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和插入式自动车引领日本第三次工业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创新刘燕华【期刊名称】《低碳世界》【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4页(P24-27)【作者】刘燕华【作者单位】国务院【正文语种】中文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非常风靡且议论颇多的课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正在世界上处于酝酿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有待研究和探索,但这是大势所趋,已经被全世界所关注。
且加速了数据共享、知识共享的服务,改变了传统信息安全的基本格局,云计算将牢牢地深入到物联网之中。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能源,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从化石燃料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和收集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第三,可存储的新能源基础设施要进行全面改造;第四,能源的精神网络——智能电网必须要加速发展;第五,基于新型的交通和物流网络也在不断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如今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绿色为先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方法手段以及工具设备都需要大调整,而且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需要进行大的变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一个是绿色,一个是云。
绿色加云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基本的两个标志,在生产模式上它朝着数字化制造和分布式发展。
分布式指的是今后所有的生产已经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个性化,过去规模集中的垄断模式将慢慢消失。
从这个层面,我们可知,对于感知、认知、控制、计算、储存而言,都是要相互作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趋势是要转型,要实现全方位的转型。
转型用什么方式?用扁平化的方式。
有西方国家预测在今后的20年之间,世界基础设施的大转型将完成。
谁率先完成,谁就将引领世界潮流。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特别注重打破筒仓效应,鼓励协同发展。
为了实现这种转型,其驱动力是创新。
创新有几个方向:第一,是从宝塔式的创新模式转向扁平化的创新;第二,创新链要全面链接;第三,是知识加工和组织体系要发生深刻的改革。
这种新的格局里面有三个关节点:一个是技术创新;第二个是管理创新;第三个就是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摘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要素条件和组织方式,使传统经济模式变革具备了现实基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难得机遇。
[关键词] 创新驱动;科技革命;经济转型[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
深刻认识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关键要做到四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一)科学技术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他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了只有转化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把握这些论述的实质,有必要探究“创新”的内涵,辨析清楚它与科学和技术的不同。
科学(Science)过去属于哲学的探究范围,主要任务是发现(discovery),也就是主动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这是一种“求知识”或“求智慧”的活动,可以没有任何实用性的目的。
技术(Technology)是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它的任务在于发明(invention),也就是生产某种新物品或研究某种新方法。
创新(Innovation)是指一个新的想法或新的发明变成商业化成果的过程。
它的任务在于创造价值(Value creation)。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
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
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最近读完了由著名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对未来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使我认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是要转变传统观念、发展清洁能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革命,使人类的历史进程一下子就从农业文明步入到工业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革命,正是电力的诞生与发展才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工业发展的速度。
然而,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过度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一方面急剧消耗着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造成了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温室气体、废物废渣。
在这本书里,杰里米·里夫金描述了第三次工业的五大支柱: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3)使用氢等新型存储技术来存储间歇式能源;4)智能电网的应用;5)使用燃料电池作为运输工具的动力。
