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王场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淮北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淮北陈庄铁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四铺乡陈庄村北,因早期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充填不到位或没有充填,导致地面三处塌陷并形成塌陷水面,使该区域耕种土地被完全破坏。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土地利用及规划建设等因素情况下,采用剥离、回填、覆土的方法对塌陷区进行治理,可恢复大量耕地,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标签:铁矿山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淮北陈庄铁矿1概述陈庄铁矿矿山基建始于1973年,1978年5月试采,当年7月~12月因发生两次矿房坍塌事故后于1979年停产,2002年恢复开采,仍在继续开采老矿体,引发地面继续塌陷。
2007年以后改变了采矿方法,基本控制了地表塌陷,但由于地下开采形成采空区未充填或充填不到位,经长期的地下水侵蚀,采空区顶部围岩剥落、塌落,致使地表地面出现三处凹陷和沉降,使耕地、庄稼植被资源受到损坏与破坏,导致地面三处塌陷,走向为东北西南向,塌陷总面积17830.4m2(26.75亩)。
2地质环境背景矿区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一般海拔高程28m。
本区第四系松散层层厚67~95m,平均81m。
岩性主要为粘土、砂质粘土、粉砂、细砂、砂砾以及粘土夹砾石。
松散层含2个含水层,底部常有钙质半胶结。
总厚33~50m,自北而南有加厚之势。
由于地面塌陷,大部分塌陷地形成塌陷水面,使该区域耕种土地被完全破坏。
2.1地质构造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段皇藏峪复背斜南倾没端。
北西~南东向三铺侵入岩体西部边缘相接触带附近。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内全为67~95m厚的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岩性为河湖相沉积的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层所组成。
地表仅矿区北部3km的蔡山附近有奥陶系中、下统灰岩出露。
据钻孔揭露,区内无完整的地层特征,多被岩浆岩所吞没。
在浅部大理岩呈大小不等的捕掳体分布于闪长玢岩中。
深部500m以下呈半岛式残留于闪长玢岩中,从所见岩性多为大理岩或白云质大理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的特征分析,相当于奥陶系下统。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是安徽省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本文进行了相关分析。
根据地质勘查资料,濉溪县前常铁铜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燕山造山带,主要地质构造为北走断裂和东西走断裂。
矿山地形起伏较大,山区多坡耕地,河谷较宽,河流纵横交错。
矿区地质岩性以长石石英片岩和石英岩为主,铁、铜矿床主要分布在长石石英片岩中。
石英片岩具有良好的导水性和透水性,有利于地下水的运移和聚集。
石英岩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对于地下水的储集和储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根据现场调查和分析,矿山区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石英片岩和石英岩的裂隙、节理和孔隙中。
地下水埋深一般较深,局部埋深可达百米以上。
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矿山附近山区的降雨和地表径流,以及矿山自身的伴生水。
在地下水动力学方面,矿山区域地下水年平均流量较大,主要表现为地下水埋深较深的地区地下水补给较少,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地下水补给较多。
地下水补给主要通过裂隙、节理和孔隙的连接进行,地下水的运移较为流畅。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矿山区域地下水总体水质较好,水质呈弱硬水,具有一定的饮用价值和农业灌溉价值。
在矿山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矿化作用和污染物的释放,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濉溪县前常铁铜矿具有较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
在矿山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以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对矿山进行水文地质评价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
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是安徽省重要的地下矿藏之一,其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区的开发和利
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进行分析。
从地质条件来看,濉溪县前常铁铜矿位于皖南地区的绿岩地质构造带上,矿区主要由
