谷培养了大量人才,包括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安迪·葛洛夫和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也是该校教授。
知名人物1)数学、物理学及天文学陈省身,世界级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1960年起担任伯克利数学系教授,并建立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其中研究所主楼被命名为“陈省身楼”(Chern Hall);丘成桐,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世界数学最高奖)获得者,1971年获得伯克利数学博士学位,师从陈省身教授;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世界著名数学天才,菲尔兹奖(世界数学最高奖)获得者,解决了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1993-94年在伯克利从事博士后研究;斯蒂芬·斯梅尔,世界著名数学家,主攻拓扑学和动力学系统,196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1960年起一直担任伯克利数学教授直到退休;罗伯特·奥本海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美国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伯克利物理学教授,在伯克利成立了著名的“奥本海默理论物理学中心”(后更名为“伯克利理论物理学中心”),使得伯克利成为世界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爱德华·泰勒,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氢弹之父、曼哈顿计划重要人物,伯克利物理学教授,在伯克利成立了著名的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Space Sciences Laboratory, SSL);朱利安·施温格,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与理查德·费曼齐名并共同获得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1941年在伯克利从事学术研究,师从奥本海默;史蒂芬·温伯格,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因对“弱电统一论”作出了卓越贡献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9-1966年在伯克利担任教职;谢尔登·格拉肖,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因对“弱电统一论”作出了卓越贡献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1966年在伯克利担任(副)教授;李政道,著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在伯克利任教(1950-1951年);戴维·格娄斯,著名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弦理论专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1966年获得伯克利物理学博士学位;加来道雄,著名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包括《不可能的物理学》、《平行宇宙》等等,1972年获得伯克利物理学博士;欧内斯特·劳伦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伯克利物理学教授,1932年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并于193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后在伯克利成立了“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而后更名为“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使得伯克利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之一,103号化学元素铹(Lawrencium)就是为纪念劳伦斯而命名;劳伦斯路易斯·阿尔瓦雷茨,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同其子Walter Alvarze 提出了“小行星撞击说”的恐龙灭绝理论(Alvarez Hypothesis),他几乎在伯克利度过了整个学术生涯;查尔斯·哈德·汤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激光研究先驱、被誉为“激光之父”,196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起担任伯克利教授直到去世;吴健雄,著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协会第一位女性会长、素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于1940年取得伯克利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的“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假说,使得后者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托·斯特恩,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与盖拉赫进行了著名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Stern-Gerlach Experiment),证明了电子的量子化自旋,去世前一直担任伯克利物理学教授、荣誉退休教授;唐纳德·格拉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因发明了著名的“气泡室”(Bubble Chamber)而获得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9年起担任伯克利教授直到去世;朱棣文,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70 - 1976 年在伯克利攻读物理学学博士, 1976 - 1978 继续在伯克利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 - 2008年间担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Director),期间还担任伯克利物理系、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庄小威,著名华裔生物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1997年获得伯克利物理学博士学位;丽莎·蓝道尔,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佛理论物理学教授,1987-1990年在伯克利从事博士后研究;沈元壤,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非线性光学之父”,伯克利物理学教授;乔治·斯穆特,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伯克利物理学教授,因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伯克利成立了著名的“伯克利宇宙学中心”(Berkeley Center for Cosmological