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文件
- 格式:pdf
- 大小:314.03 KB
- 文档页数:11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价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西南大学教务处12020年4月19日西南大学文件西校〔〕605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单位:为贯彻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促进学校本科教学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整改要求,学校制定了《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 1 -2020年4月19日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切实整改。
西南大学10月26日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为促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西南大学)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建设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本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需要改进的工作1.生师比偏高,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有待增强- 2 -2020年4月19日学校生师比偏高(20.2:1),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18:1),也明显高于211高校的平均水平(16.97:1);各二级学院(部)生师比差别较大,有的学院达到30:1。
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重量不重质。
2.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后期运行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推动乏力。
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台套数不够,不能完全保证实验课程开设。
实验场所与设备建设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室场地分散,相同或相近的实验项目重复,大型仪器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指导教师行业背景缺乏,实践指导经验不足。
3.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保障度有待提高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偏少,立项数不够多。
国际化教育- 3 -2020年4月19日经费不足,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偏低,中国学生走出去与境外学生走进来都不够多。
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数量不充分,无法满足本科学生修读要求;交叉学科的课程和不同专业老师共同开发、合作讲授的课程资源少,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修课难度大。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件西校地科院〔2018〕6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全体师生:《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年9月28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教财〔2014〕1号)《西南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西校〔2012〕450号)《西南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设置及管理办法》(西校〔2013〕348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在我院就读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具备申请资格。
第二章国家奖学金参评条件和评选办法第三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申请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思想品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友善、团结同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学习:学习成绩优异,无重修、补考科目。
(三)科学研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以西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包括培养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作为第一作者对待)在本学科领域发表不少于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其中,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级别应为SCI期刊(自然科学)、CSSCI期刊(人文社会科学)、SSCI(3区以上)外文期刊(人文社会科学)、A&HCI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级别应为《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西校〔2015〕620号)及《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以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西校〔2015〕621号)的刊物分类中B级及以上级别。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件西校地科院〔2018〕8号关于印发《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全体师生:《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年10月23日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进一步调动学院在校本科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院成立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对学生积极、顺利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全面领导。
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党委副书记、分管科研副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学术委员会主任、团委书记、科研秘书、本科教学秘书、本科生辅导员、学生双创中心主任。
第三条学院团委成立学生双创中心,设主任一名,由分管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会副主席兼任。
学生双创中心的日常工作由学生双创中心下设的创新创业部负责。
具体职责如下:1.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发动,并为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做好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2.全面规划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方案,实施地理科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负责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等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4.上级交待的其他工作。
第四条学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指导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对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验、论文撰写与发表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
第五条学院对学生参加地理科学相关专业全国性竞赛提供经费支持,并委派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第六条学院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给予综合考评加分奖励,加分标准参照《地理科学学院本科学生综合考评实施细则》。
