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
”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我们中国的汉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提高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
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文/李淑俊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基于一些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意境以及思想之美,从而使学生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美化。
当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多是中华历史文化宝藏中的瑰宝,它们无不散发着美的光芒,无不蕴含着美的基调,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所以教学中就要对这一“美的富矿”进行挖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启发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如若不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其他美也就很难体味得到。
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若能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里遨游,定会开阔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
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
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提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通过美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自然而然地领会作品的语言美。
通过指导学生美读与欣赏,可以让学生发现《绿》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的温柔和谐之美;“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轻柔秀丽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之美……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艺术美也是语言美的主要内容。
王实甫的《西厢记》其语言文采斐然,又流利畅通,典雅而质朴,华丽而秀美。
教材节选《长亭送别》中“听得到一声‘去也’,送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令人瞠目结舌的夸张;“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夸张、对比、衬托,将离愁烦恼写足……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口满香”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年称誉的诗剧。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案例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诱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
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
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
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
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
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有位大家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流畅、生动,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情绪都是通过对月光的描写传达来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却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开拓语文教育“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丰厚的精神底蕴。
学习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这些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善于把人的心灵世界、主观的情感等“内在”的东西通过浪漫的、抒情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
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教材,生怕学生没有把书本知识学会。
岂不知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有限的知识难于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因而他们对一些课外杂志津津乐道。
因此,利用他们这种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课外阅读课,以《读者》《文摘》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及名人名家的名著名篇作为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
在美文的天地,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画意清丽的自然……如: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使学生了解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性;读余秋雨的散文让他们解析在观照“他人”“群体”时应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美育的渗透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和人生。
本文将从文学欣赏、写作技巧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探讨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文学欣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去品味其中的艺术之美。
教学《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文学欣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在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捕捉美的存在,让美成为他们心灵中永恒的追求。
写作技巧也是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受美的力量。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入美的元素。
在写记叙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来营造美的氛围。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感受到美在语言中的表现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让美的力量激发出写作的灵感和动力。
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注重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美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古诗词或古文时,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之美。
通过了解和感悟文化,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美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更加有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美育是指以美为核心,通过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中国,美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文学赏析、语言表达、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学赏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领域之一。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们审美情感、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沟通的重要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增强审美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赏析《红楼梦》中的细腻描写和丰富意蕴,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魅力;通过欣赏《青春》等当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学的新颖与魅力。
通过文学赏析,学生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语言表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另一关键领域。
语言是情感、思想和意志的表达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用美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学习优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感悟人生,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审美意识,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将美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阅读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阅读是获取信息、表达思想、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重要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文章进行课堂阅读,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针对一些优秀的诗文作品进行深度解析,启发学生对作者意图的思考,并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美的力量。
67JIAOXUEWENCUI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霍桥学校初中部张锦艳摘要:美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升审美素质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语文学科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因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净化学生的心灵、纯洁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精神《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因素值得教师思考与探究。
一、朗读,感知文本的形式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声情并茂的朗读文本,将无声的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不仅对文本的内容领会得更加深刻,而且更是对文本形式美的一种深刻感受与欣赏。
1.感知韵律美。
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除丰富的语调之外,还有字的阴阳上去的声调,语调的荡气回肠与声调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双层参差交错的波浪线,优美的画着自己的形状,形成独特的美感。
因此,教师有声有色地范读一篇课文,富有韵律的声音,包含感情的语调,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无乐的朗读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文本、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交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不能以教师的范读代替学生的个性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多样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如个别学生范读、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等。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古诗,这些古诗句式整齐,平仄相配,音调和谐,句末押韵,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的特点,在朗读中自能感受声音的形状美。
同时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现代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自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给人美的享受;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节奏鲜明,语调柔美,朗读时注意韵律美,多次的朗读胜过教师过多的解读。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
读理解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世
界中能够感受美的力量。
首先,美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语言、优美句子和精彩描写,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展示,使
学生对美的感受产生兴趣。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文学作品,体验美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其次,美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
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
艺术展览,参与文学辩论赛和朗诵比赛,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于
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最后,美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可
以通过写作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写作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独特
的审美观点。
综上所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
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感受和享受美的力量。
论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语文教学的美育是一般美育同语文学科相互交汇、彼此渗
透的产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进一
步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既学到真知,又受到美的教育,
产生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养育渗透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
目的在于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
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
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
能力。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
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
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
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内容,如能在语文
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则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
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
的审美能力呢?
一、注重朗读,赏词析句,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
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
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
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
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
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
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例如,在教学诗
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
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
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
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
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
训练他们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
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
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
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应通过比较舒缓的、亲切的欣喜的朗读,
使学生从顽强的春草、柔和的春风、细密轻盈的春雨和争奇斗艳的
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和回味无
穷的含蓄美。总之,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反复吟诵,能体味出作品
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品发其声,
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在去发现美,
感受美。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
中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二、以情动情,引入意境,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在讲授语文课时,要有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情感是在
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
乐,在悲伤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黙化的精神力量。了解
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
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中不同体裁、不同内容、
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
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痛苦。引导学生从“有
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他们自然会为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崇敬不已,会为文天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赞叹不已。也会
为长江三峡神奇俊美,天山景物的丰富多彩而心弛神往。这样,学
生 不仅陶冶了心灵,净化了思想,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
中较扎实地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
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
的艺术境界。要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意,必须把他们引入作品的意境,
让意境感染其情思,启迪其思想,激起其共鸣。分析意境美,就是
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
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
意境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
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
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
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
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所创设意
境的理解。
在此基础之是,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
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
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少,不仅
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
三、讲究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练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
养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主要表
现在写作教学中,因为写作是指导学生创造美的一种主要手段。学
生在写作中要通过语言来抒发感情,表达爱憎、弃恶扬善、取伪存
真。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注意启发他们的审美观点,收集丰富
多彩的表现美的内容,选择与内容相统一的美的表达形式,这一切
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的品评、借鉴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教
学《白杨礼赞》后,引导学生借鉴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
散文,这样,多数学生就能用正确的审美观点,能从社会生活中捕
捉美的方法,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分析事物,及时从生活的海
洋中择取美的浪花,借鉴学过地写作方法,把自己熟知的材料按照
自己的表达特色,写出较美的文章来。
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注意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感知、
鉴定、品评、借鉴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
美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去,语文教材中的那些
独具特色英雄人物、爱国志士,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与人格精神,将在学生们的心中,激起波澜,
并为之深切感动和认同,并勉励他们在实践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
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既关系到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又关系到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既可培美学生的
美感,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件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
探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学》(邵宗杰 悲文敏)第十二章 美育的实施 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沈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