面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采取有效的行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在党的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着重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福利”,这些都表明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只有改革才有前途,只有发展才能进步。
纵观中国现在的电力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火力发电量占据总发电量的70%以上,而作为清洁能源的水力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20%多一点,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发电量则更是仅占很小的比重。
因此应对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清洁能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然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能源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能根据用户负荷需要而定,智能电网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办法,中国这些年也在研究智能电网的实际问题和推广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观点及其影响作者: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01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必将成为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观点和判断(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背景和环境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主要经济体增速明显下滑,国际贸易保护抬头,全球治理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第二,支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渐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驱动的技术已陈旧落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整个产业结构也运转乏力。
根据经济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届时其价格升高将不适于大众化普及应用。
第三,由前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也使得全球气候变化日渐明显,生态灾难增多,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第四,世界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以绿色、低碳、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已经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基于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于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著,迅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2007年5月,欧盟议会发布了一份正式文件,宣布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欧盟的长期经济愿景和路线图。
2011年5月,里夫金教授在巴黎第50届OECD会议上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报告,有34个成员国的首脑参加。
至此,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
(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观点当前,国内外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内涵及影响的主要观点和判断有以下几种:1、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新能源+互联网”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学者里夫金最早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的观点,他的主要判断如下:第一,新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新通信革命和能源革命的结合。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高中课本:“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然而,曾担任过前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顾问的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接受采访的开始就说:“高中课本上的概念大错特错。
”在他看来真正的工业革命包含两个同时存在、互相影响的因素:能源革命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
能源的革命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聚存的方式,而人类聚存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的革命。
里夫金如此颠覆性的定义方式,决定了课本上所学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也需修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水力灌溉系统、人类聚居村落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最好的例证就是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发掘、城市的形成和印刷出版、系统化教育以及电报电视网络媒体的出现。
而里夫金之所以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必须出现也是建立在能源危机和信息危机两个层面。
为壳牌工作的地球物理学家金·哈伯特曾在20世纪50年代预测,大约在2025年至2035年间,“全球石油产量峰值”会在“哈伯特曲线”上达到顶峰极限。