西南大学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整顿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和《重庆市普通高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制定《西南大学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
第二条成人高等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系指教育部批准,国家承认其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和脱产本科班,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等)培养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的本科毕业生。
第三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由校学位办公室负责。
校内各培养单位、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负责申请人的成绩核查。
第四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必须坚持择优授予的原则。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申请学士学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函授、夜大学和脱产本科班应在四年内完成本科课程学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在五年内完成所有本科课程学习(三)在学期间本专业规定的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含毕业论文)的平均成绩:成教本科生(成脱、函授、夜大)达到70分;自考生达到65分。
毕业论文成绩优良或在80分以上。
三年制以下(含三年)本科补考科目不超过三门,五年制以下本科补考课目不超四门。
(四)在读本科期间或取得毕业证书一年之内参加由重庆市学位办组织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在本科期间2006年5月前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或实行新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分数在426分以上(含426分)。
西南大学文件西校〔2020〕60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授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修订)》的通知各单位:《西南大学授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修订)》已经2020年第4次校长办公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西南大学2020年4月7日- 1 -西南大学授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修订)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位〔2019〕20号)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函授、网络教育以及主考学校为西南大学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
第三条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应是我校已获得学士学位授权并正在开展全日制本科生培养的专业。
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名称须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一致。
第四条申请学士学位的学业水平测试由外语水平测试、学位课程考试(核)和毕业论文答辩三方面组成。
第五条函授和网络教育专业的学位课程指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由学校在主考专业课程中确定不少于3门课程作为学位课程,课程清单另行发布。
第六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不存在有效期内的受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情形。
(二)获得西南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不超过2年。
高等- 2 -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取得第一门合格课程成绩至毕业证书颁发时间不得低于2年,不得超过6年。
(三)申请人本科毕业专业名称必须与我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一致。
(四)函授、网络教育学生取得本科学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取得本科阶段第一门课程合格成绩后,达到下列外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第二外国语)水平测试条件之一:1.省级学位办组织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2.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及以上,成绩合格;3.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考试,成绩达到400分及以上;4.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大学英语成绩达75分及以上。
西南大学文件西校〔2014〕612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的通知各单位:《西南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2014年12月22日- 1 -西南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对学生的处理和处分程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西南大学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学校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学生。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申诉,是指学生对学校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处理或处分决定有异议,向学校提出撤销或变更处理或处分决定的意见和要求。
第四条学生坚持依法、严肃、诚实的原则提出申诉;学校坚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处理申诉。
第二章申诉处理机构第五条学校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
第六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由学校分管校领导、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保卫处等单位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法律顾问组成,组成人数为奇数。
第七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律事务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组织召开委员会议、办理复查结论、- 2 -提交学校重新研究等工作。
第三章申诉的提出及受理第八条学生对学校处理或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处理或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委员会提起书面申诉。
第九条依照本办法,提出申诉的学生本人是申诉人。
申诉人可以委托1-2名代理人参加申诉。
第十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申诉:(一对违纪、违规处分决定不服的;(二对取消入学资格决定不服的;(三对退学处理决定不服的;(四对学校有关部门所作涉及学校、教职工侵犯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处理决定不服的;(五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出申诉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不予受理:(一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申诉人资格;(二超出申诉范围或者超过申诉期限的;(三自动撤回申诉或者在接到复查决定书后就同一事项和理由再次提出申诉的;(四已就申诉事项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并已被受理的;(五申诉书不符合要求且拒不改正的。