闪混岩、变质灰岩和砂岩等组成,矿体呈层状展布。
矿体的赋存形式主要有突破、伴生和
堆积等,矿石的产出量较大,品位较高。
矿区的构造特征主要为褶皱和断裂,对矿体的形
成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濉溪县前常铁铜矿的地下水条件较为复杂。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矿区地下水
主要来源于地下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补给,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较好的蓄滞能力。
矿区的地下
水埋深较浅,一般在20-30米左右,地下水位较高,水位波动范围较大。
地下水的补给主
要来自山区的降水和表层径流,水源丰富。
然后,矿区的水文地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矿区的地下水属于自流含水层,水
质较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矿区地下水渗流较快,具有良好的渗透能力,对于矿体的
开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矿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矿区的地表水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发展。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是一座大型多金属矿床,其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具有较为显著的研究价值。
本文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对该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地形地貌特点前常铁铜矿位于濉溪县境内,地处矿山区一带,其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该地区地势较为开阔,高差较大,沟壑纵横,地貌起伏较大。
矿山区域表现为山体开挖井道较多,汛期河流水量增大,洪水易发等特点。
二、水文地质条件该矿床地下水系主要为孔隙水和裂隙水,主要存在于构造破碎带和断层裂隙带中。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山体降雨、溪流水和地表径流,随着下渗进入矿体所在的断裂带和裂隙中,形成水储层并向矿井底部流动。
矿床的地下水位较高,处于饱和状态,且具有周期性波动,主要是受汛期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水文地质特点1.矿床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连,矿床丰富程度与岩石孔隙度、水含量和排水条件密切相关。
2.地下水体系对矿区生态环境和工业生产影响较大,对于矿山建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地下水污染问题:由于矿床周边存在大量农业、生活和工业废水排放,容易导致地下水污染。
2.水量问题:矿床地下水位波动较大,水量时断时续,且在汛期易导致水灾,影响矿区安全稳定生产。
四、防治对策为保障矿区水资源安全,应采取以下防治对策:1.严格监测水质变化,规范各类污染源排放。
2.加强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变化情况。
3.科学规划矿井和工程,采取适合本地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水文工程措施,增强抗洪排涝能力。
4.合理开采矿床,同时加强矿山内部渗漏控制和环境治理,降低地下水开采引发的水资源问题。
五、总结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对于矿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在开采中进一步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落实水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1.矿床特征该矿区铁矿体赋存于上太古界石咀亚群金岗库组含铁岩系地层中,为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床。
呈微波状产出,产状较稳定。
铁矿体形态分布受地层层位控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金岗库组(W1j)地层厚997m,下部以角闪质岩石夹磁铁石英岩为主,由黑云变粒岩、二云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夹1-4层磁铁石英岩等组成;上部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含榴黑云变粒岩、二云二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及二云斜长片麻岩。
另有不稳定的阳起石片岩、二云片岩、含榴黑云石英片岩和角闪磁铁石英岩。
1.1矿体特征该铁矿区现有6条铁矿体,编号分别为Ⅱ、Ⅲ、Ⅳ、Ⅴ、Ⅵ、Ⅶ,矿体总体走向北东70-80°,倾向南或北,倾角60-85°。
局部直立或小于60°。
矿区东西两段呈单斜产出,中段矿体构成向斜。
单矿体走向长100-2300m,厚度2.70-31.05m,一般5-10m左右。
以Ⅴ号矿体为主矿体,Ⅲ号矿体次之,其它矿体为小矿体。
矿区累计查明122b+333资源储量3291.01万吨,现保有122b+333资源储量2735.44万吨,TFe平均品位31.14%,mFe平均品位22.14%。
现将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Ⅱ号矿体:位于矿区的西部复式向斜南翼。
矿体总长1755m,其中本矿区内770m。
