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恶法亦法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法理学(补充问题)1.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答:法治是指依据法理的治理。
法制是指法理制度的总称。
它们的区别如下:A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法治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法制虽然是社会主义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各环节的统一,核心是依法办事,但法制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B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范围。
法治一词显示了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法治就是在全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必须依法办事。
法制主要强调法律和制度及其实施,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范围从字面上是无从界定的C法律正当性的要求程度。
法治蕴含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1)法治是与专制相对的,又是与民主相联系的,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2)法治防止社会生活中强调性社会规范过多、过滥的弊端,维护公民的自由(3)法治符合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要求,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交往活动具有了可预测性和确定性,也使人们的正当要求有了程序化、制度化的保证,增强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等。
法制不能解决法的正当性要求。
(1)法制所包含的法律和制度,其强调秩序价值,而不一定建立在正当性价值之上。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解决不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所依之法的正当性要求(2)历史上,法律长期被少数人用作镇压人民,维护自己统治地位和腐朽政权的工具。
2.法的概念的争议?答:法的概念争议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立场,即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和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
A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理论都认为在定义法的概念的时候,不必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可以是分离的,也即“恶法亦法”。
法实证主义者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即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主要代表是分析主义法学,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主要代表是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B非实证主义。
非实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应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也即“恶法非法”。
第一篇引论第一章诽韩案之启示所谓诽韩案,是70年代台湾发生的一起被指为“文字狱”的案件,为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第三十九代血亲韩思道诉郭某在某刊物上发表之文章诽谤其先人韩愈之案。
该案经台湾高等法院判决诽谤罪成立。
作者认为,该判决“只知运用逻辑为机械操作,未运用智慧,为利益衡量”,致闹笑话。
该判决出现之原因在于,当时台湾法律未对可以提起诽谤死人罪告诉之直系血亲之年代加以限制,以致三十九代孙也可提出告诉并获判决支持。
法律未对直系血亲之年代加以限制,属法律漏洞,对此漏洞,“未能运用阐释法律方法中目的性限缩加以补充,即会导出:只要系直系血亲,其究属几十代,甚或几百代子孙,均所不问,一概有告诉权”,据“恶法亦法”,“法官无权迳行摒弃不用”,就会出现上述判决。
从此案可见法律方法之重要性。
该案欲作正确判决,必需运用所谓“目的性限缩——即从规范目的上积极地剔除与之不合之文义。
由此阐明法律方法之重要性。
第二章恶法亦法恶法亦法,或恶法非法,是法理学上的老问题了。
作者在此章首先阐明:一般而言,法官为一司法者,并非立法者,不得借口法律为一恶法而拒绝适用,即恶法亦法;同时认为,法官有责任运用法律阐释方法,对“恶法”加以解释,使之适合社会要求,使“恶法”在实质上并不为恶法。
进而阐述恶法亦法需有两种性质:一是须为法律,法不善之程度,尚未与正义相悖过甚,运用法律阐释方法加以阐释,仍切合社会之要求;二是“恶法”须具法的目的性,即正义,不能认为法律本身即是目的。
第二编法学认识论第一章法学之任务从法律之解释与适用之不同,引出“法解释学”一概念,并简述其发展历史并提出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法律解释的方法及客观标准为何?第二章事物认识之客观性举数例为证以论,事物认识之客观性,即为理论认识结果具有“合理讨论之可能性”及“批判可能性”,而理论认识结果具此二性的方法有二:一为逻辑分析的方法,二为经验事实的验证方法。
并提出问题:法学是否可依此方法经营,使法律解释具有客观性。
天大16秋《法理学》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1. “恶法亦法”这一名言体现了哪种法学分析方法的立场?()A. 价值分析方法B. 实证分析方法C. 社会学分析方法D. 历史分析方法正确答案:2. 作为日文汉字的“法理学”是哪位日本学者创造的?()A. 津田真道B. 穗积陈重C. 小岛武司D. 棚濑孝雄正确答案:3. 关于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不是同时存在的B. 无行为能力人也没有权利能力C. 公民的任何权利能力都是始于出生,终于死亡D. 政治权利能力属于特殊权利能力正确答案:4. 对法律汇编与法典编纂之间区别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角度。
