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地质构造与成矿控矿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42
第十五章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一、成矿控制:(一)区域地球化学控制: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区域高背景是该元素富集成矿的结果或者原因。
结果:同一成矿作用在形成矿床的同时形成广泛的成矿原生晕。
——矿体附近异常最强,向外逐渐接近正常场。
原因:由于某个区域的某些地质体中成矿元素丰度较高,成为后期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
——矿床的外围存在负异常。
在一些重要的成矿集中区域,某种或某些成矿或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常常表现出穿层富集,岩浆岩具有继承性富集,反映的是这些物质长期的注入,反映的是地壳下部圈层的贡献。
(二)构造控制:时间上——成矿前构造(矿床、矿体的分布、产状)、成矿期构造(矿床或矿体内的分带、贫富变化、成分和组构的复杂性)、成矿后构造(矿床的改造、变化和保存)。
规模上——控制着成矿集中区的大小:成矿域—成矿带-成矿亚带-矿田—矿床-矿体。
构造带分布的规律性控制着矿床的分布规律,比如等距性规律。
不同的类型的矿床受控于不同的构造型式:一般的热液矿床—-断裂裂隙;高温岩浆热液矿床(接触交代矿床)——接触带构造系统;次火山热液矿床——古火山机构(环状、放射状裂隙系统);沉积矿床——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断陷、坳陷)。
(三) 岩浆岩控制:1、岩浆岩成分控制——成矿专属性:富镁超基性岩——铬铁矿(含铂族元素)矿床(富镁纯橄岩)富铁超基性岩——V、Ti磁铁矿矿床(辉长岩、斜长岩)镁铁质超基性岩——同你硫化物矿床(苏长岩、辉长岩,辉岩、橄榄辉长岩等)碱性超基性岩——稀有放射性、稀土元素、Ti、磷矿床钙碱性中酸性岩——斑岩型铜钼矿床等偏碱性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玢岩型铁矿、硫铁矿。
2、岩体的规模控制:对于岩浆分结矿床——岩体规模大有利岩浆熔离矿床:原地熔离成矿——规模大;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与岩体出露规模无关。
岩浆热液矿床:中小型岩体更有利(含矿热液的挥发性作用)岩浆岩的双层结构:浅岩浆房――深部岩浆房(规模大,成矿物质保证)3、岩相控制:岩浆分结矿床、岩浆熔离作用——深成相更有利热液矿床——中浅成相更有利,如深度太大,大的压力保持含矿气液的分散,不利成矿。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矿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有利的地质和物理化学因素的结合,构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具有足够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成对成矿经常起到基本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按其作用规模可以划分为若干级别。
全球性构造带控制全球性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大区域或区域构造控制区域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而矿田和矿床构造则控制着矿床和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
在已有的研究矿田构造的文献中,对于构造的控矿作用,只是讲到其作为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矿液运移的通道、矿石堆积的场所和成矿后的构造破坏等四个方面的作用,而缺乏对构造控矿作用全面的历史分析。
从成矿作用的全过程看,我们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作为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
如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常是堆积沉积矿床包括火山沉积矿床的有利构造环境,而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带则是多种内生矿床的产出地带。
(2)构造运动为成矿作用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含矿流体运移和聚集的驱动力;实际地质资料和有关模拟实验均表明,岩石中的水、油、气等的动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构造因素控制的。
(3)有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孔洞、空隙和渗透带等是含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路,一般将这类构造称为导矿或运矿构造。
岩浆或变质成因热液向上部运移时需通过导矿构造,而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向深处运移并沉淀成矿也需要导矿构造作为通道。
(4)各种构造形成的开发空间,如断层和裂隙的启张部位、各种空隙和疏松破碎带以及地表分布的各样洼地等均可作为内生矿床或外生矿床的就位场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床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5)岩石的应力状况和应变作用影响着成矿的物理化学参数。
这些参数在构造应力场的不同部位是有差别的,因而对矿质在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和运移机理以及矿质沉淀都起着不同的作用。
(6)在不同的构造类型中可以发生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例如,矿床在断层或裂隙中充填后形成脉状矿床。
(7)构造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是导致成矿作用脉动性的基本因素,是划分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重要依据,这在汽化热液矿床中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徐元芹;刘乐军;李培英;杜新远;李萍;张晓龙;高伟【摘要】本文通过海岛调查及已有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我国典型海岛存在滑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风沙灾害、断层、港湾淤积、滩面冲蚀、沙滩泥化、浅层气、砂土液化、地震、软土地基15种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最多,基岩岛岛岸、岛陆和近岸海底均可发生;其次为海岸侵蚀,在基岩岛、泥沙岛均有分布,主要发生于岛岸;再次为海水入侵(合咸潮入侵),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湿地退化也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其他灾害类型的分布较少.