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行政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0.01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历史性课题。
从近年来出现的部分领导干部腐败原因看,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但更主要是主观因素所致。
他们从人民信赖的公仆退变为腐败分子,成了人民的敌人,给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
笔者试图对领导干部腐败原因的分析,研究拒腐防变的对策措施,并告诫领导干部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
一、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一)、一些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忘记了党的宗旨,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
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他们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再次深刻说明,不讲学习,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二)、目无党纪国法,不受监督制约,是一些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堕落的重要因素。
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导致腐败。
最近党中央查处的陈良宇等案件再一次警示人们,在我们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任何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党规党法。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反腐是当今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反腐产生的根源以及相关解决措施,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反腐产生的根源,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之一是权力过于集中。
在政治体制上,过度集中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的出现。
当系统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特权阶层容易形成,一些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这种特权阶层通常与贪腐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权力分散、制衡机制完善是解决反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不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环境也是腐败的根源之一。
如果制度和法律环境不健全,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例如,如果腐败分子能够逃避法律制裁,或者法律对腐败行为处理不力,那么他们就没有约束力,会放纵腐败行为的发生。
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打击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腐败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缺乏公民意识和监督机制。
公民意识是指人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和敏感度,如果公民意识不够强烈,那么就缺乏对腐败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力量。
所以,提高公民意识,培养对腐败的敏感度和抵制能力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掌握了反腐产生的根源,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建立全面、科学的法律制度,包括相关反腐败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同时,要加强对这些法律的宣传和执行,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第二,推行公开透明。
加强政务公开,建立阳光政府,让政府的所有权力行使和决策都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公民可以通过透明的信息渠道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经济运行状况和权力行使情况,从而更好地监督政府和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是防范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通过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党的纪律,严惩不贪违法行为,建立起铁的纪律和严密的责任体系。
最后,促进教育与宣传。
加强反腐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通过媒体和其他宣传渠道,普及反腐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全社会对腐败的共同声讨和抵制。
当前党内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二、当前党内腐败产生的原因:尽管腐败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都有着相似或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它滋生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经济和政治的土壤,却有很大的差异。
要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腐败产生的原因,必须把它放到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透视和分析,才能客观全面地加以把握。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还有待完善的时候,“空档”[5]出现了。
在此期间虽然它为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注入了崭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这个“空档”中两种经济体制的并存、交叉、冲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生活中出现错位、空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出现某种混乱和矛盾腐败分子乘此机会以权换钱、权钱交易、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权力成了他们中饱私囊,大发横财的“摇钱树”,这就是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历史背景。
在这种背景下,腐败现象的产生大致有思想上,经济上,体制上的原因。
(一)思想上的原因1、封建腐朽意识的残余。
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长达2000多年,时间之长可以说世界之最,封建社会早已灭亡,然而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封建意识未因封建制度的结束而死亡,至今仍然根深蒂固,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消灭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
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
”封建社会的特权意识、等级观念、宗亲思想、家长制等思想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不平等、任人唯亲、独断专行等腐败现象和腐朽作风在根源上一脉相承,严重危害着我们国家和人民;其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意识一直毒害着人们,这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官本位”[6]“权本位”、“权力人格化”都是这种意识的反映,这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一旦遇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效应,就会表现为各种以权谋私和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