下列哪一表述准确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A. 法律汇编既可以由个人进行,也可以由社会团体乃至国家机关进行;法典编纂只能由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进行B. 法律汇编是为了形成新的统一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典编纂是将不同时代的法典汇编成册C. 法律汇编可以按年代、发布机关及涉及社会关系内容的不同,适当地对汇编的法律进行改变;法典编纂不能改变原来法律规范的内容D. 法律汇编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法典编纂是一种在清理已有立法文件基础上的立法活动正确答案:5. 以下关于法的一般分类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A. 以是否具有文字形式,可将法律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B. 以法的效力等级为标准,可将法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C.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适用于世界所有国家;D. 实体法与程序法是基于它们规定的内容不同而划分的。
正确答案:6.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一名言体现了哪种法学分析方法的立场?()A.B. 价值分析方法C. 实证分析方法D. 社会学分析方法E. 历史分析方法正确答案:7. 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A.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B. 国际法优于国内法C. 后法优于前法D. 法律优于行政法规正确答案:8. 社会中有各种规范,包括道德、宗教、习惯、政策、法律等。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1、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原理、概念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科学。
2、法学思维:是法学者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态度、观点、价值和方法。
3、法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法学方法包括法学建构的方法、法学研究的方法和法律适用的方法。
从狭义上讲,法学方法,主要是指法律适用的方法。
4、法理学:是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原理、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的法学分支学科。
【是一门研究所有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的学问。
是对每一法学学科中带有共同性、根本性的问题和原理做横断面的考察。
】5、法学体系:是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划分或法学学科的分类6、法学理论体系:是建立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法律理论观点、思想和学说体系。
7、应然法:指“应该是怎么样的法”,即根据其自身的特性而应达到某种理想或理念状态的法。
又称理想法或理念法。
8、实然法:指“实际上是怎么样的法”,即在现实中实际存在、实际发生效力、对人们的行为实际产生作用的法,有时也被称为“实际的法”。
9、自然法理论:否认法自身的独立性,认为法必然从属于更为高级的行为标准(现代自然法理论认为主要是指道德),因此违反这个更高标准的法就不再是法。
基本主张是“恶法非法”。
10、法律实证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行为准则。
因此,只有实在法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是实际存在的、具有实际效力并可以精确分析的法律,也只有实在法才是法理学研究的对象。
与其他的行为准则没有必然的关系,即使实在法与上述准则相违背,也不能成为否定实在法之法律性质的理由,人们依然具有服从这种法律的义务。
即“恶法亦法”。
11、法:1)马克思认为法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施行行为规则的总称。
1、法学: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法学:一般而言,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凡属于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狭义的法学:以特定的法秩序为基础,用理性的方法来探求规范问题之答案的一门学问。
2、法学的学科性质法学是一门规范科学。
①从科学的角度,缺乏科学的客观严谨②从艺术的角度,枯燥、乏味缺乏创造力3、法理学的定义和法理学的方法①定义:法理学,即对法律及其问题进行一般性研究的学科,是关于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最基本、最一般和最理论化的分析。
——涉及的法律是“根本问题”。
②方法:(“方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有“沿着正确的道路运动”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2、价值分析,价值认知与评价,揭示法的应然状态,有超越的一面。
3、实证分析,就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
4、考察,从总体上把握法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脉络,它使法理学研究带有制度史、文化史、思想史的性质。
5、比较的方法。