通过对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发现各地质灾害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为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剧,各地质灾害之间还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5(037)009【总页数】13页(P71-83)【关键词】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成因机制【作者】徐元芹;刘乐军;李培英;杜新远;李萍;张晓龙;高伟【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辽宁省海域和海岛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辽宁沈阳11000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烟台大学环境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海岛作为我国海上陆地国土和第二经济带的基地,具有军事区位优势和港口、养殖、景观旅游、油气、矿物、风力等资源优势,正日益成为促进未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并在国家权益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某铅锌矿矿床构造特征\成矿及控矿因素的探讨作者:范文贵鲍威宁显周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16期摘要:根据矿区内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及主构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对矿区内主构造特征、含矿性以及矿床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进行了解析。
并结合区域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条件对某铅锌矿床的找矿远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矿规律;控矿因素;主构造;铅锌矿中图分类号:TD219文献标识码:A1 区域构造特征该矿区在南岭东西向构造带,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联合作用下,构造应变非常复杂,以逆冲断层,紧密褶皱发育为特征。
北西向、北北东向构造非常明显。
区域内大的构造有4个,即云炉河-银厂坡断裂带、垭都-蟒洞断裂带、威水断陷盆地构造带、威宁水城褶皱带。
1.1 云炉河-银厂坡断裂带位于昭通-曲靖深大断裂带东侧,走向15°~30°,倾向东,倾角45°~60°,NE端在云炉河交于垭都-莽洞断裂带上,SW向延伸进入云南会泽。
断裂带内逆冲断层发育,具有典型的多期活动特点,主断裂为云炉河-银厂坡逆冲断层。
经历多期断裂构造活动,形成了云炉河-银厂坡成矿亚带多样的铅锌控矿系统。
在构造发育或构造复合部位往往控制铅锌矿床,在主断裂带内及其派生的羽状断层、层间破碎带或多组断层交汇部位控制铅锌矿体。
层间破碎带内的矿体,多呈透镜体状和似层状。
1.2 威宁-水城褶皱带由NW向的威水背斜、偏坡向斜和与之相伴的水城断层等纵断层组成。
褶皱带长约120km,宽15~20km。
三个紧密褶皱大致呈左行排列,褶皱紧密而不对称。
NE 翼地层倾向NE,倾角30°~54°,SW翼地层陡立,甚至倒转,倾角60°~90°。
褶皱带显示出强烈的挤压变形特征,表现在其翼部可见大量的层间劈理、层面擦痕、压溶缝合线和构造透镜体发育。
褶皱带内的纵断层均为高度逆冲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
1.3 威水断陷盆地构造该构造带变形特征非常明显, 斜跨贵州西部并向北西延伸至云南, 向南东延入广西, 在云南省内长约400km,宽50~70km,总体走向300°~310°。
海南省后万岭铅锌矿床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海南省后万岭铅锌矿床是我国南方著名的富含铅锌矿床之一。
在这个矿床中,铅锌矿的产出主要受到控制矿因素、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因素对于后万岭铅锌矿床的影响。
控矿因素后万岭铅锌矿床主要出露在长丰岭-富贵角地区。
这个矿床年代古老,基本上形成于中、晚泥盆世期间。
由于矿床位于一个构造复杂多彩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因此控制矿因素非常多样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地质构造条件后万岭铅锌矿床位于海南岛东南部的长丰岭 fault 单斜推覆带内,其发育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褶皱和推覆等较为复杂的构造。
其次,在这个矿床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地质构造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由于所处的岩体构造条件多样,并且在地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变化,因此有利于铅锌矿床的形成、聚集和保存。
2. 基底岩性条件后万岭铅锌矿床产状在中、晚泥盆世的海南岛花岗岩质花状岩体和角岩体内部、与邻近黑云母片岩接触部位、板岩上覆片状矿层内部和裂隙、节理等地方。
因此,基底岩性条件对该矿床铅锌矿的形成、聚集和保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矿床成因后万岭铅锌矿床的成因相对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热液、深热液等多种因素。
其中,热液为主要成因。
这是因为,该矿床发育在断裂带或断裂夹层与围岩接触面之间,断裂或夹层是成矿通道,同时也划分了不同的矿体,这种情况有利于热液聚集、沉淀和成矿。
成矿模式后万岭铅锌矿床成矿方式主要为热液成矿和深热液成矿。
其中,热液成矿是主要成因,而深热液成矿作用是次要的。
在这个成矿模式下,热液活动产生的各种成矿元素在岩石圈内运移,然后在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下聚集、富集形成铅锌矿床。
此外,矿床热液尤其是深热液流体的性质、成分、活性和运移途径等方面的变化,也决定了矿床的矿物组合和成矿特征。
总的来看,后万岭铅锌矿床的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都对这个矿床的形成、聚集和保存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一、工作区范围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是海南省省会,是海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
地理坐标:东经110°10′18″~110°41′05″,北纬19°32′~20°05′,全市陆地面积2305 km2。
海口市分设美兰、琼山、龙华、秀英4个区,共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38个社区居委会、248个村民委员会、2765个经济社(村民小组)、4个农垦农场、2个省属农场。
其中,24个镇包括新埠、灵山、演丰、三江、大致坡、府城、龙塘、云龙、红旗、旧州、三门坡、甲子、大坡、城西、龙桥、龙泉、新坡、遵谭、长流、西秀、海秀、石山、永兴和东山镇。
截止2003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66.92万人,户籍总人口为139.1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7%。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6.05万人,农业人口为63.1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4%和0.7%。
二、交通位置海口市属海南省省会,区内交通发达,海口市主城区现有龙昆路、白龙路、丘海大道等南北向主干道,以及滨海大道、南海大道、海秀大道、海府路等东西向主干道,交错贯通全市连成城市地面交通网络。
全省的重要公路包括东线高速公路,西线高速公路,海榆东线,海榆中线,海文高速公路等均以此为起点,贯穿全岛。
粤海铁路为国家铁路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形成综合性的运输体系。