西南大学文件西校〔2018〕311号西南大学关于表彰2018年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决定根据《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评选通报普通高等教育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的通知》(渝教工委〔2014〕28号)和《西南大学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办法》(西校〔2007〕248号)文件精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各师范生培养单位推荐,学生工作部(处)、教师教育学院审核,学校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决定授予马克思主义学院敖玉巧等328名学生“西南大学2018年优秀师范毕业生”荣誉称号。
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学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勇于创新,争取- 1 -成为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家;希望其他师范生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念,刻苦钻研,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附件:西南大学2018年优秀师范毕业生名单西南大学2018年6月15日- 2 -附件西南大学2018年优秀师范毕业生名单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5名)敖玉巧陈悦郭用洪柯洒李勇李照昭刘蓉欧阳以芮齐淳麟孙磊徐钊杨倩岳蒋莎周小群夏库热阿·托特木汗二、教育学部(共15名)黄惠敏黄月兰欧阳梦婷夏艺璇曾欢蒋蕾李静李润霞刘璐刘婉钰柳茹嫣田雪雨王月苗魏思伊杨惠茹三、心理学部(共4名)江蕾李琦刘温妮肖莉四、体育学院(共19名)陈白玉邓禾萍方津慧葛超超黄小芳蒋欣巧廖晋增马洁敏孙灵芝田丽平田仁美万福蓉王蕊韦利巧吴方英杨兰杨媚余万富张书彪五、文学院(共38名)白雪陈星陈晏泽段赵可欣付廷俄- 3 -付庭榕公丽郝殊卉洪宇黄婷婷况宗洁雷祎李佳蓓刘斌竹刘田田马冬姝马欢马倩倩石一伶谭肖王晓丹王媛媛王祖琴徐娟尹清萍尹秀蓉岳紫玲张嘉昕张靖雯张静张陆铭张满毅张鹏张爽张芸菁赵欣周清清邹雨奇六、外国语学院(共40名)陈洁崔辰邓钰婷丁田冯靖媛冯燕高佳媛高铃高露芮耿冰龚玉婷黄久诗黄莉莎黄瑞雪李雨桐廖婷林秋雨刘丹丹明珠欧意潘荟月彭静邱若楠格邱元倩桑雨晶宋桂华宋开利粟梦婷王开欣王梦情幸欣徐静文杨梅梅杨莹张佳敏张游莹赵慧雯赵轶琳钟兰婷周诗颖七、音乐学院(共16名)陈洁若成子君方禹朝李越罗钦元马千惠任凯唐涵睿唐艺芸田蜜汪妍言谢宇蛟杨毅京余凡松张闻迩朱粒嘉八、美术学院(共14名)- 4 -陈茜傅梦雨胡琳刘倩刘妍茜王郸婕伍玉杨修然臧江郑佑罗继宇屈利桃屈颖周小琬九、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共22名)崔元代新杜宜桦贺燕黄安军蓝方李雪刘丹刘硕石碧山宋振唐佳王丽媛王若晨吴昱泽杨俊琳杨娜庾航袁建芬张琼月张宇郑子萍十、数学与统计学院(共42名)蔡静陈林储晓巧戴璐董天晨付一梅官开滢韩鲜丹贺小玲黄宇庭姜含笑蒋璐蒋梦妮李朝霞李璞李韵涵凌之君刘菁华刘雍美罗静罗立冰马璟彭超君邱问冉维任旅海史美霞眭秋霞孙玉婷王娜王银川王玥琪王泽宇文婕项紫涵邢祯钰杨慧贤尹东阳苑天培张海悦张娇张玉洁十一、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共25名)陈义玮陈芷琪陈忠阳高慧高奕辜丽叶郝梦瑶胡建强黄素霞黄维- 5 -蒋琳刘宇婷罗玲潘佳梅潘娟潘强权钰媚王淑秀文吉强吴维维杨双溢杨兴杨雪张蕾张悦十二、化学化工学院(共25名)蔡义鑫陈秀蓉丁小雪丁晓杜袁付蕾况钎册李静李桥生练海敏梁蒙刘慧龙芳芳卢悦潘旭石国倩王勉王权肖路红杨冰瑶杨璐嘉杨羽玲张恒赵迪周丽十三、生命科学学院(共20名)曹红羽邓燕段静葛如萍贾玥李庆刘师宇庞婷权佳唐胜朵汪思梦王梅力闻静吴国艳伍婉庭向丽欣张芳张梦雪郑自展卓杰十四、地理科学学院(共21名)白友情蔡斌蔡丹丹陈晨陈明欢崔婧管珺和晓田李安然李秀月廖怡孙燕吴颖阳娟姚超一张健君张生燕张宇郑钰心朱田雨邹宏林十五、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共12名)蔡雪建陈梦代黎党东梁燕- 6 -林琳龙文华欧阳阳向瑜婷许春莹闫敏杨仲毅- 7 -西南大学办公室2018年6月15日印发- 8 -- 9 -。
西南大学文件西校〔2015〕621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以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各单位:《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以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已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2015年12月31日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以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的管理,提高学校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质量导向,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与成果的分类和认定。
第三条人文社会科研项目及成果分类与认定包括科研项目、论文类成果、著作类成果、应用类成果、获奖成果、创作成果等六类。
第四条所有项目必须以“西南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成果必须以“西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论文类成果若为通讯作者,必须是末位排名者;若是学生在读期间和导师在国内共同发表的学术成果,排名学生之后的第一导师视为第一作者。
第二章科研项目第五条项目分类项目按来源分为国家项目、部委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厅局项目、横向项目(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校项目七大类。
第六条项目认定项目按来源和经费额度分为T、A、B、C、D、E、F七个级别,除F级项目外,其余项目均须有立项单位资助的在校经费。
T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工程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建设);合同经费在80万元及以上的A级项目。
A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资助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教育、艺术、军事单列学科);教育部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培育);在校经费10万元及以上且单独建帐的T级项目的一级子课题;合同经费在30万元及其以上的B级项目;年在校经费累计80万元及以上的单个D级项目。
西校[2015]620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西南大学文件西校?2015?620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已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15年12月31日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和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涉及的科技项目是指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明确科学研究或开发应用目标并由科研管理部门单独立项管理的科技任务。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发展、成果应用及其他科技服务等,不包括仅提供原始数据的委托测试类任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涉及的科技成果指我校科技工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以“西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取得的具有学术价值或经济社会价值的智力产出。
科技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知识产权、产品、奖励与表彰、应用、创意设计等七个大类。
科技成果定级按类别根据成果质量和成果价值分别设置分级数量和定级标准,不同类别之间不作对应认证。
第四条本办法所涉及的科技平台指由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批准依托学校建设的从事自然科学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测试鉴定、资源保存、试验观测、孵化转化、科技服务、专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科技活动的基地或机构。
第二章分类定级标准第一节科技项目第五条科技项目按项目来源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和学校项目三个类别,其中纵向项目包括国家项目、部委项目(课题)、省(区市)项目、国际项目。