4、实在法与自然法自然法(古代古典现代)法律实证主义1、亚里斯多德:自然法是指符合城邦本性、指引其往善的生活发展的一般性正义理念,作为展现城邦性质之秩序的自然法是符合城邦本质之秩序,因此带有”自然秩序”的性质。
2、奥古斯丁:不公正的法律不是法律,一如不具正义的国家不过是一个大强盗团伙而已。
阿奎那:“如果意志要想具有法的权能,他就必须在理性发号施令时受理性的节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理解所谓君主的意志具有法的力量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在其他意义上,君主的意志成为一种祸害而不是法。
”3、霍布斯:人并非本质上的政治或社会动物。
人为什么要组成国家?人的痛苦对死亡的恐惧,人类最主要的需求就是“自保”——自我保存。
国家就是为了保障这一最基本的自保权利而存在。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之所以为法律,是在于法律符合某种正当性的标准。
因此,简单来说,凡是内容不正当的法,就不是法。
斯多葛1、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火,火只是一种被动的本原,上帝才是原始的火,是万物的最初源泉,有世界大火和世界轮回说;2、人的美德就是“顺应自然”或“顺应理性”。
德行是唯一的善;3、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依据“宇宙精神”原则,形成一个最高权力之下的世界国家的观念。
根据斯多葛主义的见解,哲学由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构成。
在哲学划分的这三部分中,特别是在伦理学中,斯多葛派都谈到了国家、法律和政治问题。
克雷安德把哲学分为六大部分,其中除了辩证法、演说术、伦理学和物理学和神学之外,又把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区分出来。
在哲学各部分的进一步细分中,原来作为逻辑学的一部分的演说术,又被斯多葛派分为三部分:立法演说术、诉讼演说术和庆典演说术。
由此可见,政治学是斯多葛派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只对斯多葛派的逻辑学和伦理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对斯多葛派政治思想的研究,但斯多葛主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方面恰恰是其政治学而非伦理学。
因此,本文即是希图改变这种状况,对曾被我国学术界长期忽略而又不应被忽略的斯多葛主义政治学作以初步的研究。
自然法学和实在法编辑实在法学眼中的两者关系“实证法学”则认为,自然法学混淆了to be(实际是)和ought to be(应当是)的区别,自然法虽然为实在法树立了价值准则,但自然法自身却无法论证,因而陷入了形而上的泥潭。
在实证法学中,“恶法亦法”。
以自由主义的理念判断,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信念作出价值判断的自由,因此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有判断实在法是否“恶法”的自由,法律何在?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由于论证人类的不平等性而被雅典五百人陪审团判决有罪,但却拒绝出逃,伏“恶法”以维护法律权威,才有真正的法治。
自然法眼中的两者关系自然法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实在法,而超越于实在法之上的还有自然法。
自然法代表了大自然的和谐和完美,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必须服从自然法。
现代西方法理学基本知识选萃卢建军整理西方人对法的理解有很多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自然法法观念、规则法观念和活的法观念。
自然法观念认为:1、法在本质上是人的规律,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2、法根源于人的本性,即社会性和理性(自觉性);3、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正义;4、法的功能和作用表现为一种使人们辨是非、知善恶的行为准则;5、法律方法理性主义。
规则法观念认为:1、法在本质上是法律是一种规则、规范体系或一种制度事实;2、法范围实在法(制定法);3、法的出发点是恶法亦法;4、法的功能和作用表现为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规则体系足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执法者只要遵循推理规则就可以很好的处理各种案件;5、法律方法实证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和语义分析方法。
活的法观念:1、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或社会事实;2、法的根源不在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则,而是人类联合的内在秩序;3、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利益;4、法范围行动中的法、事实上的法,包括规则,也包括原则和政策;5、法的出发点由国家转向社会;6、法的功能和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7、法律方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这三种法律观念是在西方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产生的,之间存在一个对一个的批判和否定关系。
现代西方法理学一方面不断产生新的流派,并分化出许多支派,形成了派别林立的局面;另一方面,各学派在研究方法和观点上又相互吸收、借鉴和接近,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第一章现代分析法学又称为新分析法学,为适应20世纪新情况,在奥斯丁创立的老分析法学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
起因有二:一是老分析法学自身的缺陷;二是西方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中语义分析方法的运用。
