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浩浩长歌(转载)
- 格式:doc
- 大小:4.97 KB
- 文档页数:2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_文化研究论文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_文化研究论文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_文化研究论文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
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0余年,中国古人类学和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可谓近20年中国人文科学独领风骚的一个领域。
在师辈启迪和社会需要推动下,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东北史地之学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过渡到对中华民族进行整体研究,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成为我用力较多的一个方面。
1984年,阴法鲁教授约我为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撰写第一章:《中华文化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
1987年我开始就《中华民族的含义与中华民族起源初探》和《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发表文章。
这些文章是受苏秉琦教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启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初步成果,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也提出了「多元集合体」的观点。
不久,费孝通教授召我,说已读过我关于中华民族含义及中华民族起源的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集合体」的提法有些模糊,应是「多元一体」。
1989年费老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论文。
自此,我便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先后协助费老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修订本、《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并出版了个人专集《中华民族研究初探》。
在我关于中华民族研究一系列论文陆续发表以来,学术界师友给了我多方面支持,尤其是费老、苏老,都是我在大学时期的老师,他们一再勉励我坚持研究,并指出综合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与研究成果一炉共冶,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也很对头。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74Vol.184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三门峡亦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
“最初的中国”的文明曙光照亮了这片土地,先民们在这方热土上留下了文明的脚印,成为浩瀚的华夏文明的源头,也为现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打造和建设提供了丰富、厚重的实物遗存。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的有机构成。
三门峡市作为中原经济区中的重要组成,担负着华夏历史文明源流梳理的重要角色。
梳理、明确和建设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三门峡古时称“陕”,是河南的西大门,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
秦岭崤山居于其南,绵延黄河位于其北,堆积厚重的黄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殊优渥的环境是文明延续和繁盛的基础。
三门峡是东京洛阳到西京长安的必经之地,函谷关天险决定了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两周重要的焦国、虢国先后在此得封,唇亡齿寒、假虞灭虢、白马非马、秦赵会盟等耳熟能详的典故亦发生于此。
这片热土留存下了太多的文明印记,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1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在三门峡的集中体现三门峡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发源之一,尤其是文化意义上的“最初的中国”的曙光,可以在三门峡找到许多生动的证据。
首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诞生地,中国艺术浪潮激起的第一朵浪花庙底沟文化,“丝路”沿途唯一的“道路”遗存崤函古道,哲圣老子《道德经》,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人文荟萃的三门峡,为探寻华夏历史文明的起源、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证据。
1.1 仰韶文化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石破天惊的中国首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并在中国首次利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发掘。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为“仰韶文化”的命名地。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了解城市、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材新增,唯物史观)2.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教材新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了解炎黄时期相关传说;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设问1: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依据红山文化梳理文明产生的过程?1·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1)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导致______________ 。
(2)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_________也为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基本场所和必要。
(3)以________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私有制、阶级、______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自主学习任务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设问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发生了那些变化?中华文化有何特点?1.良渚古城(1)地点:浙江__________(2)年代:距今约5300一4300年(3)构成: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4)规模: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________ 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6)社会经济: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________________ 。
(7)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的贵族墓地里玉器众多,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__________ 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石景山区2024年高三统一练习本试卷共11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拍的埃及产明归纳出来的。