摘要行政权力腐败存在多种类型,如行政立法腐败、行政决策腐败、行政执法腐败等,并有向集体腐败、高层次腐败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四个基本原因,包括:行政主体的利益需求成因、国家政治体制成因、国家经济体制成因、社会思想文化成因。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形势下,通过研究行政腐败的特点,可为反腐败的新特点新措施提供相应的指导。
本文通过对行政腐败的本质、特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最主要是从目前反腐制度的不足之处着手,借鉴国内外防治腐败的先进经验,总结性地提出了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反腐败对策措施,即构建事前预防制度、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制度、违纪违法惩戒制度三者互补的全方位综合性的防治行政腐败体系。
预防制度主要包括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促进政务公开、制定《行政程序法》,缩小行政审批事项及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等方面;权力运行的监督制度中强调国家机构与民众相互合作的立体监督体系,特别应该重视新闻网络反腐的重大作用,完善政府作为与民间反腐现结合的制度建设;违纪违法的惩戒制度主要强调了创新纪律检查体制建设,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打击力度,创新侦查手段,以促进腐败案件的高效率查处。
力求从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构建防治腐败的战略性体系,推动我国的廉政制度建设和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行政腐败;预防机制;制约监督制度;全方位防治腐败体系AbstractThere are many types of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such as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corruptio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corruption, corrup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etc.,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rection of collective corruption, high level of corruption. The causes of these phenomena are manyFace, there are four basic reasons, including: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main administrative body,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Causes of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social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auses. After the party's eighteen big, in the new situationUnder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can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guidance for the new features of anti corruption measures.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characteristics, types and causes of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From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anti-corruption system,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ntrol of corruption, summed up the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anti corruption measures,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re prevent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Restric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disciplinary system of the three complementary comprehensiv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The Department of. The prevention system mainly include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ivil service wage system, promoting the opening of the government affairs and making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al law, to narrow 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standardize 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procedures, etc.;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power operation .Degree of emphasis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institutions and the peopl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onitoring system, in particula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s network.The major role of corruption, improve the government a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ivil anti-corruption is combined with the discipline of law and disciplineSystem mainly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discipline inspection system, improv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increase the combat force.Degree, innovative means of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investigation of corruption cases. To engage in the former, in the matter, after the event.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ategic system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rrup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 government goals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prevention mechanism; supervision system;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rruption system目录1、绪论 (1)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2)1.2.