现代分析法学:1、中心仍是对实在法的形式进行逻辑分析,但不再把法律视为命令,而是视为规范、规则体系或制度事实。
2、研究方法上仍继承实证的逻辑分析传统,但也引进新的分析方法,如语义分析方法等。
3、仍坚持与道德无关的基本观点,但已不同程度的向自然法靠拢。
论恶法亦法摘要:“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是西方法学思潮演变过程中经久不衰的论题。
然,人们对“恶法亦法”往往断章取义,认为分析实证法学派在僵化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宛如没有灵魂和生命的自动售货机,认为只要法律符合外在形式,就遵从如神祗。
“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形成于奥斯丁。
在澄清该主张的同时,笔者也浅谈了中国本土资源上“恶法亦法”之价值分析。
关键字:恶法亦法分析实证法学派秩序依法治国一、恶法亦法理论萌芽及形成(一)恶法亦法理论萌芽苏格拉底的人格特点通过“苏格拉底之死”昭示天下的:他以他自己的实践行为甚至生命的代价,以慷慨悲歌的方式诠释了恶法亦法理论的恒常精髓,即只要是法律合法(符合程序)成立,不论这种法律是好是坏,即使它非常邪恶,当事人都要无条件的服从。
苏格拉底确信无论法律是多么的不公正,多么的不正义,多么的邪恶,法律都必须被尊重、必须被捍卫、必须被执行。
而其共同指向一点:苏格拉底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决不苟且偷生,即使冤死在法律之下也不怨不尤。
因为雅典的法律要生,所以,苏格拉底必须死。
正是苏格拉底这一振聋发聩的壮举,昭示了后世法学当中恶法亦法理论的萌芽破土。
(二)恶法亦法理论形成苏格拉底是恶法亦法理论萌芽的奠基始祖,但由于他述而不作,再加之人类早期思想的混沌,致使他并没有提出系统、完善的恶法亦法理论。
恶法亦法理论的真正形成始于近代分析法学创始人奥斯丁。
关于恶法亦法理论的前题,奥斯丁说:“法的存在是一个问题。
法的优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法是否存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法是否符合一个假定的标准,则是另外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
”1按照德沃金在批判法律实证主义理论时提出的看法,奥斯丁在这里实际上阐释了法律实证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分离命题”(the Separability),即法律和道德在概念上没有重叠。
2所谓的“恶法亦法”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即使这个法律是不道德的,是邪恶的,但是仍然是法律。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是适格的主体以恰当的方式颁布的法律,即使它再不符合道德,它再不被人们所接受,它仍是法律。
奥斯丁在论证“恶法亦法”这一命题时,列出了以下几点理由:(1)道德上邪恶的法律,尽管人们的憎恶和反对,也不会失去作为“主权者的命令”的性质,同样具有强制力。
1王振东.西方法治思想的历史寻踪[A].载孙国华主编.社会主义法治论[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英]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208.(2)自然法学提出的评价法律的良恶的自然法标准,并不具有其绝对的客观真理性,因为理性法或上帝之法,并不是明确的,而是一些人的价值主张,在革命时期,这种理论的目的在于论证某种革命主张的正当性;而在和平时期,这种理论主张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
(3)与理性法相冲突的人法不可能具有义务性或拘束力,不能被认为是法律,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三、“恶法亦法”内涵之澄清“恶法亦法”之真正内涵,可从经典案例“告密者困境”一窥全貌。
1944 年,一个德国士兵在奉命出差执行任务期间,回家短暂探亲。
他私下里向他妻子说了一些对希特勒及纳粹党其他领导人物的不满。
他刚刚离开,他的妻子因为在他长期离家服兵役期间“已投向另一个男子的怀抱”,就把他的言论报告给了当地的纳粹党头目。
结果,她丈夫遭到了军事特别法庭的审讯,被判处死刑。
经过短时期的囚禁后,丈夫并未被处死,又被送到了前线。
在纳粹政权倒台后,那个妻子因设法使其丈夫遭到囚禁而被送上法庭。
在法庭上,妻子的抗辩理由是:根据当时有效的法律,她丈夫对她所说的关于希特勒及纳粹党的言语已构成犯罪。
因此,当她告发她丈夫时,她仅仅是使一个罪犯归案受审,并没有违法犯罪。
在迫切的形势下,德国的法院依据法律之外的道德原则进行审判,援引了“良知”和“正义”之类的观念,认为“妻子向德国法院告发丈夫导致丈夫的自由被剥夺,虽然丈夫是被法院以违法的理由宣判的,但是,这种法律‘违背所有正常人的健全良知和正义观念’。
”3法院通过宣布纳粹时期的法律无效的方式来实现对道德、对正义的追求与维护,这被认为是自然法学派的伟大胜利。
对此,以哈特为代表的分析实证法学派则认为,为了达到惩罚该女子的不道德行为的目的而仅仅通过宣布过去的法律无效的方法是不明智的。
“不道德的东西在某有限程度上不可能是法律或不可能合法。
运用这一原则之弊害在于:它将会掩盖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真正本质,从而鼓励浪漫的乐观主义,认为所有为我们所珍视的价值最终将在单一的体系中融洽相处,而任何一种价值不会因调和另一种价值而被牺牲或损伤。
”并且,正义和邪恶的标准语界限很难确定,为了实现眼前个案的目的而随意援引道德正义原则,未免过于不严肃。
哈特一再提醒我们,不要混淆了对法律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对法律的批评,法律的评价与法律的定义是两个层面的事情。
“我们可以说,这些法律是法律,但是它太邪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
这是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道德钱的,它直接而明显的唤起了人们的道德敏感。
相反,如果我们将反对的理由表述为,这些邪恶的东西不是法律。
这种主张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们迫不得已而对此时作人质的思考,那么,在接受这一观点之前,便会为一大堆的哲学争议所困扰。
”由此可见,哈特是真实的,冷静的,他主张恶法亦法,但因其太过邪恶以至于不能被遵守。
恶法亦法不是对法律的机械遵守和适用,也不是一味放纵背离道德和正义的恶果出现。