(一)国家项目指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的项目(课题)或在科技部统筹下由其他行业部委批准的专项项目(课题),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大类科技计划所属的项目(课题);(二)部委项目指由国家各部委(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的其他项目(课题);(三)省(区市)项目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其各部门、省级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的项目(课题);(四)国际项目指受国(境)外政府或其他机构直接委托的项目(课题);(五)横向项目指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以下政府及其各部门批准或受校外企事业单位、自然人委托的项目(课题),各级各类重点科技平台设立的开放课题;(六)学校项目指由我校相关部门批准或委托的项目(课题)。
西南大学文件西校〔2017〕31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单位:《西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管理办法》经校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2017年1月16日- 1 -西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过程管理,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查重、评阅、答辩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机制,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位论文预答辩(一)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检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进展、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凡我校博士学位申请者必须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可提出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申请。
预答辩程序如下:1.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工作,达到所在学科规定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初稿,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在正式答辩3个月前向所在培养单位提出学位论文预答辩申请。
2.培养单位根据申请预答辩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内容,聘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博导、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7人(校内、校外不限,申请预答辩者指导教师不能作为预答辩委员会成员),组成预答辩委员会,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备案。
3.学位论文预答辩由预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按正式答辩的程序和要求公开举行。
每位申请者预答辩时间不少于60分钟。
- 2 -4.预答辩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审查,重点检查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理论运用、实验或调查研究的立论依据、数据处理、关键性结论、工作量、研究成果、学术规范等内容,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采取评议方式做出博士论文预答辩是否通过的决议,对有争议者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议。
预答辩决议结果分为通过、修改后通过、不通过三种。
决议结果运用如下:(1)预答辩“通过”者,可在论文修改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预答辩“修改后通过”者,须在3个月至半年内,根据预答辩专家意见进行认真修改,经导师和预答辩委员会主席审阅同意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预答辩“不通过”者,须对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修改,经导师审阅同意,于半年后重新申请学位论文预答辩。
(二)各培养单位要逐步开展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参照博士研究生预答辩程序和要求执行。
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一)学位论文在评阅送审和答辩前,须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未通过者,不予送审和答辩。
(二)撰写学位论文的实验、调查数据等原始依据,由培养单位或指导教师保存3年备查。
- 3 -(三)博士学位申请者须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之日起2个月之内,硕士学位申请者须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之日起1个月内,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修改完善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通过检测的电子版学位论文将送国家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校档案馆存档。
三、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一)指导教师审查研究生指导教师是学位论文质量及答辩资格审查的第一责任人,须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科的规范要求,对提出学位答辩申请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审查,明确签署是否同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意见。
指导教师应与学位论文未达到规定水平,不同意其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进行充分沟通,签署不同意其答辩的具体理由和意见,报培养单位学术委员会审核备案。
(二)培养单位审查通过导师和毕业资格审查的研究生,按培养单位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材料,并进入研究生管理系统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各培养单位严格审查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通过审查名单。
四、学位论文评阅(一)评阅方式1.研究生(不含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100%“双盲外评”;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双盲外评”比例不低于- 4 -申请人数的20%;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不进行“双盲外评”。
2.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不进行学位论文“双盲外评”,由各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评阅:(1)自然科学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2篇(含)以上为学位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国外A1高水平学术论文;人文社会科学发表1篇(含)以上为学位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国内外A1高水平学术论文。
(2)自然科学硕士研究生发表1篇(含)以上1篇(含)以上国内A1或国外A2学术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发表1篇(含)以上国内外A2学术论文。
(二)学位论文评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安排学位论文评阅工作,负责评阅单位审核,对评阅过程进行监督,并随机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由学校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评审。