这些公路、铁路线纵横交错,构筑了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海口市现有海口秀英港、海口新港两个主要港口,万吨泊位2个,千吨泊位18个,开通海口到广州、湛江、海安和越南下龙湾等城市的定期客运航线。
有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可通往国内70多个城市。
详见图1-海南省交通图。
三、地理概况海口市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与广东省海安镇隔海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
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305平方公里。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1.锰结核⼴泛分布于什么位置?这⼏年国际⼤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属矿产之⼀的锰结核⼴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属矿产之⼀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属于深海底⾦属矿产之⼀的海底热液⼀般沿增⽣板块边缘和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孔和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烟囱”、“⽩烟囱”是怎么回事?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在深海底的奇观—“⿊烟囱”和“⽩烟囱”。
“⿊烟囱”是发⽣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于渗⼊海⽔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物的⽣长,因此在“⿊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虾⽩蟹。
⽽⽩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晶质SiO2成分和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美丽的“⿊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
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性和可采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开发包括哪三个⽅⾯的内容?海底油⽓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产过程可包括三个⽅⾯的内容。
⾸先是海底油⽓资源的勘探,常⽤地震波的⽅法来寻找海底油⽓矿藏。
其次是海底油⽓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
最后是海洋油⽓的输送,⼀种是由船舶运输,另⼀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的勘探、开采是⼀项⾼投资、⾼技术难度、⾼风险的⼯程,国际合作和⼯程招标是可⾏⽅式之⼀。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研究进⾏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段.⼤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属第⼀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和电视等;专项调查⼿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磁⼒和热流等项调查.114.海洋地质调查⽅法有哪些?(⼀)海底地形地貌测量1、回声测深(单、双频)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体地形图)3、旁侧声呐扫描(⼆维海底平⾯地形图)(⼆)海底地层探测1、声学地层剖⾯仪(浅、中、深)地层厚度、层理结构和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断层、埋藏古河道)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震源(⽓枪和电⽕花)和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器和记录仪)3、海底地震观测(三)重⼒测量根据重⼒异常值推算具有异常密度的地质体及密度变化界⾯的形状和埋藏深度。
doi: 10.11978/2023004 海南岛北部海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污染评价曾维特1, 2, 张东强1, 3, 刘兵1, 4, 杨永鹏1, 3, 张航飞5, 吴多誉1, 王晓林1, 31. 海南省海洋地质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 570206;2.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院, 海南海口 570206;3.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海南海口 570206;4.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南海口 570206;5.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零七地质队, 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 对海南岛北部海湾研究区表层海水进行调查取样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查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溶解态)As、Cd、Cr、Cu、Hg、Pb和Zn含量及其空间分布。
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明确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来源并研究控制其分布的主要因子, 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权重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研究区海域海水重金属污染情况。
结果表明, 表层海水中As、Cd、Cu、Hg、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14、8.68、0.057、2.07和26.24μg·L−1, Cr含量低于检测限。
重金属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寨港、铺前湾湾顶及东侧沿岸、迈雅河与道孟河河口处。
南渡江入海口、如意岛周边海域和海口湾近岸海域, 表层海水清洁度高, 评价为无污染。
海口港外围、迈雅河与道孟河入海口、铺前湾湾顶及东侧沿岸、木兰湾西侧, 污染程度低—中等。
东寨港内部污染程度中等—严重, 其中演丰河入海口污染程度最为严重。
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从大到小为Pb、Cu、Zn、Hg、Cd、As, 应将Pb、Cu和Zn同时作为今后该海域环境重点监测对象。
近岸海水中重金属主要来自陆源输入, 其次为船舶污染, 同时还包括大气输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等污染源。
高盐度低pH可促使重金属从水体悬浮颗粒中解吸释放, 此外水动力条件也是重金属分布差异性主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