Ⅲ号矿体位于矿区的中东部,为中段复式向斜北翼矿体,与南翼Ⅴ号矿体对称。
与Ⅱ号矿体的东部相距800m;南距Ⅶ号矿体100m。
Ⅳ号矿体:位于矿区的东部,处于复式向斜南翼,由于云雾沟断层左行扭动,矿体向北错移。
Ⅳ号矿体西距Ⅲ号矿体460m,北距Ⅷ号矿体70m。
Ⅴ号矿体:位于矿区的南部,为本矿区主要矿体,Ⅴ号矿体北距Ⅵ号矿体70m。
矿体长1995m。
Ⅵ号矿体:位于矿区的偏东部,构造上处于向斜南翼,与北翼Ⅶ号矿体相对称。
Ⅵ号矿体北距Ⅶ号矿体40m,南距Ⅴ号矿体25-75m。
Ⅶ号矿体:分布于矿区的偏东部,构造上处于复式向斜北翼近轴部。
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2019年第三期安徽省宿州市埔桥区巍山铁矿成矿特征及成矿机制查旭利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 淮北235000摘要:巍山铁矿处于时窑背斜西翼,巍山断裂西侧,矿体产于辉绿岩与震旦系上统厚层灰岩接触带中,呈透镜状,产状陡,矿石主要成分为磁铁矿。
本文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
关键词:巍山铁矿;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制巍山铁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49°方向约49km 巍山村东,矿区有解集-巍山简易乡村道路与宿州-徐州公路连接, 交通比较方便。
1.矿区地质特征1.1地层矿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徐淮 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
地层为震旦系下统望山组、震旦系上统金山寨组、第四系。
1.1.1望山组该组分上、F 两部分,厚169.74m 。
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常夹白云岩或白云岩透镜体,夹数层叠层石礁灰岩,含皮壳状硅质结核和燧石条带,具波痕、干 裂、鸟眼构造。
上部为浅灰~灰色局部为肉红色薄至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透镜体,含少量燧石结核,白云岩表面 刀砍状构造发育,与上覆地层金山寨组呈整合接触。
1.1.2金山寨组下部为豆绿、黄绿、紫红色粉砂质页岩,灰白色薄层含 砾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局部为皮壳状褐铁矿,底部见一薄层砾岩,厚度一般20cm~40cm,砾岩成分复杂,以硅质岩块为 主,还有石英、火山岩块、粘土岩块等,磨园度尚好,其大小约0.5mm~2mm,胶结物中含磷铁质、砂质;上部为砖红色中 厚层铁质含砂含海绿石灰岩,富含叠层石,顶部为青灰色薄 层灰岩。
1.2构造矿区处于时窑背斜西翼,巍山断裂西侧,区内为大片第四系掩盖。
巍山断裂对矿体的生成和产状起控制作用。
矿体产于辉绿岩脉与震旦系下统望山组上段灰岩、白云质灰岩及震旦系上统金山寨组含藻灰岩接触带及其北西向的张 扭性断裂中。
1.3岩浆岩矿区的岩浆岩为老寨山辉绿岩体的东部,呈岩床状产出,向西倾斜,接触面与地层产状一致,老寨山处245。
安徽淮北矿区一、概况淮北矿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5º58´至117º12´,北纬33º20´至34º28´,面积约9600平方公里,含煤面积约4100平方公里。
区内除濉溪、肖县一带为丘陵山地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区,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20~32米。
主要河流有濉河、沱河、绘河、涡河等,多属季节性河流,雨秀时可通行木船。
京沪铁路从矿区东部穿过,北缘有陇海铁路,区内还有濉阜铁路、符夹铁路纵贯本区,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属季风暖温半温润气候,年降水量为506~1481毫米,极端最高气温为41ºC,极端最低气温为—23.2ºC,最大风速为18m/s,最大冻土学度为15厘米左右。
区内有淮北电厂和宿县电厂,总装机容量为141.2万千瓦。
二、煤层与煤质本区共含煤13~46层,含可采及局关可采煤3~12层,总厚14.99米。
其中滩肖矿区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3~5层,厚5.8~8.4米;宿县矿区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6~12层,厚12.09~18.48米;临焕矿区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6~9层,厚9.07~13.44米;涡阳矿区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4~6层,厚4.74~7.90米。
上石炭统太原组含煤大多不可采,仅在淮肖矿区有1~2层煤局部可采,二叠纪煤层自北而南、由西向东层数增多,厚度增大。
本区煤种复合,气煤~无烟煤均有,以气煤、肥煤及无烟煤为主。
二叠纪煤层为低~中灰、低硫、低磷煤、上石炭统太原组煤层为低灰、高硫煤。
淮北煤田滩肖矿区岩浆活动比较强烈,煤的变技主要受岩浆接触变质及岩浆热力变质作用的影响,煤质变化大,煤类复杂,以贫煤、无烟煤、天然集中、高变质煤为主,约占66%。
煤的变质程度有由北向南增高的趋势。
宿县矿区以气煤为主,临焕矿区以气煤、肥灯为主,涡阳矿区以焦煤、瘦煤为主,在有岩浆活动的区段,常有少量的贫煤、无烟煤和天然焦,煤的变质程度似有由东向西增高的趋势。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22″,东经116°46′39″。
该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前常铁铜矿是该县的重要矿产之一。
本文将对前常铁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前常铁铜矿位于濉溪县东南部,地处濉河中游盆地内,内含铜、铁等金属矿产储量丰富。