各二级培养单位负责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学位论文评阅实施办法和相应的保密规则,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评阅的公正、公平,真实反映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
各二级培养单位纪委负责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的过程监管。
(三)评阅专家构成1.博士学位论文:3位校外同行专家2.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2位校外同行专家。
其中以研究生毕- 5 -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需3位校外同行专家。
3.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位同行专家。
其中教育硕士3位同行专家。
同行专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生产、管理一线或基础教育一线。
4.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按学位层次和类别,由培养单位组织校内外专家评阅。
(四)评阅结果的使用1.学位论文评阅实行“一票否决”制。
评阅意见有1票不同意答辩者,取消本次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或延期毕业。
2.学位论文评阅全票不同意答辩者,学位论文需重新开题论证、撰写,或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3.研究生应依据评阅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向答辩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修改报告”,详细列出修改内容,说明学位论文修改情况。
(五)评阅结果争议的处理1.师生对学位论文评阅结果有学术争议,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1)学生与导师共同向所在培养单位(或学科所属)学术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申诉书需明确陈述认为评阅意见不成立的详细理由。
(2)培养单位(或学科所属)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 6 -议,审议申诉理由是否成立,做出是否同意复评的决定。
必要时,学术委员会可聘请同行专家作出书面鉴定意见作为委员会研究评判的重要参考依据。
培养单位(或学科所属)学术委员会不同意复评者,取消本次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或延期毕业。
培养单位(或学科所属)学术委员会同意复评者,按“双盲外评”论文要求提交原学位论文2份。
2.复评论文送审方式(1)博士学位论文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再次盲评2份,且送评时间为第一次评审结束30天后。
(2)硕士学位论文由各培养单位按“双盲外评”方式送评。
3.复评结果的使用(1)复评2票通过者,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答辩时间由各二级单位自行安排,答辩通过者,按学校规定时间提交学位授予审核申请。
(2)复评有1票以上(含)未通过者,论文确定为“有质量问题的论文”,延期毕业,且不能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对学位论文作出重大修改,1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复评意见为最终评阅结果。
五、学位论文答辩(一)答辩委员会组成及报批- 7 -1.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同学科领域的教授或研究员5人(含)以上(单数)组成,其中校外专家2-3名,博导人数不得低于1/2,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含)以上(单数)同学科领域专家(副高职称以上)组成,其中校外专家1-2名,硕导不低于3名,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含)以上(单数)同学科领域专家(副高职称以上)组成,其中校外专家2-3名(须有1名行业专家)。
导师不能作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委员会成员。
2.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各培养单位统一组织,按二级学科专业集中答辩。
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须进入研究生管理系统报批。
各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须在学位论文答辩两周前在研究生管理系统录入答辩人姓名、导师姓名、所属学院(部、所、中心)、专业、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论文评阅、答辩时间、答辩地点、答辩委员会名单等情况,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对答辩委员会进行审核确认。
确认后的答辩委员会成员若需变更,须由培养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给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审批。
(二)答辩程序1.答辩开始前由培养单位主管领导宣布答辩委员会主席及成员名单。
2.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
- 8 -3.答辩人报告学位论文主要情况,重点报告论文主要观点、主要研究过程和方法、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补充说明内容。
博士学位论文陈述报告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答辩委员会提问,答辩人回答提问。
答辩委员会着重与答辩人共同探讨问题,避免泛泛评论。
现场旁听者可就论文提问,参与答辩。
答辩委员会重点考察答辩人回答所提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40分钟。
5.导师介绍答辩人简历、执行培养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及论文主要学术价值等基本情况。
6.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或简要介绍学位论文评阅的评审意见。
7.答辩委员会举行单独会议,进行答辩评价,投票表决,形成决议。
主要议程和内容为:(1)评议学位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
答辩委员会应根据学位论文的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素,对论文本身及答辩情况作出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的评价。
(2)在对答辩情况充分交换意见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是否通过答辩并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
(3)讨论并形成答辩决议书。
决议书内容应充分、具体、无空话、套话,篇幅一般不少于500字,主要内容包括:对论文选题、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与方法、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及学术规范、写作水平、不足之处等作出总体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申- 9 -明论文答辩表决方式、是否通过答辩、是否建议授予学位及等级评定结论。
答辩决议书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生效。
8.答辩委员会主席向答辩人当面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并宣布表决结果。
(三)工作要求1.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证质量,严格把关,维护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
2.除保密论文外,答辩要以公开方式举行,广泛吸纳校内外有关人员列席旁听。
3.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须对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作严格审核,凡决议写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不予以审议学位授予。
六、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西南大学规范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办法》(西校〔2012〕495号)废止。
七、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西南大学办公室2017年1月16日印发- 10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