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2)1.2.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1.3研究方法 (2)1.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运用 (2)1.3.2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1.4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1.4.1国外研究现状 (3)1.4.2国内研究现状 (3)2、行政腐败概述 (4)2.1行政权力腐败的含义 (4)2.1.1行政权力的含义 (4)2.1.2行政权力腐败的内涵 (4)2.2行政腐败的特点 (5)2.2.1反复性、集中性 (5)2.2.2群体性和牵连性 (5)2.3行政腐败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5)2.3.1集体共犯式腐败 (5)2.3.2干部提拔机制的弊端造成的人事腐败 (6)2.3.3行政人员超范围行使和滥用职权,以谋取私利 (7)3、行政腐败产生的危害 (7)4、行政腐败产生的原因 (8)4.1传统的“官本位”体制 (8)4.2行政行为缺乏公开性,行政审批过多,行政监督制度滞后 (9)4.3一些党政干部的法制观念淡薄 (9)5、遏制行政腐败的对策 (9)5.1改变传统的官本位体制, 促进“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 (9)5.2建立、健全行政法律制度 (10)5.3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 (11)6、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行政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其对策1、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行政腐败是一种权力拥有者滥用公共权力而为自身获取利益的行为,权力拥有者可以是官员,也可以是非官员。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1000字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增加了贪污腐败的风险。
其中,权力腐败是最为严重的,影响深远。
怎样遏制权力腐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权力腐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金融性大、隐蔽性高、下手极为狠毒。
首先,由于权力腐败者调动资金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可以在这方面更加肆无忌惮。
其次,腐败的手段多样,涉及面还很广泛,而且资金和账目管理也很复杂,中间人和交易地点难以识别,隐蔽性很高。
最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天价采买人脉、权利,甚至是行贿、受贿,上至国家高层、下至卑微职位,下手极为狠毒。
引发权力腐败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权力过大、制度不完善、管理失序、消费文化滥觞等。
首先,权力过大即为权力导致的腐败。
由于某些人在政府、公司、社会组织中的特殊地位,他们会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滥用权力贪污。
其次,现有的制度并不完善,而且监管机制严重失灵,相关部门不到位,容易导致监管盲区。
其三,匿名行为和不可追溯性使得一些腐败者可以轻松地逃避提取账目发生的记录,从而捞取一些非法利益。
其四,消费文化极其普及,造就了很多虚荣、奢侈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对权力腐败者的行为持短暂的宽容态度,助长了腐败的心态。
要根除权力腐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了减轻对特定人士的极度依赖,应该压缩行政权力,缩小官员自由裁量的空间,让当权者没有多余的自由进行腐败行为。
其次,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并制定适当的法规规定,加强司法处罚力度,对腐败者予以严厉打击。
最后,加强对权力腐败的宣传教育氛围,引导人们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
综上所述,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建立一套稳妥、细致的防范、制约与监管机制,以便尽量减少权力腐败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论文题目:浅谈腐败原因与反腐败措施浅谈腐败原因与反腐败措施第一部分序论本论文的主题是对于政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的概述从而引起对腐败成因的剖析思考以及对反腐败措施的探究,本文就是对该主题的个人看法及感想。
文章是本人主要围绕依据“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来谈谈对于政治上和社会上腐败问题的想法感想。
其中调查问卷通过网络渠道填写,包含不同学校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以及其他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总共约300人参与填写,由本人统计数据而得出调查问卷之后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问题。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该序论;第二部分是对腐败现象的概述;第三部分是对腐败原因的剖析;第四部分是对反腐败措施的探究;第五部分是总结。
第二部分腐败现象的概述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如今政治和社会上确实存在腐败现象,并且现象还趋于严重。
腐败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腐败现象几乎存在于各行各业,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现象。
因此腐败问题不仅是国家、地域性问题,而更是全球性问题。
回顾从我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
自从党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党内部的贪官污吏便开始大大增加,屡禁不止。
近年来,党已加大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教育和惩处力度,例如设立国家预防腐败局,该局拥有更广泛的职能和权力,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反腐败宣传、教育,进行制度的建设、机制体制的创新,以及在反腐败上抓一些源头性的工作等。
自从前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表示今后会把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看作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指标,这是中国进入转型发展近30年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关于反腐败目标的看法。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其中约450人是省部级官员,包括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希同、陈良宇和薄熙来。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不仅从政治上侵害了党和国家的肌体,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市场经济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虽然过去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权力腐败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及特点(一)权力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原本是指自然界有机物的腐烂败坏,后借用指行政体制的混乱、黑暗以及官吏的腐化、堕落。
在我国,腐败基本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来使用。
因此,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1、腐败趋于爆发性。
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