而国际能源署在《201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写道,这个峰值(日产7000万桶)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了,从此之后能源开采会日益困难、成本提高,全球经济震荡。
经济衰退在2008年到来。
建立在能源集中垄断之上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调整危机,电话、广播和电视的通讯技术孕育于能源集中的体制中与垄断商业的基本结构相互依存,公立的系统化教育更是由上而下地知识灌输,这样的知识信息系统也正在受到社交网络等媒体“信息扁平化”的挑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拉伯之春”,国家权力下个人意识的深度觉醒。
策 划:本刊研究部统 筹:朱敏执 行:林坤 浩然 文昌研究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P12【综 述】工业革命3.0来了P18【洞 见】产业“交集竞争”难免P20【特 写】暗战“制高点” P28【路 径】新工业革命线路图●技术革新与智能制造 ●新经济模式的支柱P36 【对 话】惟有“以变制变”COVERSTORY封面文章插图:李红文/本刊记者 林坤“经济是一种有关信任的游戏。
”美国经济趋势专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说,“虽然人们通常认为商业交往和贸易活动是靠黄金或者白银来维持的,但是,在现实中,它却总是以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公众的信任为依托来运作的。
这就意味着,当公众的信任足够时,经济就会繁荣,未来就有保障;反之,经济就会衰退,前景就会暗淡。
”的确,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其只是经济走向繁荣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目前,全球经济正笼罩在持续低迷的阴霾之下,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经济走出危机必须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二是,出现重大的制度变革。
“技术变革可以催化制度变迁,但制度本身,也是一种超越技术的‘超级技术’。
”这个具有哲学色彩的论断,出自新锐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江知岩。
在他看来,比单纯的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制度创新的管理创新”,无论微观经济视角的企业管理,还是宏观经济视角的公共管理,都需要制度意义上永不停息地创新。
通常来说,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样,管理创新这个词往往用于企业内部,而公共管理领域则习惯用体制机制创新。
但显然,江知岩正在将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从学理上打通,并试图找到一条路径,通过主动的“管理创新”将制度变革与技术变革联接起来,促其互动,尤其是为技术变革推动由微观向宏观的制度变迁充当加速器。
如今,微妙而重大的技术融合,引爆管理创新。
谈起创新与变革,最近媒体热炒、业界热议、政府力推的话题,非“第三次工业革命”莫属。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80分1.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让制造业迎来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2.()的内容包括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A.工业强基工程B.绿色制造工程C.高端装备创新工程D.低端工程3.()的工程内容是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
A.工业强基工程B.智能制造工程C.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D.绿色制造工程4.()是自动取代手动。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A.信息化B.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C.工业化D.一体化6.()时代,企业以大规模生产、批量销售为特征,通过规模化生产,提供标准化产品,获取行业平均利润,各企业按产业分工位置分享价值。
A.工业1.0B.工业2.0C.工业3.0D.工业4.07.“工业4.0”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A.法国B.中国C.美国D.德国8.《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条方针之一,()是指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A.结构优化B.人才为本C.绿色发展D.质量为先9.能源是传统制造业的动力之魂,()的代表性标志就是使用电力,实现流水线上的大规模生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时代已日薄西山,逐渐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光伏发电和氢燃料存储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环保后碳时代的来临,表现形式为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的融合,为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恶化甚至危机人类生存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作者Jeremy Rifkin极富远见并大胆预测,不愧为欧盟各国政要和美国政要的顾问和走在世界变革前列的思想家和改革家。
我推荐大家有时间去看看这本书:《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著,中信出版社。
本书不但提出了生态圈概念、人类是地球和自然物种的一分子,也给出了解决目前人类贪婪过度开采地球资源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地球变暖和环境恶化问题。
我摘录以下简短的三段文字,以飨读者:长久以来,我们不得不浪费大量有限的生命去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没有时间进行精神领域的“深层游戏”,也不去反思人生。
全球致力于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五大支柱基础设施,会创造上万个新兴行业和上亿个就业机会。