而人们大多看到了前半句,认为依照“恶法亦法”之观点,该女子的不道德行为将轻而易举的逃脱法律的制裁,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后半句结论。
好比对坏人的评价,自然法学派主张“坏人非人”,而分析实证法学派认为坏人也因其符合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被称之为人,但因其过于邪恶、罪不容诛,我们要剥夺坏人做为人所应当享有的一些权利。
单从结果看来,分析实证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论证过程中的依据不3哈特.实证与道德的分离;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同。
对此主张应全面掌握,万不可依照字面涵义片面理解,否则将背离分析实证法学派的真正观点,令其蒙受“不白之冤”。
四、中国本土资源上“恶法亦法”之价值分析新自由主义法学领军人物哈耶克曾说,“要使法治生效,应当有一个常常毫无例外地适用的规则,这一点比这个规则的内容为何更为重要。
只要同样的规则能够普遍实施,至于这个规则的内容如何倒还是次要的。
回到以前提到的一个例子:究竟我们大家沿着马路的左边还是右边开车是无所谓的,只要我们大家都做同样的事就好。
重要的是,规则使我们能够正确的预测别人的行动,而这就需要它应当适用一切情况——及时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们觉得它是没有道理时。
”4坚持“恶法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确定性,使得法律得以在可遵循、可预期、可操作性这一轨道上有条不紊的运行。
在当代中国,“恶法亦法”主张也极具价值。
(一)有助于加强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依照“恶法亦法”之主张,邪恶的法律不是法律,那么这使得整个法律体系都处在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中,随时有被任意否定的危险。
何为道德?何为正义?何为邪恶?正义价值的内涵是流变的,因主体而异,因时代而异,受制于社会物质条件与民智的开启程度。
譬如大义灭亲在中国的乡土社会被认为是义举,合乎道德与正义。
又如在 20 世纪中叶的美国,种族隔离被视为理所当然,合乎道德,联邦最高法院也曾在普莱西案中做出了“隔离但平等”的判决。
由此可见,“恶法”的判断标准是极其模糊的,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道德的定义。
再者,何人得以宣布“恶法非法”?若此权力归属于立法机关,则必定遭受“雪藏”的命运,无人愿意轻易否定自己制定的法律,法律的权威性与稳定性也会被破坏。
若此权力归属于司法机关或者某个专门设立的机关,那么谁来制约这项无限膨胀至超越立法权的权力?该机关作出的裁决为“恶裁决”时如何救济?在当代中国,对法律信仰的缺失到了一种令人心痛的地步。
民众不相信法律,不相信规则,即使是被正当执行的法律,也会被认为这只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游戏;法律面前必然不是人人平等,王子犯法怎会与庶民同罪。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稳定是法律最优良的品质之一,稳定的法律才具有权威性,才有理由和基础被公民信任和遵守。
已经存在的法律必须被执行,存在的瑕疵也应通过适当的程序被矫正,不能轻易违反。
恶法亦法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法律被一视同仁毫无例外的适用,公民得以依照法律合理期待和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对法律的信赖也会逐步加深。
(二)有助于形成秩序、提高效率历史都已经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条件就是国内外的稳定局势,国内的稳定又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稳定也意味着有秩序。
庞德也说过,“我们大家都需要地球,大家都有谋求满足的许多愿望和要求。
我们有那么多人,可是地球却只有一个。
每个人的愿望不断地和他邻居们的愿望互相4[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154 页.冲突或重叠。
”因而只有秩序才能解决问题。
有了秩序才能谈到其他东西。
维护社会安定是实现法律其他价值的先决条件。
假如一个公民在一个无秩序的社会中,不论在家里还是在街上,都无法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无法躲避别人的攻击和伤害,那么,对他来说,公平、自由肯定会显得毫无意义。
朝令夕改、昨是今非的法律,让民众丧失了守法的动力。
倘若今日依照法律规则行事,明日收到该项法律规则因“恶”而失效的通知,失去了正当的期待和预测,公民自然没有动力依照规则行事。
而无视规则的后果是整个社会大范围的紊乱与不安。
承认“恶法亦法”,即使它存在着瑕疵,也捍卫了法律稳定与安全的美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秩序,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当然,肯定“恶法亦法”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其内在的不足。
在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可遵循、可预期、可操作性时,“恶法亦法”所不能避免的滞后、僵化、不灵活也使得法律适用上会出现不正义的结果。
结语:任何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法律,没有什么可以高于法律。
“恶法”在被完善修改之前仍然是具有法律约束力和确定力的。
就如潘恩所说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竭尽所能表达改革的意愿和要求之外,唯一我们应该做的只是遵守。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整个社会逐步形成一定的法律秩序状态,从而在全社会逐步培养和巩固全体成员的法治情感和理念。
最终维护了社会秩序,实现了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张文显等.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0 年版.【4】李龙.良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