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大幅度增多,多种市场经济成分之间重组、并购、整合不断加剧,矛盾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法之徒乘机用“银弹”、“美色”对握有公共权力的人进行腐蚀,使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思想防线决堤,被“银弹”击中,被“美色”诱惑,利用国家权力为他谋取私利。
2、主体高职低龄化。
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被送上了断头台,李嘉廷、刘方仁等被送进了监狱。
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
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腐败领域广泛化。
腐败的滋生范围广、领域宽,在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是在某些“清水衙门”均有发生,具有广泛性。
如文教、卫生等部门也不再是一片净土,银行金融、财税、烟草、电力、粮食、海关等部门更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行政审批权力滋生腐败现象的剖析思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行政审批制度也在不断优化。
但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行政审批权力的增大,也滋生了腐败现象。
本文将分析行政审批权力滋生腐败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行政审批权力滋生腐败原因1. 规定不明确行政审批涉及的领域繁多,每一项审批都需要经过一系列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不尽完善,存在空白、模糊等问题,导致行政审批官员可以利用规定的漏洞为个人谋取利益。
2. 单一审批机构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机构多为单一机构,即专门负责审批某一项业务或行业的机构。
这样容易出现“一言堂”、“门户之见”的情况,为行政审批官员利用职权提供了机会。
3. 审批流程繁琐行政审批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涉及到多部门的协作和多个环节的程序。
这些程序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耗费审批工作人员的精力和耐心,进而导致他们怠工怠政、搪塞扯皮。
4. 不作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行政审批官员存在不作为行为。
这种行为表现为不按程序操作、不下结论、未批未准等。
而这种行为是行政审批审查标准的严重违反,同时也是腐败和延误的重要根源。
二、应对之策1.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解决行政审批权力滋生腐败问题的关键。
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审核,完善审批程序及相关制度的规范化,明确审批目标,缩短审批时间,同时建立问责机制等方式,将使行政审批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
2.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人员内部勾结,减少单一机构的审批权力,减少了行政审批员的机会和空间,使行政审批流程更加规范化。
3. 审批工作监督审批工作监督是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有效方式。
制度化监督是通过建立稳定及健全的监督机制,来监测行政审批的运行。
同时,相关官员也应实行日常监督和激励措施,达到职业操守和规范执行的标准。
4. 加强对行政官员的教育加强行政官员的教育培训能够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增强了执行工作的信念。
这样能够防止腐败发生,提高了行政审批素质和效率。
浅谈政府腐败问题在农村,也就是在我家,还记得要想评低保户首先就要请村里人吃饭、送礼,如果评上了还要将一家低保金平分发给两家,我们大西北缺水,要想给农作物浇水,先要找村主任求情、请抽烟喝酒,然后才有可能浇水。
一个小小的农村尚且如此,那整个中国又该如何?腐败真的很严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使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并且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比如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损公肥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部门的领到行贿卖官、学术造假、挥霍浪费、腐败堕落等等。
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司法机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在案件审理中收取利益等。
三是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索取贿赂、拿取回扣等。
另一种腐败类型是,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还有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进行金钱交易等。
最后还有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的学术腐败,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现今中国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与腐败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也比较强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呢?我觉得有以下原因:政治原因:其实就一句话,各种政府机构太多。
经济原因: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过多地涉足经济领域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就迫使企业不得不对政府的倾斜和优惠寄予明显的依赖。
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另辟蹊径”,把目标瞄准了官员队伍。
目录一、选题的理由 (1)二、选题意义 (1)四、写作提纲 (2)(一)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对社会的危害 (2)1、行政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3)2、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危害 (5)(二)行政权力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6)1、经济根源 (6)2、政治根源 (6)3、历史文化及主观意识根源 (7)(三)行政权力腐败现场的遏制对策 (8)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机制 (9)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0)参考文献 (11)开题报告一、选题的理由1、遏制与治理日益严重的行政腐败问题,是我国法治国建设的要求。
2、腐败使社会资源无法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贫富不均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二、选题意义有利于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全面梳理行政权力、经济成长与预防腐败之间的关系,推动新形势下惩治与预防腐败理论的创新。
一是有助于对市场经济背景下行政权力运作的内在特点、价值理念和变化轨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体勾勒;二是有助于厘清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机会和激励结构,科学衡量政府控制经济活动的程度对腐败的影响以及腐败对经济成长所造成影响;三是有助于更深层次地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机会和激励结构,探讨行政权力如何在根源上减少腐败的产生机会。
三、设计思路首先,浅析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行政权力腐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腐败现象在我国的三个阶段时期。