按当前预计,到2050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建成。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今后几十年将迅猛发展,大概在2050年达到顶峰,然后在21世纪下半叶保持平稳状态。
不断上升的曲线以及预示了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它将摆脱主导过去两个世纪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开创一种协作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转变到合作革命是经济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篇二: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第三次工业革命,看到这个名字,肯定会想到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嘛,现在我说说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革命,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丰田公司开发的利用信息技术可改变车颜色的概念车。
资料照片大力开发智能电网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四大支柱的主体之一,就是智能电网和插入式自动车(sm art gridsandplug-invehicles)。
日本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就是为了夯实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太阳能发电受气候影响,阴雨天气发电量很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因此要保障电力供应蓄电池不可或缺。
在发电充足的时候把电储存起来,发电不够的时候蓄电池放电,并用信息技术加以控制和调节,放电量根据实际需要,从而既保证电力供应,又节约用电。
这就是所谓的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主角是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是电极使用锂材料的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蓄电能力是铅酸电池的三至四倍,是混合动力车用镍氢蓄电池的两倍,开发智能电网锂离子蓄电池是最佳选择之一。
然而,目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蓄电量太小,多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携带装置。
作为太阳能发电的蓄电池远远不够。
家用蓄电池的容量大约需要五千瓦时,相当于手机锂离子电池的1700倍。
大型锂离子蓄电池的研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三菱电机公司把直径1.8厘米,高6 .5厘米的圆筒状锂离子电池连接在一起,同时蓄电,已经试验成功,推出了由312个锂离子电池构成的小型组合蓄电池,蓄电能力达1.6千瓦时,价格为20万日元。
把开发出的小型组合蓄电池再进一步接起,可以变成更大的蓄电池。
三菱电机公司位于兵库县的工厂计划把29万个笔记本电脑用锂离子电池连结在一起,蓄电容量达1500千瓦时,该工厂设置有功率为1000千瓦时的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的电量可全部蓄存起来。
2011年,川崎重工业公司把智能电网用镍氢蓄电池推向市场,和此前的大容量蓄电池相比体积和设置面积可缩小到1/3以下,到2013年该公司计划销售额达100亿日元。
现在普通电网每家用电一月检查一次电表,样很难及时掌握每个家庭每日每时的用电情况。
智能电网不同,要即时通过因特网反映每个家庭用电情况,及时调节供电量,因此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不可缺的重要配角之一。
日本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电表也在加速开发。
日本大崎电气工业公司在大阪投资20亿日元,设置生产下一代智能电网用智能电表,计划到2013年投产,每年生产智能电表100万个。
三菱电机也转向生产智能电表,三年后智能电表占本公司电表总产量的30%至50%。
智能电网需要把各种各样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因此要有统一规格,日本非常重视智能电网国际标准的开发。
2009年8月,经济产业省成立了“关于下一代能源系统国际标准化研究会”,2010年1月该研究会提出题为《关于下一代能源系统国际标准化》的报告,在谈到智能电网标准化的意义时报告说,“标准化是制定划分竞争领域和协调领域分水岭的规则,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对抢占制定规则先机者特别有利,控制了标准,就控制了市场,如果在标准化方面失败,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在市场上也无人问津”。
日本政府对日本参与智能电网国际标准的制定极为重视,并积极采取行动与美国联合。
2009年11月,时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与来访的奥巴马会晤,达成日美绿色能源技术合作协定,其中提到在智能电网领域,通过实验项目共享信息及经验,通过国际标准的开发深化合作等,并确立了在冲绳和夏威夷两国进行智能电网共同实验的项目。
2010年3月,日本30家公司和独立行政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与美国的新墨西哥州政府,就2011年秋天在美国进行智能电网实证实验达成协议。
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副理事长福水健文说,开展共同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制定智能电网国际标准规格之际,确保日本的话语权”。
目前,两国确立的共同实验项目正在按计划执行。
但是最终日本能否达到与美国共同制定国际标准的目的,现在还很难说。
据《读卖新闻》报道,美国的谷歌、通用电气(G E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 M )等大型企业陆续参与开发智能电网,日美共同制定国际标准需要数年,这些大公司不会守株待兔,美国正在推进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化战略,日本的技术能否抗衡这些企业将成为焦点。
2010年1月28日,经济产业省公布了迈向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化的路线图,经济产业省认为,蓄电池控制系统、送电、配电控制装置等技术日本在世界占据优势。
日本计划在2030年全部普及智能电网。
同时官民一体全力推动在海外建设智能电网,环境能源领域是日本政府今年7月31日推出的日本再生战略的重点。
《日本再生战略》提出量化目标,到2020年在环保能源、医疗卫生、观光旅游领域将创出总计超过100万亿日元的新市场,创造48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其中智能电网是重要的一环。