Physics, BCCP);索尔·珀尔马特,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伯克利物理学教授,1998年领导团队发现宇宙膨胀加速现象,证明暗能量的存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化学及生命科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著名化学家、1958-1961年伯克利分校第二任校长(Chancellor),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领导团队在伯克利发现了10余种化学元素,包括97号锫(Berkelium)和98号锎(Californium)这两种以伯克利、加州的名字来命名的,106号化学元素钅喜(Seaborgium)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哈罗德·克莱顿·尤里,著名化学家,因发现了重氢“氘”而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进入伯克利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威廉·弗朗西斯·吉奥克,著名化学家,因其在物质接近绝对零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4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一生中绝大多数学术生涯都在伯克利度过;威拉得·利比,著名化学家,因发明碳—14年代测定法而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30年代初在伯克利取得本科以及博士学位,后担任伯克利化学系教授;托马斯·切赫,著名化学家、生化学家,因起在RNA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1975年获得伯克利化学博士;艾伦·黑格,著名化学家,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固体聚合物领域顶尖专家,1961年获得伯克利化学博士学位;杨培东,世界顶尖化学家、纳米材料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起担任伯克利教授;钱泽南,著名生化学家、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现任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1971年于伯克利取得学士学位(B.A), 于1979年返回伯克利并工作至今,任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授;李远哲,著名台湾化学家,因其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获得伯克利化学博士学位,1974年起担任伯克利化学教授;赛尔曼·A·瓦克斯曼,著名生化学家、微生物专家,发现了链霉素等抗生素,195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8年获得伯克利生化博士学位;汉弥尔顿·史密斯,著名微生物学家,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52年在伯克利获得数学本科学位;凯利·穆利斯,著名生化学家,因发明了PCR技术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1972年获得伯克利生化学博士学位;卡罗尔·格雷德,著名分子生物学家,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87年获得伯克利分子生物学博士;胡先骕,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1916年本科毕业于伯克利农学院;3)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戈登·摩尔,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1950年获得伯克利化学本科学位;安迪·葛洛夫,著名美国企业家、工程师,半导体领域先驱,英特尔前CEO,1963获得伯克利化工博士学位;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1971年前后在伯克利攻读本科学位(后休学),后返回伯克利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埃里克·施密特,谷歌(Google)前CEO、现任Alphabet Inc.(Google母公司)董事长,先后获得伯克利硕士(1979年)和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82年);威廉·纳尔逊·乔伊(Bill Joy),著名美国计算机学家,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创始人之一、首席科学家,1979年获得伯克利计算机硕士学位;保罗·雅各布,高通(Qualcomm)公司董事长[77] 、高通创始人欧文·雅各布斯之子,曾获得伯克利电机工程及计算机(EECS)博士(1989年)、硕士及学士学位;达纳·斯科特,著名计算机学家、1976年图灵奖得主,1954年获得伯克利数学本科学位;肯·汤普逊,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83年图灵奖(计算机界最高奖)获得者,创立了UNIX系统和B语言,先后获得伯克利计算机本科(1965年)及硕士学位(1966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91年图灵奖得主,“鼠标”的发明者,先后获得伯克利硕士(1953年)和博士学位(1955年);巴特勒·拉姆泼逊,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92年图灵奖得主,曾任微软总工程师,1967年获得伯克利博士学位;姚期智,著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81-1982年在伯克利担任计算机系教授;伦纳德·阿德曼,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02年图灵奖得主,发明了RSA加密法,先后获得伯克利数学本科学位(1968年)和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76年);莎菲·戈德瓦塞尔,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12年图灵奖得主,先后获得伯克利计算机硕士(1981年)及博士学位(1984年);希尔维奥·米卡利,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12年图灵奖得主,1982年获得伯克利计算机博士学位;田长霖,国际著名热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工程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伯克利历史上第7任校长(Chancellor, 1990 - 1997),也是美国顶尖大学中首位华人校长,为纪念他,伯克利的东亚图书馆(East Asian Library)大楼被命名为“田长霖大楼”(Chang-lin Tie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林同炎,世界著名华裔结构工程学家、预应力之父,毕业于伯克利(1933年),之后还长期担任伯克利的工程学教授,为了纪念他,伯克利还成立了林同炎实验室;汉斯·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长子,从1947年起一直担任伯克利水利工程学教授,并且还是美国水利工程学领域的权威之一;蔡少棠,著名华裔工程学家,被誉“非线性电路理论之父”、“细胞式类神经网络之父”,从1971年起也一直担任伯克利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其大女儿蔡美儿就是著名的“虎妈”;4)政治学、经济学及人文社科厄尔·沃伦,1953年-1969年美国首席大法官、原加州州长、著名政治家、著名法学家,1912年获得伯克利政治科学本科学位、1914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J.D);珍妮特·耶伦,著名经济学家、现任美联储主席(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美联储主席),伯克利经济学及哈斯商学院教授;迪安·腊斯克,美国原国务卿(1961-1969年)、美国著名外交家,1940年获得伯克利法学学位;哈肯·马格努斯,挪威皇室王储,1999年获得伯克利政治科学本科学位;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著名政治家、原巴基斯坦总统(1971-1973年)、总理(1973-1977年),1950年获得伯克利政治科学本科学位;米格尔·安赫尔·罗德里格斯,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原哥斯达黎加总统(1998-2002年),1966年获得伯克利经济学博士学位;杰瑞·布朗,美国政治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第39任州长(现任),1961年从伯克利本科毕业;孙科,孙中山长子、前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1916年从伯克利本科毕业;宋楚瑜,著名政治家、台湾亲民党创始人及现任主席,1966 - 1967 年间在伯克利攻读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硕士(M.A);保罗·盖蒂,美国著名实业家、前美国首富,创立了盖蒂石油公司,曾在伯克利攻读本科学位;孙正义,日本首富、著名企业家、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和现任董事长,曾投资马云的阿里巴巴(软银集团现为阿里巴巴最大股东),1980年获得伯克利本科经济学位;王雪红,台湾女首富、著名企业家、HTC董事长、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之女,1981年获得伯克利经济学本科学位;加尔布雷斯,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著名社会学家,美国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获得伯克利硕士及经济学博士学位;劳伦斯·克莱因,著名经济学家、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计量经济学之父”,1942年获得伯克利经济学本科学位;道格拉斯·诺斯,著名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先后获得伯克利本科学位(1942年)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52年);丹尼尔·麦克法登,著名经济学家、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计量经济学大师,伯克利经济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著名经济学家、心理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1年获得伯克利心理学博士学位,1986-1993年在伯克利担任教授;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著名经济学家、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44年获得伯克利经济学本科学位;托马斯·萨金特,著名经济学家、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4年从伯克利本科毕业;钱颖一,著名经济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1-2006年任教于伯克利(经济学教授);张爱玲张爱玲,著名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倾城之恋》、《半生缘》等,于1969年 -1972年在伯克利从事学术研究;罗伯特·佩恩·沃伦,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诗人”,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1926年获得伯克利硕士学位;赵元任,著名国学大师、语言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1947年-1963年长期任教于伯克利(东亚语言学教授),后从伯克利退休;蒋梦麟,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原北大校长、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部长,1912年获得伯克利本科教育学学位;唐明照,中国著名外交家、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37年从伯克利本科毕业并获得历史学士学位;5)其它领域贾森·基德,美国前NBA巨星、现任密尔沃基雄鹿队主教练,1990-1994年间在伯克利攻读本科学位;凯文·约翰逊,美国前NBA巨星、现任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市的市长,1987年年获得伯克利本科政治学学位;马特·比昂迪,世界著名游泳运动员(美国)、历史上获得奥运金牌数最多的十位运动员之一(8金、2银、1铜),曾至少打破6项世界纪录,1988年从伯克利本科毕业;米西·富兰克林,世界著名游泳运动员(美国)、被誉为“女版菲尔普斯”,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4金1银,并打破两项世界纪录,2012年进入伯克利攻读本科学位;娜塔莉·考芙琳,世界著名游泳运动员(美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连夺6枚奖牌(包括100米蛙泳金牌),一生共获得12枚奥运奖牌,2001年进入伯克利攻读本科学位;亚历克斯·摩根,美国著名(女)足球运动员、美国女子国家队队员,于2007-2010年在伯克利攻读政治经济学本科学位;格利高里·派克,世界著名影星、奥斯卡影帝,其代表作包括《罗马假日》、《乞力马扎罗的雪》和《爱德华大夫》等等,1936年进入伯克利攻读本科学位;克里斯·派恩,著名好莱坞影星,曾主演《星际迷航》、《公主日记2:皇室婚约》等电影,2002年从伯克利本科毕业并获得英语文学学位;约翰·赵,好莱坞著名韩国影星,参演过《星际迷航》、《美国派》等电影和电视剧,1996年从伯克利本科毕业并获得英语文学本科学位。
姚期智,祖籍湖北孝昌,1946年生于上海。
1967年获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电脑科学博士学位。
1975至1986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史丹福大学电脑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电脑系任助理教授、教授。
199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国际密码协会会士。
多年来,他以其敏锐的科学思维,在资料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讯复杂性乃至量子通讯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作出巨大贡献。
2000年,美国电脑协会授予图灵奖,该奖是世界电脑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他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亚裔电脑科学家。
朱经武,1941年生于湖南芝江,祖籍广东台山,美籍华人。
1948年随父母迁移至台湾,1962年在台湾成功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65年获美国纽约霍涵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获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在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从事工业研究工作,两年后任职于克利夫兰州立大学,1975年获擢升为教授。
妻子陈璞是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女儿。
1979年,任休斯敦大学物理学教授,说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发展盒式高压技术和物理的研究,被聘为该所荣誉研究员。
1987年,他成功发现了新超导材料,将超导温度提高至摄氏零下180度,超过了液态氮的温度,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及应用的新纪元,打开了高温超导研究的大门。
出任由美国德州及联邦政府资助,全球规模最大的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州超导中心首位主任。
朱经武是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俄罗斯工程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及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屡获殊荣,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及马蒂亚士奖、约翰弗里茨大奖、太空总署成就奖、孔士德奖、国际新材料奖及自由基金会国家奖。
2000年,他被“世纪动力”选为本世纪在气电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人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