其实结合社会现实和一些案例分析我国行政权力腐败对社会和人民造成的各种危害及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然后从经济、政治、历史三个方面阐述产生行政权力腐败的根源所在。
最后综合行政权力腐败的产生的成因,结合我国法制体制及体制的不健全,提出治理行政权力腐败的一些对策,从而起到遏制腐败更深入恶化。
四、写作提纲(一)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对社会的危害1、行政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2、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危害(二)行政权力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1、经济根源2、政治根源3、历史文化及主观意识根源(三)行政权力腐败现场的遏制对策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机制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论:尽快完善经济体制,推进政治改革,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同时加大干部思想教育,从而实现遏制行政权力腐败现象。
试论述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迅猛,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一、中国腐败问题现状与历史回顾“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公款性奢侈消费、经济类犯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屡见不鲜,从腐败官员层级来看,呈现由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发展发展趋势,涉及经济管理部门、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术教育界等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腐败官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回顾历史,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几个政治清明、腐败问题较少的极端典型例子,可以为我们今天解决和防治腐败问题提供借鉴,例如“贞观盛世”、“商鞅变法”时期。
贞观年间,当时国家正处在相对和平时期,综合国力积累上升,国家领导者思想开明、国民思想较为自由开放、政治管理体制分权制衡、重视民主等因素,使得当时国家政治清明、腐败问题极少;此外,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腐败问题也是基本绝迹的,其原因在于,商鞅变法,厉行“法制”,采用严刑峻法的手段规治吏治,对腐败问题的监察和惩治力度极大。
一经查出,当事人非死即残,以致吏治严整、官风正直,腐败问题较少。
二、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权力过于集中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权力有相当大的部分集中在党员领导干部手中,导致权力过于集中。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过于集权是产生腐败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
(二)长期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奖惩制度缺失权力集中,同时又缺乏有效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中国当前现实恰是如此。
当前,政府教育我们,政府监督有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但是仔细分析之,可以发现没有一种监督形式同时做到持久监督和有效监控,所以,制度缺失、监察不力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腐败原因及遏制第一篇:腐败原因及遏制腐败原因及遏制腐败是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联合国某年测算表明,“政府的腐败”每年使世界约损失资金6000多亿美元,腐败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执政党丧失政权,领导人下台的直接原因。
腐败是一个世界通病,也是一个历史通病。
翻阅自古至今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人类自从出现了阶级,就有了腐败现象,过去有,现在有,甚至可以说将来可能还会有。
中央有,地方有。
政府有,基层也有。
所谓腐败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滋长着。
官场、商场、考场无孔不入。
腐败活动的猖獗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每年得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从事反腐败活动。
究其原因,腐败发生主要是因为法律的不完善、反贪机制的不健全和官员的权力过大、不受约束等。
而最根本的就是他们的观念变质,产生了私人的贪欲。
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1中的腐败即为此义。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指一个社会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腐烂、变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在现象层面上,腐败意味着一个社会充斥着公务人员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挥霍浪费社会公共财物、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以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官僚主义严重,思想滑坡、道德失衡,社会风气败坏;2从实质上看,腐败是权力变质和异化的产物,是权力的腐化,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偏离既定的目的,不再为公共利益服务,而是被用来换取个人利益,成为社会上少数拥有权力者或集团攫取私人、局部利益的手段或工具。
因此,腐败实际上是权力和金钱的交换,或者说是权力的商品化与金钱的权力化。
腐败现象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它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破坏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形象,败坏了政治的清正廉明;更有甚者,它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以致社会呈病态化,道德水准下降,是非正义感丧失。
社会为腐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正如英国学者保罗。
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第一篇: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众所周知,腐败现象由来已久。
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
久而久之,腐败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败现象原因对策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其实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
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根治腐败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1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认真的对待腐败问题,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去解决腐败问题。
腐败现象如此严重,而且几乎在各个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那么到底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
享乐主义在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强调个人欲望的极度扩张,反对欲望的适度控制;在行为方式上会有奢侈挥霍、腐化堕落、全盘西化、追求享乐、自私狭隘等私欲极度的膨胀。