蓄电池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50%的份额,约获得10万亿日元的市场。
新建住宅的节能达标率力争从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100%。
插电式电动汽车受欢迎仅靠电动马达驱动、不排出任何有害气体的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环保车在日本闪亮登场。
2010年12月,日产汽车公司继三菱汽车公司推出小型电动汽车iM IEV 之后,把其研发的电动汽车“LEA F”隆重推向市场。
电动汽车“LE A F”可乘坐五人,一次充电可行走200公里,相当于普通汽车的1/3,最低价格为3764250日元(100日元约合8.05元人民币),去掉政府补助部分,用户只花2984250日元,和普通中型轿车价格差不多。
用家用电源即可充电,避开用电高峰,深夜充电电费便宜,车主外出,可用手机操作充电。
日产汽车公司发展电动汽车有技术优势,对电动汽车关键部件电池和马达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可以制作竞争力很强的关键零件。
丰田汽车公司着力开发混合动力车,目前在混合动力车方面捷足先登。
2012年丰田汽车公司把电动汽车作为近距离用车推向市场之外,作为一般乘用车还推出了插电式电混合动力车(PH V )。
本田汽车公司不甘落后,在2012年也推出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另外,人们对电动汽车似乎还有更高的期待。
电动汽车和充电混合动力车的电池可储存一般家庭一天至三天的用电量,因此,也可以反过来供家庭用电。
将来智能电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即可以为电动汽车和充电混合动力车充电,电动汽车和充电混合动力车充电之后,也可为家庭提供电源。
另外,汽车还是行走的电源。
能源的使用方法,家庭的生活方式将因此发生很大的变化。
大地震后一两个月的时间,灾区因汽油不足,一般汽车使用受到限制,电动汽车在救灾活动中满负荷运转,让人刮目相看。
另外,人们认识到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搭载的蓄电池的强悍功能。
一名灾民写给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的信中说,由于买了丰田制造的混合动力车EST IM A,可以用汽车搭载的蓄电池为手机充电,还能烧水,为此非常感谢制造此款汽车的丰田公司。
小型面包车EST IM A是一种混合动力车,车上搭载有蓄电池,汽车行走时摩擦生电,蓄电池把电储存起来,除了供汽车行驶外,车上有两个100伏交流电源插口,可以用作车载电源,能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充电。
在地震导致供电中断时,ESTIM A车载电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动汽车能否普及,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充电站。
日产汽车公司约在全国设置200座充电站,三菱汽车公司约在全国700家店铺设置充电器,两家公司已经达成协议,电动汽车可共享设在全国各地的900座充电设备。
到2020年,政府计划设置5000处充电设施。
但目前购买电动汽车仍多有不便,一是高速路旁充电设备少,二是一次充电行走距离短,可以跑200公里,在堵车和用空调的情况下,只能行走100公里。
三是充电时间较长,一次充电需要30分钟,可补充80%的电量。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研的进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据民间调查机构富士经济公司的预测,到2016年,电动汽车的世界市场规模将达到37万辆,到2020年将达到175万辆。
可以预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新一代环保车将成为世界汽车厂商角逐的主战场。
日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电动汽车充电器成为国际标准受到阻碍。
在电动汽车充电器国际标准方面,美欧联手对抗日本,日本很难把自己的标准推行到美欧国家,但日本人并不灰心,努力的方向是与美欧联合共同制定国际化标准,如果不行,日本电动汽车充电器被排挤在国际标准之外,日本的电动汽车也可以利用美欧的充电器充电,或者让日本的充电器在适合日本电动汽车充电的同时,也可为美欧电动汽车充电。
总体来看,日本汽车在环保节能方面有优势,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也快于欧美。
智能电视和机器人2012年4月21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thethirdindustrial revolution),专题作者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化革命: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让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手巧,网络服务更加便捷”。
日本电视与网络融合使网络服务更加便捷,灵巧的智能机器人正在走入日本普通家庭。
据《日本经济新闻》7月15日报道,日本最大的电话公司之一K D D I和CA T V 公司联手,在目前使用的电视上安装专用终端,观众可以观看电视节目,也可以上网,通过大画面观看智能手机可下载的电影、玩网络游戏等,不必要购买10万日元左右的电视与电脑融合的专用电视机。
拥有智能手机iPhone的美国苹国公司正在计划打入美国智能电视市场,预计智能电视市场会急剧扩大。
K D D I为了抢占先机,与在全国拥有740万用户的C A T V 公司携手,在智能电视普及方面迈出第一步。
与电视连接的机顶盒专用终端和松下公司共同开发,使用这种机顶盒除了可以接收地面波数字播放、卫星电视之外,还可以接受网络服务。
机顶盒专用终端搭载美国谷哥公司的操作系统A ndroid,可欣赏K D D I子公司手机运营商au的智能手机签约用户欣赏到的所有内容,如每月花590日元,智能电视可看电影、玩游戏、下载音乐等。
机顶盒专用终端还具有路由器的功能,在另外的房间可用智能手机和触屏终端欣赏电视播放的内容。
操作也并不复杂,有专用的遥控器,据说和普通的电视遥控器区别不大。
今年秋天K D D I将首先通过日本第二大闭路电视公司JC N开始智能电视服务,另一家闭路电视公司JCO M预计也会参与。
电视与电脑融合的专用智能电视,索尼、松下、韩国的LG刚推向市场不久,在日本国内约有30万台,由于日本电视去年7月转为地面波数字播放,很多家庭此前置换了新的电视机,专用智能电视销售不旺,K D D I用普通的电视机搭载机顶盒专用终端解决电视上网问题,对推动智能电视的普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大约在九年前,N H K会长海老泽胜二时曾告诉记者说,将来的发展方向是电视和电脑的融合,电视也可以上网,电视节目就挂在网上,观众可随时挑选自己喜欢的节目,不像现在这样,播放时间不到,观众需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