根据前人的地质调查,矿区主要由含铜铁矿化的黑云母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和碎裂沉积物构成。
在矿区内分布着多座矿体,其中最主要的矿体为前常铁铜矿矿体。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地下水监测资料,前常铁铜矿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水位较浅。
矿区地下水位一般较浅,位于70m以下,主要走向为北西-南东。
这与矿区地质结构和地下水运动有关。
地下水位较浅为矿区矿产勘探和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下水含量较高。
前常铁铜矿矿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矿区内地下水储量大,满足了矿区的水源供应需求。
这与濉河水系和地下水的补给有关。
地下水水质较好。
矿区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主要是由于矿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作用导致矿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被稀释和去除,保持了地下水的良好品质。
矿区地下水可直接用于生产和人畜饮用。
地下水对矿区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由于矿区地下水位较浅,地下水的运动和排泄对矿山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方面,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可能会导致矿山岩体的溶解和脆化,增加了矿山的崩塌和滑坡的危险性。
地下水的排泄对于矿山的水平和垂直稳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来确保矿山的安全运营。
前常铁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位较浅,含水量较高,水质较好,对矿山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
这些特征为矿产勘探和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矿山的安全运营。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调查,深入研究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建议,以实现对矿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地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西北部,是一处重要的矿产资源集中区。
该地区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本文将对前常铁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背景前常铁铜矿地处皖、豫、鄂三省交界地带,处于华北克拉通与滇黔桂地区之间的转折部位,地处太行山北坡、淮河中下游地区。
该地区主要岩性为太古宙基性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包括濉溪群和伊能群地层,地貌呈现出冲积台地、低丘状、深谷河谷和小低山等特征。
地处大别山—太行山成矿带,地处铜铁成矿带,是一处十分有利的地质环境。
二、水文地质条件1. 水系前常铁铜矿地处淮河流域,有濉河和常河两大水系贯穿而过。
濉河是淮河左岸的一个重要支流,常河则是淮河右岸的支流,两者在前常铁铜矿地区交汇。
地处该地区还有一些小的支流和山泉。
水系发育,地表水资源丰富。
2. 地下水前常铁铜矿地处底部向西北倾斜的地层构造带,地下水呈径流型发育,由高地向低地流动。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淮河第四级阶地地下岩溶裂隙中,受濉河和常河冲击,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库。
3. 地势地貌前常铁铜矿地表山地起伏较大,形成了不同的地势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和谷地地貌。
山地交错,地势复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三、水文地质特征分析1. 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前常铁铜矿地处淮河流域,水系发育,地表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赋存于深层岩溶裂隙中,并且受濉河和常河冲洗,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库。
地势地貌较为复杂,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2. 地下水资源潜力巨大前常铁铜矿地处地势地貌较为复杂,地下水资源赋存于深层岩溶裂隙中,由高地向低地流动。
由于地势地貌的特殊性,使得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巨大,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保障。
四、结语前常铁铜矿地处地势地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地下水资源潜力巨大。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濉溪县前常铁铜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南部,距离县城约20公里,是一处大型的铁铜多金属矿床。