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
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
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
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泰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等。
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乘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又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精神动力。
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浩浩长歌
——读《仓颉密码》有感
罗先贵
穿越时空的云烟,追溯华夏文明的根源。五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率领华夏先
民在悠远的洪荒时代,在幅员辽阔川泽万顷的东方净土上,点燃了文明的火炬,我们祖先开
始从茹毛饮血慢慢走向文明世代。继而,天才睿智有勇有谋的轩辕黄帝统领着有熊氏部落联
盟的一大批侠肝义胆、竭智尽忠的勇士们,征服各部落、统一万国创举龙图划地九州,为肇
造华夏文明创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在浩然荡气的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除轩辕黄帝外,应当大书特书的是汉字初祖仓
颉。正是仓颉及一大批华夏远古的栋梁之才凭借其聪明才智,中华文明才从结绳记事蒙昧时
代逐步走向以文字记事的文明时代。而在这个伴随着刀与剑、血与火的征战过程中,仓颉造
字无疑是划时代的惊天之举,仓颉无疑是中华文明史上无数英雄中的伟丈夫。
黎正光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在这当今繁杂喧嚣、浮躁难耐的社会中,无疑
是一剂清凉剂,让人掩卷之余,沉思许多。虽然现在网络上对《仓颉密码》的点击和评论已
热闹起来,但我仍喜欢翻开墨香四溢的《仓颉密码》,书中,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利用娴熟的
艺术手段,为读者塑造了众多的远古时期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个个性格鲜明,例如有情有
义的石娃,爱得如痴如醉的巴英、芹姬、肖玑,柔弱无助的蔓青,美丽聪慧而又敢于直面蚩
尤的涿光氏。作者在描写爱情方面,也并非千人一面。巴英对仓颉的爱,敢以柔弱的双手怒
杀劫匪般的原始山明;芹姬对仓颉的爱,敢于远离部落的权势,肖玑对仓颉的爱,却是无私
彻底的奉献,绿波、绿浪对仓颉的爱,是热烈持久而又执着纯朴„„ 各种爱法不一,在作
者的笔下得以充分展示。如阴险的牛酋长,号令天下的炎帝,战神蚩尤,智者岐伯和星象大
师金二伯,还有人心所归的轩辕黄帝„„ 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连一只小小
的义犬——黑虎,在作者笔下,也被写得忠贞不二,有胆有情。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塑
造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达到了作者与读者互动。仿佛让人走进了时光隧道,感受到仓颉造
字的艰辛,通过这些文字,同时也让人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上古轩辕黄帝时代的左史,又作苍颉、皇颉、后人亦称为“史皇”。
可见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累累提及。
如《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东汉年间,许慎编著的
中国第一部关于文字专著《说文解字》,亦记载了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他说:“黄帝之史仓
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唐代张怀灌《书断•卷
书•古文》亦认为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
为字,是曰古文。”
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古代文字是随着社会的进化而发展的。以仓颉为代表的中国古
代先民为适应劳动、生活、娱乐的需要,进而观察世界万物之变,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在象形、指事等记事符号的基础上,再用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方法,逐渐创造出文字。
不可否认的是,仓颉是无数中国先民中最优秀的代表。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担负着搜
集并记载部落重大事件的任务,这就使他有条件从民间搜集已创造出来的各种象形符号(甚
至他自己也在不断发明创造各种象形字),并加以整理,使之规范通用化,进而流传。因此在
中国古代典藉中有大量反映仓颉造字的记载和传说。这说明了仓颉造字并非浪得虚名,并非
随意杜撰。
黎正光先生的《仓颉密码》这一鸿篇巨制,正是忠实于史事,以艺术形象和众多的人物
性格的发展,展示了中国汉字源流及其博大精深,这在当今文坛上,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第
一,当今文坛心态浮躁,一大群所谓的“作家”们,两三个月就出版一部长篇,反映了急功
近利的心态。第二,用众多远古先民形象为陪衬,以仓颉为主要人物,以汉字的发明、发展、
流变为主线,以小说的形式为载体而张扬汉字渊源,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演绎中华民族远
古先民的拼搏奋斗精神,不但今天有其励志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以文学形式张扬汉字
的内外在魅力,黎正光先生开一代先河。倘若说,《荷马史诗》反映了古代希腊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则可以说,黎正光先生的《仓颉密码》以仓颉造字为主线,涵盖了中国古代先民生
活的医术、农耕、纺织、兵器、制陶、星象、律吕、物物交易的商贸„„全方位为读者展示
了中国古代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可以说,《仓颉密码》的作者倘若没有长达几十年潜
心修炼、没有非常人可比的独自跋涉荒源大漠、原始森林的精神,没有敢于独自到无人区和
考古遗址去实地考察体验,要写出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同志曾于一九三七年祭黄帝文中颂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
浩,聪敏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不仅是对黄帝的赞颂,也是对仓颉等无
数远古先民智者的赞颂。因为自以仓颉为代表的远古知识精英创造象形汉字以来,经过秦始
皇一统天下,李斯奉大统而制小篆,汉字在全社会通用化之后,它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
魂。以这个灵魂而缠绕上至天,下至地,中至人,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无所不环绕,
无所不包围。无论是异族的入侵,抑或是天灾的祸害,汉字都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从文
学意义上来讲,黎正光先生倾其二十余年之心血创作的《仓颉密码》,用汉字流变的历史和众
多人物沉浮的命运,以文学范本的形式,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另一个层面上讲,
《仓颉密码》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为当代文学史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文学明珠,也
是一部探秘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大作。
掩卷沉思,值得尤其一提的是本书除了生动曲折的情节不议之外,《仓颉密码》诗意化的
文字尤其给人以美的享受。黎正光先生为多年的文学编辑,早年勤耕于诗歌创作,于文字的
驾驭游刃有余,张驰有度。从《仓颉密码》中仍然可以看出优美的诗一般的句子,这并非是
作者简单的诗歌移植,而是把他以前对诗歌的理念,在小说创作中对语言进行了叙事的二度
创作,使诗化的语言,在情节流淌之中,使之获得新的张度,使我们不仅获得一种阅读快感,
更获得一种审美内涵,从而得到读者更为广泛的文化和艺术认同。