腐败是既有成本又有收益的,官员对腐败与否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成本和收益:如果他认为前途重要,他会放弃金钱;而如果他认为金钱对他更重要,他又会放弃前途。
论行政腐败及其治理行政权力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但是现在让人很遗憾的一个情况便是行政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其治理的工作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不得不进行的重要工作。
本文通过对行政腐败原因的分析,提出治理策略,希望可以给行政腐败治理工作提供一点思路。
标签:行政腐败治理原因及对策前言:国家的任何行为都需要国家行政权力的支撑,行政权力对国家的制度建设,对人民利益的保障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社会阶段也出现一种非常令人遗憾的情况,那便是行政腐败的现象十分严重,行政腐败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无法保障人们权益的维护。
对行政腐败进行治理,让人们生活在极具公平、公正的行政权力氛围下,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更是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行政腐败产生的原因1.行政腐败产生的内在原因1.1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法律观念薄弱法制观念是行政权力公平行使的前提和条件,其既是保证法律实施的思想基础,又是法律制定的思想基础,但是当前人们对于行使行政权力的法律观念淡薄,将行使行政权力与法律的约束割裂开来,使行政权力的行使成为公权力的任意妄为行为,导致行政腐败的滋生。
1.2行政权力行使主体道德思想水平不高当前阶段社会物质得到极大的丰富,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化。
但是对于受教育程度,各个地区却并不相同,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差距,这都使得行政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水平收到限制,部分行政主体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1.3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过度的利益自我化行政权力主体在物质世界的利诱下,对于利益的追求愈加强烈,对于利益的不同认识使得其政治思想境界也不尽相同,部分行政权力行使主体的利益自我化过渡,滋生腐败。
2.行政权力腐败的客观原因2.1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当前社会对于行政权力的行使的制约机制还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强硬,甚至一些部门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发生,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没有严格地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行政腐败不可避免。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组织中,在政府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发展。
为了应对腐败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腐败现象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权力过于集中。
当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权力过于集中使得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二,监管不力。
监管机构的失职和腐败同样是腐败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监管机构存在监管不均衡、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使得腐败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第三,制度缺陷。
一些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也是腐败问题的成因之一、制度缺陷包括执法不公、处罚不力等问题,这使得腐败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和处罚。
第四,利益驱动。
腐败行为往往源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职务权力进行腐败行为。
利益驱动使得腐败行为难以遏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成因,可以提出一系列对策:首先,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应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各级监察机构并强化监察职责,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其次,改进监管机制。
应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监管机构的内部监督,严肃查处监管失职和腐败行为。
第三,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需要修订和完善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腐败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
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腐败行为从严惩处。
第四,增加公共参与和舆论监督。
提高公民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能力,通过公民参与和舆论监督来推动腐败行为的曝光和治理。
第五,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强公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加强公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廉洁意识和职业道德。
第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廉洁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当前党内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关键词】腐败现状成因对策【专业】【正文】引言腐败一词最初产生于西方,首先使用是在生物学领域,指的是生物的腐烂。
后来,“腐败”一词被引入思想道德和政治领域,特指道德败坏、堕落和贪污受贿等现象,是社会公共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的退化和堕落。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官员,不同行业的职员,利用权利和行业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亲友利益、小团体利益的违法或违纪行为,表现为政治腐败、权利腐败、道德腐败、生活腐败。
从狭义的角度而言,是指政府官员滥用公共权利来谋取权利,最基本的形式是政治权利与物质财富的交换。
我们这里所说的腐败是指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利,谋取私利,从而违反社会公认的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形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腐败日益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严重威胁,无论是经济发展缓慢的西部地区,还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国有企业,无不受到腐败的困扰。
因此,腐败被世人称为“灰色癌症”,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公敌,是人类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消极的现象,是寄生在国家肌体上很难除去的毒瘤。