在探矿过程中,进行了详细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岩性特征矿区主要岩性为晚白垩世和新近纪花岗岩、砂岩、页岩等。
其中,中、下侏罗统页岩和泥岩主要分布在前常村南部和东南部,石灰岩分布在矿山西部,其余地区主要为白垩系花岗岩与火山岩。
其中,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心和南部,为矿床的主要宿主岩。
2. 水文地质条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矿井水。
其中,地表水主要来自矿区周边的河流、湖泊和降雨。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水位较浅的地方可以直接观测到。
矿井水主要是由地下水和开采过程中破裂围岩注入井下的水。
3. 特征分析矿区地形高差较大,形成了明显的地质构造及岩石变质作用,这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矿区地质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矿区黄金走向与矿床控制构造一致,矿床周边岩石发育程度较高,与矿床相关性较强。
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矿区地下水主要由基岩和围岩的孔隙和裂隙组成,是矿床成矿和矿产保存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矿井水的分析,发现PH值较低,而铁和铜的含量较高,这可能与矿床中的矿物成分有关。
此外,矿区存在大量的地表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也成为了矿山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濉溪县前常铁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相对复杂,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这对矿山的开发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矿山开发者应该加强对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和管理,保护好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发表时间:2019-10-31T13:44:53.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刘宝川[导读] 摘要:铁矿床的地质环境和构造大多十分复杂。
五矿矿业控股有限公司质量计量中心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铁矿床的地质环境和构造大多十分复杂。
沉积地层中的岩浆活动也是非常频繁和多阶段的。
沉积地层内部的一系列热液活动更为明显,对岩石矿体的侵蚀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各种成矿物质来源极为丰富,具有开采的前景和市场价值。
关键词:铁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引言铁矿石的开发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地方政府经济的整体规划和建设。
矿体开采是一项持续性的建设工程,在规划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资源。
1铁矿床地质特征 1.1地层与岩性研究区暴露在勘探外表面的岩层相对简单统一。
(1)第四系残坡面积层:集中在山坡表面,主要由黄色和棕色的砂质粘土和石灰岩组成。
岩石外表面受腐殖质的影响,岩石表面呈黄灰色,树木植被总体生长厚度一般为0.5米-3.5米。
(2)第二岩石段矿区主要分布西南部分,其中薄灰岩、粉砂岩脉纹十分清晰。
(3)第三岩石段:夹层岩石中的透镜体白云质灰岩和砂质泥岩,以及矽卡岩、石英岩、角化岩和大理石岩,通常受到强烈侵蚀,总厚度为270米至550米,成为矿区重要的采矿层。
1.2岩浆岩安徽区域的熔岩岩石不甚发育。
霍邱群变质蚀变岩包括石灰岩、混合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斜长片麻岩、超基性岩和煌斑岩。
它们大多数是脉状产出的,呈顺层片或斜交贯入,目前,总体规模普遍较小。
此外,西部长山到西大山地区的有脉岩出现,并以南北走向平行排列,受南向断层控制。
酸性岩脉型为花岗斑岩型、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中基性岩脉为闪长斑岩、玛瑙岩、煌斑岩,由西向东集中,是燕山中晚期的必然产物。
1.3矿石特征结晶矿石为浅灰色和灰黑色。
海绵状整体结构为自成型、半自形、小颗粒状和板状结构。
矿体在基本结构中散布并呈片状。
矿物质的非金属其他材料主要包括闪石、紫苏辉石、绿泥石、白云母、尖锐的魔晶石、磷灰石、云母、方解石,少量铁矿石分布在黄铁矿中的均匀细(0.02-0.2 ram)不混溶夹杂物。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是该地区的一处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矿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本文对该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前常铁铜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3′,北纬33°56′。
该矿床属于太行山腹地,地处华北地质构造带,地质背景复杂,主要由太古宙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
二、地质构造前常铁铜矿所在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存在多条断裂带和岩性变化带。
据初步观察,该矿床主要受到晚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多个构造段。
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1. 地下水系统根据实地勘探和钻探结果,前常铁铜矿地下水系统呈现复杂的特征。
下水位较深,水位埋深一般在100米以上,局部达到300米左右。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的渗漏。
2. 地下水含量前常铁铜矿地下水含量较丰富,地下水位较深,供水能力较强。
矿体周围存在多个水系,对地下水的补给起到一定的作用。
3. 地下水质量对前常铁铜矿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发现,地下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铁、铜、锌、镍等金属元素。
地下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盐含量较高,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净化地下水。
四、水文地质特征分析1.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前常铁铜矿地处复杂的地质构造带,地下水系统呈现复杂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
2. 地下水环境风险前常铁铜矿地下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和溶解性无机盐,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风险和影响。
需要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严格控制和处理废水,保护周围的水环境。
3.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尽管前常铁铜矿地下水位较深,但地下水含量较丰富,供水能力较强。
在矿产资源开发的也可考虑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满足当地的水需求。
前常铁铜矿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含量丰富,地下水质量需要净化处理。
安徽省淮北市王场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王场铁矿为隐伏中型铁矿,矿体主要赋存于王场倒转背斜北西翼的围岩与闪
长玢岩的接触带上,由11个矿体组成,主矿体产于地层转折部位,围岩蚀变强
烈,分带明显,矿石以透辉石磁铁矿石为主,矿体受地层、构造、接触带、闪长
玢岩控制,为一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标签:王场铁矿 闪长玢岩 倒转背斜 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王场铁矿位于淮北市东南约10公里处,为一隐伏矿床,1966通过验证磁异
常开始,后续通过开展工作确定为中型矿床。本文初步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
并对其控矿因素进行探讨。
1矿区地质特征
1.1区域地质背景
王场铁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的徐淮地块淮北断褶带内。处于“淮北坳陷”
中部,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下统石灰岩、燕山早、晚期中酸性的石英闪长玢岩和花
岗岩等,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岩体成矿作用强烈,是重要的成矿远景区。
矿体主要赋存于王场倒转背斜的北西翼(此段未倒转),萧县组青龙山段及
王场段,其次产于接触带上[1-3]。矿体距离接触带20~210米。矿体群出,密集
排列,迭加成层,中心向上凸起,边部向下侧伏,形成不对称的穹隆式矿体群。
矿体上凸部位与基底闪长玢岩上隆部位往往相对应,见圖1。
1.2 地层
矿区地层除第四系及少量的石炭系外,主要是奥陶系地层。矿区内奥陶系地
层自新至老归纳划分为三组五段。三组是奥陶上统阁庄组及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
和萧县组。五段是将奥陶系下统岩性自新至老归纳划分为上马家沟组岩性段、下
马家沟组岩性段,萧县组青龙山岩性段、萧县组王场岩性段和萧县组团山岩性段。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岩性多为紫色铁铝质页岩;奥陶系中统阁庄组白云质灰
岩、泥质灰岩、质纯灰岩互层;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上段以灰岩、斑纹状白云质
灰岩为主中部夹泥质条带灰岩,下段以厚层状质纯灰岩为主;萧县组青龙山段白
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岩互层夹土黄色薄层泥灰岩,王场段两层灰岩与两层角
砾状泥质白云质灰岩互层,团山段斑纹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4]。
1.3构造
矿区位于皇藏峪复式背斜和闸河复式向斜的相接部位,构造线方向北东55°
左右。矿区褶皱构造有王场倒转背斜,背斜两翼地层裸露。
矿区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可划分为两组,一组是与褶曲轴向基本一致或略
有斜交的纵断层,另一组是垂直于褶曲轴向的横断层。矿区内共有断层15条,
其中走向断层和斜切断层10条;横断层5条。岩浆的侵入始于构造变动之后,
故矿体不受断层的破坏。在矿区内尚未发现具有一定规模且破坏矿体的成矿后的
断层[5-8]。
1.4岩浆岩
钻孔揭露的岩浆岩是属燕山期的闪长玢岩,侵入于奥陶系萧县组灰岩之中,
岩体与围岩接触顶界面此起彼伏,但幅度不大。闪长玢岩蚀变常见到钠化、透辉