腐败的蔓延在经济上是一种吞噬剂,在政治上是一种离心剂,在思想上是一种腐蚀剂,因而其危害甚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上,腐败大肆吞噬国家和社会财富,使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同时,干扰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在政治上,腐败损害了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政治根基的稳固,破坏政治环境的稳定;在思想上,腐败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良知的丧失,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呈相反的趋势发展。
在中国,“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行政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一、行政腐败的定义
行政腐败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或背弃公共权力规范和规则、未履行与权力相应的职责、为牟取私利或所在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非法用权的行为,它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
二、行政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既有行政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下的行政官僚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既有行政文化背景下的行政伦理观衍生出的行政思维与现实所需的匹配性的差异和冲突。
表现在一下方面:
1、在制度法律层面重人治轻法治,行政权力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治色彩,行政伦理的人际关系网对规范合理的行政伦理制度框架形成冲击。
2、“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将行政权力视为个人谋取荣誉、财富等私利的工具,导致“贪渎文化”、“权谋文化”盛行。
3、“缘纽带”关系衍生利益团体,形成具有明确域界线的行政权力版块,伦理失范现象突出。
以血缘、业缘、地缘等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划定“自己人”的圈子,并以此表现出内外有别、亲属有别的的评判标准。
(二)转型期行政体制改革的桎梏
1、法制建设的滞后
我国的廉政法规体系尚待健全和配套,专门的规范行政伦理的法律还未出台,既有的诸如《公务员法》等法规及条例难以形成制度合力。
“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既无法对行政权力领域的行为予以界定,更难以以法律的强制力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预防或惩处。
其次,行政立法权限不明,法制不统一致使重复立法、越权立法、盲目立法等问题滋生。
再次,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无力等问题凸显,外加行政领导、行政监督等外围因素的干扰,致使执法的绩效性受损。
2、行政程序不完善
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行政体制自身的缺陷为行政人员诸多不合理的兹有裁量权创造了空间。
另一方面,权利交易的政治性失范与权力行使的伦理性失范交错存在。
3、监督机制乏力
完善的监督机制需内外部监督主体共同构建,一方面行政权力的内部监督机制存有漏洞,权限的科学规范管控难以实现。
既有的柔性道德内化机制成效缓慢,道德观念缺乏强制约束力。
另一方面外在的公众、社会媒体等监督主体受个人政治素养及渠道等因素制约,即对行政权力的持有与行使不明,更无法对其有效监督,处于无力监督的尴尬境地。
4、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
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经济改革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验支持;另一方面,等价交换原则对权力资源形成冲击。
“权力商品化”思维下的“寻租”、“利益最大化”,成为行政权力致腐的重要因素。
经济体制转化过渡阶段,经济利益获取的无序化、违规化对行政行为失范形成诱导,不轨经济行为成为违规、违法行政行为出现的直接原因。
(三)行政人个体原因
1、价值观的差异
行政人主体价值观念错位,将行政价值量化。
以职位的高低、权限的大小来衡量其行政价值的大小,进而衍生出“贪渎”“上位”“政绩”等错位观念。
对其应有的“以民为本”“公民
利益为重”观念人为淡化,私利导向下的权利工具意识得以强化,进而使其权利运行的实践为规化、腐败化。
2、伦理观
传统思维积淀影响,道德观念这一柔性的内在因素被忽略。
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呈现功利化、无效化的趋势,“表演式”的做秀代替了内在素质的切实提升。
伦理规范的缺乏进而形成一种大环境的氛围,出于道德难以评判、窥视、现实无用等氛围形成因素的影响,行政人员个体的伦理失范行径颇多。
3、职业素养
行政人员受困于多元角色身份,自身角色定位冗繁。
与此同时,受制于现实环境变换转化的速度过快这一现实困境。
行政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岗位职责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产生影响。
再次,源自个体心理的差异,诸如:攀比心理、权利过期作废心理、侥幸心理等,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极易犯错。
(主动腐败、被动腐败)
三、应对行政腐败的对策
(一)行政人员个体自身道德伦理素养的提升
1、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以务实、服务、集体主义为导向,将行政权力的价值性与目的性落到实处。
以民为本,将公共利益维护作为基本的行政价值观,合理处理个人私利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2、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行政人员个体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腐败。
合理塑造人生观、权力观和价值观,发挥意识的正向指导作用,合理行使权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履行各种职责。
(二)政府导向下的行政伦理教育
1、政府从宏观视角加强行政伦理教育的系统性
在政府层面会借助相关培训活动的组织开展,来对行政人员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在教育形式上,坚持定期教育和不定期教育相结合。
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涵盖法律条文、部门规章、伦理规范等,以详实的教育培训内容来确保行政人员意识明确和行为正确。
在教育重点方面,注重培养行政人员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使行政人员个体伦理责任与法律标准保持一致。
2、开展廉政教育,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伴随新一轮反腐倡廉活动的相继开展,廉政建设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果。
相较于“事后惩治”的捷报频传,“事前预防”则更加比不可少。
通过政府层面廉政教育活动的组织,在法律教育、道德教育、警示教育等领域给与行政人员良好的指导,借助于个体主观意识层面的廉政思想树立和社会客观现实层面廉政氛围的营造,将廉政建设从宣传教育、实践指导、行为惩处各环节予以强化和重视。
(三)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1、加强制度伦理建设
行政制度作为刚性规范,其自身的伦理性、道德性事关行政人员行政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导引。
从另一个视角,需要推进行政伦理的制度化。
将一定的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借助制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规范化,增强道德内化机制的执行力。
2、完善法律规范建设
在现有的《公务员法》及政府政策条例的基础上,推进《行政伦理法》的制定和出台。
按照现实反腐所需,将刚性规章框架和柔性宣教渠道予以整合与协调。
通过法律规范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形成法律规范的合力。
(四)行政组织伦理建设
通过逐步推进组织层面的伦理建设,不断完善行政伦理责任建设。
完善责任制度,做到权责分明,减少权力的“抢夺”、“推诿”等极端化问题的出现。
同时,完善组织的行政程序,将行政权力的运行、监督至于阳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