石化、红长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岩浆岩与矿体关系密切,尽管矿体远离
接触带约200米,但主矿体的形态和岩体顶界面形态基本一致。
1.5围岩蚀变
围岩发生广泛蚀变,最明显而且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围岩蚀变有蛇纹石化、
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阳起石透闪石化、钠化、大理岩化、红长石化、
透辉石化和石膏化等。由内带向外带形成绿帘石透辉石闪长玢岩带——透辉石矽
卡岩带——石膏化角砾状泥质灰岩带——大理岩角页岩带——绿泥石金云母岩
带,见图2。
2矿体及矿石特征
2.1矿体特征
王场铁矿属中型矿床,自上而下共划分为11个矿体(Ⅰ~Ⅺ),矿体的倾向
大体以纵1线为界,在其北侧,矿体北倾,倾角5°~25°,延伸较远,受层间裂
隙和层间破碎构造控制;在纵1线南侧,矿体南倾,倾角5°~35°,延伸较短且
很快尖灭,受垂直岩层层理的一组张性构造裂隙控制。Ⅳ、Ⅴ1、Ⅵ三个主矿体,
走向大至呈东西向,肥大部分产于地层转折部位。
Ⅳ号矿体长620米,宽70~388米,埋深负207~384米。厚0.13~34.80
米,平均厚度12.26米。矿体平均品位全铁为40.81%,硫为2.42%。
Ⅴ1号矿体矿体长620米,宽100~410米,埋深负236~398米,厚0.43~
33.03米,平均厚度为6.76米。平均品位全铁41.13%,硫2.18%。
Ⅵ号矿体长820米,宽100~548米,埋深负253~415米,厚0.41~39.28
米,平均厚度13.69米。平均品位全铁44.32%,硫3.20%。
2.2矿石质量特征
矿物成分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占矿石矿物含量的48%,黄铁矿占4%,赤
铁矿、磁赤铁矿、黄铜矿、白铁矿占1~3%,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磁黄铁
矿在矿石中含量极微,硫钴矿偶见。
脉石矿物有透辉石、蛇纹石、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金云母、阳起石、
透闪石、绢云母、石英和滑石等,占矿石中的矿物量为45%。
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晶粒状结构,其次为半自形晶~他形晶粒状结构,交代
结构、压碎结构较少。
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和条带状构造为主,其次有浸染状、团块状、角砾状、
脉状、松散状和皱纹状构造等。
2.3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以透辉石磁铁矿石为主,方解石磁铁矿石次之,蛇纹石磁铁
矿石少量。前者以致密块状为主,浸染状、团块状、条带状次之;后者以浸染状、
条带状为主,块状次之。并普遍含黄铁矿颗粒及少许黄铜矿星点。从化学分析结
果看来,致密块状矿石均为高硫富铁矿石,浸染状、条带状、团块状矿石多为贫
铁矿石。
3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1)控矿因素
围岩(地层)控矿:围岩对矿体的控制作用,一是泥灰岩层,泥灰岩在成矿
过程中,起保护矿液扩散的作用;二是含镁质碳酸盐类岩层。碳酸盐类岩石在含
矿热液作用下,易被磁铁矿交代,在交代过程中,围岩中的镁质进入含矿溶液中,
这样加速矿液中的铁质沉淀。
构造控矿:矿体产于王场倒转背斜(王场矿床未倒转)两翼的萧县组青龙山
段中下部,王场段和团山段上部地层中,凡是赋存于青龙山段、王场段中的矿体
(Ⅻ~ⅩⅧ),均受层间破碎带和层间裂隙带控制。
接触带控矿:接触带往往受到闪长玢岩体的上隆或下凹控制(接触界面上隆
或下凹),接触带中有较发育的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与矿体关系密切。
闪长玢岩控矿:矿体受闪长玢岩的顶界面隆起控制,这种现象在王场矿床的
中部、东部的主要矿体中较为突出,含矿热液主要来源于闪长玢岩。
(2)矿床成因
磁铁矿体赋存于正接触带至远离接触带下奥陶统萧县组,矿体中普遍见矽卡
岩矿物,形成透辉石磁铁矿石,大理岩和角砾状泥质灰岩在矿体内呈为捕虏体或
残块,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上的联系,成矿母岩即为闪长玢岩。
因此该矿床为一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4结论
本为初步总结了王场铁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控矿因素进行探讨。得出
王场铁矿为隐伏中型铁矿,矿体主要赋存于王场倒转背斜北西翼的围岩与闪长玢
岩的接触带上;矿石以透辉石磁铁矿石为主,矿体受地层、构造、接触带、闪长
玢岩控制,为一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参考文献
[1] 孙庆安等.1985.安徽省濉溪县三铺地区铁铜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安
徽省325地质队.
[2] 郑世柱等.2008.淮北地区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潜力.安徽省325地质
队.
[3] 熊化龙等.1980.安徽省淮北地区成矿远景区划说明书.安徽省325地质队.
[4] 李玉发,姜立富等.1997.安徽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 安徽省地矿局区调队.1990.安徽省岩相古地理图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
术出版社.
[6] 徐树桐等.1993.中国东部徐~淮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及其背景[M].北京:地
质出版社.
[7] 李自坤等.1979.安徽省(1/50万)构造体系图说明书.安徽省区域地质调
查队.
[8]李四光.1965.地质力学概论[M].北京:地质力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